余英时访谈录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余英时先生身处海外,对中华文明、中国社会怀抱真诚的关切,访谈录中袒露出他对学术与人生的追求。他对思想史的梳理切中中华文化研究的肯綮,于变动中发现思想的联系,既洞察入微,又通达宏观。也反映了余英时先生的学术养成脉络,包括他对钱锺书、钱穆、陈垣、陈独秀等人的评价都涵括在他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观察中。

精彩深入的访谈需要与受访人的精神世界直接面对,让受访人的思想轮廓显现、精神之光闪耀。香港浸会大学陈致教授先后三次访问余英时先生,洞彻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对谈有致,精彩纷呈。《余英时访谈录》以余先生的《我走过的路》为序、刘梦溪先生为余先生做的访谈《为了中国文化与社会的重建》为附录,丰富读者对余英时先生的认识。《余英时访谈录》是由陈致应《明报月刊》《国学新视野》和中华书局徐俊先生之约对余英时先生的采访整理而成,首次在大陆整体出版。

我走过的路
直入塔中,上寻相轮
克鲁格奖
政治、党争与宋明理学
清代考据学:内在理路与外部历史条件
最后一位风雅之士:钱锺书先生
以通驭专,由博返约:钱宾四先生
国学与现代学术
学问与性情,考据与义理
“直入塔中”与“史无定法”
“哲学的突破”与巫的传统
“内向超越”
胡适的学位与自由之精神
民族主义与共产主义
人文边缘化与社会担当
西方汉学与中国学
宗教、哲学、国学与东西方知识系统
儒家思想的宗教性与东西方学术分类
国学、“国学者”与《国学季刊》
哲学与思想:东西方知识系统
哲学与抽象的问题
文化热与政治运动
知识人:专业与业余
治学门径与东西方学术
哈佛读书经验
早岁启蒙与文史基础
先立其大,则小者不能夺
洪煨莲(业)与杨联陞
俞平伯与钱锺书
学术与爱国主义
取法乎上
西方汉学与疑古问题
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刘梦溪访谈)
关于钱穆与新儒家
学术不允许有特权
学术纪律不能违反
“天人合一”的局限
怎样看“文化中国”的“三个意义世界”
学术立足和知识分子的文化承担
“经世致用”的负面影响
中国学术的道德传统和知性传统
中国传统社会的“公领域”和“私领域”
中国历史上的商人地位和商人精神
如何看待历史上的清朝
东西方史学观念和研究方法的异同
最要不得的是影射史学
文化的问题在社会
社会的问题在民间
后记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544102/

《余英时访谈录》内容简介:精彩深入的访谈需要与受访人的精神世界直接面对,让受访人的思想轮廓显现、精神之光闪耀。香港浸会大学陈致教授先后三次访问余英时先生,洞彻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对谈有致,精彩纷呈。
余英时先生身处海外,对中华文明、中国社会怀抱真诚的关切,访谈录中袒露对学术与人生的追求。他对思想史的梳理切中中华文化研究的肯綮,于变动中发现思想的联系,既洞察入微,又通达宏观。访谈真切地反映了余英时先生的学术养成脉络,包括他对钱锺书、钱穆、陈垣、陈独秀等人的评价都涵括在他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观察中。
《余英时访谈录》是由陈致应《明报月刊》《国学新视野》和中华书局徐俊先生之约对余英时先生的采访整理而成,首次在大陆整体出版。本书以余先生的《我走过的路》为序、刘梦溪先生为余先生做的访谈《为了中国文化与社会的重建》为附录,丰富读者对余英时先生的认识。
《余英时访谈录》编辑推荐:
1.“人文学科领域的诺贝尔奖”——“约翰·克鲁格终身成就奖”首位华人得主、历史学家余英时先生首部长篇访谈实录。
2.全面梳理余英时的学术视野,了解他的学术养成脉络,看他论学不专骛于一门,折衷中西学术传统于一炉,如何修成一代大家。
3.“品读大师眼中的大师”,余英时对钱锺书、陈垣、钱穆等大师的观察和评价,“知人论世”之境,为学术史研究的典范。
4.采访实录首次在大陆整体出版,尤其是第三次采访“治学门径与东西方学术”,是特别应中华书局约请而成。
专业书评
用“内在理路”重论清代思想学术史,借胡适阐发学术典范与自由精神,从价值系统拈出中国文化之“内在超越”,以中国近世宗教伦理回应韦伯问题,从古代中国“士”的历史警醒知识人对“道统”的担当,通过陈寅恪晚年诗文揭示伟大学者最痛苦的灵魂,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中,建立一个政治、思想与文化史研究的新典范。余英时先生始终在观察中国历史上的转折时期的思想变迁,思索传统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近二十年来,人们都在期待中文世界出现“有思想的学术,有学术的思想”,可在当今学界,有谁能像余英时先生这样具有如此的学问、见识与才情?在他常带感情的笔端写出的,既是学术,也是思想,更是他一生“为故国招魂”的大关怀。近年来,我有幸能常听余英时先生谈话,谈他的人生、学术与思考,总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有世界胸襟而又充满中国情怀的人,难怪他说,“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国”。这部《访谈录》是一个有深刻思想的哲人谈论他的学术,也是一个有深厚学术的学者叙说他的思考,读这部书,仿佛让我回到普林斯顿绿荫中余宅客厅,又一次与先生面对面,听他从容讲述从潜山、香港、哈佛到普林斯顿的思想历程。
——葛兆光
人们都知道余英时先生是位史学大师,但是往往忽略了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这本访谈录中,余先生“要把金针度与人”,透过对自己学术历程的回顾,展示一条走进人文殿堂之路。
——王泛森(台湾中研院副院长、中研院院士)

网载 2013-07-22 13:01:38

[新一篇] 南宋皇城城 陳鳴樓

[舊一篇] 白霞:探尋迷霧深處的歷史真實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