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有一种抉择叫退位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末代皇帝的命运都很惨,但在清末帝溥仪看来,他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这样的命运,从 1912年2月12日他退位那日起,就已经命中注定了。那年的溥仪,年方6岁,除了吃喝拉撒,玩耍,什么都不知道。决定清朝命运的对话,在他的记忆中,只是隆裕太后跟一个矮胖的老头之间的哭哭啼啼。
 皇帝退位的决定,是隆裕皇太后做的。而退位诏书,是晚清最有名的状元张謇的手笔。几百字的退位诏书,只说了三件事,第一,顺应民意,避免战乱宣布退位。第二,结束帝制,建立共和立宪政体。第三,由袁世凯组建临时共和政府。最后一条,后来有好些人不满,认为一个垮了台的太后,还要指定人组织政府,带有授权的意味。但是,尽管袁世凯也承认自己做总统,不是清帝的授权,而是民意的归向,但加上这一条,对于当时的他而言,绝对不是没有意义的。不管怎么说,在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帝制传统的国度里,对自己的合法性,大有裨益。
 包子没有从天上掉下来的。清帝的退位,实际上是独立各省的革命党和立宪党人与袁世凯联手促成的。甚至,连不买南北和谈的账,执意要单打独斗,到处扔炸弹的北方革命党人,也有份儿。如果不是他们炸死了最有用的满人宗社党干将良弼,满人亲贵怎么可能远的跑到大连、青岛,近的躲进天津租界,上朝时,让个隆裕呼天不应,呼地不灵。如果不是他们袭击了袁世凯,袁世凯怎么会有借口躲起来不见,让自己的亲信赵秉钧和胡惟德两个出面成天逼宫。
 其实,武昌起义之后,接手内阁总理大臣的袁世凯,倒真的没像人们说的那样,成心要做王莽和曹操。他的如意算盘,无非是维持君主立宪体制,皇帝虚位,自己当家。为此,他逼走了当年逼他走的摄政王,让隆裕临朝称制,领着一个6岁的小皇帝做君主,虚位的君主。可惜,这样的算盘,独立各省无论如何都不肯同意。即便是很有实力的立宪党人,已然革命了,也没觉得没有皇帝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此前倒行逆施的满人亲贵,已经失去了他们的信任,顺势过一把“最先进制度”的瘾,也不是什么坏事。面对如此多的独立省份,袁世凯自然也没有信心荡平叛乱。况且,人家已经给足了他面子——只要他反正,就是中国第一华盛顿,世界第二华盛顿。
 亲手在退位诏书上盖上玉玺,办完王朝火化手续的隆裕太后,其实是一个可怜人。长得太丑,跟西太后关系又太近,一生都不招光绪皇帝待见。做了清朝最后一个临朝的太后,却似乎只是为了替小皇帝办退位手续。而她自己,也不像后来某些史家说的那样识大体。当时最强硬的满人亲贵,所指望的无非是一个冯国璋。而冯国璋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听袁世凯的。隆裕的妥协,是无可奈何,她担心,如果再不妥协,恐怕退位的优待条件都没了。毕竟,人家答应了保留皇家财产,还可以躲在宫苑里做小皇帝,每年还有四百万两的岁费(后来其实一个子都没给)。输光了的时候,剩条短裤,也是好的。隆裕最后用玉玺的时候,哭天抢地对赵秉钧和胡惟德说的,就是让他们拿出良心来,千万保证们娘儿俩的安全,保证优待条件的不落空。当然,背后操盘的袁世凯,是乐意给他的前主子一点优待的,毕竟,他要面对他过去的同僚,面对北方保守气氛浓烈的民意。即使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真的革命了,也没有像过去在宣传品上说的那样,对满人赶尽杀绝,能放手,也乐意放手。后来孙中山进北京,还见了隆裕和摄政王载沣,彼此握手言欢。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的终结,从本质上讲,是被赶下台的。但下台的过程,却是一场谈判后的妥协。对于某些特别激进的革命党人来说,这样的妥协,多少有点难以令人满意,留了一个帝制的小小的尾巴——共和政府总统,以外国君主之礼对待下台的皇帝。但是,对于相当多满清的旧臣,很多保守的北方士大夫,却是一个能接受的结局。儒家思想,具有中庸和妥协精神,但号称信奉儒家的国人,在政治操作中,偏少妥协,即使妥协,也是假妥协。不是你吃掉我,就是我吃掉你。不到鱼死网破,不肯善罢甘休。中国共和制的建立,以这样一种妥协开始,不仅减少了杀戮和破坏,而且营造了一种相对平和的气氛。此后北洋时期固然办共和办的并不好,但政争和战争,烈度都不大。
 

张鸣 2012-04-27 03:24:48

[新一篇] 張鳴:新政與辛亥革命——改革是否必然引發革命?

[舊一篇] 張鳴:杜甫很忙,網民很閑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