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与文化-三国智谋精粹(一)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三国历史与文化-三国智谋精粹(一)

第一章 鉴古观今

  “温古知新”,现今需要鉴古,因历史不能割断,历史往往会重演,虽然内容不同:我们如能正确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可少走弯路。三国智谋体现于社会科学所有领域,在各方面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产,对今天的政治、军事、经济、外文、法律、人事仍很有借鉴作用。 

一、政治:三国兴起的原因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逐鹿中原,当时强的有:淮南袁术,兵粮足备,称霸一方,冀州袁绍,地广民众,人才济济,荆州刘表,据用武之国,威震九州,西蜀刘璋,有天府之国,国富地险。这时,曹操军力最弱,刘备寄人篱下,孙权还未登上政治舞台。可是,曹、刘、孙后未却成气候,分别创造了魏、蜀、吴,而袁术、袁绍、刘表、刘璋等人都先后被消灭了,这是什么原因?

  策略正确

  要图天下,制订正确的策略是关键的一着。在政治舞台上较量,必须有政治眼光,对政治形势有透切的了解,才能做正确的分析,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策略。否则,好像瞎人骑瞎马,乱碰乱撞,未有不翻跟头,或摔死的。

  曹操和袁术、袁绍都想当皇帝,由于他们的政治眼光不同,策略各异,结果不一样。在群雄中,袁术是第一个称皇帝的。本来在那个乱哄哄的时代,谁当皇帝都行,只要有本事。所谓“本事”是指统一天下的本事,而统一天下要有正确的策略。袁术没有这种本事,也没有提出什么策略,只是一心想当皇帝,以享荣华富贵。他主观上认为他家“四世三公”,是“百姓所归”,”

  应天顺民”,该当皇帝。当他征求部属意见时,大家沉默不言,实是反对,他还是自封为皇帝。所说“百姓所归”、“应天顺人”。是自欺欺人。他占据南阳时,“奢淫肆欲,征敛无度,百姓苦之。”他当皇帝后,“荒侈滋甚,后宫数百皆服绮縠,余梁肉,而士卒冻馁,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由于人心军心厌弃,先为吕布所破,后为曹操打败,奔青州投其侄子袁谭途中病死。袁术只徒有皇帝之名,无皇帝之实。曹操则相反,虽无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曹操对当时政治形势的认识,头脑是清醒的:当时汉虽弱,但拥汉派的大有人在,故采纳荀彧的“奉天子以从众望”的策略,将皇帝的实权一下抓到手里,“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地号令四方,要统一天下,要有众多人才,乃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使才智之士从四面八方投其麾下,为之出谋献策,才能称雄北方,袁绍是个好谋无断的典型。他虽有吞天下之志,但才力不足,喜谈谋略而不能决,有正确战略也不能采用,往往错过良机。他在官渡与曹操相持时,许攸截住曹操的催粮书,知其粮尽,建议“两路击之”,如行此策,打败曹操是大有可能的,袁绍反认为“此书乃诱敌之计也”,说“攸是操的奸细”,将之逐出。攸乃投操,教其到乌巢烧粮,操从其计行之,绍军无粮,军心惶惶,曹军乘胜追击,袁军全溃,官渡之战被打败,决定了袁绍集团的灭亡。

  刘备以统一天下为已任,刘表和刘璋则胸无大志,只图割据偏安。曹操统兵征乌桓,刘备劝刘表趁许昌空虚,以荆襄之众袭取之,刘表说:“吾坐踞荆州足矣,岂可别图?”当时,群雄逐鹿,你不灭人,必被人所灭,决不容其”坐踞荆州”,刘表因错过袭取许昌良机,使曹平定北方后,挥戈南下,夺取荆州。刘璋心地虽仁慈,但为人闇弱,这种人是守不住地盘的。刘备按照孔明的”隆中决策”,与孙权联合打败曹操,占据荆州后,就着手图川,恰好刘璋邀他入川拒张鲁,张鲁不足为患,让刘备入川是“请狼入室”,结果是自取灭亡,刘璋没有政治头脑如此。

  孙权善于举贤任能,故贤能竭力相辅,五湖四海之士纷来归附,竭力相助。鲁肃献的“榻上策”,他奉为国策。此策的要点是,“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鼎足江东,伺机以图天下,此策起正确的。要图天下,首先要“深根国本”,因荆州在扬州上游,对东吴威胁大,不占据荆州则难确保东吴的安全;且荆州是用武之国,进可直趋宛洛,直捣曹操的老巢,退可据长江大堑而守。此策对于孙权鼎足江东起了极大的作用。由于孙权的战略正确,又有众才相助,曹操、刘备曾先后犯,都以失败告终。

  人心向往

  争天下,胜败决定于人心向背,故说“得人心的得天下”。人心包括民心、军心、将相之心,这“三心”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这“三心”缺一不可,得这“三心”必兴。曹、刘、孙为图天下都注意收拾人心,尤以刘备为最。刘备虽说是”中山靖王胜之后”,实无可考,自己也无靠山,他起自民间,是一个“织履之徒”,一个很普通的平民百姓,后能建立蜀国,全靠自己的本事。他最大的本事是善于”攻心”,故很得人心,他“携民渡江”、“要投江”,荆襄军民感其德都誓死相随;”摔阿斗”、“遣众将”以结将心,使众将死心塌地为之效力:“三顾草庐”,表示其求贤若渴,以“鱼水关系”相待,说明对孔明信任无间,使孔明感其诚,下山相辅,“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即使是夺人之国,首先考虑的还是“人心”,他入川是为谋蜀。

  但他不纳庞统之策,反对“杀其主夺其国”,趁驻守葭萌关拒张鲁之机,广施恩惠,收拾民心;及起兵夺蜀,不扰民,优待俘虏,故甚得人心,入成都时,百姓香花灯烛,迎门而接。因人心归附,蜀汉政权极其巩固。

  曹操得将士之心,是因其赏罚分明,史称他“攻城拔邑,得美丽之物,则悉以赐有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四方献御,与群下共之。”他出征,如遇稻麦熟,可延缓时,就暂罢征,因恐伤农,如不能延缓,就严禁军士践踏。有一次他骑的马失足误入麦田,践坏了一大片,他“割发以代首”,承认其伤农是犯法,应受惩罚。取冀州后,减免赋税,以收拾人心。曹操虽奸,但他比袁术等害民贼强得多了,他能成大事不是偶然的。

  孙权也得人心。孙权一见鲁肃,交谈甚悦,来宾告退时,独留鲁肃,邀他入内室,共坐在榻上对饮,虚心请教,肃因之倾心,与之谈图天下的策略,权大为赞赏,“拔鲁肃于凡品”。鲁肃得遇明主也竭力相辅。操大军南下,吴国危急,众文士主张投降,独鲁肃坚持联刘抗操。曹操被打败,鲁肃从前线回,孙权远接,“持鞍下马”迎候,对其敬重如此。孙权用人,疑之不用,用之不疑,因其信任人,人也效忠他。周瑜率军抗操,操派其同窗好友蒋干说瑜归降,瑜大义凛然申明:他“遇知己之主,”“情同骨肉”,“祸福共之”,其效忠于权之志坚定不移。孙权还在生活上对部下关怀备至,有患病的,常送医送药上门,甚至亲自监护。由于君臣休戚与共,终孙权之世,东吴安如磐石。

  策略正确,人心向往,三国之兴,实由于此。在古代能建国、治国的,都靠这两条。揆之当令,也是如此。

二、军事:一部活的兵书

  古代中国的战争之频繁,在世界上是仅见的;因而兵书之多,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据说共有1300多种,留存到今天的还有四五百种之多。传说我国兵书起源于黄帝,在西周时已有《军志》、《军政》两书,这说明我国兵法源远流长。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古代兵法有《武经七书》,即《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黄石公三略》、《尉缭子》、《司马法》、《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以及影响较大的《孙膑兵法》、《武经总要》、《纪效新韦》、《练兵纪实》等等。《三国演义》的谋略正是凝聚着我国古代兵书的精华,如庙算、攻心、伐交、料敌、应变、用奇、造势、示形、用诈、用术、用间,等等。它是我们祖先遗国下最珍贵的遗产之一。

  三国谋略与《孙子兵法》

  要理解三国的谋略,首先要弄清楚它和《孙子兵法》的渊源关系。不懂《孙子兵法》,则不能把三国谋略概括到理论的高度;不读《三国演义》, 则不能更好地、具体地领会《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神和形的关系。《三国演义》虽然是集古代智慧的大成,而《孙子兵法》却是它的灵魂,它的一切谋略基本上是以《孙子兵法》作为指导思想的。

  《孙子兵法·谋攻篇》提出了“全胜”思想,它认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个思想后来孙膑归纳为“攻心为上”。《三国演义》所写的许多迷人的战役都依据于此,如刘备巧夺西蜀、吕蒙智袭荆州、孔明三气周瑜、诸葛七纵孟获,等等,诸葛亮在与周瑜争夺荆州的斗争中,也是“攻心”战略的具体运用:先是采取“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之计,让周瑜与曹仁拼得你死我活之际,不费一卒而袭取南郡:

  接着破周瑜的美人计,使其囚禁刘备以索取荆州的诡计成了泡影,结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最后是破周瑜“假途灭虢”之计,这“三气”之战,是一场似战非战、伐谋而重在攻心的特殊战争。诸葛亮的智算华容、摆空城计、增灶遏魏军,也都是“攻心”战略的具体运用。而在《三国演义》不少有名的战役中,都是孙武关于“知彼知己”论断的巧妙运用,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胜者都因其知彼知已,败者都因其不知彼、不知己。

  《孙子兵法·计篇》十分强调智谋的重要作用。如它认为将领要具有“智、信、仁、勇、严”等五个条件:而“智”则置在首位。而有无智谋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它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三国演义》刻画许许多多的将领,对于有智谋的则备极赞扬,对勇冠三军而缺智谋的虽赞其勇,也指出只不过是一勇之夫而已。如吕布、马超等都是世之虎将,吕布曾无敌于一时,马超也曾迫使曹操“割髯弃袍”,因他们都是有勇无谋,到头来,吕布还是被曹操擒杀,马超也被曹操所打败。

  《三国演义》还描写了不少“多算则胜,无算则败”的战役,以及如何具体运用“诡道十二法”,故很引人入胜。所谓“诡道十二法”,是指孙武在《计篇》里所举的十二种智计,或称十二种作战方法。他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孙武在我国军事史上第一次提出“兵者,诡道也”的战术原则;而这些战术的目的只有一个,即“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例如,当关羽胜利进军樊城时,曹操就采取“亲而离之”的计谋,拆散孙、刘联盟,以利诱孙权使之袭取荆州,吕蒙则抓住关羽骄傲自大、喜人奉承的弱点,用“卑而骄之”的计谋,使其失去警惕、麻痹大意,撤大半兵赴樊城前线,乃“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用白衣渡江,兵不血刃轻取了荆州。

  灵活运用和发展古代兵法、战役

  《三国演义》所吸取的不仅是《孙子兵法》,而是将从春秋至元末的兵法和战例之精华溶化于其中,加以灵活运用和发展。

  《三国演义》虚构的一些妙计,就出于《三十六计》,如王允为离问董卓,吕布“父子”而采取的“美人计”,曹操为使刘备和吕布互斗而用的“二虎竞食”、“驱虎吞狼、两计,周瑜想夺荆州而使的“假途代虢”计,诸葛亮袭取荆襄而施的“调虎离山计”等等。

  我国古代着名战例,都可在《三国演义》找到它的影子。程星在仓亭使的“十面埋伏,背水列阵”战法,实是韩信破项羽和打败陈余两计的再现;关羽回军荆州途中被吕蒙策反致全军溃败,颇有点像项羽所处“四面楚歌”的困境,孔明”增灶退兵”也是套用虞翻退兵之计。

  刘备与曹操、诸葛亮与司马懿、姜维与邓艾的斗智,也源于孙子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着名论断,但将之发展了:不是写一方“知彼知己”,而是写彼此都“知彼知已”,因而显得千变万化,引人入胜。

  任何兵法,都不能一成不变地照搬,要结合当时实际灵活应用,不然就要碰壁,甚至遭到惨败。《三国演义》描述的有关这方面的不少胜败战例,都是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这是一种运用兵法最佳之法,也是一条重要的兵法。

  对此,毛宗岗评点说,“兵家胜败之故,有异而同者,有同而异者。徐晃拒王平之谏,而背水以为阵,马谡拒王平之谏,而依山以为营。水与山异,而必败之势则同也。黄忠屯兵于山,而能斩夏侯渊,马谡屯兵于山,而不能退司马懿。山与山同,而一胜一败之势则异也。马谡之所以败者,因熟记兵法之成语于胸中,不过曰 ‘置之死地而后生’耳,不过曰‘凭高视下,势如破 竹’耳。熟知坐谈则是,起行则非,读书虽多,致用则误,岂不重可叹哉!

  故善用人者不以言,善用兵者不在书。”(第九十五回回评)毛宗岗所谓“善用兵者不在书”,并非反对继承前人的经验,而是反对泥古不化,主张用兵要从实际出发,随机应变而已。毛宗岗上述评点概括了《三国演义》关于活用兵书的思想。

  在我国军事史上,三国时代同春秋战国时代一样占有重要的地位,这近百年战争,造就了许多杰出的兵权谋家,出现了不少着名的战役,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曹操、周瑜和陆逊都是以少胜多;曹操声东击西解白马之围,以退为进巧夺阳平关;郭嘉的“急之则合,缓之则离”之计,破翼州定辽东;司马懿克日擒孟达,“攻其所必救”破公孙渊,等等,这些着名的战役给古代兵法添了新的篇章。

  形象化、具体化的兵书

  三国时代,虽有不少的兵谋家,但留下兵书的有如凤毛麟角,除了孔明的《将苑》外,未见有其他兵书。传说曹操着有《孟德新书》,但查无可考。

  陈寿着的《三国志》所载有关战争的则未免过于分散或零碎,幸有罗贯中将之写成《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时代的战争才完整地、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其他兵书因其理论化,非有实战经验的一时难窥见其中奥妙,而《三国演义》是一部形象的兵书,它所描绘的战役,因其具体而形象,使人如亲临其役,如见其人,故摸得着看得见,易于学习、借鉴。

  与中外所有的兵书比较,《三国演义》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兵书,其他兵书大多只就军事论军事,《三国演义》却不然,它不孤立地写军事斗争,而是将之置于社会的总体中,跟政治、经济、文化紧密联系,尤其是描述人们如何在其中活动,如决策、用人、斗争,等等,这就能更好地反映战争的全貌,以及更深入、明晰地揭开战争的本质和规律,故有活的兵书之誉。从这方面说,它优于任何兵书。

  因此,不少农民起义领袖如李自成、张献忠和洪秀全等都效之以指导战争。清统治者就是靠这都活的兵书打天下的,并定为将领必读的书。现代伟大的战略家、军事家毛泽东为阐明其军事思想,在其着作中多次引之为例子。

  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就说《三国演义》等书对年青时的他“影响大概很大”,在他领导中国革命后,这种影响还是在起作用,如他在着名的 《论 持久战》中,就以官渡、赤壁、彝陵三大战役的以少胜多为例子,说明弱小之军如果主观指导正确可以打败强大之敌,用以论证中国抗日必胜。不少外国也用为军事教材,可见,《三国演义》在军事领域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经济:企业经营管理之宝

  传出的文化也有回流的,即某种文化的潜在功能,在其诞生国未被人们所发现或重视,传出国外后,被外国将之应用于相应的事业而取得成效,这时才被其诞生国所关注。《三国演义》就有这种现象,它传到日本已300年,对日本影响很大,过去用于军事,二战后将其智谋应用于商战,对于日本的经济腾飞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日本人认为《三国演义》是企业经营管理之宝。

  对此,不能不引起我国从事《三国演义》研究的学者的重视。 1987年,海南波批准为经济大特区的时候,由中国《三国演义》学会、海南大学、海南师院联合主办,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了《三国演义》第五次全国学术研讨会,全国学者济济一堂,探讨了如何运用三国智谋促进我国的开放、改革,搞好我国的经济建设。会议收到的60多篇论文中,有半数以上是探讨这个问题的,这些论文已刊登在海南大学学报1987年第四期(《三国演义》应用研究专辑)上,受到国内各界的赞扬。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将三国智谋应用于经济工作的研究的开始。

  日本人给我们的启迪

  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论是哪一类国家,具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都必须在这个世界里共同生活,互通有无,才能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更密切,世界市场已经形成。而各国市场之间,各国市场与世界市场,都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已不能截然分开,如果哪一个国家想自成体系,必将受到孤立,本国经济的发展必将受到阻碍。哪一个国家要想本国经济较快发展,必须在世界市场占有重要的席位,占有的份额越多,经济发展越快。由于日本的特殊国情,以外贸为其生命线,所以日本人始终瞄准世界市场,而今天日本人能在世界市场上“称王称霸”,除了勤奋外,智慧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其智慧来源之一,就是《三国演义》。

  在这个世界市场里,各国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也可以说是一场不流血的特种战争,“优胜劣败”的规律明显地在起作用。这种激烈的竞争,不只在世界市场上是如此,在各国内部也是如此。而要竞争就要有智谋。日本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能力并不高于美国,但其竞争能力或说其智谋却超过美国,故在竞争中美国老是败下阵来。可见,智谋对于竞争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明乎此,便可理解日本企业界为什么如痴似醉地研究《三国演义》。日本企业界人士指出:“人们之所以对《三国演义》推崇备至,视为珍品,就是认为书中有宝。在当今激烈的商业角逐中,读读《三国演义》,大有裨益。”

  日本一位大学教授说:“诸葛亮的机智多谋,给日本企业家提供了有益的启迪,松下电器公司的显赫成功,正是松下幸之助善于运用诸葛亮的战略眼光的结果。”日本社会工业研究所所长牛尾治郎说:“无论在国际或国内,日本企业要增强竞争能力,就得学习《三国演义》中应付错综复杂局势的能力。”

  日本企业界如此重视《三国演义》,而我们对这部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三国的谋略,难道有理由加以忽视吗?

  现代商战,不只是外贸人员或厂商之事,而是几乎关系到全民之事;它除了不动刀枪外,几乎牵涉到所有的领域,如科技、教育、生产、管理、经营、分配,等等,基本上也可以说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其胜败的后果也就非比一般,对于一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都产生巨大的影响,也就必然关系到一国之强弱盛衰。所以,人们常说外贸是带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如果这“火车头”发不动的话,一国经济也就停滞不前,国家就不可能繁荣昌盛。因此,现在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商战,尤其是日本人,可以说是举国以赴。中国要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同样必须重视对外贸易,尤其是商战。我国在解放后,因种种主客观的原因,在很长时间里可以说是“闭关锁国”,实行开放、改革以来,对外贸是比较重视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经验还不丰富,成就还不大,要想快步前进,除了自己加倍努力外,借鉴外国人的经验是极有必要的,尤其是学习日本人利用三国智谋进行企业经营管理,以及商战的经验,对我们是有裨益的。而我们运用三国的智谋,应该说是比日本人驾轻就熟的。

  从刘备、孔明身上学些什么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的时候,刘备还是寄人篱下,颠沛流离,无立锥之地,可是后来为何一跃而成为蜀汉之王?主要原因是:一、知人善任。

  他求贤若渴,一知孔明是大才,便三顾草庐,虚心请教,孔明感其诚,遂许驱驰。刘备称得孔明如鱼得水,止因君臣关系如鱼水,孔明的才智才得到充分的发挥。二、能团结人。这表现在:以义结将相之心,关、张、赵云和孔明等才死心塌地为之卖命;以仁结民心,得到荆、益两州人民的爱戴和拥护。

  孔明则是有图天下的壮志而没有谋取个人私利的大贤人,为了统一天下,复兴汉室,救民于水火,他贡献了其宝贵的一生,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能与魏、吴鼎足三分,孔明的智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预知天下三分,提出“隆中决策”,便刘备从弱变强,他料事如神,在赤壁之战中,玩弄曹操、周瑜于掌握之中,是实际的指挥官,他用兵有如神出鬼没,司马懿自叹不如。“畏蜀如虎”,甘受“巾帼素衣”之辱。

  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首先是要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但要付诸贯彻执行,主要靠每一个企业,而企业办得好与否,则决定于董事长和经理。如果董事长有刘备的知人善任和能团结人的本领,经理有孔明的大公无私的精神为企业工作,有孔明的智谋以对外竞争,董事长和经理的关系有刘备和孔明那样的鱼水关系,这个企业的不断发展是无疑的。

  日本商人十分敬佩孔明和刘备,以他俩为学习榜样。当今世界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与群雄割据的三国时代十分相似,日本人普遍认为,公司要想生存,取得胜利,就要学习刘备和孔明的优点,特别是团结对外和争取人才。

  这是企业经营管理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正确运用三国智谋将如虎添翼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主要有二:一是对外竞争,一是内部管理,而这两者都需要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对此, 《三国演义》给我们提供了有 益的启示:一、“攻心”战略的运用。刘备和诸葛亮都是杰出的“攻心”战略家。刘备之所以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开创一个蜀国,关键在于善于用人,且得人心;诸葛许多神机妙算,其最值得称道的是其“攻心”战略的妙用,不仅用于治国、治军,且用于战争,故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企业的内部管理,其核心是对人的管理,而要把人管理好,关键在于得其心,始能使人尽其力、人尽其才,共同把企业管理好。对外竞争,“攻心”也同样具有关键的作用。西方企业家为了树立其企业形象、商业形象,不惜化亿万的钱财大做其广告,实是“攻心”战略的妙用,争得人心向往;以压倒对手。

  二、知彼知己。《三国演义》描绘了许多有关“知彼知己”的战例,如刘备与曹操、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斗智,彼此可说是两才相遇,两雄相争。有时一方知彼知己而胜,有时是彼此都知彼知已,因而使战争变得更加错综复杂,而胜败只是棋差一着而已。知彼知己在对外竞争中同样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特别是我们不仅要做到知彼知已,也要估计到对方是否也知彼知己,才能确定自己对外竞争的正确决策,才能取得成功:如果不知彼、不知己,而是盲目对外经营,这就往往会栽跟头。所以,对外竞争,强调要有市场观念、信息观念,摸清市场的变化和需要,充分掌握信息的动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彼知己,以确定对策从事竞争。三、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如姜维九伐中原,邓艾与之对垒,凡能正确分析局势,且根据已变化的形势,及时采取对策的则胜;反之,则败。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在对外竞争中也很重要。我们必须善于掌握国际市场的动态,以确定自己的对策。由于能预料到国际市场的需要,及时推出适销的商品而获厚利的,不乏其例,四、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充分利用有利因素以战胜对方。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中,曹操、周瑜、陆逊都能采取这一谋略而取胜。同样,只有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才能在对外竞争中取得成功。五、兵贵神速。司马懿发动的新城之战,是兵贵神速的范例。由于司马懿根据孟达叛变及其与孔阴谋取两京的严峻形势,故不采取先奏后起兵的常规做法,而是立即领军倍道而行急下新城,因此出乎孟达的意料之外,措手不及而被司马懿擒杀。用兵如此,在当今对外竞争中亦如此。对外竞争中,时间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人常道:时间是金钱,因为国际市场瞬息万变,如稍一迟缓就会失去机会,抢手货如不及时组织出口,市场被别人捷足先占,也许会变成冷手货。总之,在国际贸易竞争中,企业的领导人与统兵作战的将领有相似之处。诸葛亮和曹操、周瑜等能多胜,是因其多谋善断,及时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企业的领导人也必须有这种本领,才能在竞争中取得成功。

  三国智谋诞生于中国,中国人利用三国智谋将比日本人更得心应手。如能结合实际,正确、灵活地运用三国智谋,参加国际竞争的中国人将如虎添翼,无往不胜。


2022-12-08 19:04:20

[新一篇] 古代經典諫議檄文 十四

[舊一篇] 三國歷史與文化-三國智謀精粹(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