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中华之看中国4000年前的阅兵!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摘要: 2015年9月3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那场决定世界前途命运的伟大胜利,永远铭记在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心中。 ... ...

       9月3日我们可以直观看阅兵,但古代是如何阅兵的呢?阅兵作为传统军事仪式,以田猎为最初方式发展演变至今。据史籍推测,传说时代的战神蚩尤就是华夏先民的狩猎首领,后代利用田猎进行军事训练时,都要祭祀蚩尤,这种习俗一直流行到宋代。

 


       夏商


       夏商时出现以田猎教战阵和巡行各诸侯国的巡狩等军队训练形式。据学者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建立之前,我国就出现了阅兵这一仪式。当时的中国北方华夏部落首领夏禹为了向长江以南方向扩张势力,便在现今河南境内的涂山与南方的部落首领会盟。

就在那次盛会上,士兵们手持各种用羽毛装饰的兵器,伴着乐曲,走着队列,载歌载舞给首领们观看。这应该是我国最早的阅兵。

 


       西周

 

       西周,以狩猎方式进行军事训练已形成制度,一年四季都有军事训练和演习检阅。依据《周礼?大司马》记载,军事训练制度是按四季分述的,每季又分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教练和检阅之礼,后半部分是借用田猎演习之礼。

武王伐纣之前,在孟津组织军事演习,吸引了多个诸侯国加盟,为伐纣做准备,史上称其为“孟津观兵”,这是历史上比较早的规模较大的阅兵之一。

公元前1070年牧野之战,武王举行过大规模的誓师,鼓舞了士气,一举打败商朝大军。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承袭了西周时期军队训练制度,但从春秋中期开始,军事训练出现专门化趋势。春秋战国时代战马、战车大量装备部队,此后阅兵中必有战马、战车组队受阅。

 


       秦朝

 

       而到了秦代,秦王朝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皇帝更加重视军事训练与校阅,虽未留下大量文献资料,但秦始皇兵马俑以高度逼真的艺术手法再现了秦朝阅兵的场景。

       “阅兵”这一名称是汉代正式叫起来的。在西汉建朝之初,国防不固,国境不宁,武装力量被十分看重,因此阅兵活动不仅经常举行,还要增加一些打斗的内容,集比武与阅兵于一体。此后,各朝都有类似汉代定期或不定期的阅兵。它不仅是最高统治者对武装力量的检阅,也是显示军力国威的重要形式。

 


       西汉

 

       西汉时,汉军经常举行各种规模的军事演习,对军队进行校阅、考核。无论是中央军还是地方军,大体上每年秋季都要举行一次。被称为“秋射”、“校阅”或者“都试”。中央设有都试郎,总阅试习武备。据《汉书》记载,由于训练及校阅制度的有效实施,汉初的军队具备“轻车突骑”、“劲努长戈、射疏及远”、“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材官雏发、矢道同的”、“下马地斗、剑戈相接、去就相薄(迫)”等五大长技,逐渐形成对匈奴作战的优势。

 


       三国

 

       三国时期,蜀国实行讲武。诸葛亮在北伐前,曾“治戎讲武”,北伐后又“厉兵讲武”、“教兵讲武”,内容不只练士兵体力和技艺,还重在用八阵图教练兵士,强化战术合成训练。东吴建立检阅制度。

在“简日”(“简”在古代有“检阅”的意思),阅部队军容和训练,有时还根据检阅情况,决定部队的整编。着名的岳阳楼,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曾是三国东吴将领鲁肃的“阅军楼”。如今的南京玄武湖湖光潋滟,然而在古代这里却是着名的水上阅兵场。传三国时周瑜就曾在这里训练、检阅水军。魏国建立治兵制度。

曹操曾多次治兵,指挥受阅部队,对多兵种的战术合成训练进行检阅考核。魏国在新君继位时也大都举行治兵,显示新君统兵的事实和对军事训练的重视。

 


       两晋

 

       两晋期间,统治者也比较重视军队的训练,诸军除了演习队列阵法外,还要进行实战演习。南朝时注重对水军的训练和检阅,玄武湖成为南朝各代训练水军的场所。南朝宋大明五年和七年,宋孝武帝两次阅武于玄武湖西岸。齐永明二年,齐武帝阅兵于玄武湖。陈太建十一年,陈宣帝阅兵于玄武湖。陈至德四年,陈后主至玄武湖阅兵。

 

       有一首《昆明治水战词》这样记叙南朝宋孝武帝时阅兵:“汪汪积水光连空,重叠细纹交敛红。赤帝龙孙鲜甲怒,临流一眄生阴风。鼍鼓三声报天子,雕旗兽舰凌波起。雷吼涛惊白若山,石鲸眼裂蟠蛟死。”形象地描述了宋孝武帝亲自披甲指挥,湖上战鼓雷动、战舰凌波、士兵杀声震天的壮观场面。北朝则出现了军阵双方对抗性演习。

 


       唐朝

 

       阅兵是唐代训练的重要形式,《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记载了当时军事训练的思想和方法,首先就是循序渐进,分等教练,大将军检阅后,然后是皇帝大阅。这样常规的阅兵几乎每年都举行。唐人薛存诚在《观南郊回仗》诗中曰:“阅兵貔武振,听乐凤凰来。”

此外,在大军出征或凯旋时, 皇帝也要亲自阅兵, 一方面是检阅部队, 另一方面也是炫耀武力, 振军旅扬国威。

 


       北宋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大讲武事,注重禁军的教育训练。如,首议教阅击刺骑射、选天下骁骑集阙廷、亲御近郊阅武等。之后的历朝统治者,加强对军队训练,并逐步形成了一套训练制度。北宋前期太祖、太宗各朝,将“大阅”(亦称大教)安排在八九月份进行。

之后,禁军的教阅逐步形成了“毋过两时”(春秋两季)的制度。宋人王安石在《射亭》诗中曰:“因射构兹亭,序贤仍阅兵。”南宋对军队的训练也很重视,并制定严格的法规予以保障。宋高宗建炎元年,为加强对新组建军队的训练,颁行枢密院教阅法,“专习制御摧锋破敌之艺”。

 


       元朝

 

       元朝时骑兵为主要兵种,因此阅兵主要是检阅骑兵的马术,以及对弓箭、马刀、标枪和战斧的使用。

 


       明朝

 

       明朝的阅兵, 每年年终考阅一次,三年大阅一次,也称“小阅”和“大阅”。朱元璋十分重视部队的训练,他颁发《教练军士律》,要求高而严,赏罚分明,从制度上保证了军事训练的质量。永乐时期,特别重视加强在京各营的军事训练。在京军三大营中,专门编制管操官掌管军事训练。

 

 

 

       清朝

 

       清代的简阅又称校阅,按清朝典制,皇帝每三年在南苑举行一次大阅兵礼。是八旗、绿营由王、大臣或督抚定期检验部队教练的制度,也是促进军事训练的的手段和形式。大阅是皇帝检验部队训练成果,考察部队战斗力的隆重的阅兵仪式。

 

       早在天聪年间,皇太极就曾举行过大阅。据《大清会典》记载:“康熙二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幸南苑大阅。择南苑西红门内旷地,八旗官兵枪炮按旗排为三队。圣祖仁皇帝率皇子等擐甲,前张黄盖,内大臣、侍卫、大学士及各部院大臣均扈从,后建大纛。圣祖仁皇帝周阅八旗兵阵,阅毕驾还行宫。

 

       特降敕谕,申明军令,宣示于大阅之地。是日未阅前,官兵均赐食,阅后赐酒。”此后,乾隆、嘉庆等皇帝阅兵的记载不断出现在各类文献中。雍正以后,大阅制度更加完善、周密。乾隆三年(1738)规定,以后大阅,皆按照顺治十六年定例三年一次,其办理事宜照雍正六年规定举行。 清代宫廷画家金昆等人奉命所绘的《八旗阅阵图》里,对乾隆皇帝南苑大阅兵的盛况作了形象逼真的记载。

 

       八旗将士各着红黄蓝白等本旗阅兵礼服分阵排列,号角高扬,军旗猎猎,一眼望不到尽头,其场面极为壮观,向世人展现了一幅场面宏大、威武雄壮的乾隆阅兵图。清史档案记载:“上(指乾隆皇帝)躬御甲胄,乘马出,试射,连发七矢,皆中的。兵部堂官奏请阅阵,上亲阅队伍,兵部堂官前引,总理大臣、满洲大学士、内大臣侍卫前引后扈,皆擐甲乘马”。《大阅图》共分为“幸营”、“列阵”、“阅阵”和“行阵”四卷。真实描绘了乾隆帝亲临军营检阅的盛况。

 

       尤其是《阅阵》,图中所画人物不少于1.6万人,每个人都面貌分明,衣着装饰,车马枪炮,仪仗旗鼓等均描绘精细,画面用色艳丽鲜明,乾隆被绘于画面的核心位置,穿盔带甲,全副戎装,骑于马上,英姿勃发。清代大阅的地点,主要在南苑、卢沟桥、玉泉山、多伦诺尔(今内蒙古多伦)、畅春园等地。


网载 2015-09-05 22:42:50

[新一篇] 大可沽名學霸王——論國軍名將的排名

[舊一篇] 漢朝與羅馬 (大宇出品單機即時戰略游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