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学《易经》(二)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第十一卦 安然处之的泰卦
  否极泰来,我们很熟悉的成语,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指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两者出自《易经》的泰卦与否卦。在易经中首先介绍的是泰卦,其卦象为地天泰,按照大自然的规律,本应是天在上、地在下才叫“泰”,为什么这种完全颠倒的情况,反而是个泰卦呢?中国人素来注重无形胜于有形的象形观念,这里的天与地并不是真正的实体,而是带有一种抽象象征性质的概念。坤卦为地,其为阴气,阴气会收缩下沉,乾为天,其为阳气,阳气会扩张上浮,所以两者互相融合、交通,所以为泰卦。

  泰:小往大来,吉,亨。
  “小往”指小的前往,就是说阴气(“小”)往上升(“往”),坤卦到了外面(上卦),“大来”阳气(“大”)向下降(“来”),乾卦到了里面(下卦),以大辅小,深的民心,自然是吉祥亨通。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彖传》说:泰卦,是阴气往上升,阳气向下降,当然是吉祥又亨通。这是由于天地之气相互交融使万物生生不息,上下尊卑交和使得人们的意向一致。阳在内,阴在外;刚健者在内,柔顺者在外;君子在内,小人在外。君子的正道日益增长,小人的邪道逐渐消亡。
  泰卦,之所以能吉祥亨通,关键在于“通”。大自然由于阴阳两气互通,万物则生,人世间上下意见沟通,则会国泰民安。泰卦用内卦与外卦的阳刚与阴柔表明阳长阴消的演变过程,从而阐述出其利于君子而不利于小人。君子之道占上风,小人之道在下风,总的趋势是正气压倒邪气。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天地交”是说天地阴阳二气交通往来,通泰之象征。君主要效法天地交合的大道,辅助扶持适宜于天地化生的事,以此保佐百姓。君主作为一国管理的最高决策者,必须学会从泰卦的卦象中领悟到“天地之道”背后的客观规律,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进行“财成”、“辅相”的工作。正是由于主观的人事努力遵循了客观的自然规律,所以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发挥领导的功能,左右民生,治理天下。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茅茹”为茅根相牵连貌,拔起了一把茅草,它们的同根相连在一起,是因为物以类聚的缘故,往前行进是吉祥的。
  在这里,用茅茹根系相连的特征来作比喻。作为初九其刚健动性很强,其“志在外”。不但初九要上行,它还要带着它的同类九二、九三一块都要上行,分别与六五、上六相应。这告诉君子一个人行正道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行进,才能完成“君子道长,小人道消”的演变过程,实现最后的吉祥。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在也。   
  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不仅要接纳好的东西、也要容忍坏的东西。可以徒步涉过大河急流;不遗弃远方的贤德之人;不结党营私,不搞什么小团体主义,辅佐公正有道德的君主。 
  九二的位置还是不错的,阳刚居柔位,是属于内心刚毅果敢,外表柔和宽大的这里品格之人,并且处于下卦之中,上与六五正应是君臣相得之象,能行中道之事。总之,当世道安泰之时,九二可以说是“治世能臣”的象征。
  在这里,简单总结一下九二的四大优秀品质:一是有“包荒”的大度胸怀,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一切反面的东西都能容得下。甚至能够包容荒秽小人。这一点果然了不起。包含宽容,含垢纳秽,十分不容易。无此胸襟也就做不成大事业。二是“用冯河”。做成大事,不但要有胸襟,还要有气魄,要有刚决果敢、徒涉大河的勇气。所以,“包荒”之德和“冯河”之勇是相反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外柔”,后者是“内刚”。三是“不遐遗”,四是“朋亡”。这也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既不遗弃远贤,又不结党营私。九二之所以能够这样,《象传》指出其原因是“以光大也”,因为它的心迹光明、度量宏大。远者不弃,亲者不昵,这真是理想的“治世能臣”。国家交给这样的人去治理,又何愁不致太平呢!它与六五这个守持中道的君主相配合,正是“泰”之道大行于天下的象征。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没有什么平地不变为陡坡的,没有只出去不回来的,处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守正道就没有灾害,不要吝啬自己的诚信,安心享用自己的俸禄是很有福分的。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这就是《易经》64卦中反反复复不变的一个定理,那就是居安思危,一切事物总是在泰与否之间相互的循环转变。为什么要在九三爻要特别小心留意呢?《象》说:“无往不复”,天地际也。也就是说九三正处在泰卦上下乾坤两卦的交接临界点。因此,告诫九三要“艰贞”,防止泰极否来的发生。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六四,像小鸟一样连翩下降,虚怀若谷,与邻居相处,彼此不戒备,以诚相待。  
  六四处于下卦三个阳爻与上卦的阴爻交接之处,形成了三阳爻在初九的带动下上升求阴的格。这时,六四本身是阴爻居柔位,处于上卦之初,柔顺谦虚,当此上下交泰之时,它就带动了它的近邻六五与上六也都相随下降,分别与九二、九三相应。三阴爻就像小鸟飞落一样翩然下降求阳,无须相互告诫,最后形成上下交泰的局面。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帝乙:商代帝王。归:女子出嫁。商代帝王乙嫁出自己的女儿,因此得到了福分,是十分吉祥的事。 
  帝乙是商纣王之父,史称殷高宗。帝乙把他的小女儿嫁给了当时的西部诸侯姬昌,称为“帝乙归妹”。古人称少女为“妹”,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通过这个典故,我们可以看出六五虽是帝王之身,却能位尊而性柔,能与下卦的九二相应。当然这样的相应也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中以行愿也”,而不是勉为其难,带有强迫性质的。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城墙倒塌在护城的壕沟里;这时不要兴师动众进行战争,应减少繁琐的政令,以防止可能出现的土崩瓦解的局面。
  泰极否来,当泰卦一路走到头之后面临将是城复于隍的历史悲剧。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永远是“通泰之路”,可现实的客观规律却是不允许的,没有任何人可以改变泰极否来的固有规律。虽然泰极否来让人看起来很悲观,很绝望,但“否”之极仍然要复归于“泰”,正如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既然泰极否来无法抗拒,那么怎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呢?作为统治阶级,不应再兴师动众了,那只会加剧灾难的程度而已。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减少繁琐的政令,用和平诏令的方式去安定人心,就不会有所后悔,实现保泰的目的。

  第十二卦 上下不通的否卦  
  在《序卦传》中“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 事物不能永远处在恒通的佳期,所以泰卦之后便是否卦。泰卦与否卦这两者互为错卦,也互为综卦。
  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否卦,是不存在什么人间正道的,不利于君子坚持正义。大的前往,小的来到。
  否卦上乾下坤,应该说是符合大自然的运行规律的,为什么“不利君子贞”呢?“否”卦坤下意味着地之阴气沉降而不上升,乾卦意味着天之阳气上升而不下沉,阴阳二气不能够交合,故形成了天地闭塞不通之象,这就是“否”。 
  “大往小来”就是指乾之阳气为“大”往上升,即为“往”,坤之阴气为“小”向下沉,即为“来”,这种阴阳互相偏向的运动方式正好与泰卦的“小往大来”相反。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彖传》说:闭塞不是人间正道,不利于君子坚持正义;阳气往上升,阴气向下沉。天地阴阳不能交融,致使大自然万物不能畅通发展,君臣上下不能交互,以致天下没有什么所谓的邦国。阴在内,阳在外;柔顺者在内,刚健者在外;小人在内,君子在外。这说明小人的邪道日益滋长,君子的正道日渐消亡。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象传》说:天地之气互不交合,闭塞之象。君子因此收敛才德以求避难,不可以追求禄位作为光荣之事。
  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提到君子如何在乱世中保身之道的哲学。在《论语·泰伯》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以及在《论语卫灵公》孔子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两句话的含义主要是说当国家的政治符合人间正道之时,就该出来表现自己的才能,国家政治腐败就要学会隐藏自己的才能,也就是不出来做官。

  儒家提出的乱世保身的哲学智慧,对中国历代文人志士影响深远。


  第十三卦 世界大同的同人卦 
  同人卦阐释和同的原则,为上乾下离,为天火同人。《序卦传》中说:“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任何事物都不会一直倒霉下去的,虽然我们前面遭遇了否卦,然而“物不可以终否”,正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所以“故受之以同人”,否卦下面就出现了同人卦。人在失败挫折之时,要学会突破闭塞与人沟通、交流,重新站立起来,开启下个事业新的起点。
  同人卦从“同人于门”、“同人于宗”、“同人于郊”都有所不足,更别说那些“伏戎”、“乘墉”、“大师克”的争夺行为了。由此可见,行“同人”之道时,以天下为怀、求天下至公的大同,是一件非常艰难之事。与人和同时最容易挟杂私心,这就是孔颖达所说的“易涉邪僻”,所以卦辞特别告诫说“利君子贞”。在现代人生活的人际交往中,与人和同的协作精神是不可缺少的。卦辞强调了“同人”之道的基本精神和理想境界,固然令人向往;爻辞更通过“同”与“争”的矛盾中,揭示出在现实生活中行“同人”之道的复杂性和规律性,从中引申出若干可思、可感、可行、可戒之处。

  同人: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在郊野与人会同,亨通。有利于渡过江河,对于君子也是非常有利的。
  在古代,“国”之外是“郊”,“郊”之外才是“野”,可见同人并不只是在狭隘的圈子范围里,而是与全天之人“同”,这才算是真正的亨通。利涉大川,上卦为乾,乾为刚健之力,有利涉大川的动力。一般在卦中提到利涉大川的,都具有乾卦或者巽卦,否则是很难利涉大川的。
  “利君子贞”,君子在这时要守正,要与志同道合的益友为同,而不是那些狐朋狗党,臭味相投作伴,那是非常危险的。唐代儒家学者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说:“与人同心,足以涉难,故曰‘利涉大川’;与人和同,易涉邪僻,故‘利君子贞’也。”正是告诫君子要坚持正道,这才是真正的同人之道。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彖传》说:与人和同,柔顺者处于正位,守持中道,与上面的刚健者相应,所以能够和同于人。在原野上与人和同是亨通的,利于涉越大河,这说明刚健者的行动发挥了作用。禀性文明而又刚健,行为中正而又互相配合,这是君子所行的正道。只有君子才能与天下人的心志相通。
  “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指的便是“六二”爻,阴爻居柔位,并且与上卦的九五正应,况且在下体之中,惟有六二是阴爻,物以稀为贵,当然六二就是同人卦的主爻,称作“同人”。
  同人卦下体为离,象征文明;上体为乾,象征刚健,从中引申出君子应有的素质是文明而又刚健。同人卦的六二和九五两爻都居中得正而又相应,从中引申出君子的行为准则是处事中正而又互相配合。

  《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象传》说:天、火互相配合,象征同人之象。君子因此要分析品类,辨别事物,以审异求同。
  天与火怎么联系起来的呢?天体在上,火的性质也是炎上的,所以在这点上特征是相同的。通过天与火求同存异的过程,告诉我们对万事万物都要认真辨别,找到他们的共同之处,同样也不能忽略掉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即求同,又存异,这才是行“同人”之道时必须采取的科学态度。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
  初九处于同人卦之始,一出家门就开始与人和同。走出门外去与人和同,不分亲疏厚薄,这样做当然无人怪罪。这就超越了一门之内的狭隘关系,打破了既有的门户之见。
  初九与上面的九四并不相应,幸运的是却与六二是比邻关系。要知道,在同人卦中,五个阳爻都有与六二合同,初九是刚出门就与六二相遇。这不是出于私意而主动求同,是不期而遇,不约而同,又有谁能去责难呢。

  六二,同人于宗,吝。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六二,只和同宗族的人会同,会有责难。
  在这里的“宗”是宗族的意思。虽然“六二”是阴爻处柔位,位置中正,与“九五”相应。六二与九五正应,本来是好的,但是在同人卦中并不好。这样一来,六二却只是和宗族内的人交往,显然是与天下大同的理念相违背的,当然不会值得赞扬。因此这一爻告诫我们应进一步打破宗族观念。因为同人之道是广泛地与人和同。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
  九三,伏兵在草莽间,登上高山观察敌情,三年也不敢兴兵交战。
  为什么要“伏戎于莽”呢?敌情不清楚,尽管九三阳爻在刚位,却与“上九”不相应,所以就非常想靠近“六二”。可是,“六二”与“九五”关系十分密切,要想夺走“六二”,“九五”必定加以攻击,何况“九五”强大,正面作战,难有胜算。
  到最后为什么只是登高了望,三年也不敢交战呢?九三了解了敌情之后,深感九五实力雄厚,自己不能匹敌,故一再迟疑,以至三年没有交战。从下文九五爻辞中可知,这场争夺同盟者的战争终于爆发,当然是以九三的失败而告终,这真是一场悲剧。想不到同人卦中竟然充满着火药味。“同人”之中也有明争暗斗,事物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
  九四,登上城墙,却不进攻,吉祥。
  “墉”是高墙。“九四”和九三一样也是非常想与“六二”的阴爻套近乎,却被“九三”像墙一般隔开;于是,“九四”就登墙攻击。不过,“九四”阳爻阴位,虽然也是暴躁,还有自知之明,最终还是放弃了攻击。当然是吉祥的。
  《象传》说:登上城墙,但从道义上考虑是不能发动进攻的。获得吉祥,是由于九四在陷入困境时能够回到正道上来。六二、九五是正应关系,具有天然的、感情上的联系。以武力夺取他人的正应,不仅有亏于道义,也是极不明智的。

  九五,同人,先号眺,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
  与人和同,起先号眺大哭,后来欣喜欢笑。大军克服了阻碍,与同盟者相遇。
  细品九五爻辞,感觉挺有戏剧性色彩的。在这里谈到的是九五为何先是先哭后笑呢?这场战争涉及六二、九三、九四、九五四方,关键在于对唯一的阴爻六二的争夺。九五阳刚中正,与六二是同心相应的天然同盟者;但由于九三、九四横梗其间,割断其联系,使得九五不能与相应者相遇,所以为之痛哭。但是九五毕竟是刚健有力的,尽管九三伏兵于林莽,九四登上城墙进攻,九五仍然决心为正义一战。也许是由于“哀兵必胜”吧,同时也由于九五以中正之道作为行事原则,大军顺利地克服了一切阻碍,终于得以与同盟者六二相遇。这又使得九五破涕为笑。
  孔子在“系辞传”中解释说:“君子立身处世的原则,或者从政,或者隐居,或者缄默,或者议论,二人一条心,就有断铁的锐利;志同道合的言论,就像兰花一般芬芳。”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上九,在郊外与人和同,没有悔恨。

  “上九”在这一卦的最外面,里面没有呼应,无人与他和同,所以说在郊外。“郊”虽然比“卦辞”的“野”,接近城市,但仍然偏僻,想与人和同,也缺乏对象。不过,“卦辞”的“野”,是指广大公平无私,但这里的“郊”,则是没有和同的人的意思。像这样孤独,应当不吉祥;然而,“上九”远离人群,是因为不愿同流合污,早已觉悟,所以不会懊悔。


 第十四卦 盛大富有的大有卦
  大有,元亨。
  大有,亨通顺利。 
  “大有”就是理解为盛大富有之意。在《序卦传》中说:“与人同者,物必归焉。”当在“同人”卦中实现了我与人同的目标后,便进入了物归我有的“大有卦”。对此,大有卦的卦辞直接说其为“元亨”,富而大有当然是至为亨通。然而,前不久媒体曾报道过杭州城郊一些村庄的村民前几年因拆迁补偿而富起来后,不少人终日无所事事,有的靠打麻将度日,有的甚至染上了毒瘾,很多人因无度挥霍而返贫。于是困惑便产生了:“财富,带给我们的究竟是福还是祸?”如何才是真正的大有?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元亨,这便是大有卦要告诉我们的智慧。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在大有卦中很明显可以看出大有卦中的主爻便是六五,阴爻六五居于尊位并且处于上卦之中位,是得其中,所以为“柔得尊位”,其余的五个阳爻都听从六五的总指挥,归其所有,所以六五才能够大富大有。大富大有之后,如何保持元亨呢?下面接着谈到。
  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也就是说大有卦它的品德刚健而又文明,能够顺应上天的运行法则,适时行事,所以是至为亨通的。大有卦其内德是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而不是享受荣华富贵的堕落之态,外形则是行文明之道则处事合理。再从全卦的主爻六五看,它能够与代表乾阳的九二相应,象征着顺应天道,适时行事,可行则行,可止则止,不与客观规律相违。如此则任凭事态千变万化,都能应付自如,实现富而亨通的人生境界。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火在天上,象征富有。君子此时要遏止邪恶,发扬善行,顺应天道,求得美好的命运。
  火在天上,光照万物,遍及人间,是“大有”之象。君子要所领会,做到涵养道德,止恶扬善,而不是在物欲纵横迷失了自我,非但做不了好事,而是去做推波助澜的恶事。
  关于顺天休命,孔子曾说“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包括了孔子对人生深刻感悟后的几重意蕴:1、天命是无法抗拒,客观存在。2、天命不可预知不可认识。3、人生起点不同,基础不同,要求也不能相同。4、在现有基础上尽力去做即可以,能够努力尽力竭力,“内省不疚”便问心无愧。
  孔子也在《论语》最后结束时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不懂得命运,就没有办法当君子;不知道礼制,就没有办法在社会立足;不能洞察语言,就没有办法判断人。” 
  命运问题始终是困扰人生的大问题。命运处在可知与不可知之间,即命运肯定存在。因为人之生活、前途确实存在外在的非人力可控制的偶然性因素,如何注意、懂得、认识、重视偶然性,要利用或抗衡这种偶然性,或不为其左右而在偶然性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必然性,这就是安身立命。这样就不会做非分之想,就是君子之所为了。、

  初九,无交害,匪咎;艰者无咎。
  《象》曰:大有初九,“无交害”也。
  无交害就是没有相互伤害,没有什么不对灾害。“艰则无咎”。艰,艰难,这里指不忘创业艰难,依然保持过去的那种传统作风自律,就没有什么灾祸了。
  初九是大有卦最下面的一爻,虽然富有,地位却还很地下,对上层的九五没有多大的利害冲突,并且和九四也没有相应关系。所以说初九处境不错的,能够没有什么过错找上门来。然而不可以为“匪咎”而掉以轻心。一定要处富而思艰,不要忘记创业时的艰难,不生骄侈之心,谨慎行事,才能免除过错。这就是爻辞里所强调的“艰则无咎”。

  九二 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
  《象》曰:“大车以载”,积中不败也。
  用大车装载财富,可以顺利前行,没有什么灾难。九二是阳爻居柔位,不但很富有而且还很谦逊,不忘记上面尊位的六五,用大车装载的财富自然能够得到其赏识和重用,所以没有什么不利的情况发生。九二与六五正应,并且处于九三与初九之间,故称为积中不败。

  九三 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象》曰:“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 
  公侯向天子致敬献贡,小人是不能做到这一点。
  作为公侯之位的九三能够向“天子” 献贡,这是由其自身品德以及所处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九三居于下卦之上,刚健而得正(以阳爻居阳位),有公卿侯王之象。九三已经是有地位有影响的人物,这时候适当的向天子表示表示自己的一点心意,是一种明智之举。如果换做小人的话则是“小人弗克”,一般来说小人属于鼠目寸光,是一个典型的铁公鸡,怎会做到这一点呢?
  在《象传》中提到,如果是小人处于富有而又有地位的情况之下,他一定会骄奢淫逸,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这也正是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也正在这里。

  九四 匪其彭,无咎。 
  《象》曰:“匪其彭,无咎”,明辩晢也。 
  不要过分炫耀富有,就不会有害处。
  一个人富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如果一个很富有之后,他还排挤穷人的生存空间的话,这就不符合天道了。在这里,九四就严格律己,做到了富而好礼的境界,九四以阳爻居于阴位,具有内刚而外柔的品质,能够谦以自处,不以富有骄人,能够看到盛极得咎的规律,自觉减损其盛大,得以免过。这就是“匪其彭,无咎”的含义。急流勇退,自我损抑,这是很不容易的,可谓明哲之士矣。《象传》赞到:“明辩哲也!”唯有不大其所有,才能保其大有。 

  六五 厥孚交加,威加,吉。
  《象》曰:厥孚交如,信以发志也;威如之吉,易而无备也。
  以诚信交接,威严庄重,吉祥。
  六五是大有卦的主爻,其他的五个阳爻都要归向于它,这就说明六五的品德是高尚的,它已自己对下的真诚来启发众人对其上的忠信,在《象传》中用了“信以发志也”来进行解释。同样六五虽然处尊位,有威严,但这种威严并不呈现咄咄逼人之象,让人畏而远之。六五表现的是一种谦逊姿态,给人一种孔子所说的“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君子风范,自然其他的五个阳爻都心甘情愿的投奔与六五。

  上九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象》曰:大有上吉,自天佑也。

  一般来说,一个卦走到最顶端之后都会是以凶居多,而大有卦为什么到了上九反而是吉无不利呢?上九虽居大有卦之终,却能以阳从阴,以刚顺柔,谦逊地与下面的六五结成阴阳相比的关系。可见它能察知盈满则溢、盛极则衰的客观规律,富而不骄,慎终如始。这就顺应了客观规律,当然也就受到了客观规律的保护,因而可长保富有,“吉无不利”。用古人的话来说,这是得到了“天助”,这是“自天佑也”,也就是《大象传》所说的“顺天休命”的意思。


  第十五卦 谦谦君子的谦卦
  谦,亨,君子有终
  谦虚,亨通,君子能善始善终的保持谦虚之美德。
  在《易经》的64卦中,每卦都可能有吉凶悔吝等词,唯独谦卦是易经64卦中唯一的非吉则利的卦。“满招损,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这些至理名言,都时时刻刻在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谦虚的人。在谦卦的卦辞中直接说,谦虚,亨通。接着,又进一步解释到“君子有终”,也就是说君子能够善始善终的坚持谦虚之美德,一个人做到一时的谦虚并不难,难在一辈子都在谦虚。什么样的人能够做到终生谦虚呢?只有那些道德修养极高、自我约束很强的君子,才能够安行于谦道,终身不改。

  《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谦虚,亨通。“天道下济而光明”指的是九三(谦卦中唯一的阳爻)本来在上面的,如今却心甘情愿的来到三个阴爻下面,才使得阳气下降,万物滋生,形成了一片光明之象。“地道卑而上行”,在这里“卑”并不是高低贵贱之分,而是方位的位置而已,也就是说地本来在下面的,如今却“上行”,到了天的位置,从而带动了天地之间的循环。
  接下来,主要从宇宙大自然以及人世间的运行客观规律来解释谦虚的好处。天的规律是让满的减少,让谦虚之人本来拥有的少的东西增多,即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地的规律改变充盈的,流向那些低洼的地方,所以大海总是那么的广阔无垠。鬼神的规律是危害满的,加福于虚的,在这里鬼神指一种不可知的力量,也就是自然和人事的客观规律的象征。人类的规律是厌恶那些贪得无厌的,喜好那些知足常乐之人。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谦虚的人居于尊位时,其道德更加光大;处于卑位时,其品行也不可逾越。只有君子能够始终保持谦虚。位尊者谦而不傲,见出其胸襟阔大,更令人敬服;位卑者谦而不怨,见出其气度不凡,更难以企及。位尊而气不盛,位卑而气不馁。只有品行纯正的君子,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谦虚如一,终身躬行谦虚之道。
  《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从卦象中来看地在山的上面,这说明虽然山很有实力、很伟岸,但仍看起来却居在地面以下了,没有丝毫的张扬之态,这就是谦虚的姿态。君子要效法这种自然现象,从中得到启发应用到治理社会中。“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实际上这句话包含了两条成语:“裒多益寡”意思是说从多的一方取出一部分,加之于少的一方;“称物平施”意思是说称一称东西的轻重,平均分配于人。这种“裒多益寡、称物平施"的哲学思想智慧在当今中国物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应该值得我们认真去反思,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如何做到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正义,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和谐均衡发展,这都是我们面临的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初六,谦而又谦的君子,这样的美德涉越大河,吉祥。
  初六以阴爻处于谦卦最下的位置,是谦而又谦之象,所以称为“谦谦君子”。初六位于谦道之始,象征一个人刚踏入社会,容易锋芒毕露,不知深浅,尤其需要谦上加谦。有谦谦之德,心地光明,得道多助,就有能力渡越艰难险阻,做成大事业,前途必定顺利吉祥,连用涉大川亦“吉”,日常行事还有什么不吉呢!当然,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一个人要想养成这样的美德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象传》中提到“卑以自牧”,要学会用谦卑之道自我修养、自我约束律己。

  六二,鸣谦,贞吉。
  《象》曰:鸣谦贞吉,中心得也。
  六二,谦虚的名声远扬,坚持正道可获吉祥。
  六二的位置一般是多誉,六二以阴爻居柔位得正,又得下体之中,柔顺则能谦退,得中则无过无不及。所以六二在这位置的谦虚名声已得到上级的认可,在这里的 “鸣”是来自上面九三、六四、六五的震卦,所以似雷发出的雷鸣声音。
  名声远扬,当然是一件好事,可接着告诉你要“贞吉”,只有守正才能够吉祥,有些人一旦得到了称赞,便很容易的忘记了自我,开始骄傲起来,因此最终其名声、事业往往都是短命的,那就有危险了。在《象传》强调:“鸣谦贞吉,中心得也。”“中心得”就是得于心中,确实是在人生修养中有所心得的结果。谦虚是从内心而发,非勉强可为,更不是假装出来骗人的。由于谦退之道有得于心中,所以一言一行不必作修饰,就自然而然地合乎谦退之道。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九三,有功劳而又谦虚,君子能保持至终,吉祥。
  九三是谦卦中唯一的阳爻,一阳处于五阴之中,有出类拔萃之象;并且又以阳爻居刚位,守其正位,是勤劳有功的君子。论其功德,九三本应居于上位,现在却止于下体。能者多劳,同时又甘心谦退,这正是“劳谦君子”之象。而九三虽处下体,而上下群阴皆归向之,也正象征着君子谦退而万民归心。  
  有了功劳,都还仍以谦虚的姿态处事,九三真是达到了修养的新高度。在《系辞传》里孔子解释本爻说:“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出了力而不自我夸耀,有了功而不自以为有功德,这种表现敦厚之极。这样的君子怎能不得到万民的爱戴与拥护呢?

  六四,无不利,撝谦。
  《象》曰:无不利撝谦,不违则也。
  六四,无所不利,发扬谦虚的美德。
  “撝”是“挥”的意思。“撝谦”有两种解释,一说认为是发挥谦虚的美德,另一说认为是挥退过分的谦虚。我们取前者,发扬谦虚的美德,从初六的谦谦君子、鸣谦到劳谦,把谦虚的程度一步一步加深,这时候到了上卦中的六四,就应该学会如何把这种谦虚的美德发扬光大,这样就是无不利。《象》曰:无不利撝谦,不违则也。因为这样做不违背法则。要避免谦虚过度。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六五,不富实,但能左右近邻。宜于出征讨伐,无所不利。
  谦卦谈谦虚之道,怎么突然出现战争呢?谦虚宽容有时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必要的时候还必须以武力讨伐,当然这并没有违背谦虚之道。在这里六五爻的邻居是六四爻和上六爻,这两条都是阴爻,都是不富的,也就是它与它的邻居一起不自满,虚怀若谷,这样用谦虚之心来讨伐那些不谦虚的、骄横不顺的人,就可以无所不利。如果六五对待这些骄横强暴的势力,一味谦让,姑息养奸,任其坐大,以至不可收拾;必须利用人心归向的道义优势,团结民众,以武力征伐的手段,将其制服。

  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象》曰: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
  上六,谦虚的名声远扬,利于出兵,征讨附近的邑国。

  上六和六五,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谦虚过度了,什么过度了都会有危险。上六以阴爻处于柔位,是阴柔之极;又居于谦卦最上,是谦让之极。以至柔之质,处于极谦之地,尽管上六的谦名远扬足以感化众人,恐怕对那些骄横顽固的分子身上很难奏效。所以,上六要想以谦道安定天下之志,不用武力是很难实现的。所以《象传》指出,虽然“鸣谦”,依然“志未得也”。在此种情况下,横逆者不是以谦道可以安抚的,只有兴兵征讨。上六兴兵讨伐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在舆论上占有优势,所以是利于出兵的(即“利用行师”)。不过,上六毕竟是以阴爻处于阴位,非刚健之才,只能征讨附近的邑国罢了。由此可见,在政治斗争中,谦让之术的作用也是很有限的,只能起些辅助作用。一般说来,决定性的因素还是实力,还是刀兵。本卦对于这些表述得很清楚。到了关键时候,一味谦让有什么用呢?《易经》十分重视谦道,充分肯定了它在缓和一般矛盾、融洽人际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主要体现在谦卦的前三爻中;同时强调谦道并不是万能的,谦让过度并不可取,尤其不能解决对抗性矛盾,必要时应辅之以强硬手段,或代之以武力斗争,这主要体现在谦卦后三爻中。


 第十六卦 快乐之时的豫卦
  豫卦为64卦的第十六卦,豫卦从卦象上来看为雷地豫,雷出地上,雷声轰隆隆于大地,自然给人一种欢乐的景象,故豫者,乐也。除此之外,豫卦还要告诫我们一定在谦卦之后要居安思危,不要乐极生悲,要有所预备、准备。
  豫,利建侯行师。
  豫卦有利于建功立业,行军讨伐。
  在《序卦传》中说:“大有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意思是说:富有而又能谦让,一定会在身心上感到安逸快乐,所以在大有卦、谦卦之后,接下来就是豫卦,豫卦主要谈安乐之道。

  从卦象中来看,豫卦上为震、为动,下为坤、为顺。震动于上,坤顺于下。象征天子在上面封建诸侯,准备开始兴兵征战;下面的民众则顺从悦服,乐于从征。这说明,只要上级与下级能够保持彼此之间心情的顺通,则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时机。因为这时民心可用,士气正旺,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即使出兵打仗也能成功。换句话说,要想有所作为,必须造成上下和悦顺畅的局面。这就是“豫”的精神力量和积极意义。


 《彖》曰: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
  九四是豫卦中唯一阳刚之爻,其他的阴爻都来与之相应,所以其志向得以实行,即为“刚应而志行”。“顺以动”则是下坤为顺,上震为动,所以便形成了“顺以动”的状态。由于刚得柔应,又是“顺以动”而行,合于客观规律,因此一切都是和顺吉祥的,这就叫做“豫”。
  欢乐的心志得到舒畅便可以顺利的前行,连天地的运行都是如此,何况建立诸侯、出师征战这些事呢?天地都是按照顺时而动,所以日月运转不会有过错,四时更替不出差错。圣人顺民情而动,所以刑罚清明,民众服从。欢乐的依时而行真是大学问呀!
  在这里,可以看出欢乐喜悦的前提则是“顺以动”,也就是顺应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只要如此,不仅天地、日月乃至人事都会得到“豫”的结果。在最后《彖传》不得不感叹:“豫之时义大矣哉!” 
  《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象传》说:雷声发出,大地振奋,欢乐。先代的要制作音乐,推崇功德,以盛大的典礼奉献给天帝,并让祖先的神灵配享。 
  豫卦上为震、为雷,下为坤、为地。雷声震动,大地上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一片和乐之象,这作为豫卦的象征很恰当。由此而产生了礼乐。先王观此景象,看到声音有振奋万物、使之欢乐的作用,受到启发,模仿雷声创造了鼓乐等音乐,用来颂美天地造化万物的功德。就这样逐渐地制礼作乐,举行典礼,祭祀天地祖宗。古人把陶冶民情的“乐”与行为规范的“礼”结合起来,用来教化民众,这就是“豫”的精神在政治、伦理上的运用,也可以说是“寓教化于娱乐之中”。 


  初六:鸣豫,凶。 
  《象》曰:初六鸣豫,志穷凶也。
  初六,自鸣得意,凶险。初六为什么会有凶险呢?首先初六阴爻居柔位,位不当。虽然与全卦唯一的阳爻相应,初六以为依靠上面的九四的支撑就可以骄横得意,最后失去了自己的心志,所以《象》曰:初六鸣豫,志穷凶也。豫卦虽然谈欢乐之道,但更偏重于如何处欢乐之道,一切都要居安思危,而不要过了度,那只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耿介如石,不待终日,坚守正道可获吉祥。
  初六它以柔居阴,居中而得正,能以中正之道作为立身之根本,所以称为“介如石”,六二身处安乐之中,却能坚定如石,坚贞自守。因为沉溺于安乐必然导致骄奢淫逸,所以它避之唯恐不速,不待终日。正因为;又无应无比(与其他各爻没有比应关系),意味着它不为外物所吸引,能够我行我素,对于安逸享乐不动于心。这与自鸣得意的初六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蒋介石的名字就取自于这一爻的爻辞和《象辞》,“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因此蒋介石字“中正”。中正,就像石头一样中中正正的摆在那儿,然后要介,介于石。这个介指的是耿介,同时也有界限的意思。要坚强不屈,耿介如石,同时处在一种界限上,磐石一样稳固坚定。你的意志在这个界面上要稳固,要坚定,但光这样还不行,后面还有个“不终日”。

  六三:盱豫,悔,迟有悔。 
  《象》:盱豫有悔,位不当也。
  六三,献媚讨好以求安乐,必有悔恨;迟疑,也生悔恨。
  六三献媚讨好的是上面的九四,由于六三是阴爻居柔位,位不当,象征那些不择手段,巧言令色的小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私欲,甚至可以不要自己的脸皮,不顾自己的尊严,也要去阿谀奉承巴结上面的九四,久而久之,练成了一付奴颜媚骨,也就以巴结讨好为乐,自以为得计,沾沾自喜得很,以为做一个溜须拍马、阿谀逢迎的奴才是无穷乐趣,这又是“盱豫”二字的又一层含义了。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九四,众人依它得到快乐,大有所获。不必疑惧,朋友们会像头发束在簪子上一样聚合起来。
  九四是豫卦中唯一的阳爻,五个阴爻都从中与其相应。它象征给人家带来安乐的人,众人靠它得到安乐,“由”它而“豫”,故而称为“由豫”。一般来说,九四是“多惧之地”的位置,但也不必疑惧,人心已经归向于他,就像朋友一样紧密地聚集在他周围,爻辞中称之为“勿疑,朋盍簪”。“己与人时己愈有。”获得人心,这才是真正的“大有得”,才有可能“志大行”。正由于九四给人们带来了安乐,它才可能有自己的安乐。这就是对孟子提出的“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的境界。


  六五:贞疾,恒不死。 
  《象》曰:六五贞疾,乘刚也。恒不死,中未亡也。 
  六五,长期疾病,却经久不死。
  六五虽处尊之位,但乘于九四阳刚之上。只顾贪图享乐,根本不会居安思危。到最后只会迷乱了自己,根本无法自拔,就像一个人疾病缠身,无法治愈了。然而,六五还居于中位,还没有失去中道,尚能保持住自己的一席之地。六五告诫我们一定要有预防意识,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保持长久的安乐之道。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长也。
  上六,已经到了昏昧纵乐的局面,及时改正仍然可以免祸。

  物极必反,上六到了豫卦的终点,最终也会是乐极生悲,到了糊糊涂涂的纵乐程度,为“冥豫”。这时,要赶紧觉醒,及时掌控好在我,只有迷途知返,才能做到无咎,即“有渝无咎”。豫卦指示我们,要顺理而动,使天下同归于安乐,这是我们应有的安乐观。 


 第十七卦 择善而从的随卦    
  随:元亨,利贞,无咎。
  随卦:至为亨通,利于坚守正道,没有过错。
  随卦的“元亨,利贞”立刻让我们想到了乾卦的卦辞的“元亨利贞”,既然随卦一上来就是“元亨,利贞”难道肯定是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只要随便追随某个人就可以了吗?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显然是搞错了随卦在这里的用意,因为紧接着,随卦说“无咎”。原来随从是讲条件的,而不是没有什么约束限制的,那就是要“利贞”才能使其发挥到“元亨”的地步,同时又不至于出现什么过错,即无咎。言下之意,如果不随正道而行,跟错了人,不仅无“元亨”可言,而且有咎,必然招致过错,这就是易经的高明之处。

  《彖》曰:随,刚来而下柔,动而悦,随。 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
  《彖传》说:随卦,阳刚者前来居于阴柔之下,行动则会使人喜悦,随从。坚持大亨通的正道不会有过错,天下人都会适时地来随从。适时地随从,意义是很大啊! 
  “刚来而下柔”是指下卦的震本应是居上,震为阳卦(长男),却以刚下柔来到了兑卦下面,兑为阴卦(少女),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谦恭下士。既然表现出如此谦逊的态度,当然能使其他人心服口服,而不是带有强迫性质的,这自然会有人来随从,这叫做:“近者悦远者来。”
  大家既然都来随从与你,当然其目的是要行正道,而不是结党营私,走歪门邪道,只有行正道才能真正做到无咎。在这里,要特别注意“随时”的含义。易经很重视“时”的意义。孟子说孔子是“圣之时者”,也是说孔子是个灵活适时的圣人,“时”在这里是灵活适时的意思,就是适应不同的时间、条件和情况而灵活处理。《彖传》中所提到 的“随时”二字,可以解释为“适时地随从”。要因时而定,不能随便盲从。随得对,事业亨通;随错了,动辄得咎。所以《彖传》中强调:“随时之义大矣哉!”适时地随从,事关重大啊! 

  《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象传》说:大泽中响起雷声,象征随从。君子要在傍晚时回家休息。

  随卦上为兑、为泽,下为震、为雷,自然是形成了雷震于泽中之象。君子观此自然现象后就必须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正所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这里,随卦其实要通过告诫人们按时作息这个最基本的生活常识来说明“随时”的原理。每天的形成了早起晚睡之后,都会很容易启迪人们联想起“随时”的重要性,把卦理与现实生活完美的结合起来。


  初九,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
  《象》曰:官有渝,从正吉也。出门交有功,不失也。
  初九,为官要有所改变,坚守正道可获吉祥,出门交往能够成功。
  官场的政治斗争可以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威力和杀伤力并不弱于兵戈相争的厮杀,所以为官者必须要学会变通之道,何谓变通之道?那就是谦让,正如初九的阳爻来到了六二阴爻之下,符合“刚来而下柔”的精神,《象传》在这里断为“从正吉也”。刚先随柔,这就是守正(“贞”)、“从正”,是吉祥之正道。
  “出门交有功”显然是初九要去和六二相交,随从六二。在前面的同人卦中的初九提到“同人于门,无咎”。同样在这里,初九也是不和同宗的人在交往,而是走出门外,表明交往不是出于私心,所交对象并非亲属,这样的谦恭下士之举当然是会获得成功的。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
  《象》曰:系小子,弗兼与也。
  六二,系住了下面的小子,却失去了上面的大丈夫。
  六二在这里面临的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也”选择上的困惑。由于六二本身是阴爻,并且处在柔位,还是没有什么深谋远虑的,最后很明显选择的是下面的初九,从而却失去了上面的九五大丈夫,有点“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味道,难免《象》曰:系小子,弗兼与也。

  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象》曰:系丈夫,志舍下也。
  六三,系住了上面的大丈夫,失去了下面的小子。随从于人有求必得,利于安居守正。
  六三不同于下面的六二,它虽是阴爻,却处刚位,它的随从对象选择了依附九四这个“丈夫”。自然是以阴随阳,当然是有求必得。当然,这里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客观原因,初九这个小子地位卑下,何况它已经被六二所系,所以就被六三舍弃了。这样看来,六三“系丈夫,失小子”,舍下而取上,似乎也是很自然的事。“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六三的取舍确也无可指责。话虽如此说,六三毕竟是阴居阳位而失正,给人的印象不太好,现在又舍下而从上,上交于权贵,恐怕会有腆颜媚上之讥,在舆论上有些不利。所以,虽然六三“随有求得”,还是不要得意忘形为好,要注意安居守正,少出风头,否则前景恐怕不妙。爻辞以“利居贞”三字为戒,并不多余。  

  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象》曰:随有获,其义凶也。有孚在道,明功也。
  九四,被人随有所收获,要守正以防凶。心怀诚信,合乎正道,做事光明磊落,还有什么过错呢?
  九四被上面的六三追随自然是好事,为什么接着又提到了凶险之事呢?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九四既然被人家追随,肯定是有一定的社会威望和社会地位,但是你必须也要注意把握好分寸,否则就会招来上面的九五的猜忌。九四居于九五君位之下,又是一个“多惧之地”,所以处事要特别要小心。
  对于上面人的追随,九四又该如何去处理了?在下面便提到了要“贞凶”,也就是守正以防凶。再进一步分析的话就是要内怀诚信之心,外行中正之道,所作所为既尽其诚,又合于道,一切归之于心地光明,胸怀磊落。如此则无愧于人,无懈可击,还有什么过错呢!这就是爻辞所说的:“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九五,孚于嘉,吉。
  《象》曰:孚于嘉吉,位正中也。
  九五,对美德之事保持诚信,吉祥。
  九五居于上面的尊位,而能以诚从善,必获吉祥。九五既得正又居中,得正则所从皆善,居中则不偏不倚,这是其卓越之处。位高尊崇者不是刚愎自用,就是偏听偏信。九五以阳刚居尊,却能中正诚信,从善如流,这是作为一个领导者的很优秀的品质。  

  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象》曰:拘系之,上穷也
  上六,拘禁起来才勉强服从。为了维系感化它,君王在西山祭天。
  一路的随从,到最后的上六却突然发生了拘禁事件呢?多少让人有点迷惑不解,这又是为何呢?在举世从善之时,都会存在极少数的逆其道而行之的人,对于这些“顽固派”有时不得不实行“拘系之”的强制措施,使其服从社会主流的发展。

  由于上六本身居于随之极,可以说是随从之道已经发展到了劲头,极则反,穷则变,于是由随变为不随。上六居于最高爻,以柔乘刚,不愿随从,作为君王象征的九五不得不以阳刚之力强行“拘系”。那么,系得了它的身,系不了它的心,这总不是办法吧?九五的策略是,先强行拘系,然后再用祭天一样的诚意,予以感化,顽石总有点头的一天。上六和九五毕竟是阴阳比近,仍有相随之义;加上九五以阳刚之尊居于上六之下,符合“刚来而下柔,动而悦,随”的卦旨。这样,在九五诚意的感召下,上六终究是会悦而相随的。


  第十八节 魄力改革的蛊卦

  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蛊”的繁体字为“蛊”,上面就像三只虫子爬在器皿上,为什么器皿上长出了虫子呢?也就是说器皿长久不用食物已经腐烂长出了虫子,在此引申为人世间的蛊害、蛊乱、弊病以及如何治蛊、惩治腐败等含义。甲:天干数之始,又是结束之意。“先甲三日”,是甲日前的三天,即辛日;“后甲三日”,是甲日的后三天,即丁日。从辛日到丁日正好七天,也就是一个卦的轮回。说明一个道理,任何治蛊的斗争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而绝不是立竿见影短时间能完全解决的。所以还是必须要事先作出切实可行的周密计划,并且善始善终地贯彻执行到底。
  蛊卦:至为亨通,有利于渡过大河。在事情开始前三天内(要调查研究,周密计划),在事情开始后三天内(要监督执行,补救缺失)。

  《彖》曰: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蛊,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
  《彖传》说:蛊乱,刚柔者上去而阴柔者在下方,也就是下面的柔顺之风遇到山之阻碍,最后就形成了蛊乱。除弊治乱,至为亨通,也意味着天下大治。利于涉越大河,说明治蛊要勇往直前,有所作为。在事情开始前三天内(要周密计划),在事情开始后三天内(要监督执行),慎始善终才是符合大自然的运行规律的。
  在卦象来中来看蛊卦为山风蛊,按照阳升阴降的规律看,蛊卦阳在上而更向上升,阴在下而更向下降,这是阴阳背离不交之象。阴阳交济而万物生。现在阴阳背离不交,上下隔绝不通,这是生命力枯竭、造成腐败蛊乱的根源。再说,巽为逊让,艮为阻止,象征软弱退让的人而又遇到阻碍,因循苟且,姑息养奸,必然积弊而至于蛊乱。只有洞察致蛊之由,才能把握治蛊之道。

  《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象传》说:山下吹来大风,是蛊乱之象。君子要振奋民众精神,培养良好的道德。 
  君子处于蛊乱之世,观此卦象,必须要想到应该振起民之心,培育民之德,挽救败坏的社会风气,像劲风扫落叶一样涤荡腐败现象,以兴利除弊,弃旧图新。整治腐败、除弊治乱是“破”,而振民育德是“立”。必须树立起新风,才能从根本上破除陋习。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利用龟卜往往被刻意作为规谏君主,或是决定国家大事的一种重要方式。有一个很有名的“卜立国君”的故事。公元前645年,秦穆公因晋惠公回国后背信弃义而兴兵讨伐,晋国占卜,卜官禀告秦穆公占卜结果为蛊卦,卦辞提示:晋师必三败,三败之后,其君父被获。因为蛊卦内卦是风,外卦为山,时值秋天,山上起风,风起枝落,树木被伐,故蛊卦示晋君必然被擒,后果然如此。


  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
  《象》曰:干父之蛊,意承考也。
  初六,整治父辈的弊病。有这样的儿子,父辈可以免除罪过了。有危险,最终将得吉祥。
  整治蛊害先从哪里开始呢?在这里首先提到的是父子关系之间上,要知道蛊害的产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之事,而是长年累月积久而成,最终在下一代人中表现出来。所以初六爻以父子为喻来谈下一代人该如何矫正上一代人出现的弊端。如何去矫正父辈的弊端呢?《象》曰:干父之蛊,意承考也。
  《象传》说:整治父辈的弊病,意在继承先父之志。既然说子应该承父,为什么又改弦易辙,变更前人旧法,甚至“干父之蛊”呢?父辈的成法如果有毛病,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其弊端已经显露,子辈因而加以矫正和整治,这样的“干父之蛊”正是补父之过,使得父辈免除更多的过错,使得父辈、子辈代代相传的事业免遭更多的损失,这样才算得上真正地继承先父之志。 

  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象》曰:干母之蛊,得中道也。
  九二,整治母辈的弊病,不可以过于固执守正。
  整治完父亲的弊端后,就开始到了整治母亲弊端的阶段,在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干母之蛊”,因为下面的初九爻称“父”又称“考”,然而不同的是九二爻辞只称“母”不称“妣”,从中可以得出父亡而母存的线索。九二主要纠正的是上面六五的弊端,六五以阴居尊失正,在这里象征仍然在位的前辈领导,其个性阴辟,难以听从正确意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纠正六五的弊端,必须要学会变通,而不是一味的固执己见。幸好的是九二能以刚爻处于柔位,又居于巽体中位,是能够得刚柔之中的。九二内刚健而外柔顺,具有“干母之蛊”的坚定魄力和灵活策略,是刚柔并济的难得之才。本爻侧重于掌握治弊的适当策略,值得重视。 

  九三,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
  《象》曰:干父之蛊,终无咎也。
  九三,整治父辈的弊病,会小有悔恨,但是不会有重大过失。
  九三爻以阳爻居于刚位,难免会在整治父辈的弊病操之过急,产生一些不良后果,而会感到有所悔恨。虽有悔恨,但却没有什么大的过失,这又是因为九三毕竟是正位,行正道之事,所以“干父之蛊”从大的方向来看当然是趋向与好的一面,况且位卑者以刚正不阿的精神整治位尊者的积弊,这也是难能可贵的,应该值得去提倡的。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
  《象》曰:裕父之蛊,往未得也。
  六四,过分宽容父辈的弊病,长此以往会出现憾事。
  一切过犹不及,但火候不够也不行,九三面临的是过刚的治弊之举,而六四治弊却过宽,这也成了一个问题。六四本身就是阴柔之爻,又处于阴位(第四爻,)而且居于艮止之体,柔者懦,止者怠,既懦弱又懈怠。这样的人根本就不是治弊的材料,只能够姑息宽容,敷衍了事。所谓“投鼠忌器”,不敢下手,这就叫“裕父之蛊”。“裕”就是“宽裕”的意思,采取能拖就拖、得过且过的态度。“蛊”并不是小灾小病,怎能拖延不治呢!长此以往,蛊将日深,这岂不是养痈遗患吗!作为事业继承人就应“干父之蛊”,立志整治而责无旁贷。决不能让六四这样的人主持其事。

  六五,干父之蛊,用誉。
  《象》曰:干父用誉,承以德也。
  六五,整治父辈的弊病,得到称誉。
  到了六五这个阶段看到了整治父辈的弊病取得了成效,得到了一些称誉。从中可见要想彻底整治前人的积弊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它需要你恰到其分把握好力度,过急以及过缓都会行不通的,九三失于急,六四失于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唯独六五以阴居阳位而得上体之中,以刚柔相济的中道治弊,恰到好处,因此取得成效。六五那是用道德的力量传承与发展前人的事业,而不是承袭前人之弊端,所以《象传》说:“干父用誉,承以德也。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
  上九,不谋求什么官禄,把功成身退的行为看得很高尚。

  反反复复,跌跌撞撞终于是完成了治弊的大事,到了上九爻应该说主要是谈治弊完成之后的选择问题了。在某种事业完成的最后阶段,那些功劳卓着、众口交誉的大臣们往往产生称王称侯的欲望的强烈欲望,但在古人看来,还是功成身退的好,从而保持自身的廉洁。因为除弊治乱是为了民众的幸福,志不在建立私人的“王侯事业”。如果借此以追求个人私欲的满足,必然是治蛊未成,反被名利权势蛊惑,不仅身受其害,而又蛊害于社会。这样看来,整治世事之蛊者,也要防治人心之蛊啊!


 第十九卦 君临天下的临卦 
  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
  临卦:极为亨通,利于坚持正道。到了八月将有凶险。
  临卦为消息卦,二阳生于下,其为农历的十二月份。在《序卦传》中说“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当蛊弊整治结束后必将获得发展,所以说“临者,大也”。同时,“临”还有“以上临下、以君临民”之义,《说文》“临,监也”、《尔雅·释诂》“临,视也”都是此义。 
  接着下面说“至于八月有凶”该如何去理解呢?难道说到了八月份就一定要有凶险吗?这显然不是易经所要表达的本意。我们知道临卦的为农历的十二月份,临卦的综卦为观卦,也就是将临卦颠倒过来。观卦在农历为八月,也就是说君临天下只是一种开始,至于效果如何还需过一段时间才可评断,所以临卦的好坏应在观卦上所看。 “至于八月有凶”,这也是作者以时令为喻,以提醒世人及早提防。《礼记·月令》评述仲秋之月云:“是月也,杀气浸盛,阳气日衰。”所以说“八月有凶”。 

  《彖》曰:临,刚浸而长,说而顺,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彖传》说:临卦,阳刚之气逐渐增长,万物喜悦而顺从,刚健者居中而相应。坚持正道而获得大亨通,这是自然的法则。到了八月将有凶险,这是因为阴气不断消减,不久后便会结束。
  临卦的卦象为下面两个阳爻,说明阳气正在不断萌芽向上发展,而阴气则相反,会不断的一步一步的消减掉。临卦下卦为兑、为悦,上为坤、为顺,象征着在阳生之时,万物都欣欣向荣,生机勃勃,顺从天时而生长。“刚正而应”则是指的九二,它与上面的六五相应,可以判断出九二为临卦的主爻。
  “大亨以正,天之道也”,大大的亨通要以守正为主,什么是守正呢?那就是下面的两个阳爻要发挥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而不能有丝毫的退缩。只有坚持下去,才会发展为地天泰的理想之态,

  《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象传》说:水泽上有土地,象征以上临下。君子因此要教化、关心民众,永无穷尽;要包容、保持百姓,永无止境。

  临卦上为坤、为地,下为兑、为泽。地高而泽卑,是以上临下之象,象征领导者统御民众。君子观此卦象,要想法设法的去教民,还要思民,要恩德如泽,其深无穷;不仅要保民,还要容民,要度量如地,其大无疆,这才是作为君王应该具备的统御之道。


  初九,咸临,贞吉。
  《象》曰:咸临贞吉,志行正也。
  初九,用感化的方法亲临天下,坚持正道可得吉祥。
  初九地位看似卑微,但却是阳爻居刚位,得其正,在临卦卦的六爻中,我们知道只有两个阳爻在下,其他四个阴爻在上。初九、九二这两个阳爻正处在一个“刚浸而长”的上升阶段,四个阴爻则处于“悦而顺”的从属地位。由于初九刚刚位于“临”开始阶段,还必须要有所注意,那就是守正,要学会以德服人,这样老百姓才会喜悦地顺从,一切都很顺利吉祥。 

  九二,咸临,吉无不利。
  《象》曰:咸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
  九二,以感化的方法亲临天下,吉祥,没有什么不利的。
  九二与初九虽有相似之处,但却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那就是一阳要乘四阴感化之重任。在这里,九二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六五,然而由于九二本身是以阳爻居阴位,六五则以阴爻居阳位,两者位皆失正,造成九二与六五相应关系中的不协调,因而产生被统御的民众“未顺命”的不利情况。九二必须要实行感化式的领导,协调好与群众的关系。统御者不能滥用权势,应该讲究领导艺术,在感化中建立起真正的权威。

  六三,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
  《象》曰:甘临,位不当也。既忧之,咎不长也。
  六三,用花言巧语亲临天下,得不到什么好处。如果已经知道忧虑而改正,过错不久便消失。
  孔子最忌讳巧言令色的人,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孔子以及儒家学说的最重要的思想核心是仁,在这里,孔子举出了“仁”的反面教材,叫做“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重视内容的质朴,反对没有实质内涵讨人喜欢的花言巧语。孔子主要说话一定要慎重,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六三这里为什么会花言巧语呢?六三在“兑”之上,为悦之极,况且六三阴居阳位,不中不正,上无正应,下乘二阳,故一味以甘言欺骗的手段取悦民众。如果亲临天下整天是口惠而实不至,便会久而久之成了“狼来了”的寓意故事,必然丧失威信,当然百无一利。如果六三及时察觉、及时纠错,还是有挽回的余地,爻辞提醒说:“既忧之,无咎。” 

  六四,至临,无咎。
  《象》曰:至临无咎,位当也。
  六四,亲临现场,没有过错。
  六四能亲临现场指挥,深入群众,当然会受到欢迎的。原因很简单,“至临无咎,位当也”。六四在上卦之下,切近下体,正是“地”与“泽”的接触之处,故能亲近于所临之民。同时六四以阴爻居柔位,得正,象征领导者能平易近人的亲近群众,没有什么过度的矫揉造作以及炒作之嫌。

  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
  六五,以智慧亲临天下,这是伟大的君主应该做到的,吉祥。
  六四是身临其境,身体力行的深入第一线进行调查,而六五却有着更高的境界,那就是“至临”,用智慧去治理天下,这才是“大君之宜”。要知道,领导者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大事小事都面面俱到,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真正有智慧的领导者应该选贤任能,适当授权。以众智为己智,善取下级之智慧以临天下,这才是以智慧临下的“智临”。既不是事必躬亲,又并不脱离民众,这才是无过无不及的“中道”。
  汉代开国君主刘邦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可以说是善取臣下之智以临众的“大君”了。不过,从那里看出来说六五能行“知临”之术呢?这是因为六五以柔居尊,而又得中,下与九二阴阳取应,可见它能够中道而行,善于虚心任用刚健能为的大臣,辅助自己君临天下,这正是“大君”的明智之处。  

  上六,敦临,吉,无咎。
  《象》曰:敦临之吉,志在内也。
  上六,用厚道亲临天下,吉祥,没有过错。
  上六以阴柔之质处上,是能够以敦厚临下的。况且上六处于本卦上体坤之极,厚德载物,上六恰好具有君子敦厚之象居于极位者,当然能够实行“敦临”之政。

  历史不少统治者一旦到达权力顶峰,往往会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正直谏言,最终也是走向了灭亡。在这里,上六主要居最上者必须心存厚道以临民,这样才能免除卦辞所警告的“至于八月有凶”。值得注意的是,“敦临”与“甘临”有本质上的不同。“甘临”是口头上虚伪的花言巧语,那是骗不了民众的;“敦临”是内心中真诚的敦厚仁惠,是“志在内也。”


  第二十卦 观察事物的观卦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观卦:把手洗干净了,还没有供献祭品,就已经可以看出内心充满诚敬的样子。
  在《序卦传》中说:“临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居高临下的东西一定很大,成为众人观望的对象,所以临卦后面是观卦。观卦主要谈的是如何观察世间万物的原则和方法,为什么卦辞中直接提到了祭祀活动呢?这就是易经伟大的奥妙之处,易经总是用最贴近生活的真实例子来解释复杂的问题。我们知道祭祀最讲究的是什么?最讲究的则是内心的诚与敬,如果做不到这两点,祭品搞的即便是再丰盛,也只不过只有形式没有任何内容的做作而已。
  孔子在《论语·八佾》说:“祭神如神在。”祭神的时候,就好像神灵就在你面前,这才算是真正的祭祀活动。在易经的卦辞说,看见祭者洗手时虔诚肃穆的样子,即使还没有摆出祭品,已经可以判断祭祀是庄重诚敬的。因为已经看到了祭祀人的本质——心诚,至于祭品,那只是现象,是无关紧要的。 易经是在用祭祀的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分析,来引申阐述观察事物不要只注重表面现象,而忽略背后的实质原理。观者,既要观表之象,更要察背后之理,这才是我们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彖传》说:站在高处去观一切。要温顺而谦逊,以持中守正的观念去观察万事万物。观看祭祀,先把手洗净,还没有供献祭品,就早已表现出充满诚敬的样子,在下面观礼的人就会受到感化。观看天然的神奇规律,四时运行毫无偏差;圣人借用这种神奇规律来施行教化,就能使天下人顺服。
  “观”应该是大观,而不是井底之蛙的“小观”。“大观”就是要站的高,才能看的远,要具备“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胸襟。在观卦中的大观是指“九五以及上九”两个阳爻的之象。登高望远应该说只是观察的一个影响因素,除此之外,要想看得真、看得全、看得深入透彻,还必须有虚心求教的精神,因为个人所见毕竟是有限的;又要有持中守正的观念,因为个人的偏见和私心往往妨碍观察的由表及里和去伪存真。既有阔大的眼界,又有科学的态度,这才是真正的“观”,才是“观天下”的“大观”,才算穷尽了“观”之道。
  祭祀、祭祀主要是诚敬,只要祭祀的人有了诚敬,下面的观礼者自然而然的便受到感化。对神灵的祭祀,正如同观察神奇的自然规律,借以施行教化而使百姓信服一样,其实质可以说是“神道设教”的一种手段。
  《彖传》对祭祀的实质所作的观察和提示,可以说是极为深刻和精辟的。在两三千年前,已经能这样明快地道出“神道设教”的奥秘,极为难得。这正是观察和分析的一个范例,是对卦辞所提出的观察事物的基本原则的具体运用和发挥,是“观”之道的生动体现。

  《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象传》说:风行于地上,观察之象。先代君王因此巡视四方,观察民情,实行教化。

  风行地上,自然是无孔不入、无所不至之象。先王观察此自然现象后,要巡视四方以及考察民情,以便于普遍地实施教化。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
  初六,像孩童一样观察,对于小人来说没有过错,君子就会有遗憾。
  初六位于观卦的最底下,象征刚刚蒙昧无知、没有是非辨别能力的孩童。况且,初六是阴爻居刚位,位不正,离上面的九五之“大观”的境界还非常的遥远。此时,只能是小观,这对于小人来说并没有什么过错,《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说明童观就是小人的一种生存之道而已,他们并没有什么鸿鹄之志,只是为了生存混日子而已,所以没必要过分的苛责。对于君子来说,这样做的话就会有遗憾了,作为君子必须要高瞻远瞩,要有长远的眼光,这种境界必须高于小人才可,否则只会是“吝”的结局。

  六二,窥观,利女贞。
  《象》曰:窥观女贞,亦可丑也。
  初六的“童观”是对小人来言的,而六二的“窥观”则是对女子而言的。为什么窥观对女子来说是好事呢?这主要是由过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形成的,一般女人都要在家里不出闺房,顶多也只是从门缝里向外看看,这对女人的自守贞洁是有利的。如果换成男子的话,那就是羞丑了,《象》曰:窥观女贞,亦可丑也。一男一女看问题的不同,说明男子看问题不应从狭隘的视角去看待某件事情,应该眼界开阔,纵览全局,这才是男子观察事物该具备的境界。

  六三,观我生,进退。
  《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六三,观察自我行为,决定进取或退守。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的“反躬自省”,也就是自己去反思自己。有时候我们过分死板的只注重观察客观环境这一方面,必须还要时刻去调整自己的主观活动,不合理的要及时进行纠正与调整,最终才能达到主观与客观的完美统一。
  六三是阴爻居于刚位,又处于上下二体之间,到底是进还是退是很容易被混淆搞乱的。这就更需要在观察自己的处境的同时,省察自己的行为,以决定自己用舍行藏,时可进则进,时不可进则退。根据客观态势的发展,灵活机动地调整自己的所作所为,才能像活水中的蛟龙一样腾挪变化,进退自如。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
  六四,观察国家光辉的政绩,利于在朝廷从政。
  六四“观国之光”,观的范围更大了。这是有志于从政的人的观察。六四以柔居阴位得正,能够观察到九五中正之君的治国德政,这就是“观国之光”。六四与九五形成阴阳亲比的关系,上承九五,有君子宾于君王之象。所谓“宾于王”,就是为王之宾,指的是在王朝作官,为王朝效力。决定是否从政之前,当然先要观察国家的政治情况。古人反对盲目从政。孔子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目前六四遇九五之明君,观见国家的政绩光辉,当然要出来从政,为国家和民众效力。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象》曰:观我生,观民也。
  九五,观察自我行为,君子没有过错。
  九五处于尊位,有“大观”的高境界。所以能够及时反省自己,不断的自我审查,从而避免被盛世冲昏了头脑。那九五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去做到的呢?《象传》提出“观民”,也就是说九五要通过“观民”来实现“观己”的目的。作为一个贤明的君王,他知道只听朝廷大臣们的直言相谏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要深入群众中去发现问题,去及时解决问题。民风之美恶、民情之好恶、民生的优劣,正是检验为君者的政绩如何、是否合乎民意的尺度,正是自我审察的极好的明鉴。九五阳刚而中正,居于群阴之上,所以能够统观全局,省察民情,作为反观本身作为的借鉴,算得上是有君子之风、行君子之道的明君。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
  《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 
  上九,人们都观察他的行为,君子一定没有过错。
  上九爻辞与九五爻辞基本相同,只有一字之差。那就是变动这一个字,大有讲究。“观我生”是自我审察,“观其生”是被人审察。就是说,居上位者置于民众的监视之下,这样才可以避免过错。在众目睽睽之下,才会警惕戒惧,不致于心志安逸,放纵自己为非作歹。

  上九居于观卦之上,正是天下人仰观的对象,应该时时想到自己的一举一动皆为万民所注目,要格外地自我检点,垂范于众人才是。正如《论语·子张》中所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便是“观其生,君子无咎”的绝妙写照,值得我们去认真反思总结。


 第二十一卦 秉公执法噬嗑卦
  噬嗑:亨,利用狱。
  噬嗑卦:亨通,利于执法断案。
  噬嗑卦主要论证的是如何秉公执法,治理社会不仅需要德治,也需要法治。法治行事的恰当与否直接决定着社会的公平正义。对于极少数的破坏团结与稳定的分子,用法治的刚性约束手段就能达到亨通的局面。
  在噬嗑卦的卦象中,我们同样可以得到些启发,噬嗑卦就是用牙齿咬合。本卦上下是阳爻,中间三个阴爻,其中又夹着一个阳爻。这形状很像一张嘴,满口牙齿,牙中梗塞着一个东西,必须把它咬断,嘴才能合上。推演到治国之道上,这就象征有强暴梗阻,必须用刑法除去,社会才能稳定。

  《彖》曰:颐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
  《彖传》说:嘴里有东西,咬断了才能合上嘴。噬嗑卦的亨通,由于包含刚柔分明的两个因素,能够迅速行动而又明察秋毫,像雷和电一样互相配合,柔爻居中,并且在上体,虽然不当位,利于执法断狱。
  从卦象看,噬嗑卦由下震上离组成,震的象征意义为刚、为动、为雷,离的象征意义为柔、为明、为电。这就意味着本卦由刚柔各异的两种因素构成,就是说,既要迅速行动,如疾雷之奋威,又要明察秋毫,如电光之照耀,这道理是很明白的。这就是《彖传》所说的“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的含义。执法断狱,正需要“动而明,雷电合”的精神素质,才能确保贯彻法制的亨通。  
  (上行:柔爻居上体称为“上行”)。解释卦辞“利用狱”。  
  “柔得中而上行”是指哪一爻呢?“柔得中而上行”是指主爻六五。六五以阴柔之爻,居于上体之中的尊位。虽然以阴爻处于阳位,在爻象上称为“不当位”,但是这种性质和品格是有利于执法断狱的。治狱之道,过刚则伤于严暴,过柔则失于宽纵。六五以柔居刚且得中,意味着内怀温柔仁厚之心,外示刚毅果决之行,刚柔相济,宽严兼施,行于中道,用来执法断狱是最为适宜的。  

  《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象传》说:雷电交加,象征咬合。先代君王因此严明刑罚,公布法令。
  噬嗑卦下为震、为雷,上为离、为电,正是雷闪交加之象。君子观察此种天象,应该受到启发,效法雷的声威与电的光明,既有威严又能明察,用这样的精神搞好法治,孔子说过:“不教而杀谓之虐。”(《论语·尧曰》)。儒家的治国方略,是以德教为主,辅之以法治。在刑罚问题上,着眼于事前的防范,不是事后的惩治。

  初九,屦校灭趾,无咎。
  《象》曰:屦校灭趾,不行也。
  初九,脚上套着刑具,遮住了脚趾,没有害处。
  《象传》说:脚上套着刑具,遮住了脚趾,初九就不能继续行走。
  小惩大诫,防其再犯。  
  “屦校”,就是把木制刑具像穿鞋一样套在犯人脚上,刑具仅仅遮没了脚趾,这并不能造成什么创伤,只是约束他不得自由行走罢了。这真是小惩而大诫了。限制他的自由,使他不至于在犯罪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这对他当然是没有害处的。初九是第一爻,象征初触刑法,其过尚微,所以不必严惩。初九又是以阳爻居阳位,刚暴好动,能力很大,所以又必须加以惩罚。量刑的结果,是加以较轻的足刑,以警诫后来,防止他继续发展,犯更大的罪行。这样做,看来是惩治,实际上是挽救。


  六二,噬肤灭鼻,无咎。
  《象》曰:噬肤灭鼻,乘刚也。
  六二,咬松软的嫩肉,连鼻子都掩没进去,没有过错。
  六二以阴爻处柔位,又居于下体之中,象征柔顺中正的执法者。这样的人审讯治狱,不能一味用柔,要防止优柔寡断,要注意执法的深严,要像咬松软的嫩肉一样,一下子就深深地咬进去,甚至连鼻子也陷进肉里。总之,像六二这样个性的人,执法深严一些是没有害处的,这就是爻辞所说的“噬肤灭鼻,无咎”。《象传》说:咬松软的嫩肉,连鼻子也掩没进去。说明六二应该乘凌于刚强者之上。柔顺中正者要注意执法深严。  


  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
  《象》曰:遇毒,位不当也。
  六三,咬于硬的腊肉,中了毒,会小有不适,没有过失。
  《象传》说:中了毒,因为六三居位不当。阴居阳位者执法,会遇到麻烦。 
  六三咬的是腊肉,这当然要比咬嫩肉困难多了,况且还很有可能中毒。这是说明六三在办案时,罪犯不服,甚至反诬执法人员。六三怎么会遇上这块咬不动的硬肉呢?这原因要在六三自己身上找。由于六三居位不当,阴居阳位,而又不居中,以柔弱之质,居于执法者的刚强之位,犯人也会欺软怕硬,因此而顽抗,所以难免会遇到些小麻烦。不过六三毕竟上承于九四,得到刚强的上司的支持,这块硬肉终究会咬下来,中点毒也不过是小有不适,无伤大体,尽管放胆执法好了。所以爻辞说它“小吝,无咎。”

  九四,噬干胏,得金矢。利艰贞,吉。
  《象》曰:利艰贞吉,未光也。
  九四,咬带骨头的干肉,得到铜箭头。利于在艰难中守正,吉祥。
  咬带骨头的干肉,咬出一只铜箭头,一定是打猎时射进动物体内的箭头。这又象征着什么兆头呢?带骨头的干肉比腊肉更难啃,这意味着案子更加难办;居然啃出一只铜箭头,这就暗示办案人员要像金属那样刚硬。要像箭头那样正直。由于九四以阳居阴,失位而又不中,在主客观因素上有这样弱点,所以在执法治狱时遇到重重困难,十分艰苦。不过九四的优点也很明显,它秉性阳刚,正直不阿,有此品格,就能够在艰难中坚持守正,所以爻辞断为“利艰贞,吉”。六爻中只有这一爻吉祥,可见执法人员刚直的品格十分可贵。
  《象传》为什么又评判为“未光”呢?九四虽然刚直守正,难能可贵,但是从儒家的理想政治的高度来看,还没有达到治狱之道充分实现的光辉境地。有两点还不够理想,一是客观上阳居阴位是“失位”,没有足够的职权;二是主观上不居中位(属第四爻)是“失中”,不能掌握中道的分寸。尤其是中道哲学:德治与政治、奖与惩、宽与严、急与缓、擒与纵等等问题的处理,都有个“中”的度量,这是儒家的大学问,九四还没有达到这一层次。 

  六五,噬干肉,得黄金。贞厉,无咎。
  《象》曰:贞厉无咎,得当也。
  六五,咬干肉,得到一粒黄铜。守持正道以防危险,可以免除过错。
  《象传》说:守正防危,可以免过,说明六五的行为得当。位尊性柔者执法,要发扬刚中之德,守正防危。  
  咬干肉,咬出一粒黄铜,看来是猎人射进动物体内的弹丸。六五虽然高居尊位,但是它性格柔弱,以阴居阳,以柔乘刚,在审理上报到国君面前的大案要案之时,显得魄力不足,正像咬嚼干肉一样困难。六五咬干肉时,无意中咬出一粒黄铜,这似乎是神灵的启示,使得处于治狱困境中的六五有所领悟。“黄”在五色之中是中央之色,暗示六五居于中位,要注意发扬中道;“铜”为刚坚的金属,暗示六五以柔居刚,要注意刚决果断。总之,黄铜是刚中之德的象征,要求六五以“刚”来克服阴爻性格的“柔弱”,以“中”来克服以阴居阳的“不正。”六五以这样的精神调整自己的行为,才能够守正防危以免过,这就是“贞厉无咎”了。六五原本是可能“有咎”的,由于行为“得当”,也就转为“无咎”了。 

  上九,何校灭耳,凶。
  《象》曰:何校灭耳,聪不明也。
  上九,肩上负着大枷,遮住了耳朵,有凶险。 

  上九的罪行要明显重于初九。初九脚上套着刑具,遮住了脚趾,“无咎”,罪行较轻;上九肩上扛着大枷,遮住了耳朵,“凶”。看来罪行加重了。初、上两爻是始与终的关系。初九是初犯,故给以薄惩,使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上九却是最后一爻,这意味着罪行已经发展到了极点,必须严办,处以重刑,以儆效尤。所以上九被钉上了遮住耳朵的死囚大枷,这当然是极为凶险的象征。初犯之时,实行小惩而大诫,但是上九怙恶不悛,对于改恶从善的告诫充耳不闻,所以《象传》说它“聪不明也。”


 第二十二卦 文饰有度的贲卦
  贲:亨,小利有攸往。
  贲卦:亨通,小的方面有所前往。
  贲卦主要谈该如何文饰美化的问题。俗话说“人靠衣服马靠鞍”,适当有度的文饰装扮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是为亨通。然而,文饰装扮也要把握好分寸,否则只会是文饰过度,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甚至起反作用,就像一件商品,即便包装的再怎么华丽、再怎么精美,如果品质没法保障安全的话,肯定是赢不到消费者的信任。
  “小利有攸往”,说明指出文饰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关键还得要看其内在的品质。
  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外在文饰必须寄托在内在的品质载体下,才能达到文与质的双兼之效,就有彬彬之美了。

  《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彖传》说:文饰,亨通。阴柔前来文饰阳刚,所以亨通。分出阳刚居上文饰阴柔,所以对于事业发展有小利。阳刚与阴柔互相交错,这是大自然的文饰。文明礼仪而有一定的限度,这是人类的文饰。观察大自然的文饰,可以了解四时变迁的规律。观察人类的文饰,可以教化天下。
  在《彖传》“柔来而文刚”以及下面提到的“刚上而文柔”似乎有点不太好理解,这究竟是要表达什么意思呢?我们要从卦象中去寻找答案,贲卦的下卦为“离”,“离”本是“乾”刚之体,由于“坤”的一个阴柔之爻来交于“乾”的第二爻而成“离”,这就是“柔来而文刚”。这象征一个人的本质是刚强,却以举止的温和作为文饰。以刚为本,刚柔双兼,这是理想的人格类型。
  “刚上而文柔”主要是由贲卦的上卦“艮”演变而来。“艮”本是“坤”柔之体,由于“乾”分出一个阳刚之爻来交于“坤”的最上爻而成“艮”,这就是“分刚上而文柔。”由此可见,“艮”以二柔爻为质,一刚爻为文,其象征意义是本质柔弱,仅仅以外表的刚强作为文饰。
  下面再来解释下“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刚柔交错,很容易理解,就是上面的“柔来而文刚”以及“分刚上而文柔”两句话的总结概括。关键的是理解下一句话“文明以止,人文也”,在这里出现了一个词“文明”,可见文明礼仪也是一种文饰,这属于一个精神层面的东西。“文明以止”贲卦下为离、为火,象征光明、文明;上为艮、为山,象征静止、止限而来。当然讲究文明礼仪,必须也要把握好度,叫做“文明以止”。过分讲究文明礼仪,就会导致浮华虚伪之风盛行,反而掩盖了质朴真诚的本色之美。

  《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象传》说:山下有火,文饰。君子要通晓各种政事,但不敢依此判决案件。
  贲卦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离、为火,是山下有火之象。这里面又有什么微言大义呢?这是因为,山下有火,山间草木被火光映照,流光焕彩,这是文饰的象征。《象传》告诫“君子”,文饰可以运用于一般政事,礼仪制度等都是社会政治的文饰;但文饰不能运用于执法断狱。执法断狱一定要以法律为准绳。如果以文饰之辞为依据判决案件,只能造成冤假错案。可见文饰的运用是有一定范围的。

  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
  《象》曰:舍车而徒,义弗乘也。
  初九,文饰双脚,舍弃车子徒步行走。
  初九简单的把双脚文饰上,哪怕有车子,也要徒步而行,说明初九的意志还是很坚定的。在这里,我们需要追问的是初九为什么弃车不乘,《象传》说:不乘车徒步行走,因为初九在道义上不屑乘车。一般来说,处于初九阶层的群体都是社会底层的寒士,但他们却能够有些骨气,孔子曾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所以对于初九哪怕是徒步而行, 也不屑于乘坐乞来之车。对于初九来说,虽然文饰是简陋不堪的,但其精神却是富有的。

  六二,贲其须。
  《象》曰:贲其须,与上兴也。
  六二,文饰胡须。
  《象传》说:文饰胡须,说明六二是随着上面的九三而动的。(兴:兴起,活动)。文不能脱离质而独立存在。
  文饰胡须,历史上当属三国时的关羽。建安五年元月,曹操先破徐州,逼走了刘备,又破下邳,使张辽劝得关羽归降。关羽投降后,带着两个嫂子到了许昌,为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做准备。没承想,到许昌后,关羽颇受欢迎,加上一直得不到刘备的消息,只好一住就是一年多。关羽在许昌受到欢迎的原因有两个:一、皇帝的重视;二、他长了一把好胡子。这两件事实际是一回事,献帝对关羽一见倾心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关羽的胡子实在太漂亮了,不得不赏了他一个“美髯公”的称号。
  古人对胡须是很重视的,而胡须不是单独存在,它一定要附着在脸面上,否则胡须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性而言了,《象》曰:贲其须,与上兴也。从爻象看,六二与九三两爻,各得其位(六二以柔爻居柔位,九三以刚爻居刚位),皆无应爻,二者亲比依附,正像胡须和颜面的关系。六二属于纯柔、为胡须,是文饰的象征;九三为纯刚、为颜面,是实质的象征。正像胡须依附于颜面、要随着颜面而动一样,文也是依附于质的,是由于质的存在而发挥作用。

  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
  《象》曰:永贞之吉,终莫之陵也。
  九三,既文饰,又润色,永守正道才能得到吉祥。
  九三的位置很好,上下两个阴爻都为其文饰,当然九三忙的不亦乐乎,“贲如濡如”。下面又来警示了,要“永贞吉”。文饰是可以的,过分了就会适得其反,这就成了“文胜灭质”。九三处在下卦的最顶处,必须要坚持永守正道,不能被表面华而不实的现象所迷惑,才能够获吉,这就叫“永贞吉。”《象传》说:永守正道能获吉祥,说明终究不可使文凌驾于质之上。

  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象》曰:六四当位,疑出。匪寇婚媾,终无尤也。
  六四,文饰得全身素白,白马翩翩像羽毛在飞。不是强寇,而是求婚者。
  六四挺具有戏剧性色彩的,先细细看来,六四现在已经进入了上艮,也就是说文饰应该到此为止,到了贲极返素的时候了。六四素装白马,不加文采,以朴素为贲。接着怎么出现了一句“匪寇,婚媾”呢?看到“婚媾”二字,就应该想到与本爻阴阳相应的另一爻,在这里当然是指与六四阴阳相应的初九。初九虽然以刚质处阳位,气质刚强,又舍车徒步,风尘仆仆,但他并不是打家劫舍的鄙夫,而是不慕浮华的志士。它与洁身自好、素朴为美的六四阴阳相应,同气相求,实在是理想的配偶。初九已徒步而来,六四理应飞马相迎啊。这是由于六四处于下体之上、上体之下,是上下相交的疑惧之地,“当位疑也”,所以开始时对初九有些误解;后来经过观察了解,“匪寇,婚媾”,并非强寇,是可以联姻的爱侣,六四终于毅然与之结合,“终无尤也。”六四与初九联姻,这也是“柔来而文刚”的象征。以六四之“柔”文初九之“刚”,以六四“素洁”之美文初九“刚实”之质。一为“白马”尚素,一为“舍车”弃华,志趣相投,珠联璧合。如果以古人作比,初九是亲自劳作的高士梁鸿,六四就是举案齐眉的贤女孟光了。糟糠夫妻,相敬如宾。双方有共同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就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生活追求,这是必然的。

  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
  《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六五,文饰山丘中的庭园,只花费一点点微薄的丝帛,虽略显吝啬,终将吉祥。
  《象传》说:六五的吉祥,说明必有喜庆。国君应提倡简朴之风。  
  文饰不必讲究什么豪华排场,只要看得起来起来舒服,花费的少就可以了,在这里连尊位的六五都不兴建壮丽的宫殿,只花费一束之帛,戋戋之数,修饰一下山丘中的庭园。看起来吝啬得很,没有国君的排场和气派,但是这种崇尚简朴无华的清廉举措,对政风的影响是巨大的。传说的上古时代贤君尧、舜,提倡俭朴,带头住在茅屋里,墙上连白灰也不涂,与百姓同甘共苦,受到万民拥戴。对一个国家来说,这无疑是吉祥喜庆的征兆。

  上九,白贲,无咎。
  《象》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
  上九,以纯白为文饰,没有过错。

  上九应该说是文饰的最高境界,纯白无色,由追求文饰转为崇实尚质。“白贲”是以白为饰,以无色为文采,以质素为贲。“贲”至于极点,饰极反素,无饰就是最好的饰。任其质素,不劳文饰,才见其自然真趣,才是自然的美、朴素的美、本色的美,才是纯美、真美的象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加以文饰反而是亵渎,反而泯灭其真趣。真美是本质的美,是不用再美化的。所以“白贲”由绚丽归于纯白,以白为饰,以无色为美,进入返朴归真的美的最高境界。这里就看出,中国画从金碧山水发展到淡水墨画,古典诗文也讲究“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漫不经心,随意涂抹,而有无穷韵味。淡到了看不见“诗”,却又蕴含着隽永之趣,令人玩索不尽。这正是超脱了外表的美、附加的美,而表现了内在的美、本色的美,这也正是“白贲”的境界。归结到伦理教化上来说,提倡“白贲”则敦本尚实,华靡之习不足以累之,又何咎之有?所以爻辞说“白贲无咎。”从这里看出,贲卦虽然专论文饰,但是并不是无条件地赞成文饰。在文质关系上,主张文从属于质,崇尚质朴自然的伦理规范和美学境界。


  第二十三卦 阴极阳衰的剥卦
  剥,不利有攸往。
  剥卦:不利于有所前往。
  在《序卦》中“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也就是贲卦的极度繁荣后面紧跟着就是层层剥尽繁华的剥卦 (坤下艮上,山剥为平地之象),应该说贲卦是逐渐达到盛极而衰的转折点。从卦象看,剥卦为山地剥,只有上九一个阳爻,下面是五个阴爻,阴生于下,逐渐滋长,所以阳气虽具阳刚之特质,暂时也不得不选择消退,最终就形成了“五阴剥一阳”的局面。剥卦通过“五阴剥一阳”象征邪气正在上升,而正气却在不断的消亡,阴气极盛,阳消将尽。在这阶段,也是那些得意的小人嚣张之时,对于君子行正道来说是很不利的,所以君子要暂时学会保身收藏之道,不要急于前往而是要静观事变再做行动,才是一种明智之举。

  《彖》曰:剥,剥也,柔变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顺而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
  剥,剥落的意思,阴柔的侵蚀改变了阳刚的性质。不利于有所前往,小人的势力在增长。要顺应形势,停止进取,这是从观察卦象得到的启示。君子崇尚消息盈亏互相转化的哲理,这是大自然的运行规律。
  “柔变刚”三字强调的是阴柔的实力过于强大,以至于倒逼着阳刚之气改变成了阴柔之特质,大有阴霾压城、众芳芜秽之感,似乎仅剩下上九的硕果独存。在这种危急关头,要做的是首先就是保存住这一丝即将消散的阳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由于形势极为不利,切忌轻举妄动,要退守安居,必须等待转剥复阳的时机。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消息”以及“盈虚”的概念。消息主要是指消减与增长,“盈虚”主要是指盈满与亏虚)。“顺而止”是来源于上为艮、为止,下为坤、为顺而成。告诫君子要学会变通,停止进取,保存力量。然后下面又该如何去做呢?“君子尚消息盈虚”,君子要时常观察研究阴阳的增长和消减的自然变化规律,把它应用到人事上来,从而把握好机遇,适时而动。  
  《象》曰: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 
  《象传》说:高山附着于地,象征剥落。在上者因此加厚下面的基础,以求安固宅屋。  
  剥卦上为艮、为山,下为坤、为地。高山经风雨侵蚀颓倒于地,这是剥落的象征。剥落是从下面开始的,下剥则上危。只有下面的基础厚固,上面的宅屋才会安全。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或者启示,在上位的统治者把这种观念引申运用到政治生活中,应该想到,君应以民为根本,厚待下民,则君安于上。下民受剥,居上者就难以保全。这就是《尚书》中所说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体现。

  初六,剥床以足,蔑贞凶。
  《象》曰:剥床以足,以灭下也。
  初六,剥蚀到了床脚,轻视正道,凶险。
  剥卦在的卦形上看,像是一张床,所以爻辞取床为象。再说,剥卦下为坤,坤地可以载万物,床具则可以供人安居休息。阴剥阳首先从下面开始,好比潮湿的阴气对床的剥蚀,首先从床脚开始,这叫“剥床以足”。这样看来,阴对阳的剥蚀是渐进的,首先是最从下面的基础开始,所以《象传》说“以灭下也”。不过,初爻意味着剥蚀刚刚开始,如果能够及时地按照《大象传》所指出的“厚下安宅”的原则行事,保护、加固下面的基础,问题还不致于很严重。如果此时仍然无视于正道,继续剥蚀下去,就难免会有凶险了,这就是爻辞所说的“蔑贞凶”。  

  六二,剥床以辨,蔑贞凶。
  《象》曰:剥床以辨,未有与也。
  六二,剥蚀到了床身,轻视正道,有凶险。
  六二已经剥到床身了,也是和初六一样的结局叫“蔑贞凶”,六二为什么不守正道,也会有凶险呢?《象传》解释到“未有与也”,也就是说六二没有相应相助者,六二与六五都是阴爻,互不相应,所以彼此不能互相互助。言外之意,如果六二有阳刚相应相助,还不至于陷入险境。
  六三,剥之,无咎。
  《象》曰:剥之无咎,失上下也。
  六三,剥蚀,但没有过错。
  六三可以摆脱“蔑贞凶”,结局是“剥之无咎”,原因很简单就是和上面的唯一阳爻上九相应。六三虽已在形体上被消剥成阴,但是它以阴爻居阳位,与上九阳刚相应,意味着六三仍然存有“含阳待复”一丝希望。六三关键是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就可以阴退阳回,阳气复生,达到“无咎”。《象传》是这样解释的,六三“失上下”,我们知道六三处在本卦的五个阴爻的中间,上下各有二阴,唯独它与上九阳刚相应而“无咎”脱离了上下同类。“失上下”三字,意在指出六三在群阴中的特殊性。

  六四,剥床以肤,凶。
  《象》曰:剥床以肤,切近灾也。
  六四,剥蚀到了床面,凶险。
  六四的位置已经剥蚀到了床面,可见凶险已至,所以判语直接便是“凶”,而不是带有条件选择性的“蔑贞凶”,六四走到这个位置,可以说剥到极点。然而,有时危机也是转机,在剥落至极、大祸临头之时,转机也会随之而来。

  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
  《象》曰:以宫人宠,终无尤也。
  六五,鱼贯而来,带领宫女们求宠于君主,无所不利。
  《象传》说:带领宫女们求宠于君王,说明六五毕竟没有过错。(尤:过失)。出现“阳剥为阴”向“阴复为阳”转化的契机。
  从卦象中来看,六五已经快剥到最后的上九仅存的阳爻,形势应该更加紧迫,为什么突然出现了“无不利”的360度的形势大扭转呢?这就要我们重新看剥卦中的五个阴爻,初六、六二、六四这三个阴爻,都与阳爻上九无应无比,表现出的是斗争的一面,所以步步进逼剥阳,从“剥床以足”,到“剥床以辨”,直至“剥床以肤”,局势也都是“凶”的。然而,六三、六五两个阴爻却与上九的阳爻保持着或应或比的关系,就表现出了依存的一面,甚至含有转化的契机,局势就大不相同了,六三“无咎”,六五“无不利”。六五以阴爻居尊位,是众阴之长。当剥极将复之时,它以阴柔之性与上九阳刚邻近而相比,以阴承阳;不仅如此,它又以众阴之长的身份,影响并带领众阴一起顺承上九,就像后妃带领一群宫女向天子邀宠一样,听命于上九。由于鱼为阴物,所以又用一串首尾相接的鱼来比喻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等五个阴爻。群阴鱼贯而进,归顺于孤阳上九。这样就形势大变了,这正是“阳剥为阴”的终极和转化的关键,预示着“阴复为阳”的契机已经出现,当然是“无不利”的。看到这个转变的契机是很重要的。六五虽然仍处在“阳剥为阴”的过程之中,但同时已经处在“阴复为阳”的转换之中,所以《象传》说它“终无尤也”。

  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象》曰: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
  上九,硕大的果实没有被吃掉,君子得到大车,小人剥蚀房屋。

  诸阳已被剥成阴,仅剩上九独存阳实,犹如一个硕果。这仅存的一阳爻,应该是说星星之火,对于君子来说可以将其转剥复阳,犹如得到一辆大车,运装万民滚滚向前,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如果是让小人得到了这仅有的一阳爻,就会扑灭了这仅存的阳气,一阳在上,覆盖五阴,也正像一间房屋,无异于破坏了安身的房屋,使大家根本就无立足之地。可见在此危急关头,切切不可任用小人,否则遗患无穷。在同样的局势下,却有两种天壤之别的发展趋向,正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第二十四卦 一阳复始的复卦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复卦:亨通。阳气生长出入正常,没有害处,朋友前来没有过错。返转回复有一定规律,过了七天必然回复。利于有所前往。
  剥卦一路剥完之后,便出现了复卦,复卦正好是剥卦的颠倒。剥卦是一阳在上,似硕果摇摇欲坠,然而复卦则是独阳在下,说明阳气已开始准备重新复苏了,虽然只有一阳,但它是新生的,蓬勃向上的。正如冬至之后,阴寒最盛之时,一阳复生,这就预示着大地回春之时将至,其欣欣向荣的生生之势毕竟是不可阻挡的,自然是亨通的。
  “出入无疾,朋来无咎”的“出入”指阳爻从内卦产生、逐渐进入外卦。“朋来”是指一阳萌生将带领着其他的众阳陆续皆生,诸阳将像朋友一样结伴前来。总之是阳气萌发、勃勃生长的一片兴旺景象。《易经》中常有不要轻举妄动的告诫,然而当此之时,情况不同了,这正是任凭阳气萌生、发展的大好时机,所以可以尽情地生长和扩展,都不会犯错误的,都是“无疾”、“无咎”的,都是“利有攸往”的。“复”道之“亨”,“亨”在这里。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反复其道”,主要是指阳长则阴消,阴阳往来交替消长的变化过程。这个规律在《易经》中表述为“七日来复”,就是说,从“一阳消退”到“一阳复生”,要经历七次变化。具体过程是:“一阳消”为“天风姤”,“二阳消”为“天山遁”,“三阳消”为“天地否”,“四阳消”为“风地观”,“五阳消”为“山地剥”,“六阳消尽”为“坤”,“一阳来复”为“地雷复”。当“剥”之时,阴进阳退,阳消将尽,所以“不利有攸往”;当“复”之时,阳进阴退,阳气方生,所以“利有攸往”。

  《彖》曰: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彖传》说:复卦,亨通,说明阳刚返回。阳气萌动,并能顺应客观规律而运行,所以产生、滋长没有害处,结伴前来没有过错。返转回复有一定规律,过了七天必然回复,这是大自然的运行法则。利于有所前往,说明阳刚在生长。回复,大概体现着天地主宰万物的用心吧?

  《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象传》说:雷藏于地中,象征阳气回复。先代君王因此在冬至日闭关静养,商人旅客不外出远行,君主不巡视四方。
  复卦下为震、为雷,上为坤、为地,是雷在地中之象。雷潜于地中,象征着阳气刚刚回复,一阳始生于下,还很微弱,还无力奋出地面。在节气上,这正是阴气极盛、阴极生阳、阳气初生的“冬至”之时。由于阳气始生,不能随意损耗,应该静养以待其壮大。人在此时也要安静保养,闭上关卡,君王百姓都要停止活动,以利于养精蓄锐。
  在这个卦辞中强调“利有攸往”,《象传》中又强调“闭关”“不行”,岂不是前后矛盾吗?《易》有“变易”之旨,读《易》也要有灵活变化的观念。卦辞强调进取,是着眼于发展的趋势;《象辞》强调静养,是着眼于暂时的现状。这二者立意虽相反,其精神实质却并不矛盾。猛力前冲之前,先要后退几步,这叫“蓄势”。静养正是为进取而积蓄力量。 

  初九,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象》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
  初九,走得不远就回复到正道,不至于悔恨,大吉。
  初九走的不远就及时回复了,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初九为复卦的唯一阳爻,它的任务将是带领其他众阳完成了一阳复始的使命,所以它能够不断自省反思自我,一旦离开正道,便很快就回来了。东晋着名诗人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所写:“适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一时偏离正道、误入歧途,总是难免的,重要的是善于省察、修正自己的失误。所以爻辞称初九的不远而复为“大吉”。

  六二,休复,吉。
  《象》曰:休复之吉,以下仁也。
  六二,愉快的回复,吉祥。
  六二的“休”在哪里呢?《象》曰:休复之吉,以下仁也。很明显这里的“仁人”便是下面的阳爻初九。六二当阳气回复之时,阴爻居柔位,并且得正,与初九最为亲近,最早受到阳刚之气的影响,以回复于阳为可喜庆之事。因此,六二虽然在初九之上,却能视初九为“仁人”,亲而下之,谦逊地归向于它,这就是《象传》所说的“下仁”。这样,六二就会心悦诚服地向阳刚回复,而得到“休复之吉”。

  六三,频复,厉无咎。
  《象》曰:频复之厉,义无咎也。
  六三,愁眉苦脸地勉强回复,虽有危险,却没有过错。(频:同“颦”,皱眉。)
  六三的回复是有点不愿意,甚至是愁眉苦脸地勉强回复到正道上来,和六二“休复”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在这里,六三以阴爻居阳位而失正,自身修养还欠缺;又与初九没有任何关系,因此对于六三来说回复于阳并无内心需要,而是迫于现实的压力,不得不勉强地回复于正道。还好,既然是回复于正道,哪怕是内心不很情愿,但也可以免过。不过,“频复”只能“无咎”而已,到底不能与“休复”之“吉”同日而语。

  六四,中行,独复。
  《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
  六四,走在中间,独自回复。
  六四的回复是很有个性的,六四上下各有两个阴爻,它居于五个阴爻的中间位置,所以叫做“中行”。它以阴爻居阴位得正,而且与初九阴阳相应。在五个阴爻中,唯独六四处在与阳刚相应的位置,这是十分有利的条件。所以,六四虽然居于群阴包围之中,却独能顺利地回复于阳。这就叫“中行独复”。
  在阳气初生之时,要认清趋势,坚决果断,敢于独自回复于阳。要提倡这种“独复”的精神。一般人都习惯于随大流,受“从众”意识支配。六四独能“从道”而不“从众”,独自走自己的路,确实有其超凡出群之处。

  六五,敦复,无悔。
  《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
  六五,敦厚地回复,没有悔恨。
  六五以阴爻居尊位,不偏不倚;又处于坤体之中,而坤地是厚实的象征。所以六五能够敦厚诚恳地一心向善,回复于阳。本来,由于六五与初九阳刚无比应关系,处于阳气回复之时,应该有悔的;但是由于六五居中而且能复,以中道作自我考察,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样也就变“有悔”为“无悔”了。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象》曰:迷复之凶,反君道也。
  上六,迷失了回复的路,有凶险,有灾祸。如果用于行军作战,最后只有大败,使得他的国君也遭凶险,以至于十年不能再出征打仗。

  上六居于极外之地,离初九阳刚最远,又与初九无应,已经无法复归于阳,确实是迷而不复之象,称为“迷复”,十分确当。误人歧途是难免的,回来便是,回头就是岸。最可怕的是昏迷而不知回复,迷迷糊糊地愈滑愈远。“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必然遇到灭顶之灾。如果带兵打仗的话,会导致全军覆灭,连累整个国家陷入险地,甚至一蹶不振,这后果太严重了。大家知道,在这里上六为什么会迷失回复之路呢?原因在于上六认不清事物发展的大趋势,逆潮流而动。当阳气回复、众阴归向阳刚之时,它仍然违反阳刚之道,一意孤行,不知回头。(阳为君,是主导因素;阴为臣,是从属因素。所以《象传》把阳刚的主导作用称为“君道”。)


  第二十五卦 有所不为的无妄卦
  无妄: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无妄卦:至为亨通,利于坚守正道。如果不守正道就有危险,不利于有所前往。
  无妄就是告诫人们要守本分、走正道,在《序卦传》中说:“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复卦经过层层波折终于回复本位,因此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不妄为。不妄为则会是“元亨利贞”,如果违背正道的话那就会有危险了可见守正为否的直接后果是截然不同的,值得我们去认真的反思。

  《彖》曰:无妄,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动而健,刚中而应。
  《彖传》说:无妄,阳刚从外卦来,成为内卦的主宰。运动不息而又刚劲强健,阳刚居中而又应合于下。
  无妄卦的内卦(下体)为震,它是由外卦(上体)乾的一刚爻来与坤的初爻相交而形成,所以称震的初爻是“刚自外来”;又因为震的初爻处于内卦,按《易》例以少统多的原则,凡二柔一刚均以一刚为主,所以外来的这一刚作为震之初爻,又是“为主于内”。这就叫做“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在刚爻未来之前,坤属阴柔,阴柔为虚。在“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之后,坤变为震,震属阳刚,阳刚为实。阴虚转为阳实,这意味着真实取代了虚妄,所以称其为“无妄”。
  “动而健,刚中而应”,就是以卦象来解释卦义。无妄卦形成后,呈下震上乾之象。震为动,乾为健,包含着“动而健”之义。运动不息而又刚劲强健,这是以上下二体的象征意义来说明天道运动的永恒性。再看上下二体的中爻,九五的阳刚居中与六二的阴柔居中,上下相应,阴阳相合,万物由此而生生不息。“刚中而应”就是指此而言,这又是以二、五两爻的象征意义来说明天道运动的规律性。这些都是真实无妄的大自然的法则。因此,这就要求“无妄”首先要求遵守天道的规律、大自然的法则?这正是“不妄为”的根本含义。 
  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无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佑,行矣哉?
  由于守正而大为亨通,这是天之道啊。如果不守正道,就有祸患,不利于有所前往。处在无妄之时却要妄行,哪里有路可走呢?天道不保佑,能行得通吗?  
  只有守正才能实现无妄,才能大为亨通,这是天道的体现。如果不守正道,就必然是妄为,就无路可走,因为那样做是违背天道的。这里反复强调的“天命”(天道),实际上就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只有顺应客观规律行事,才是“守正”,才能“无妄”。

  《象》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
  《象传》说:雷声传行于天下,万物响应,象征不妄为。先代君王因此以此勉励自己,顺应天时,养育万物。

  无妄卦上为乾、为天,下为震、为雷,正是“天下雷行”之象。这有什么象征意义呢?冬季处于潜藏冬眠状态的万物,到春季都因雷震而苏醒,应声而惊起,所以春天有“惊蛰”的节气。由此可见天道的规律毫无差错,所以象征“无妄”。统治者应该体会无妄卦象的精义,把它用到国家治理上去,从而勉励自己,一切举措都要像万物闻雷而奋起那样地顺天行事,绝不违背客观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无妄”,才能利国养民。


  初九,无妄,往吉。
  《象》曰:无妄之往,得志也。
  初九,没有什么妄为,前往是吉祥的。
  《象传》说:不妄为而前往,一定能满足自己的意愿。起步无妄,前途吉祥。  
  初九是阳爻居刚位,知道守分,所以不会有所妄为,一切按照天道规律行事,当然就无往而不吉,能够得遂进取的心愿。初九又象征事情开始的第一步,起步不妄,就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就预示着吉祥的前途。

  六二,不耕获,不菑畲,则利有攸往?
  《象》曰:不耕获,未富也。
  六二,不耕种就想收获,不开荒就想种熟地,难道这样做会有利吗?
  六二不想耕种就想收获,不开荒就想种熟地,这是纯属一种虚妄的想法。六二因为是阴爻居柔位,所以是虚而不实,才会有这样不劳而获的想法,所以《象传》说:不耕获,未富也。

  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
  《象》曰:行人得牛,邑人灾也。
  六三,不妄为也有灾祸。有人栓系着一头牛,被过路人顺手牵走了,当地居民却遭了殃。《象》曰:行人得牛,邑人灾也。
  不仅妄为会有所灾祸,就算无妄也会出现偶然性的灾祸。六三在这里举了一个生活中的小例子来说明这一点,邻居把牛拴在路边,被过路人牵走了,当地居民却被诬告成偷牛的嫌疑犯。关朗在《关氏易传》中说:“运数适然,非己妄故,乃无妄之灾。”“运数”就是命运、气数。倒霉的事正好让它碰上了,该他倒霉,这是“运数”所注定的。这种说法虽然看到了在偶然性中隐藏的必然性,但是把那种以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必然性归结为神秘不可知的“运数”,当然不科学。其实这里的无妄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六三这一爻处于上下体交接处的是非危惧之地,最容易招惹麻烦。六三虽然“无妄”,但他处于虚妄的大环境中,邻居的粗心大意和妄告无辜,路人的顺手牵“牛”,这都是“妄”。与他人之“妄”相牵连,本人就难以完全“无妄”。我们再看六三的主观因素,他以阴居阳而不正,处于下卦之终而不中。既然本人原来行事就是不正不中,又怎能避免在时间和地点上偶然交叉的意外事件中涉嫌呢?如果六三之为人一向道德高尚,难道会突然被怀疑为偷牛贼吗?既然主观上本来就存在着“妄”,又遇上了客观之“妄”,这样又怎能做到真正的“无妄”呢?这里说明一个道理,只有行正才不怕影子歪。

  九四,可贞,无咎。
  《象》曰:可贞无咎,固有之也。
  九四,能够坚守正道,没有过错。

  九四虽然与六三同处危惧之地,但九四爻却是以阳爻居阴位,象征着外柔内刚的良好品格,所以在面临复杂多变的大环境时,能够处事不惊,坚守正道而不妄为,终于得以免过。

  九五,无妄之疾,勿药有喜。
  《象》曰:无妄之药,不可试也。
  九五,不妄为的疾病,不用服药就会有自愈之喜。
  有疾,而又无须用药,这又如何去理解呢?九五的位置很好,以阳爻居中得正并且处于尊位,当然会守本分。之所以会出现毛病,主要还是由外因引起的,从爻象上看,九五与六二相应,而六二有“不耕而获”的虚妄之求,九五的毛病可能是受六二的牵连所致。
  反观现在药的广告越来越多,反映出药的种类、产品,也越来越多。只要我们走进药材铺或西药店,立刻就能看到里面的货架上堆得满满的,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而且顾客很多,然而有一个原则那就是:“药不可乱吃。”
  曾有位叫季康子的人,托人送药给孔子吃。孔子向来人行礼如仪,恭敬地将药收下后,写张便条给季康子说:“丘未达,不敢尝。”意思是“我不懂得药性,不敢吃。”季康子作为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送给孔子的药应该是昂贵稀有之药。孔子不敢吃的原因,是自己不懂得药性。他为什么不懂得药性,因为他没有病。

  上九,无妄,行有眚,无攸利。
  《象》曰:无妄之行,穷之灾也。
  上九,不妄为,但行动会有祸患,没有任何利益可言。
  《象传》说:不妄为的行动,处于穷尽之时也会遭到灾祸。时穷难行,行则遭灾。  
  按无妄之卦的本意来说“无妄”本来是一件好事,为何这次行动却招来了灾祸呢?在这里主要取决于上九所处的位置。上九无论如何毕竟处于全卦之终,这是终极之地、穷尽之时,当然是无处可行。然而偏偏是上九以阳爻居阴位,刚躁易动,在时穷难行、动则遭灾之时,还要硬逞强前行,这样无妄就变成有妄了,因此“有眚”而“无攸利”。

  任何事物发展到穷尽之时都不好,即使是“无妄之行”,也会遭遇“穷之灾也”。物极必反,无妄也将转为有妄,好事也将转为坏事。“好事”提倡到了极点,就会变质,产生副作用,变成“坏事”了。例如,过度地宣扬“好人好事”,就会出现弄虚作假、沽名钓誉的“假典型”。所以《老子》中说:“智慧出,有大伪。”这样,“无妄”就转化为“有妄”了。从本卦六爻的情况看,“无妄”这一命题并不简单。


  第二十六卦 德智蓄养的大畜卦
  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大畜卦:利于坚守正道。不在家中自食,吉祥。利于涉越大河。
  提到大畜卦,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前面出现的第九卦小畜卦(风天小畜),这两卦应该说都是讲如何蓄积的问题,只不过前者讲的是物质上的蓄积、蓄养,而后者的重点主要集中于道德的修养方面。只是因为后者谈的是道德和智慧的蓄聚、培养,这可以说是人生最大的蓄聚,所以称之为“大畜”。要知道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并不是金钱,而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境界的高低。
  接下来,又谈到“不家食吉”,可以初步理解为不在家中吃饭吉祥,为什么不在家中吃饭呢?显然是在国家在提供他们的俸禄,让那些有才能、有智慧的人出来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如果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特别是人力资源,那将会是一项很大的社会浪费,从深层次拷问着这个国家的结构问题是否得到了真正的平衡以及优化。

  《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养贤也。利涉大川,应乎天也。
  《彖传》说:大畜,刚健而充实,乃至光辉焕发,每天都在改善自己的道德修养。
  刚健笃实主要是从卦象中得出的,大畜卦的上卦为艮卦,艮的性质就是充实饱满的,下卦为乾卦,乾的性质就是刚健,象征奋发修养,自强不息。比较难理解的就是辉光,如果把下面的初九到上面去,就形成了一个放大的离卦,离有火之熊熊燃烧的特性,所以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刚上而尚贤”,也就是上九阳刚居于六五君位之上,象征贤人受到明君的崇尚,君主礼下于贤人。这是“尚贤”之义。同时能够蓄止刚健者,这是宏大的正道。不在家中自食,吉祥,说明要蓄养贤人。利于涉越大河, 说明行为合于天道。
  蓄养刚健者的贤德,这才是“养贤”的真谛,而不仅仅是指社会在物质上的供养。既能尚贤,又能养贤,这是合乎“大畜”之正道的,所以《彖传》说:“大正也”这就从剖析卦象人手解释了卦辞“利贞”二字,同时阐明了什么是“大畜”的正道,进一步发挥了“大畜”的卦旨。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象传》说:天包含在山中,象征巨大的蓄聚。君子因此多多记取前贤往哲的嘉言善行,用来蓄养品德。

  大畜卦上为艮、为山,下为乾、为天,正是“天在山中”之象。山能包含至大无比的天,这真是“大畜”了。不过。山能容天,这显然是不符合大自然规律的,应该说这是一种假设喻象而已,正如朱熹所说:“不必实有其事,但以其象言之耳。”大畜卦取此为象,不过是借以喻示人心虽小,却可以蓄聚无限的历史经验,从而蓄养自己的品德和智慧。方寸之间,蕴蓄无穷,以“天在山下”为象喻,很有令人玩索的意味。所以孟子感叹地表述自己的体会说:“万物皆备于我矣!”这才是了不起的“大畜”啊!  


 初九,有厉,利已。
  《象》曰:有厉则已,不犯灾也。
  初九,有危险,利于停止前进。
  初九的位置挺好的,阳爻居刚位得其位,并且与上面的六四相应。即便初九有如此好的条件,也必须有所“止”,继续前进的话只会出现“有厉”的告诫。初九毕竟是一个刚出茅庐的之人,其道德修养远不足,所以此时应该蓄养德智之后再作进取,这就是“止健”的作用。初九既然不冒进,当然也不会招惹什么灾祸,所以是有利的。

  九二,舆说輹。
  《象》曰:舆说輹,中无尤也。
  九二,大车脱下轮輹不走了。(说:即“脱”。)
  轮輹是车轴中心的方木,车身与车轮由它连接而不脱离。车子脱下了轮輹,就不能行走了。为什么九二也要停止前进了,《象传》说:大车脱下轮輹不走,说明九二守中道,没有冒进的过失。说明九二能够审度其势,可行则行,应止则止,终于停止前进,就像车子自行脱下轮輹一样。止而不进,蓄养其德,当然不会有过失。  

  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
  《象》曰:利有攸往,上合志也。
  九三,良马奔驰,利于在艰难中坚持正道,熟练车马防卫的技能,这样就利于有所前往。
  九三的位置一般是多惧,九三经过了初九、九二的磨练与修养阶段,已经慢慢成熟了,就像是一匹经过训练的良马,可以向前奔驰了。虽然说九三发展到此等阶段,可以了向前驰逐,但接下来告诉你还必须要严守“利艰贞”(利于在艰难中坚持正道)的原则,并且能够“闲舆卫”(熟练车马防卫的技能)。这时九三也就不会再受到挫折的蓄止。反映到爻象上,与之相应的上九,已经不是性质相反、起蓄止作用的柔爻,而是性质相同,起促进作用的刚爻了。既然九三与上九都属阳刚,都有力求进取的本性,这就志同道合了。所以《象传》说:“利有攸往,上合志也。”

  六四,童牛之牿,元吉。
  《象》曰:六四元吉,有庆也。
  六四,给小牛犊角戴上的木枷,大吉。
  小牛刚长出角,喜欢用角到处乱顶,既有可能伤人,又会把自己刚生出的嫩角顶伤,所以要戴上木枷防护。很显然,这是在用驯牛之事比拟六四对初九的蓄止。六四就像是个木枷,对阳刚起着制约、蓄止的作用。这个驯牛的方法也很巧妙,既防止小牛顶人闯祸,又保护了新生的牛角不致受伤,同时驯服了牛的野性。

  六五,豮豕之牙,吉。
  《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
  六五,阉割过的公猪的牙齿,吉祥。
  豮:音fen,阉割。割去公畜的生殖腺,以驯化其刚烈之性。在古代驯养野生动物时“阉割”是一种有效的驯养术,阉割后则牙齿犹存而凶性已除,从而不再伤人。初九的刚性初生,像以角触人的小牛;而九二的刚暴之性已长成,就像以牙伤人的公猎了。对治之法,只治猪的牙就不行了,需要治本,以阉割法制约公猎过刚的烈性。六五柔中而居尊,能以柔止刚,有效地蓄止了九二,因此吉祥可庆。保存牙齿,去掉凶性,既能觅食,又不伤人,当然是吉祥可庆的事。

  上九,何天之衢,亨。
  《象》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上九,四通八达的大路。亨通。

  上九虽然与九三位置相对,但两者都属于阳爻,在这里它已经起不到蓄止的作用了。原因很简单,九三的德智蓄养已经成熟,也用不着继续蓄止了。在本卦中,对乾体的三个刚爻的蓄止、蓄养,都用古代的畜牧驯养术打比方。初九是顶人的小牛,需要加以防护;九二是咬人的公猪,需要去其野性;九三则是经过驯养的良马,可以任其奔驰了。所以这时上九已经不需要对九三再加以蓄止,而是放开通天大路,任凭九三这匹“良马”奔驰了。大畜之道,在此得以最终的体现。



天涯论坛/txbecjtu2011 2015-09-05 22:42:59

[新一篇] 詩中濃濃六種情,你感受到了幾種嗎

[舊一篇] 和你一起學《易經》(一)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