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 (2015年由柴静拍摄的纪录片)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穹顶之下》是由柴静制作的雾霾调查纪录片,于2015年2月28日播出。其制作费用全部来自于柴静2013年1月出版的自传性作品《看见》一书的版税。


该片通过现场调研、查阅文献和拜访专家的方式,形象化地对雾霾的构成与危害做了解读,而且通过柴静的作品来告诉观众如何为治理雾霾去做些什么。


6159252dd42a2834bb5bc3795fb5c9ea14cebfc7.jpg


aa64034f78f0f736b613a3710e55b319eac413d4.jpg


c2fdfc039245d6880eb069cfa2c27d1ed21b242f (1).jpg


制作背景


2013年初,柴静怀孕,但她未出生的孩子却被检查出患有肿瘤,一出生就要进行手术,因此她打算辞职用相当的一段时间来照顾孩子。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柴静对雾霾的感受却越来越强烈,生活在一年中竟有175天是污染天气的北京,她害怕女儿有一天会问她:“什么是蓝天”“为什么老把我关在家里”,加上全社会对于空气污染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关心,职业训练和母亲本能都让柴静觉得应该回答这些问题: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因此,柴静开始了这个调查。一年中,她现场调研、查阅文献和拜访专家,拍摄而成了纪录片《穹顶之下》。


据柴静透露,她自费投资了差不多一百万作为国内外的拍摄和后期制作的费用。她在访谈中表示:“一个人没有当妈妈之前,这个世界只跟你有几十年的关系,到此为止,我对我的一生负责任就可以了。但确实有了她之后,你跟未来世界有了关联,有了责任。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情感的驱动,我确实很难去用这么长时间做完这件事。”她表示有了孩子后,尤其是知道孩子生病后,才对空气污染有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使她不能回避空气污染的问题,因此才有了这个调查。


主要内容


片中柴静走访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赴多国实地了解治污经验,并从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提出了行动方案。


通过现场调研


在燃煤消耗和钢材生产大省河北,无人机因雾霾过重而无法记录污染情况;在雾霾中采样仪一天由白色变为黑色,从中检测出15种致癌物质,最危险的一种物质的含量超过国家标准14倍;北京每天高峰时段,有34%的车在路上堵着,六环以内每小时PM2.5的排放量是1吨。


在燃煤污染致死数千人的伦敦雾霾事件过后62年,凭吊因雾霾而丧生的人们,拜访仍然烧壁炉的人家,当年伦敦“禁排黑烟”、“限烟区只能烧无烟煤,财政补贴壁炉改造的大部分费用”等规定的条文,具体化为男主人手中清洁的煤块——煤是可以干净的;考察因汽车尾气而污染严重的洛杉矶光化学污染现象,在直升机上俯瞰洛杉矶摊大饼式的道路模式和对汽车的高度依赖,公路边,加州空气资源管理委员会的官员向没给重型柴油车加装空气颗粒物过滤器的司机开出罚单。


通过查阅文献


一些人所称的伦敦雾霾治理四五十年方见成效,事实上在开始治理的头十年就降低了80%的大气污染物;一艘海轮排放的PM2.5几乎等于50万辆货车,而轮船和飞机的燃油还没有得到像汽车用油那样的哪怕不算严格的监管。


通过拜访各方面专家


质问中国石化集团前总工程师、中国国家石油标准委员会主任曹湘洪:“为什么是石化行业而不是环保部门主导油品标准制定?为什么不公开油品标准升级的成本?有没有可能放开油品市场?”通过影像将中国科学院院士、前卫生部部长陈竺与专家合作发表于《柳叶刀》杂志的报告估计的中国每年因室外空气污染导致35万至50万人早死的数字具体的表达出来。


探查真相之后,用行动以尽绵薄之力:试着与施工者交涉,使扬尘的土堆得到覆盖;拨打举报电话12369,使楼下餐馆加装了油烟处理装置;向环保部门举报,使加油站承诺修理加油枪防挥发装置。


广泛传播


2015年2月28日,《穹顶之下》在各大视频网站一经播出,就引起了不少国内外网民的关注。它的热度已超过了很多热门电视剧,在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上更是引发了“刷屏”效应。


网络反馈


在环境污染这个中国人休戚与共的问题上,《穹顶之下》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不要等问题出来后再去挽回。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雾霾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应对并亟需解决的问题。远离雾霾,呼吸同一片纯净天空。”

同时,片中“说实话我不是多怕死,我是不想这么活”等言论也成为网络热点。


政界评价


2015年3月1日,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媒体见面会上表示,已经完整看过纪

录片《穹顶之下》,从中看到了公众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体会到公众对改善环境质量、维护身体健康的热切期盼,这对于唤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环境自觉,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努力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座谈会上,陈吉宁对引起关注的柴静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表示赞赏,称其行为值得敬佩。同时还表示,柴静没有带给他压力。

 

陈吉宁认为,这也反应了在新媒体时代,政府媒体及公众之间如何互动,应通过媒体,积极传播环境信息,赢得公众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支持和自觉参与。


震动股市


柴静个人出资拍摄的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令环保问题在“两会”前成为热门话题,市场因此关注“两会”是否将推出环保相关政策。


媒体点评


柴静的前同事崔永元表示了悲观的看法。崔永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穹顶之下》是一个好的科普教材,但它唯一的作用就是启蒙,对于国家雾霾治理可以忽略不计。崔永元认为,雾霾问题最主要是解决难,调查记者不是影视明星,柴静不是在别人掌声鲜花下生活着,她的荣誉感来自于她对自己职业的尊重。做新闻的就好像做检查一样,只负责探求真相,是不应该开处方的。至于说该淘汰什么产业、政府部门应该做什么,做纪录片的不应该去涉及这些。

 

遭到封禁


2015年3月6日,《穹顶之下》完整版从各视频网站上下架,在优酷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的网站上,该片的链接已经失效,《人民日报》的网站人民网曾推广过这个视频,并刊登了对柴静的专访,但内容在3月6日上午已全部被删除。

该片一经播出就引起了高度关注,视频遭下架未得到有关部门的解释。


正面评价


《穹顶之下》的切入点是个体(柴静女儿)遭遇,但整个片子是深度报道、调查报道,柴静既是参与者和体验者,但主要是报道者和调查者。(张志安评)


柴静的《穹顶之下》动员了社交媒体上的各种力量,让数千万乃至上亿人认识到雾霾的危害,知道自己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这是很有必要的事情。在许多人还在热衷讨论什么是“新媒体”、“互联网思维”的时候,柴静和她的团队们已经悄然做出了他们的新媒体产品,而且免费发布到了全网。这件事情甚至要比《穹顶之下》本身更重要。(和菜头评)


公众对于中国空气污染的反感已经酝酿多年,现在这个国家可能得到了自己版本的《难以忽视的真相》。(《赫芬顿邮报》评)


它已经被同蕾切尔·卡森的开创性作品《寂静的春天》——该书塑造了美国的环境政策——相提并论。(《卫报》评)


负面评价


针对《穹顶之下》的评论,有不同的声音,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有人认为柴静的数据有问题,有人认为柴静的调查不够专业,有人认为不是两桶油的错,有人认为柴静从煽情入手是其惯用伎俩,更有人开始挖掘柴静的隐私,更有人认为柴静是美国的间谍。(中国社会科学网评)



网载 2015-09-06 23:24:08

[新一篇] 《找尋真實的民國 —— 南京政府那十年》

[舊一篇] 求同存異:近年海峽兩岸蔣介石主題圖書閱讀回顧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