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rn

       [译文]    在山脊平坦的地方,小黄牛在嚼食着嫩草;早春的傍晚,树林里点缀着几只乌鸦。

rn

       [出典]     南宋   辛弃疾    《鹧鸪灭》

rn

       注:

rn

       1、    《鹧鸪灭》  辛弃疾

rn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rn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rn

      2、【注释】
  ①青旗:青布旗,酒店的招牌。
  ②荠菜:野菜。

rn

      3、译文:

rn

    桑树长出了嫩芽、蚕卵开始孵化了。山坡上,小黄牛正在吃着嫩草,早春的傍晚,树林中点缀着几只乌鸦。

rn

    蜿蜒于山间的路上,有一家山村酒店。城里的桃李害怕风雨,但那散见在田野溪边的荠莱花,却一朵接一朵地迎着风雨开放,生命力是那样的顽强。

rn

     4、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他出生时,家乡山东已被金兵占领。辛弃疾的父亲早亡,祖父辛赞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对他进行着爱国主义的教育。同时,辛弃疾也亲身体会到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让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远大志向。

rn

         二十一岁时,辛弃疾聚集二千余人,参加了耿京的抗金义军。不久,金主完颜亮因战败而死于内乱,辛弃疾建议耿京抓住时机与南宋朝廷联系,以便协同作战,给金国以致命打击。耿京采纳了这一建议,派辛弃疾渡江联络。宋高宗亲自召见辛弃疾,并授耿京天平军节度使,授辛弃疾天平军承务郎。

rn

        可是,辛弃疾完成任务返回山东复命时,却发现耿京已被叛徒张安国所杀。辛弃疾怒发冲冠,咬碎钢牙,他手持利剑,率五十骑敢死队,杀入数万人的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连夜押到建康(今江苏南京)斩首示众,大快人心。

rn

       然而,“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江南的风和日丽,在短时间内就消融了人们心头的靖康之耻。宋高宗赵构和大部分朝臣只想苟安,对金屈辱求和,辛弃疾率部渡江归宋后,就被解除了武装,义军官兵像流民一样被散置在各州县。辛弃疾也饱受猜忌和排挤,辗转各地担任着一些闲职,始终得不到重用。

rn

       辛弃疾胸怀大志,渴望归宋后,能一展宏图,不料虎入平川,大业难成,陷入了深深的苦痛和悲愤之中。但他豪气不减,始终想着抗金,想着收复失地。即使在最失意、最郁闷的时刻,在抒写孤独与悲哀,抒写痛苦与眼泪时,他仍以英雄自许。这种奋发的精神,伴随了辛弃疾一生,也永远地在稼轩词中闪耀。

rn

       辛弃疾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他不顾自己官卑位微,上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写了《九议》,进一步陈述打击敌人,恢复国土的主张。可惜朝廷对他的这些真知灼见置若罔闻,不予采纳。

rn

       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江西茶商赖文政拥兵造反,声势浩大,朝廷屡战屡败,情急之下,宋孝宗任命辛弃疾为江西提点刑狱。辛弃疾慷慨赴任,充分施展军事才华,周密部署,围追堵截,成功地捕获赖文政,平定了茶商叛乱。辛弃疾还对茶商造反的原因作了调查研究,写下《论盗贼札子》的折子上奏皇上。在奏折中,辛弃疾说民为国之本,民之为盗,是贪官污吏逼迫的结果,因此皇上应该讲求弥盗之术。

rn

       虽然在江西做出了非常出色的成就,但辛弃疾志不在此,他的理想是挥戈北上、重整山河。因此,他的词遍布愁云忧雨,流淌着悲情孤愤。

rn

       江西造口有座郁孤台,四十多年前,金兵入侵江西,残杀百姓无数,隆裕太后怀抱太子仓皇南逃,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金兵一路追杀掠夺,不知有多少百姓流离失所。孤独、失意的辛弃疾登上郁孤台,追往事,叹今昔,写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寄托了对深受金兵蹂躏的百姓的同情和抗金杀敌、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

rn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rn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rn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rn

        辛弃疾是一位不屈的歌手,一生都在为抗金复国高歌。然而朝廷始终让他担任着一些闲职,将他从江西调到湖北,期间还召回杭州做了一段大理少卿,让他失去了一个又一个抗金北伐的机会。

rn

       淳熙六年春(1179年),辛弃疾又接到调令,从湖北调往湖南。离前线更远了,辛弃疾痛苦万分,失望郁闷,在同僚置酒饯行之际,他笔走龙蛇,泪洒宣纸,写下这首缠绵悱恻的《摸鱼儿》。

rn

      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每到一处,辛弃疾总能有所作为。来到湖南后,他结合当地情况,挑选精兵强将,组建了一支英勇威武的“飞虎军”。有人诬告辛弃疾浪费钱财,朝廷下金牌诏令他停止组建。这时“飞虎军”的军营即将完工,只是缺瓦,辛弃疾就把金牌藏起来,下令所辖居民每户上交几片瓦,终于艰难地完成了“飞虎军”的组建工作。此后许多年间,“飞虎军”都是当地最精锐的一支军队,成为维护湖南政局的军事支柱。

rn

    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辛弃疾离开湖南,调任隆兴府知府兼江南西路安抚使。当时恰逢旱灾,粮价飞涨。辛弃疾到任后,立刻宣布如果有人囤积粮食,搞投机倒把,就地问斩。他还紧急从外地买入粮食,救济灾民,一个月内就稳定了粮价。

rn

      可惜的是,辛弃疾的这些行为触及了一些人的利益,没过多久,就有人弹劾他“杀人如草芥,用钱如泥沙”,说他“奸贪凶暴”、“惟嗜杀戮”。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辛弃疾连闲职也干不了了,他退居江西上饶带湖,过了十年恬静自然的隐居生活。

rn

       淳朴宁静的农村生活让辛弃疾的心灵得到慰藉,他舔干伤口,取号“稼轩居士”,学习陶渊明寄情田园,留恋山水。

rn

     1191年,在江西上饶闲居了十年的辛弃疾终于再度被朝廷启用,出任福建安抚使。福建有着很长的海岸线,辛弃疾到任后,便扩军备战,筹建海防。但他的一系列措施再次招来既得利益者的不满,没过多久,就被人诬为“残酷贪饕”,再度遭弹劾罢官。由于带湖的住宅不幸失火被毁,辛弃疾便把家迁到铅山瓢泉,再次过起了闲居生活。

rn

      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让辛弃疾心灰意冷,他在瓢泉栽花种树,试图忘记过去的一切,让时间抹平心中的伤痛。

rn

      公元1203年,韩侂胄做了宰相。这时,蒙古已崛起,金日益衰败。韩侂胄为了在朝中树立威信,企图以出兵北伐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便想到了辛弃疾这面旗帜,任命他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第二年,辛弃疾又调任镇江知府。

rn

    镇江处在抗金前线,历史上是无数英雄建功立业之地。三国时期,孙权十九岁就继承父兄基业,统率东吴大军,在此坐镇。他不畏强敌,战斗不息,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魏蜀,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连一代袅雄曹操都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由衷赞叹。

rn

    然而,当今大宋人才凋零,缺少孙权这样霸气十足的英雄,镇江一带的防务接近荒废。辛弃疾清楚地意识到自身处境的艰难,他怀着复杂的心情登临京口(镇江)东北的北固亭,俯瞰长江,借古讽今,写下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rn

        辛弃疾虽然力主抗金,但主张的是有策略的进攻,他筹集了许多钱财,为军士置备盔甲武器,并收集北方金人的情报,积极为北伐作准备。他还履次向韩侂胄提出建议,希望做好充足的准备,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自己愿意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

rn

        然而,韩侂胄只是一个玩弄权术的小人,他刚愎自用,轻敌冒进,不仅对辛弃疾的建议置之不理,并且产生了反感情绪,有人弹劾辛弃疾“奸赃狼藉”,韩侂胄趁机罢免了辛弃疾。1205年秋天,身心俱疲的辛弃疾带着失望,重新回到了故宅闲居。

rn

      开禧二年(1206年)五月,南宋下诏伐金,由于准备不足而全线溃败,只得再次屈辱地向金求和。金人提出必须以韩侂胄的人头作为议和条件,韩侂胄大怒,准备再次对金用兵,就又想到了辛弃疾,任命他为兵部侍郎。但辛弃疾在得知宋军大败、损失惨重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

rn

       辛弃疾躺在病床上,看了韩侂胄发来的任命诏书,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仰天悲叹,上奏请辞。韩侂胄收到辛弃疾的请辞信,以为他嫌官职太小,继续进封辛弃疾的官职。然而诏书还没送到辛弃疾手中,公元1207年9月,壮志未酬的抗金义士、一代词人的辛弃疾便在铅山故居高呼“杀贼!杀贼……”,含恨而终。

rn

       5、辛弃疾的一生是奋发激昂,抗战爱国的一生,也是英雄末路,郁闷失意的一生。他的悲剧是整个时代的悲剧,腐朽没落的南宋王朝无情地碾碎了他的英雄梦想,幸亏还有一支笔,能让他抒怀。他将壮志难酬的悲愤、英雄失路的惆怅融入词中,那一首首“大声鞺鞳,小声铿锵,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佳作,是稼轩词的主旋律。没有稼轩词,整个两宋词坛都会黯然失色。

rn

       同为豪放词,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着称,但苏轼以诗为词,旷达中有淡雅,稼轩则以文入词,少了苏词的潇洒豁达,多了英雄的豪壮激昂。稼轩词意象阔大,感情浓烈,气魄恢宏,震撼人心。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rn

    辛弃疾留下了六百多首词,是两宋存词最多的词人。他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将一切可写之事都引入词作,“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同时,辛词中大量使用散文句式,口语也用得灵动,风格多样,熔铸百家,形成了沉郁悲壮的主体风格,也留下了《青玉案(元夕)》这样的婉约佳作。

rn

       辛弃疾唱出了南宋词坛的最强音,他用刀剑作词,用生命辉煌,形成了雄浑豪放的“稼轩体”。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一些风格与他相近的词人,人们称他们为“辛派词人”。

rn

       6、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这里选的这首却很清丽,足见伟大的作家是不拘一格的。《鹧鸪天》写的是早春乡村景象。作者前后闲居江南农村达二十年之久,故熟谙村居生活,关心农民勤苦,写景纯用白描,语言通俗流畅,风格清新朴素,但景中含情,宁静闲适中有浓郁的村野之趣。

rn

      7、词的上片用白描手法细腻地描绘了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农村景象:田头的桑树冒出了嫩芽,邻居家的幼蚕已经孵化出来了。平坦的小山坡上长满了嫩嫩的绿草,一头小黄牛正在那儿欢快地鸣叫。夕阳西下,点点余辉洒满了略带春寒的树林。几只乌鸦在林空盘旋飞翔,寻找栖息的树丫……   多么生动细腻,多么富于生活气息的乡村暮春之景!

rn

          这里,词人敏锐地捕捉到柔桑、蚕种、细草、黄犊这些充满生机活力,欣欣向荣的事物,将农村生机盎然、恬适美好的乡土韵味刻画得入木三分。尽管“斜日”残照,“寒林”耸立,“暮鸦”徘徊,却丝毫不显萧瑟之意。在词人独具匠心的构思下,这些或繁盛、或萧瑟的景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全词深深浸入一种浓郁的田园气息,生动逼真,清新怡人。一个“点”字更是出神入化地衬出这派景致的诗情画意,也道出了诗人轻松愉快,热爱乡土的情怀。

rn

       8、词的下片仍旧在写景。比起上片的细致描摹,下片显得粗略跌宕,颇显豪迈之气。看,“山远近,路横斜”,远近群山连绵,眼前道路纵横曲折。此处似乎是信手拈来之句,其实不然!君不见词人正悠闲地漫步山间,乐此不彼地欣赏美景吗?此句所得稼轩之闲情逸致不正与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醉翁曰:“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眼前盛景正佳,岂能无酒。于是“青旗沽酒有人家”,以酒助兴。   酒到酣处,自然遐想万千,不免自伤身世。想自己一生忠君爱国,忧国忧民,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国土,却屡受排挤打击,报国无门。又忆当年在朝廷上作官,虽然富贵无极,荣华无上,但是却百般顾忌,经常担惊受怕,活得疲惫不堪。如今蛰居带湖,无名无利,却心胸坦荡,无拘无束。

rn

        由此,诗人想起了城中娇弱的桃李花,她们“愁风雨”之境,不正象征自己当年的境况吗?又想到如今看到的“溪头荠菜花”,她们虽然生活在山野间,却生命力顽强,不怕风吹雨打,自由自在。这不正好比自己现在的样子吗?   如此一番联想,词人的心境一下子豁然开朗。他自慰自励:虽然被谗罢官,也要用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态度处世,如范仲淹所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rn

        9、 这首写农村风光的词,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便感觉情味盎然,意蕴深厚上阕头二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平岗细草和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化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故曰点这不得不使人想到马致远天净沙的警句枯藤老树昏鸦两相比较,给人的感受很不相同,马致远是在低沉地哀吟,而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 。

rn

       下阕则将镜头拉远,进而涉及人事山远近,路横斜,一笔就将视线拉开了,在山区这种路成为村落与村落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成为与外面世界联系的桥梁,生活在山间的人们,时常觉得那路会给他们带来新的东西,所以词人对眼前蜿蜒于山间的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青旗沽酒有人家,横斜的路,去向不止一处,但词人的注意力却集中在有青旗标志的酒家上山村酒店,这是很有特色的一处地方风景词人在一首丑奴儿近中就写过: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只写出酒家青旗,意思便不言而喻了,一个有字透露出词人欣喜的心情 。

rn

      眼前的农村美景使他悟出了一种道理,在结尾两句中翻出了新意: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那散见在田野溪边的荠莱花,繁密而又显眼,像天上的群星,一朵接一朵地迎着风雨开放,生命力是那样顽强,好像春天是属于它们的相反城中的桃李则忧风愁雨,春意阑珊这两句,上句宕开,借城中桃李憔悴伤残的景象为下句作衬,虽只点桃李而可以使人自然联想到城中的人事;末句则收归眼前现境,在字稳重而有力,显然带有强调的意味 。

rn

    10、辛弃疾是一位忠义之士,处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掳去了徽、钦二帝,还在节节进逼的情势之下,他想图恢复,而朝中大半是些昏愦无能,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筹莫展,心里十分痛恨。就是这种心情成了他的许多词的基本情调。这首词实际上也还是愁苦之音。“斜日寒林点暮鸦”句已透露了一点消息,到了“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从前诗人词人每逢有难言之隐,总是假托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最着名的是《摸鱼儿》里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以及《祝英台近》里的“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这里的“城中桃李愁风雨”也还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rn
rn

  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诗词中反衬的道理,反衬就是欲擒先纵。从愉快的景象说起,转到悲苦的心境,这样互相衬托,悲苦的就更显得悲苦。前人谈辛词往往用“沉痛”两字,他的沉痛就在这种地方。但是沉痛不等于失望,“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可以见出辛弃疾对南宋偏安局面还寄托很大的希望。这希望是由作者在乡村中看到的劳动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上句说明“诗可以怨”(诉苦),下句说明“诗可以兴”(鼓舞兴起)。把这两句诗的滋味细嚼出来了,就会体会到诗词里含蓄是什么意思,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什么意思。(朱光潜)

rn

      11、 这首词通过写景和抒情,表达了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和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并由此把词的思想意义向纵深方向拓展。荠菜花的花瓣碎小,颜色也不鲜艳,只有浓郁的香味,在城市人眼里,一般是算不上什么花的,作者却偏偏热情地赞美,除此之外,引起作者注意并捕捉到的,还有桑芽、幼蚕、细草、黄犊等等,多半是新鲜的、富有生命力的事物。这些,连同那出现在画面上的山村茅店的酒旗,都体现了一种健康的审美观。词中关于“城中桃李”和“溪头荠菜花”的对比,还含有对生活的哲理性的思考,荠菜花不怕风雨,占有春光,在它身上仿佛体现了一种人格精神。

rn

        联系作者篇首的目注“代人赋”,当时很可能是朋辈中有人为作者罢官后的生活担忧,因而词人便风趣地以代友人填词的方式回答对方,一方面借荠菜花的形象自我写照,一方面又隐隐流露出自己不做愁风雨的城中桃李,而做坚强的荠菜花,以此与友人共勉。这首词把深刻的思想乃至哲理,与新鲜生动的艺术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多方面的启迪。

rn

     12、辛弃疾的词风丰富多彩:有慷慨激昂的爱国精神的抒发;有淳朴宁静的农村生活的吟咏;也有湖光山色的描绘。这首《鹧鸪天》是他农村词中的佳作。整首词洋溢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和勃勃的生机,意味深长地表达了词人豁达开阔的胸怀,也流露了词人对乡村生活的深深热爱之情!

rn

       清新秀丽的笔调,活泼灵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农村初春风景画。城中的桃李忧风愁雨,春意阑珊,而散见在田野溪边的荠莱花,生命力却是那样顽强,在风雨中一朵接一朵竞相开放,占尽春光。

rn

      





 



rn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6:37

[新一篇]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舊一篇]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