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老兵:“一个国家落后就会被欺负”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簡體     傳統

中国远征军惨烈的抗战故事,也逐渐尘封,甚至成为一种禁忌;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墓地和墓碑都被铲平,他们用鲜血铸就的功勋被抹去。2013年,得知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将要前往仰光远郊日军墓参拜后,老兵刘大江愤怒了。

4437e60cdab6171999b417.jpeg

1940年冬,八路军战士在北岳区反扫荡战斗中。(沙飞/图)

  编者按

  七十八年前,“七七”事变的抗日烽火,开启了全民族抗战的征程。七十多年并非太遥远,今天还有历史参与者健在,以“我的抗战”为纪念,重温抗战历史,为的是自惕与自励,永远不忘死难的同胞与血染疆场的抗日先烈。

  世界上有很多关于历史纪念的名言,像“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都表明历史作为一种人类经验,具有教育与指示意义。历史启迪现实,现实回应历史,念兹在兹者,仍然受着这场战争记忆的鞭策。

  “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去一次北京,最好是今年,我想去参加纪念大会。还想去看看北京的两个老战友,不知道他们现在还在不在。”生活在缅甸旧都仰光的一座老式楼房中,97岁高龄的刘大江是仰光最后一位远征军老兵。

  裹挟着泥沙,掀起红色的气浪,伊洛瓦底江贯穿干涸的缅北高原。进入曼德勒、仰光后,江水变得温顺起来。

  2015年6月24日上午9时许,刘大江老人不幸因病辞世。他的侄孙刘晓峰说,“中国大使馆的人来看望老爷子,正商量回国参观9月3日的阅兵式呢,没想到就这么走了。”

  “我就是这第二批远征军中的一员”

  思乡之时,远征军老兵常来到江边,眺望滚滚而来的江水——伊洛瓦底江的源头在中国。

  “我就是这第二批远征军中的一员。”1942年8月,新编制的中国远征军(驻印度兰姆珈)出征,酝酿着反攻缅甸,刘大江被分配到汽车兵第六团工程连。1945年,刘大江随部队开赴缅北,投入到惨烈的密支那反攻战。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1941年底,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时为英属地)抗击日军、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中英在重庆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正式组建远征军。

  1942年起,历时三年又三个月,中国远征军投入40万兵力,取得同古保卫战、仁安羌解围战、密支那战役等一系列胜利,歼灭日寇11万余人,打击了盘踞在缅北、滇西的日本侵略军。

  中国远征军也付出了极为惨烈的代价,20万人伤亡。

  “1937年入伍、太原保卫战、山西遇险、只身渡黄河……”征战中外,刘大江自称“半世漂泊”。

  祖籍安徽太和,11岁时,刘大江便随父迁居上海。淞沪会战爆发后,眼看着街坊邻居被炸死炸伤,正在读中学的刘大江很愤怒,考入南京中央防空军事学校。不久,刘大江被派往山西太原守卫军用机场,正式成为一名高射炮兵。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19岁的刘大江被调去守卫忻口。

  山河沦陷,刘大江随部队先后转战长沙、贵阳、重庆。在重庆,刘大江一度到《大公报》当实习生。1942年春,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从印度来重庆,尽力招募一批青年知识分子。

  这一年,刘大江再次参军,通过“驼峰航线”抵达印度。其间,还在“野人山”接受一年的训练。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刘大江不愿再参与内战,便同部分战友留在缅甸,开始了艰难的异域谋生。

4437e60cdab6171999b418.jpeg

(南方周末资料图)

  命运与祖国休戚与共

  战后,缅甸百废待兴。缅甸的众多华人学校中,大多以广东话、福建话等地方言教学,而刘大江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讲授的国文、历史和地理等课程颇受欢迎。

  客居海外,他们的命运依旧与中国休戚与共。1957年,刘大江夫妇还以华侨的身份,应邀前往北京等地深造,受到热烈的欢迎。

  “文革”前夕,中缅关系走向低谷。1965年,刘大江随即失去“教书匠”的工作。他与妻子商量,拿出积攒的400万元缅币,买下一间裁缝店,他则利用业余时间做家教。

  中国远征军惨烈的抗战故事,也逐渐尘封,甚至成为一种禁忌;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墓地和墓碑都被铲平,他们用鲜血铸就的功勋被抹去。反观他国,英国在仰光建立起国家公墓,气势庄严;美国人也将密支那育成中学数百名美军遗骸,带回故里。甚至,战败国日本也通过经济援助等各种手段,说服缅甸人,修建起大量的纪念碑。南方周末记者在途经密支那的一处公路的交叉点上,就发现有座日军“慰灵塔”。

  2013年,得知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将要前往仰光远郊日军墓参拜后,老兵刘大江愤怒了。时年95岁高龄的刘大江不顾酷暑,前往抗议。“我们抗议的就是他不承认历史,他们侵略(其他国家)的历史,使得我们东南亚各国的很多人民遭受灾难。”

  2013年春天,仁安羌战役纪念碑落成。2013年11月,在去腊戌华人公墓途中,腊戌云南同乡会成员瞿思兆和尹家荣发现是一块垫路石,颇像墓碑。心生恻隐,他们将这块垫路石挖出,果然一块带字的墓碑,用水清洗后,二人不禁冒出冷汗。这居然是一块抗战烈士的遗碑,只言片语记载着远征军战士薛杜的英雄故事。

  “几乎每位华人都能讲点家族中抗战的故事。”华人医师刘永伦的祖父也是远征军老兵。

  如今,仅密支那的瑞仰丙社区,就生活着数千户华人,这只是缅甸华人社群的缩影。他们大多是民国前后迁居而来,有从云南腾冲搬来的农民,有广东洪帮光杰社的成员,也有来自云南洪门诚社,甚至流落至此的青帮分子,更多的则是远征军后人。

  刘永伦说,他们讲粤语、普通话,繁体中文书写,侠肝义胆,笃信江湖道义。恰逢缅甸遭遇水灾风灾,2013年10月2日,时年95岁老兵刘大江亲手将100万缅元,捐赠给缅甸华侨华人慈善会。每两个月,慈善会定期向孤寡老人发放补助金。

  拥有近30万人口的缅华社群,是缅甸社会中一支无法忽视的力量。



南方周末 2015-08-25 16:32:15

[新一篇]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國民黨青年軍簡述

[舊一篇] 胡適《贈與今年的大學畢業生》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