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 簡體 傳統 |
中学课本上的内容差不多忘记了,但原话的意思应该是:周武王替天伐商,而残暴的商纣王发动奴隶在牧野抵抗,奴隶无心恋战,纷纷倒戈,商纣王大败,自杀身亡。周朝代替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云云。。。
这一说辞的来源应该是《史记.周本纪》:
“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
倒戈的说法,从此代代相传,遂成定论
然而司马迁的习惯是,如果在收集史料时有不同的说法,就会在其他传纪里说到,比如《史记.殷本纪》里记载的牧野之战就是这样:
“周武王於是遂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
没有提到商卒倒戈与否
那就看看更早的史料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氵京)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诗经.大雅.大明》
只提到太公望指挥了这次战斗,从清晨开战,没有说过程
《尚书.周书.牧誓》是牧野之战前武王的总动员,更不会提到作战过程。
《逸周书》可能是战国时兵家收集的尚书逸篇,所以记载的比较详细,但没有说到倒戈,只说是周人的战车冲跨了商人的军阵,获得胜利
据传,战国时的尚书还有《武成》一篇,而上文的《克殷解》和武成内容基本相同。
孟子也提到过《武成》,还留下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名言,不过从这里看来这说法忒无耻了,因为《武成》里的内容不利于儒家的理论,所以孟子不取。
《孟子.尽心 下》原文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橹也?”
翻译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鲜血流得来可以漂起盾牌呢?”
通过自己的脑补,认为《武成》不可信,这就太武断了。不过直到这,商卒倒戈的说法竟还没提到,因为这是之后儒家另一位大师,荀子的原创。
武王之诛纣也......厌旦于牧之野。鼓之而纣卒易乡,遂乘殷人而诛纣。盖杀者非周人,因殷人也。故无首虏之获,无蹈难之赏,反而定三革,偃五兵,合天下,立声乐。
——《荀子.儒效篇》
荀子的言论结合《逸周书.世俘解》,就显得很无力了,两相对比,自然是《世俘解》更贴近上古礼制和逻辑。商卒在牧野之战倒戈,最早就来自荀子,在孟子,荀子等儒家的鼓吹下,武王伐商,牧野之战的成功,就归功到商人自己的倒戈上,仁者无敌,不费吹灰之力,兵不血刃就夺国。
不过打脸的是,荀子这套说法,他自己的学生韩非不认。。。
昔者纣为天子,将率天下甲兵百万,左饮于淇溪,右饮于洹溪,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与周武王为难。武王将素甲三千,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禽其身,据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伤。
——《韩非子.初见秦》
可见当时只是多种说法之一,没有成为主流意识
法家名声在秦代败坏,又随着儒家的影响力扩大,倒戈一说迅速得以完善,并为人所熟知。
周武王伐商,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 这仗打的好不欢快,周人和八国联军成河南省一日游了。
不过这一类添油加醋也有抽自己脸的时候,比如东晋人伪造的《古文尚书.武成》说:甲子昧爽,受(纣)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橹。
又要承认殷人倒戈是事实,又要承认血流漂橹是事实好不矛盾。
总之,牧野之战殷卒倒戈的说法,在战国之前似乎没有出现过,当为荀子为宣扬儒家学说的原创。真实的牧野之战,逸周书上的可能更接近些,武王及周人精锐经过一天苦战,击溃商人大军
渡孟津,中流,白鱼跃入王舟。王俯取鱼,长三尺,目下有赤文成字,言纣可伐。王写以世字,鱼文消。燔鱼以告天。有火自天止于王屋,流为赤乌,乌衔谷焉。谷者,纪后稷之德;火者,燔鱼以告天,天火流下,应以吉也。遂东伐纣,胜于牧野。兵不血刃,而天下归之。乃封吕尚于齐。周德既隆,草木茂盛,蒿堪为宫室,因名蒿室。既有天下,遂都于镐。
十二年辛卯,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坶野。
——《古本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已经接受了孟子的观点,认为牧野之战兵不血刃,但不知道是原有还是后来加上点的,不过这一段什么白鱼,赤乌,明显是有战国末期阴阳五行的思维
有意思的是,周人灭商后,好像也没做什么“解放奴隶”的壮举嘛
子鱼曰:“以先王观之,则尚德也。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分鲁公以大路,大旗,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职事于鲁,以昭周公之明德。
分给鲁国的殷商氏族,还可以保留奴隶。而周公在洛阳发表的《多士》《多方》满篇都是要殷商遗民各自按以前的方式生活,周人不会多加干涉,只要不反叛什么都好。。。如果是奴隶倒戈帮了周人大忙,这岂不是忘恩负义
总之,如果商人倒戈确有其事,急需为自己灭商正名的武王和周公不可能不大肆宣传,即便他们低调,后世几百年里也必然有人津津乐道,可在左传上却根本找不到,直到战国后才纷纷有类似的说法井喷,而且越来越详细。这和战国及汉儒制造五帝事迹的特点很相似
百度帖吧/多恩的马泰尔 2015-08-25 16:30:23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