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今香』张充和,一曲微茫度此生 张充和女士“此生”鸿影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惊闻“合肥四姐妹”之一、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女士于2015年6月17日在美国逝世,享年102岁,让人陡生“广陵散于今绝矣”之悲。张充和女士生于上海,中华聚珍远在上海,特刊出充和女士一生风雅行状,以表缅怀与哀思……


数学“零分”考入北大


张充和的祖上是合肥大家。曾祖父张树声在淮军中地位显赫。父亲张武龄受新思想的影响,决定离开合肥,到上海、苏州用祖传财产广办新式学校。1921年在苏州创办乐益女子中学。张武龄的前四个孩子都是女儿,与三位姐姐不同的是,张充和过继给叔祖母,童年在合肥度过,叔祖母请一流的国学家教张充和,打下了深厚的古典文化基础。张充和回忆:“我们家兄弟姐妹都讲苏州国语,我讲的是合肥国语。我的祖母学问很好,会写诗,我从小受她的熏陶。我换过好几个老师,都不记得十岁以前的老师了。”



张充和女士年轻时所绘《仕女图》


在童年时代,张充和跟着老师学古文,练书法,吟诗作对。叔祖母去世后,十六岁的张充和从合肥到苏州九如巷与姐姐们同住。日后姐妹的婚姻颇有名,大姐张元和的夫君是昆曲名家顾传玠,二姐张允和的夫君是周有光,三姐张兆和的夫君是沈从文。张充和则嫁给了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


1933年,张充和到北平参加姐姐张兆和与沈从文的婚礼,决定留在北平。1934年,张充和用“张旋”的假名报考北京大学,结果数学得了零分,国文得了满分,考试委员会经过争论后录取了她。


张充和回忆:“我考大学时,算学考零分,国文考满分,糊里糊涂就进去了,算学零分,但国文系坚持要我。我怕考不取,没有用自己的名字,而是用了‘张旋’这个名字。最好玩的是,胡适那时候是系主任,他说:‘张旋,你的算学不大好!要好好补!’都考进来了,还怎么补呀?那时候学文科的进了大学就再不用学数学,胡适那是向我打官腔呢!”



上大学时,张充和与她养的小狗


在北京大学国文系,张充和听过胡适讲文学史和哲学史:“他讲得不错的,深入浅出。”她也听过钱穆讲中国通史。“俞平伯、闻一多都是我的老师。还有沈兼士,沈尹默的弟弟。”


1935年,张充和病休,离开北平。七七事变以后,张充和辗转到了昆明西南联大,一度住在任教西南联大的沈从文家中。张充和与沈从文的九妹同住在一个房间。张充和回忆沈从文:“他是喜欢写的人,不爱说话,但很有才。他喜欢学生。他对各种各样的工艺品也喜欢,瓷器也懂,铜器也懂,写了几大本关于考古的书。”


张充和记得,闻一多业余喜欢刻图章,曾给她刻了一个章草的图章。


竟有如此“侠骨”的一面


1940年,张充和到重庆教育部礼乐馆工作,结交了沈尹默、章士钊等名士。张充和回忆:“在重庆的时候,飞机常常来轰炸,其实我一年看不到沈尹默几次,他就告诉我,你应该写什么帖。他对我的影响,就是让我把眼界放宽了。”




在练习书法和传唱昆曲时,张充和用《曲人鸿爪》书画册,收集了许多“曲人”给她的书画。不论走到哪里,张充和都将《曲人鸿爪》随身携带,她说:“抗战那些年,这个册子一直跟着我。”


张充和口述、孙康宜撰写的《曲人鸿爪》一书记载:张充和第一次登台是在上海的兰心戏院演出《牡丹亭》的《游园》、《惊梦》和《寻梦》三出。张充和演杜丽娘,大姐张元和演柳梦梅,苏州女子李云梅扮演春香。李云梅长得标致,热爱书画和昆曲,又有极高的艺术天分,张充和很喜欢她。但李云梅在当地名声不佳,是着名画家吴子深的下堂妾,有些人看不起她。王季烈就反对张充和与李云梅同台演戏,特别让张充和的弟弟张宗和转告她:千万不可让李云梅参加那次演出。张充和回话给王季烈:“那么就请王先生不要来看戏,但李云梅一定要上演。”柔情的张充和,竟有如此“侠骨”的一面!



张充和饰杜丽娘


“汉朝的汉,思想的思”


张充和才貌双全,年轻时追求者众多,其中便有诗人卞之琳,这几乎是文学界人所共知的故事。


1947年,张充和在北京大学教授书法和昆曲,借住三姐张兆和与沈从文位于中老胡同的家中,不久认识了傅汉思。傅汉思出身德国犹太人家庭,1935年离开德国,辗转到美国定居,获得西班牙文学学位,也精通德、法、英、意文学,到北京大学任教时结识了沈从文,常到沈家畅谈。



张充和与傅汉思


张充和介绍,傅汉思的父亲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教希腊古典文学。傅汉思在德国的专业是西方古典文学,到了美国,在斯坦福大学一进校就读三年级,所以大学毕业得很早。他父亲和舅舅都是学古典文学的,他父亲就说:“你不要再学了。”后来傅汉思转向修读中文。


傅汉思这个中文名字,便是张充和的杰作。原来在美国的时候,陈世骧给他取名为汉斯,但张充和给他改成汉思:汉朝的汉,思想的思。“这一来就更有意思了。”张充和说。


“汉思追过您吗?”(李怀宇问)
“无所谓追了。”
“那时您也喜欢汉思?”
“不一定喜欢,就是习惯了,知道他不是坏人。老实人!”
“谈恋爱谈了多少年才结婚?”
“无所谓谈恋爱。大概两年。”


1948年11月,傅汉思和张充和在北平结婚。张充和回忆,结婚时收到的三件最佳礼物是:查阜西先生赠她的明代古琴(名为寒泉),杨振声先生所赠的一块彩色墨(康熙年间所制),梅贻琦先生送她的明朝大碗(景泰年间所制)。


婚礼成后吃蛋糕,沈从文的儿子虎雏说:“四姨,我希望你们天天结婚,让我天天有蛋糕吃。”



1946年,张家子女齐聚上海。前排左起为周晓平、沈龙朱、沈虎雏。二排左起为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三排左起为顾传玠、周有光、沈从文。四排左起为张宗和、张寅和、张定和、张宇和、张寰和、张宁和。


张充和与胡适“情诗”公案


1949年,张充和随傅汉思赴美,住在加州旧金山附近。傅汉思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书,张充和则在该校图书馆工作。


1956年秋,胡适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客座教授一学期。张充和家中笔墨纸砚一应俱全,胡适常到她家写字。张充和回忆:“我在图书馆做事,图书馆里的人不知道什么胡适不胡适啦,叫他填表,他从来不会填表,以前他要什么书,都是学生送到他家里去的。他填不好表,后来我看见了,就请他坐在一个桌子旁,问他要什么书。他要带回去的话,我就给他填表。这样最舒服了,他要什么,我给他拿。人家常常请他写东西,我那儿纸也方便,墨也方便,他就到我家吃一顿饭,写点东西。”



张充和女士行书


张充和说:“胡适的字写得很潇洒。我说:你的字有点像郑孝胥的。他说:对,我是学过郑孝胥的,你怎么知道?我说:我写字的,一看就知道。他说:当初那一辈人都学郑孝胥,很潇洒的。”


1956年12月9日,胡适照常去张充和家里写字,在《曲人鸿爪》册页里写下元代曲家贯酸斋所着的《清江引》(惜别)一曲:


若还与他相见时,
道个真传示:
不是不修书,
不是无才思,
绕清江,
买不得
天样纸!




此曲写一对青年男女离别后的相思之情。当天胡适一共为张充和抄录了两份贯酸斋的《清江引》。除了《曲人鸿爪》中的题签以外,胡适也在张充和旧藏的“晚学斋用笺”上重复抄录了这一首曲子,上款注明是“写给充和汉思”。


2001年,大陆学者陈学文在杭州的古物商店里发现了一份胡适的“情诗手迹”,猜测胡适手迹是专为情人曹诚英所写,充和与汉思两人“应是胡、曹之间传信人”。不久,陈学文在《传记文学》杂志发表了长文《胡适情诗手迹新发现》,引起了热烈反响,很快有多篇回应文章。后由傅汉思、张充和在《传记文学》发表《胡适手迹辨误》一文,指出这幅伪作引起的误会,才结束了这段公案。



张充和手抄本《桃花鱼》之一页,典雅清丽,《桃花鱼》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书”


“摔倒了她一定唱起昆曲来”


1961年,傅汉思与张充和离开加州,迁往东岸的康州。傅汉思受聘于耶鲁大学东亚语文系。张充和在耶鲁大学的艺术系教书法,周末则常在家中教昆曲。她把自己的曲社称为“也卢曲会”,取“耶鲁”之意。张充和早年诗中有对句:“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冥冥之中似乎是她的人生写照。




1968年,张充和带着女弟子李卉到哈佛大学表演昆曲。当天演唱的是《思凡》和《牡丹亭》里的《游园惊梦》。曲会结束后,余英时即兴赋七绝二首,表达对祖国文化正在受难的感慨,其中一首为:


一曲《思凡》百感侵,
京华旧梦已沉沉。
不须更写还乡句,
故国如今无此音。


张充和有和余英时诗二首,其中一首为:


横流葭苇总相侵,
再整衣冠再陆沉。
此曲微茫如可听,
恹恹如缕赖知音。


后来,李怀宇造访余英时家,问:“张充和女士都九十多岁了,没有儿女在身边照顾,晚上一个人住,不小心摔倒可怎么办?”余英时夫人陈淑平说:“摔倒了她一定唱起昆曲来。”


张充和女士的书法与绘画


张充和,1913年生于上海,祖籍安徽合肥。1934年入读北京大学中文系。1930年代起,活跃于文坛,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抗战爆发后,在重庆从事古典音乐和昆曲曲谱研究,师从书法家沈尹默。胜利后,在北京大学教昆曲及书法。1948年嫁给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Hans H. Frankel),1949年赴美定居。张充和在耶鲁大学讲授中国书法二十多年,1985年退休。


本文源于李怀宇着《家国万里:访问旅美十二学人》(中华书局2013年6月出版),此处略有修改。




中华书局聚珍文化 2015-08-23 08:55:38

[新一篇] 車廂社會 豐子愷

[舊一篇] 慢讀新書 馬爾克斯《苦妓回憶錄》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