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登山 从细微处捕捉时代的脉动:《重看民国人物》创作谈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我们常听人说起“文如其人”或“人如其文”一类的话,但在实际上这“文”与“人”有着千丝万缕的纠葛。不论过去、现在或未来,不论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掌握“文”,只能无限地走近;因此要透过“文”去了解“人”,其实是有其难度的。至于“人”之相知,难也。尽管有作者的自白、亲友的旁述、评论家的月旦,似乎也只能得到一个侧影。何况其漫长的一生,还有其波澜起伏、曲折变幻的不同面影。


历史是不容回避的,尤其对于一个人,我们总不能称颂其英雄光辉的岁月,而掩饰其怯懦不光彩的时刻,否则都是失真而不全面的。对于柳存仁教授,我也是做如是观。他在沦陷时期上海文坛的失足,历史自有其是非功过的评定;而他迁居海外,多年来一直在异域坚持研究和张扬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成绩斐然,这也是事实。从柳雨生到柳存仁,正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在20世纪的时代巨变中的一种出处选择。而“一生两世”也正是他生命历程的概括。


要了解一个人,并非易事。尤其是身处大时代的变局中,仕与隐、出与藏,在在都是艰难的选择。爱国与叛国常在一念之间,弄不好常常会“一生分作两回人”。就像汪精卫当年“引刀成一快”何其豪气干云,但到后来居然落到一个汉奸的下场。因之我们在评价一个人一定要看全面,大陆学者仅批判柳雨生的附敌与海外学者只颂扬柳存仁的成就,都失之于未窥全豹。同样看周作人的作品而不谈其集外遗文,亦不免局限于一隅。至于“文”与“人”之间还有着千丝万缕的纠葛,不可等闲视之。



汪精卫【行去已无干净土,忧来徒唤奈何天】


《重看民国人物:从张爱玲到杜月笙》一书是笔者近几年关注及研究所得的成果。虽然说民国人物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但某种程度却也是最为隐晦不明的,因为有太多的人为操弄。于是我借由他们的作品、日记书信、回忆录、档案资料等等文献,来追本溯源详加考辨,试图去还原历史的真相。揭开张爱玲、苏青、姜贵、胡适、徐芳、林语堂、许寿裳、张大千、杜月笙……等多少不为人知的事!


张爱玲一直被认为是一位孤僻的作家,她的人际关系到底如何?从1943年她崛起于上海滩到1952年她离开沪滨,十年间她和其他作家有何交往,很多研究者并未注意到这个问题,这是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张爱玲没有写日记,但却写了不少的书信,其中最多的是给宋淇的600多封共 40万字,尚未全部出版,其次是给夏志清的118封,依次还有给庄信正的84封。《张爱玲给我的信件》中夏志清对它都加上按语,使原本不甚明晰的人物、事件,更能溯本清源,也同时看到夏、张两人对话(虽然不是直接的)的可能性。笔者今择要挑出一些信件中的部分段落及夏老的按语,做些解读,更多是补充一些史实,这当然这是“见仁见智”的,读者径自也可有不同的解读。



张爱玲【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


《从一篇佚文看苏青与姜贵的一段情》一文,是从姜贵以“谢九”为笔名写的《我与苏青》一文(该文被雪藏了五十三年之久了!),再结合苏青的自传体小说《续结婚十年》,证实了他们两人在抗战胜利后的上海相识后就过从甚密,终赋同居的事实。这在大陆的相关研究书籍及三本苏青的传记,都无人道及的。


2006年1月间,笔者因缘际会,在台北见到已九十五高龄的徐芳奶奶。同年3月间,在她女儿的协助下,我帮她整理出版《中国新诗史》及《徐芳诗文集》两书。从徐芳所珍藏的文稿中,就有当年胡适写在“胡适稿纸”留赠给她的诗,包括有《豆棚闲话》中的《明末流寇中的革命歌》(案:即赵元任谱曲的《老天爷》),及胡适自己的《多谢》、《旧梦》、《小诗》三首诗作。推算出1936年1月中,刚从北大毕业不久的徐芳,也正在上海,两人见了面。此时两人萌发可能已蛮久的一段情愫,从师生的感情,急转而直下了,也让胡适的情史多添了一桩。


其他如写《从<无所不谈>看晚年的林语堂》、《许寿裳在台湾(1946—1948)》、《杜衡:从“现代”派作家走向政论家》、《张道藩:永远的“文艺斗士”》、《钱歌川:从作家到台大文学院院长》、《黎烈文:翻译家教授》等文是针对这些学人到台湾后的详细状况的描写。由于大陆学者写这批学人常有误读或语焉不详的地方,因此务求数据的翔实与严谨的考证。



杜月笙【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尺五天】


坊间虽出版了大量的杜月笙传记,或传奇,但它们都犯了一个严重的弊病,那就是游谈之雄,好为捕风捉影之说,故事随意出入,资其装点。更有甚者,更以“遗闻”、“佚事”、“揭秘”为名,大肆谩骂、讥诋,遂行其某种政治目的。而其内容往往只是拾缀陈言,辗转传述,甚至以讹传讹,离所谓历史真相,真不可以道里计。笔者因此重新整理编校《上海大亨杜月笙》正、续两集,作者胡叙五是杜月笙的秘书,因此该书有极高的真实性;而笔名“帘外风”的作者则以亲身见闻写出居港期间的杜月笙,由于两位作者都掌握太多的细节,从这些细节中,您将可以捕捉到时代的脉动,还原到真实的杜月笙。


历史真相,常常见之于细微之处,尽管资料搜集匪易,尽管一鳞半爪,但常会有惊人的发现,甚至改变您对这些民国人物的既定印象。


晚清至民国,百余年间,多少人物及往事,在“雨打风吹”下,已“风云流散”了。而剩下为市井之所流播的,里巷之所咨嗟者,又语多不实,甚至颠倒是非,厚诬古人。


历史在于“信而有征”,对此不实之事,吾人当为之考辨、为之翻案。“多少往事堪重数”,“重看”之目的,在求信以俟征。孔子说:“信则吾能征之矣”,苟若我辈今日不为之,则年远代湮,又何以征于后且信于后乎?


本文为蔡登山关于创作《重看民国人物:从张爱玲到杜月笙》(中华书局2015年5月出版)一着的按语,系公号“中华书局聚珍文化”首发。




中华书局聚珍文化 2015-08-23 08:55:31

[新一篇] 慢品好書 全世界最大的雜志《生活》來蘇州了!

[舊一篇] 慢品好書 E.H.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