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亦可傲王侯 孙中山见总督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46.jpg

上中学时,语文老师讲述了孙中山求见张之洞时的应答联对,给我留下很深印象。时隔数十年,至今仍能记得。孙中山早年在香港、澳门、广州读书、行医,接触民主思想较多,痛恨满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孕育着民主革命的思想。留学夏威夷归国后,他更以“振兴中华,救国救民”为己任。清光绪年间,孙中山从日本等地留学归来。当时张之洞任两江总督,驻节南京。


孙中山适过其地,听说这时的湖广总督张之洞系洋务派重要人物,头脑比较清晰,颇能接受新思维,对洋人主战,又办洋务,设水陆师学堂,创办枪炮厂,开矿务局,办汉阳铁厂,设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颇有进步思想,便打算会一会他,投刺求见。于是来到总督府,递上名片。名片上写着: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



接过门官送进的名片,张之洞很不高兴,便问:“来者何人?”门官答道:“是一儒生。”张严责门役:“你难道不晓得我并不是什么人都可见得的?”门役辩曰:“这位青年书生温文尔雅,很有才气,看来并非等闲之辈,吾督兴办洋务多年,求贤若渴,所以才敢进呈他的名刺。”张之洞心想:一个儒生,竟敢和我称兄道弟,我倒要看看,他凭的什么?他在纸上写了一行字。说:“那就让我试试他的才气吧!” 让送给那儒生。


孙中山接过一看,原来是幅上联。


持三个字,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


此处,张之洞讥笑孙中山既无功名,也无头衔,名刺上只能写上自己的名字。


孙中山心想,早听说张之洞是作联的行家,果然不凡。不过,也太小看人了。于是,请门官拿来纸笔,略加思索,也写了一行字传了进去。


张之洞一看,对的是下联: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张之洞吃惊之余,感到来者不是凡夫俗子,脸上怒气全消,露出喜色,自言自语道:“这小子既有胆量,也有抱负,才学也不错,真不是等闲之辈也。”遂令进见。急忙整衣,忙传令开中门迎接......


从上述故事可以看出,孙中山早年就具备了渊博学识与豪迈气魄,并借以压下了张之洞这个一品总督大人的骄气与傲气,令其欣然接待。有趣的是,此事过后十多年,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头衔也搬进这座大院办公。只可惜张之洞于1909年便去世了,没有看到这位儒生当临时大总统那一天。



孙中山妙联入官府,“布衣亦可傲王侯”早已传为佳话,而如此妙语不时见诸联坛,谨此爰录几例----


明代大学士解缙幼时文思敏捷。一日应邀赴宴,席间文人雅士作诗答对,意气风发。邻座一权臣心怀不服,故意嘲弄,谈话中含蓄的出一上联云:二猿伐木深山中,笑小猴子也敢对句;此联用双关修辞手法,借“锯”与“句”的谐音,讽刺挖苦解缙。解十分恼怒,正当不知如何报复对方,忽见对面壁间悬挂一幅“秦琼马陷污泥河图”,于是灵感顿生,对出下联:一马陷入污泥内,想老畜生如何出蹄?此对工妙,无懈可击,老权臣自讨没趣,寻机退席。


清朝一知府路遇一群儿童,与一聪颖少年戏对。知府大人出上联道:童子六七人,毋如尔狡;那孩子脑袋一偏,出口对曰:太守三千石,莫若公贪。知府顿失体面,尊容不胜羞赧。


清西太后慈禧60岁生日,四川巡抚赠一寿联:乃文乃武乃寿,如松如竹如梅。如此吹捧,令人肉麻。据说慈禧非常喜欢这副对联,该巡抚也因此而连升三级。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巡抚大人任署四川的一介布衣亦就此步其韵题拟一联,云:乃心乃行乃罪,如蝇如鼠如狼。如此揭露,可谓入木三分。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山西大同镇总兵卫汝贵(字达三)率部朝鲜平壤拒敌,不战而退,领兵逃遁,后被清政府问斩于北京。其实钦差大臣刘坤一拥兵榆关,静观时变,不敢出兵,却未获罪。当地百姓制一联语刺戟之,联曰:卫达三呼冤赴菜市,刘坤一托病卧榆关。刘氏大惊,竟真的一卧不起。



网载 2015-05-16 15:42:43

[新一篇] 朱健國:“新三國”隱喻“新中國”

[舊一篇] 朱立倫復旦演講:希望年輕人追求公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