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 簡體 傳統 |
也许有读者君要问,《红楼识小录》,《红楼风俗谭》,这两本书是什么关系?有什么区别?与其聚珍君当个二传手,不如直接引用邓云乡先生自己的话来解释为好: 记得在拙着《红楼识小录》写完交稿之后,不少朋友就鼓励我接着写下去。当时自己也感到可说的尚多,也想继续写出来,但一时因为其他工作,未能及时执笔。一九八四年四月间,中央电视台《红楼梦》电视剧组在北京圆明园残址畔开办演员训练班,周雷兄主持教务,约我去讲一点民俗的课,这样便围绕《红楼梦》中风俗故事,写了一些材料,原备讲课之用。后来在这个基础上,便开始了《红楼风俗谭》一书的写作。时断时续,于今年二月间,按照原拟内容篇目,大体上写完了。为什么说“大体上”呢?第一,因为《红楼梦》的内容太丰富,可谈的太多了,哪里能说“完”呢?第二,我这种写作体例,也是可长可短,可多可少,如果再加几篇,也未为不可;就此“打住”,也可以了。因此说“大体”,以示其有一定弹性也。 这本书还是按《红楼识小录》的体例写的,用的是随笔的形式,这样在我写来,较为自由些,也易于藏拙些。如从好的方面说,可能较为活泼些,有趣些,可读性强些。不过这些都要读者来评价,我在此也不必多说了。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细节,邓云乡先生引周雷约课之事,用的是“民俗”一词,而自己写文章,多用风俗一词。民俗学者刘宗迪曾经说过:“当我们说‘民俗’,就意味着我们把‘民’看成‘俗‘的承当者,于是,‘俗’就被对象化了,对象化为‘民’这类人所承当的现象。我们就成了超脱于‘俗’之外的认知主体”,但是,“当我们说‘风俗’,就意味着我们把‘俗’看成像风一样是披靡四海、弥漫无际。‘俗’就像‘风’一样,是我们生于斯、育于斯、死于斯的所在……”这也正是邓云乡先生的文章带给我们的阅读感受! 在这本书中,邓云乡先生从《红楼梦》里的风俗说起,叙岁时,记年事,说礼仪,谈服饰,讲古董,言官制,道园林,论工艺,兼及顽童课读,学究讲章,至锁至细,无不包藏。作者一生留意京华故事、风俗旧闻,详征博引,溯本求源,谈来娓娓。 还是那句话:读过邓云乡先生的“红学四书”(《红楼识小录》《红楼风俗谭》《红楼梦导读》《红楼梦忆》),才能真正读懂《红楼梦》这部古典中国的百科全书。 邓云乡,学名邓云骧,室名水流云在轩。一九二四年八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山西灵丘东河南镇邓氏祖宅。一九三六年初随父母迁居北京。一九四七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做过中学教员、译电员。一九四九年后在燃料工业部工作,一九五六年调入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院前身),直至一九九三年退休。一九九九年二月九日因病逝世。一生着述颇丰,主要有《红楼识小录》《红楼风俗谭》《燕京乡土记》《文化古城旧事》《鲁迅与北京风土》等。 过年·忙年·年事 曹雪芹写《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一上来先提纲挈领写道:“早又元宵将近,宁荣二府皆张灯结彩。”接着便是“至十五这一晚上,贾母便在大花厅上命摆几席酒,定一班小戏,满挂各色花灯,带领荣宁二府各子侄孙男孙媳等家宴”。然后按照陈设、席位、灯彩等写下去,结一句“当下人虽不全,在家庭小宴,也算热闹的”。 此次中华书局整理出版的邓云乡作品集(17种18册),参考了二〇〇四年版《邓云乡集》,并参校既出的其他单行本。编辑整理的基本原则是精审精校,改必有据。 邓云乡与中华书局渊源颇深,生前即在中华书局出版《红楼风俗谭》、《文化古城旧事》、《增补燕京乡土记》、《水流云在丛稿》等多部着作。此次再续前缘,我们有幸得到其家属的大力支持,不仅提供了邓云乡既出的各种单行本作为编辑工作的参考,并以其私藏印章、照片、手稿见示,以成图文并茂之功,在此谨致谢忱。 已出—— 云乡五书:《云乡琐记》《云乡漫录》《云乡丛稿》《云乡话书》《云乡话食》 北京风土五书: 《燕京乡土记(上下)》《文化古城旧事》《鲁迅与北京风土》《宣南秉烛谭》《北京四合院》
《红楼风俗谭》(《邓云乡集》之二)
邓云乡 着
中华书局2015年4月出版
页码:552页
定价:52.00元
聚珍君荐语:读完《识小录》,当然要接着读《红楼风俗谭》
邓云乡藏王西野画《怡红诗境图》
作者简介
本书目录
新正欢情
元宵·家宴
花灯种种
蜡烛·太平花
灯谜
听戏·小戏
戏班·串戏
斗牌·赌博
生活礼节
送礼·名帖
称谓
连宗·拜把子·送份子
鹿肉
“茄鲞”试诠
吃槟榔
“乌庄头账单”补充
葫芦条儿·山药糕·燕窝
服装真与假
戏剧化·生活感
常服与官服
服装种种变化
明清服饰差别点滴
头饰冠履
贵妃服饰·丫头打扮
宫制与宫花
荷包漫话
眼镜谈趣
香·熏香·熏笼
香料铺
红楼道士
贾敬服砂
清虚观打醮
《太上感应篇》
道婆·魔法·拍花
宝玉的学问
私塾教育之一
私塾教育之二
曹雪芹·八股文
黛玉教诗
香菱学诗
探春、贾芸二信
林如海和“盐政”
得官·官品·诰命
捐官种种
龙禁尉·侍卫
长随到门子
太监种种
古董行贸易
假古董
真古董
古董陈设艺术
女红·刺绣
工艺制品
“大观”意境
水趣点滴
江南风俗·京都“南风”
后记
附录
原版序言(陈从周)
精彩书摘:《红楼梦》中的元宵家宴
元宵风俗首先重在灯,重在烟火,宴席是寻欢作乐必备者,没有饿着肚子单玩不吃的道理。不过任何游乐欢会,都离不开吃的。所以说“开家宴”目的还不在吃,而只在节日的游乐。宴席之外,是戏,按照旧时的说法,是堂会戏。而堂会戏过生日、祝嘏称觞照样也唱,所以也非元宵特有。因之《红楼梦》所写荣国府元宵夜宴,从风俗上讲,灯和烟火是特定的,同样过元宵、同样摆酒席,风光便各不同。“别有豪华五侯宅”的豪门贵戚之家,便不同于一般富有人家宴席。作者先在“每席傍边一几,几上设炉瓶三事”等等文字中细写陈设,来显示其豪华气派。
“炉瓶三事”是北京当年特定术语,指香炉、香盒、箸瓶。细说甚繁,见赵汝珍《古玩指南》。这里特别显示岁时风光的,不是焚烧御赐百合官香的全套工具,而是各色旧窑小瓶中插瓶的“岁寒三友”和“玉堂富贵”等鲜花。“岁寒三友”是松枝、竹枝、折枝梅花,“玉堂富贵”是折枝牡丹或芍药。这是最能显示豪富贵戚之家岁朝气氛的清供。松枝、竹枝、梅花等一般人尚能想象,也容易办到。元宵看牡丹则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不过这是真实的。刘同人《帝京景物略》记云:
草桥惟冬花支尽三季之种,坯土窑藏之,蕴火坑晅之,十月中旬,牡丹已进御矣。
康熙时汪由敦《松泉诗文集》诗注中说:“京师灯市已有牡丹。”清末《光绪顺天府志》云:
今京师唐花有牡丹,岁龠将新,取以进御,士大夫或取饰庭中。及相馈送,有不惜费中人之产者。
由明末经康熙,直到光绪年间,在北京宫廷之内,贵戚之家,都能在岁朝之际,以牡丹为清供,这自然可以把《红楼梦》时代包括在内了。那么为什么说“玉堂富贵”就是牡丹花呢?这本是旧时代很普通的吉庆辞令,现在则也要稍作解释。“玉堂”一指皇宫内苑,宋玉《风赋》:“徜徉乎中庭,北上玉堂。”二指翰林院官署。“玉堂富贵”用前义,如“玉堂清品”,便用后义了。“富贵”是富贵花,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因此说明:“玉堂富贵”就是牡丹花。不说松、竹、梅,而说“岁寒三友”,不说折枝牡丹,而说“玉堂富贵”,一是为讨岁时吉庆的口彩,二是入谱、入品。不是随意插上一枝花点缀一下。
“又有紫檀雕嵌的大纱透绣花草诗字的缨络”;后面又有一句:“设着高架缨络。”前面一句,“脂本”作:“一色皆是紫檀透雕,嵌着大红纱透绣花卉并草字诗词的璎珞。”按,“璎珞”也作“缨珞”,是一种特殊的装饰品。本来自印度,梵文音“枳由罗”,是佛教中佛像或莲座上的装饰品。一是挂在项颈上的,由珠玉宝石连缀而成;一是挂在佛教莲座上的,由彩绣锦锻、流苏连缀而成。如《法华经普门品》云:“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梁简文帝《菩提树颂》云:“十千缨络,悬空下垂。”前者是说解下项颈的珠宝璎珞给人,后者则是称颂菩提树下垂的美丽样子,释迦在菩提树下成佛,因而佛座上也以丝绣之联缀下垂缨络以示华瞻庄严。其制其义,均如华鬘。进而作为华贵陈设的装饰品。《红楼梦》中所说的,是在雕镂的紫檀架上悬挂的丝绣缨络,一般似应写作“纟”字旁,而不作“玉”字旁。是摆在几案上的类似小插屏的装饰工艺品。按,朱启钤《丝绣笔记》所引清代《东朝崇养录》载乾隆时宫中部分绣品,有刺绣花灯、围屏、插册、插屏、屏、绣墩、坐褥、袍褂等等,而无缨络、荷包等。载有“紫垣拱瑞紫檀绣花卉宝座一张、璇极顺和紫檀绣花卉宝座一张”,以上二样,或者是类似的东西,或者是一物二名。现在参观故宫博物院,这种紫檀架璎珞实物,还能见到。
写元宵家宴,先写花厅上陈设,显示了气派,烘托出气氛,这是活用了“笙歌归别院,灯火下楼台”的手法。在这回书后,“有正本”有总批云:
叙元宵一宴,却不叙酒何以清,菜何以馨,客何以盛,令何以行,先于香茗古玩上煊染,几榻坐次上铺叙,隐隐为下回张本,有无限含蓄,超迈獭祭者百倍。
这评语是十分中肯的。中华书局版《邓云乡集》
红学四书:《红楼识小录》《红楼风俗谭》《红楼梦导读》《红楼梦忆》
即出——
其他:《草木虫鱼》《清代八股文》《诗词自话》
中华书局聚珍文化 2015-08-23 08:54:43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