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会为了拯救全世界而杀掉一个小女孩吗?

>>>  深入傳統文化及個人修身養性  >>> 簡體     傳統

诸位,读这篇文章之前,请先在心里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是否该为了拯救全世界而杀掉一个小女孩?


“当然不。”这是我听到最多的回答。


这,基本上是共识。


但不能不说,这个共识也存在问题。


要聊这个问题,还需先梳理一下电车难题(Philippa Foot,1967):


1.0 有疯子把五个人绑在铁轨上,失控的电车马上要撞死他们。这时,你在旁边,可以拉动拉杆让电车转移到另一条轨道,但另一条轨道也被疯子绑了一个人,是否应该拉下拉杆?


为了不让问题变异,先界定好:所有这些人和你没有任何关系,只是抽象的人。


一种典型的回答是:“不拉。不能认为五个人的生命就比一个人的生命更重要,拉下拉杆的人是赤裸裸的功利主义。”


这种回答是最流行的。其实它有很严重的问题。说“不能认为五个人的生命就比一个人的生命更重要”,没问题;说“拉下拉杆的人是赤裸裸的功利主义”,这就有问题了,实际上,最终拉下拉杆的人还不一定功利主义,而果断回答不拉的人才真的是赤裸裸的功利主义。


如排除掉功利主义去考虑,则这个问题是无从抉择的:就像一头驴子应该吃两捆干草中的哪一捆,所以,完全没有理由断定是该拉或者不拉。如果我们把题目换成如下的表述,就能看出其中差别:


2.0 你必须按下两个按钮中的一个(说老子就是不按的是耍流氓,没法跟耍流氓的人讨论问题):按A,会造成1人死亡;按B,会造成5人死亡,你按哪个?


这时候,在电车难题1.0中果断回答“不拉”的人应该没有理由果断选B了吧?


区别在于,电车难题中,是“选择”与“放弃”的对比;新难题中,是“选择”与“选择”的对比。两者实质上没有差异,但名义上差异很大。——事实上,人们做出抉择很多是因为名义上的差异。


因为无从选择,所以放弃。但放弃并不是“放弃”。在这种情形下,没有真正放弃的可能性,而“放弃”是另一种选择。所以,在电车难题中果断回答“不拉”的人,其实是带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的:我不拉,这事就跟我没关系,我就是个看热闹的。这样,还能避免被人扣上“功利主义”的帽子。


要说功利主义,果断选择不拉的人,和果断选择拉的人,都是功利主义。而前者的功利主义还只是单纯的功利主义,并没有为己的成分(甚至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而后者的功利主义则有为己的成分在。


替“果断选择不拉”作辩护的回答是:我选择不拉,并不因为别的,只因为,我不想造成那一个人的死亡。


说这话,有三种可能:一种是智识上短浅;一种是滑头的利己主义;一种是冷酷。


说智识上短浅,是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情本质上只有两种结果:


甲:造成一个人的死亡。同时,没有造成五个人的死亡。

乙:造成五个人的死亡。同时,没有造成一个人的死亡。


说“我不想造成那一个人的死亡”的人,只强调了自己无需负责任的部分,绝口不提自己必须负责的部分。


如果这种忽略是无意的忽略,就是智识上的短浅。如果是认识到而有意忽略,那就是滑头了。如果坚定地称“我就是不必为五个人的死亡负责任,因为这完全不是我的过失”,这就不是滑头,而是冷酷了。——上天把你放在这里而不是把别人放在这里,你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世界上,总会有不想承担责任的人,但现实中处处是责任,是无法回避的责任。


于是很多情形下,你无法做出不错误的选择。选择哪一种,都有过失,而同时,也都避免了另一些过失。而在解释的时候,就能看出区别:有人坦言自己不可推卸的过失,有人只强调自己并没有造成的过失。所以,人和人的区别不在于行为,乃在于背后的心行。


现在,我们改变电车难题的前提,以便更细致地梳理它:


1.1两边都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对五的格局,该不该拉?


这个问题,有实际的意义。比如陷入三角恋的人、既不想辜负老婆又不想辜负小三的人,都是问题1.1的主角。当然,还有一种更理想化的情况是老妈和老婆同时掉进水里的人。


不过,它们都因为牵涉到更具体的因素,而把问题1.1搞复杂了。要研究复杂的问题,得先研究简单的问题——所以,我们先把当事人的所有差别都抹去,既不是老妈,也不是老婆,而是和你没有任何关系、并且彼此之间没有差别的人。


之所以Philippa Foot的电车模型里,不是一对一,而是一对五,乃在于一对一是绝对无差别的,而拉和不拉则有“选择”和“不选择”的差别。前者无差别,后者有名义上的差别,所以在一对一的格局中,更容易诱导人做出“不选择”的选择,即“不拉”。


现在,再更换一下前提:


1.2 铁轨两边不是一个人和五个人,而是一个瓶子和五个瓶子,设若拉滑杆不会造成别的任何损失,怎么选?


很好选择:撞一个瓶子,而不是五个。


为什么撞一个瓶子保全五个瓶子不是功利主义,而撞一个人保全五个人就是功利主义呢?


因为,假如瓶子是价值1000元一只。那么,1000和5000的大小,很容易比较。而人的价值是无穷大,五倍的无穷大依然是无穷大,而且是同一个量级的无穷大。差别反倒不能做出比较。


现在可以厘清电车难题的实质:放在天平两端作对比的,不是这样:


1个人:5个人


而是这样:


“选择”和“放弃”之间的差别:“1个人”和“5个人”之间的差别


现在,回到全世界和一个小女孩的问题上。设若天平两端是这样:


全世界:一个小女孩


哪个更重呢?


表面上,好像“全世界”更重,实际上,是“一个小女孩”更重。


因为“全世界”是抽象的,而“一个小女孩”是具体的。因为具体,所以有温度,能想象,更容易激发同情和怜悯。因为抽象,而丧失温度和想象。抽象的永远没有具体的分量重。所以,全世界的分量敌不过一个小女孩。如果变成:


我女儿:一百个小女孩


则“我女儿”更重。这说明,“我女儿”并不是包含在先前的“全世界”之内的。在“全世界”没有细化的时候,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所以,《孟子》里梁惠王看见牛而没看见羊,就怜悯牛而不怜悯羊,这就是恻隐之心——我熟悉的永远比不熟悉的更重要。


有个段子。有人对布什说:听说美军要杀掉400万伊拉克人和一个修单车的,布什马上问:为什么要杀一个修单车的?——这不代表布什关心一个人胜过400万人,只因为后者是具体的。如果把“全世界”具体成“60亿人”,“一个小女孩”抽象成“1个人”,则又成了电车难题了。


现在,考虑电车难题的复杂版本:


1.3 铁轨一边是一个好人,非常善良有德行的人;另一边是一个坏人,无恶不作烧杀抢掠的人。该不该拉滑杆?


1.4 铁轨一边是一个好人,但只是轻微地好;另一边是一个坏人,但只是轻微地坏。该不该拉滑杆?


1.5 铁轨一边是一个活人,另一边是一具死尸,该不该拉滑杆?


1.6 铁轨一边是个孩子,另一边是行将死去的老人,他的寿命只有不到10秒钟。也就是说,如果不拉滑杆,在孩子被电车撞死之后,老人就会立即死去;如果拉滑杆,老人也会死去,只是因为你的原因死去的方式改变了,但孩子会保全。该不该拉滑杆?


1.7 其他同1.6,只是老人并不会立即死去。该不该拉滑杆?


这些问题,大家可以思考。1.5应该没有太多异议,但别的呢?


我说说佛教里的菩萨会怎么做。


在行将死去的老人和孩子的对比之间(1.6),菩萨会毫不犹豫地拉下滑杆,去剥夺一个老人按照自己的方式死去的权利,来保全孩子的生命。同时,菩萨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深自忏悔,并且一定会为此下地狱,因为他剥夺了一个老人的生命。但下次碰到同样的情况,菩萨依然会毫不犹豫地做出同样的选择。


但在1.7的情况下,就不一定了。同样,在1.3的情况下,菩萨会毫不犹豫地杀死坏人;但1.4的情况下,就不一定了。现实中,1.4要比1.3常见得多,而我们通常是没有办法判断一个人的好坏的。如果抽象掉一个人的好坏,以及他们的年龄,还有别的差别,则1.3,1.4,1.6,1.7都变成了问题1.1:


1.1 两边都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对五的格局,该不该拉?


如果再加上这条共识,“五个人的生命并不比一个人的生命更重要”,则1.1和电车难题的原版本1.0其实是同一个问题。


1.0 一边五个人,一边一个人,该不该拉?


现在,可以说说菩萨的选择了。菩萨面对问题1.0,选择是:取决于当时的一念,如果他当时想保全一人而杀死五人,他就拉;如果他当时想保全五人而杀死一人,他就不拉。但他不会飞速地来回拉动滑杆或者掷骰子让上天来决定,而是会取决于自己当机的一念差别来决定。


要之,菩萨与常人有两点不同:第一,他一定是主动决定而不是被动;第二,无论做出何种决定,他一定会只着眼于自己担负的责任,即,如果他最终没有拉滑杆,他会为自己造成了五个人的死亡而忏悔;如果他最终拉下了滑杆,他会为自己造成了一个人的死亡而忏悔。


但如果读者问,我不关心菩萨如何面对电车难题,我关心作者你怎么面对电车难题。你会怎样回答?我会说,我的回答什么都无法表明。我完全可以照着菩萨的答案来回答你。但事到临头,我可能不那么做。而真正的菩萨,必然不是空口白活,而一定是实际践行。


如果真的让我本人当机在那个位置上,大家看到的结果很有可能是:最终没有拉。——没有拉,至少在法律上无需为这件事情负任何责任。而一旦拉了,不仅法律上要为一个人的死负责任,还会被扣上“功利主义”的帽子。


如果问:你是否会为拯救全世界而杀掉一个小女孩?很多人会坚定地说:不。


这不仅能体现出你尊重个体,尊重每个人生存的权利,尊重独立的意志,还会让“功利主义”的帽子永远扣不到你头上。


但菩萨不是这样。菩萨是有可能为拯救全世界而杀掉一个人的,这取决于当机的情形。


比如摩诃男。他是古印度甘露饭王之子。当流离王来攻伐的时候,大肆屠杀,摩诃男找到流离王说,我让一个人沉在水底,等他浮出水面的时候,你们可以随意杀人,但他尚未浮出时,请你们允许大家逃走。流离王答应了。结果那个人一直没浮出水面,原来摩诃男把那人的头发系在水底树根上了,直到他死亡身体也无法浮上来。


这个投水自尽的人正是摩诃男自己。


葵花宝典 2015-08-23 08:54:10

[新一篇] 愛情來臨時,再窮再丑也要勇敢說“yes”

[舊一篇] 長期一個人生活,會讓精神越來越強大嗎?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