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是全世界小朋友的节日吗:两岸三地节日差异的背后 知道主义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摘要:提到三八国际妇女节、六一国际儿童节,很多人自然会以为这是全球性节日,其实中国大陆凡带有“国际”二字的节日来自共产国际,苏联时代通常只流行于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个别节日其它国家或地区也过。苏联解体后情况变得复杂,前苏东阵营有些国家修改了这些节日,有些仍给予保留。就算在华人社会,两岸三地除了传统节日外,现代节日如儿童节、青年节、教师节……差异仍然很大,港台小朋友是不过六一儿童节的,他们的儿童节仍沿用民国时期的“四月四日”,大陆小朋友也是1949年后学习苏联才开始过六一。儿童节在全世界的情况就更加复杂了,几乎每几个国家就是一个样,像美国压根就没有国家法定的儿童节。


文/克念


又到了“六一国际儿童节”了,中国大陆的朋友们几乎都认为,这是全世界儿童共同欢庆的节日,顾名思义,它带有“国际”两字。其实儿童节在全世界的情况非常复杂,日本韩国的儿童节是5月5日,印度的儿童节是11月4日,德国的儿童节是9月20日,法国、希腊和加拿大等国家是11月20日……有的国家关于儿童的节日一年有好几个,有的国家如美国压根就没有国家法定的儿童节。


台湾、香港、澳门的小朋友并不过六一儿童节,他们仍然沿用民国时期国民政府颁布的“4月4日”作为儿童节。台湾小朋友的重大节日其实有两个,一个是“4月4日儿童节”,另一个是“3月5日童军节”。

1949年6月匈牙利布达佩斯庆祝国际儿童节,捷克斯洛伐代表团举着哥特瓦尔德(左)和斯大林(右)的肖像。哥特瓦尔德于1945年当选捷共主席。后任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总理及总统。


就算在华人世界,两岸三地除了传统节日外,儿童节、青年节、教师节等现代节日也是区别很大。大部分节日台湾有,大陆无;某些节日两岸皆有,但来历与日期各异。譬如台湾有童军节,大陆没有;两岸都有儿童节,日期却迥异。现代节假日,台湾承袭民国的节日传统(港澳与海外老侨社亦承袭很多民国节日),大陆的很多节日来自共产国际,与海外华人社会和欧美国家亦有区别。倒是妇女节,两岸都是“3月8日”。


譬如,中国大陆的教师节是9月10日,自1985年确定以来,近30年中已成为两代人的集体记忆,提起这个日子,就会联想到致予老师的鲜花、歌声和真挚祝福。中国大陆的教育部征集意见,拟把教师节重新修订为“9月28日——孔子诞辰日”,体现出尊重传统的色彩。如果真的修改了,两岸的“教师节”倒是统一了。鲜为人知的是,1949年10月中共建政以后直到1951年5月,这一年半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师节其实是6月6日,而这一天,也曾经做为过民国时期的民间教师节。

民国时儿童节纪念照,以童子军形象为主角。

1947年国民大会代表选举上海某投票点,中国童军参与督票工作。民国时期,童军在诸多场合发挥了作用,童军在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街道游行集会,呼吁人们参加投票,并积极在票柜前监督投票秩序,对选举顺利进行起到了重大作用。

民国的中国童子军参与监督选举的留影。


中国的五个教师节


1951年5月1日,北京辅仁大学教授邰爽秋紧张地翻阅着当天的《人民日报》。他早就听说当局要废止由他在20年前创立的“六六”教师节,因此这几天一直非常留意新闻。终于,他翻到了最不愿意见到的那段文字:“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和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经共同商讨后,认为应废除‘六六’教师节,改用五一劳动节为各级学校教师的节日。”这份以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和全国教育工会主席吴玉章名义发表的“谈话”令邰爽秋心生凉意,但有一点他尚能自我安慰——教师节毕竟还在,只是和劳动节合并而已。如此算来,5月1日已经是中国第三个教师节了。


民国时期的教师制度和现今不同,是一年一度的聘约制。一般以当年的8月1日到次年的7月31日为一学年,期满若学校当局对教师不再续约,则相当于解聘。因此每到学年结束前夕,总有一些解约离去的教师想和老同事有联谊叙旧的机会,也有一些教师试图趁此时联合起来向教育部门提出续聘和加薪的要求。有鉴于此,时任中央大学教授的邰爽秋于1931年5月提出,以每年的6月6日为教师节,俾使各位教师在暑假前夕有统一的庆祝、联谊和发表意见的日子。这就是中国第一个教师节的来历,也是全世界第一个由教师自发成立的职业节。


1932年5月,南京教育界通过首都教育局向国民政府教育部呼吁,要求“六六”教师节成为法定假日。国民政府教育部拒绝了这个请求,但允许该日由教师自行组织纪念活动。不过,对于这个节日设定,民间有不同意见。1936年初,江西一批教育界人士向全国通电倡议,要求政府确定每年的孔子诞辰日为教师节。早在1928年11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曾训令各省市教育厅局:孔子诞辰日为公历8月27日,全国学校应作纪念。按照最通常的说法,孔子本来诞生于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国府这种新旧历不分的规定立刻招致了尊孔人士的反对,致使民间继续用夏历祀孔。


台湾仍旧将教师节定在与孔子诞辰九月二十八日同一天。图为台北孔庙进行祭孔仪式。


至1934年6月,国民政府经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领袖提议,又一次明令公历8月27日为孔子诞辰,是为国定纪念日,随后成为定制。孔子是“至圣先师”,将他的生日确定为教师节,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江西省教师的这个提议没得到中央政府的响应,倒引起了国民党要员陈立夫的注意。他留美硕士出身,却是个顽固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向来对儒学颇有心得。恰好抗战爆发后他转任教育部部长,于是1939年8月国府规定,教师节与孔子诞辰日合并纪念,如此,公历8月27日正式成为了中国第二个教师节。


但是,这个训令没有得到全国的服从,比如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依旧我行我素,还是纪念“六六”教师节。当时的延安政权名义上是服从国民政府领导的地方政府,但事实上政治、军事、意识形态方面已经开始和中央政府分庭抗礼。节日的制定和施行都有着深刻的政治含义,象征着国家权威的统御能力。1939年5月,中共领袖毛泽东于“五四”运动二十周年前夕,以“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的名义向全国建议,确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这就是隐然和重庆政府“争正统”的表现之一。对这个教师节不满意的还有一批尊孔者,他们实在难以接受将孔子生日由夏历那么硬生生地直接改成公历,因而反复抗议。国民党政府有鉴于此,于1952年采取了折中方案——将孔子诞辰日从夏历推算成公历,即公元前551年9月28日为孔子诞辰,这个纪念日也是中国第四个教师节,至今仍为台湾地区和香港部分学校所沿用。而中国大陆于1985年设立的9月10日教师节,事实上已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五个为教师们设立的职业节了。


全世界多数国家儿童还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全球性组织——童子军,图为全球童军代表盛会。提到童子军,也简称童军,中国大陆民众相当陌生,甚至见过大陆有自称自由主义者把它跟“娃娃兵(儿童兵)”混淆,表达恐惧与忧虑,前者是“Scouting”,它是世界性的青少年儿童公民养成运动,从小培养公民意识和协作精神,强健身体,关心公共事务,从事公益活动;后者叫“Child Soldiers”,是军阀和流氓集团绑架来从事战争与恐怖活动的少年和儿童。说句实话,家长们,如果有机会送你的孩子出去参加一下童军组织,百利无一害,受用终身。


不只是植树节


1949年10月,国民党政权溃退而撤向台北,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成立。虽然两岸于其后漫长的岁月里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毕竟曾长时间地剑拔弩张乃至兵戎相向。只是时间会冲淡一切仇恨,终究根脉相连,血浓于水,自上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两岸试图在文化上、经济上乃至政治上互相示好以致互相融合,也是事实。


1979年2月,在中共领袖邓小平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这个消息一经公布就震惊了海内外,因为这一天是国民党和民国的缔造者孙中山先生的忌日,而台湾也于此日确定为植树节。60余年来,除了民俗节日外,海峡两岸相同的纪念日几乎没有,植树节可能是个罕见的例外。这似乎也说明孙先生德高望重,是非常少有的被国共两党同时尊崇的中国近代史人物。国民党的文宣策略中颇有个人崇拜的遗风,比如孙中山、蒋介石的出生和去世的日子都设为法定纪念日;但他们又巧妙地淡化了政治气氛,将意识形态社会化、公众化,意图将对“领袖”的怀念固化为抹之不去的集体记忆。


职是之故,孙的生日11月12日,于1948年被定为“国父诞辰纪念日”,继而在1966年被附加了“中华文化复兴节”和“医师节”的意义。蒋介石去世后,后继者也效仿故智,将其生卒日都明令纪念。蒋去世于1975年清明节,这一天本来就是40年代确定的“民族扫墓节”,因此倒是无须再起名目;至于他10月31的生日,被于1979年8月确定为“荣民节”。


2011年10月台湾南部地区举行荣民节园游会。有些老人们由义工帮助推着轮椅,欢度荣民节。


“荣民”者,荣誉国民也,特指1949年跟随蒋介石赴台的60万国民党军官兵,他们曾是国民党最坚实的政治基础,以蒋氏生日作为他们的纪念日,非常符合全社会的文化想象和心理预期。至于孙中山的忌日,早在1929年国民党就确定为纪念日,并附加以“植树节”的含义。孙中山晚年联俄容共,使得当时还非常弱小的中共得以迅速壮大;其遗孀宋庆龄又是中共的长期盟友,并担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对于这样一位官方文件中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大陆效仿台湾对其的纪念形式承续对其的纪念,不失为是向对岸表达“和平统一”之善意的好方法。


与之相反的是,李登辉上台以后为实现其“去中国化”的战略目标,于1996年废除了孙蒋二人的诞辰纪念日,仅保留医师节和荣民节这两个社会化节日,而全然没有了对“总理”、“总裁”的纪念之情。有学者说,这是台湾人民对孙蒋二人“失去了兴趣”,而事实上,所谓的民族,本就是文化层面的想象共同体,李登辉等新一代的台湾政治领袖想获取新的意识形态正当性,从而用改变节庆的方式来重塑台湾人民的“国家”文化想象。


基于这个原因,台湾当局增加了好几个具有浓厚政治意味的纪念日。比如为了向1947年“二二八”事件受害者“道歉”,“立法院”于1995年3月规定每年的2月28日为“和平纪念日”;两年以后,又升格为“国定放假日”,其政治意义和1月1日“开国纪念日”、10月10日“国庆日”等传统重要节日得以并列。更有甚者,2006年12月台湾当局规定,今后每逢“和平纪念日”,全台所有的公务机关、学校、民间机构、团体都要“降半旗”致哀,将消费“二二八”事件以获得悲情化认可的文宣手腕推向了极致。与此相同的还有“解严纪念日”。1987年7月15日,蒋经国下令解除执行了38年之久的“台湾省戒严令”,20年后,陈水扁当局将此日确定为法定纪念日。其他诸如“反侵略日”“台湾联合国日”等纪念日,都是在同一时间段以基本类似的理由而设立的。


和而不同的未来台湾所谓的“国定节日”分纪念日、节日、民俗节日三类。由于中国大陆近年来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也开始成为法定节日,因此在“民俗节日”那一类上,两岸已经没多大差别。但其他的节日、纪念日,除了植树节、劳动节外,基本上全不相同。不过从总的趋势而言,两岸一直在慢慢走近,目前虽然和而不同,但相信未来总会有个令两岸人民都能接受的政治局面。就细节而言,一些政治纪念日之不同就不消说了,因为两岸的政治传统、制度设计和历史源流大相径庭,自然不会有相同的政治事件用以纪念。譬如,为纪念1943年1月11日,中华民国与美、英等国联订平等新约,废除不平等条约及治外法权,中国司法得以完全独立的“司法节”,就是大陆所没有的。


有些政治性节日,性质相同,但由于两岸历史各有追溯,因此日期全然不同。比如同样是军人的节日,大陆的“八一”建军节是纪念1927年的南昌起义,中共拥有了独立的武装组织并打响了武装起义的第一枪;而台湾的“九三”军人节则是纪念1945年的抗战胜利,以证明中国军队也有战胜外侮以洗国耻的能力和意志。就算是社会性节日,海峡两岸也很不相同。比如国民党曾于1926年3月5日创立“童子军委员会”,1935年国府将这一天设为“三五”童军节,并在台湾沿用至今。而大陆没有童子军组织,自然也就没有类似节日。


上左为台湾的“中华民国童军”标志,上右为“香港童军标志”,下左为俄罗斯童军标志,下右为美国童军标志。俄罗斯的童军传统到1922年被苏俄政府取缔,1991年苏联解体后重新恢复。每个国家和地区会在自己的童军的通行徽章中添加一些民族元素。



根据全世界童子军组织的惯例,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最高首长,都是当地童军总会的会长,台湾当下的童军总会长自然就是马英九,香港童军总会长是梁振英,其实这是荣誉性职务。而1949年前,中国童子军总会长是蒋介石,抗战时期童军干部培训毕业时还会获赠一把“中正剑”!

台湾童军总会为尼泊尔募集赈灾物资现场。

香港童子军同样历史悠久,早在1910年香港即已成立童军。1937年抗战爆发后,大量难民涌入香港,而童军不但救助难民,并应政府要求,进行防空,传讯和救护的工作。时值今日,童军热心社会公共事务的传统未变。


有些节日开始相同,而后各走各路,比如青年节。前文提到,1939年毛泽东倡议将5月4日定为中国青年节,当时得到了包括三民主义青年团在内的全国所有青年组织的认可。1944年,随着抗战军事压力的增强,蒋介石发起了“十万青年十万军”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决定以所谓“黄花岗烈士为主义、为革命殉党殉国”的牺牲精神来鼓舞青年,于是将追怀黄花岗起义的3月29日革命先烈纪念日定为新的青年节。延安方面当然不会接受这一改变,于是随着政权的演变,大陆仍是“五四”青年节,而台湾仍是“三二九”青年节。不过,“五四”运动毕竟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国民党中的高层人物陈立夫、罗家伦、段锡朋等也是该运动的学生领袖,因此后来国民党又给5月4日冠上了“文艺节”的名头,以作纪念。


1955年东柏林青年们和少年先锋队队员在6月1日儿童节晚上,焚烧“有毒垃圾”思想的报纸杂志,作为晚会内容。


有些节日则是中共建国后才作调整的,比如儿童节。1925年8月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关于儿童福利的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国际儿童节”的概念。本次大会通过《日内瓦保障儿童宣言》,对于儿童精神上应有的享受、贫苦儿童的救济、儿童危险工作的避免、儿童谋生机会的获得,以及怎样救养儿童等问题,均有热烈讨论。自此次大会后,一方面藉以鼓舞儿童,让儿童感到幸福、快乐,另一方面也为引起社会重视与爱护,各国政府都先后规定“儿童节”。


如日本将本国的“男孩节”5月5日定为儿童节,由于深受日本文化影响,韩国后来的儿童节也是这一天。在中国,1931年中华慈幼协济会呈请政府响应1925年《国际儿童宣言》,以重视儿童权利、反对虐杀儿童,将4月4日定为儿童节。1949年11月,苏联共产党以“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的名义向全世界号召,要求确定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当然,所响应的也只有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作为其中一分子,中华人民共和国于当年下月废止了旧的“四四”儿童节,以1950年6月1日为新中国第一届儿童节,乃为成例。

乌克兰的儿童过六一儿童国际节的欢乐情景,作为前苏联国家,自然他们的儿童节也定在六一。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在印度梅拉亚加邦与儿童们一起过节,但印度儿童节定在11月14日。而大多数英联邦国家儿童节定在了11月20日。


德国儿童节庆祝现场,而他们的儿童节则定在9月20日。


在港台地区,“四四”儿童节至今仍影响较大。1991年,台湾当局曾废止法定节日“三八”妇女节,将其并入4月4日,合称“妇幼节”并放假。此举遭到了女权主义者的长期抗议,因此2011年,马英九当局又将两者分立。


有的节日带着浓厚的台湾区域特征,比如“国家防灾日”。因为1999年台湾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9•12”地震的震撼性影响,2000年台湾当局颁定每年9月21日为“国家防灾日”,藉由定期举办地震灾害状况推演,以检测灾害防救体系,并提醒民众防灾意识。大陆地区目前也深受地震之苦,比如汶川大地震的后果令人触目惊心。设立这样一个纪念日以提醒民众的救灾能力和防灾意识,实在非常必要,这一点,倒是大陆应该向台湾地区好好学习。

原文删改版载于《凤凰周刊》


知道主义 克念 2015-08-23 08:53:49

[新一篇] 看著這笑流淚敬禮 為七十年前的兒童轉發

[舊一篇] 安倍何以敢否認《波茨坦宣言》?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