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 簡體 傳統 |
在文革中,社会成分主要是“工农兵学商”。改革开放后,没有一个固定的成分,原来的工人阶级基本上让学生和农民工取代,青年人一般到合资、外资等企业打工,这些工种一般技术性强,单调,工作时间长,收入也相对高。年龄大的人则是到了城里打工,做一些苦力大的工种,包含建筑业、环卫业等。巴氏觉得,农民工是伟大的劳动者,是创造财富的主力军。 今天的央视《新闻1+1》,播出的内容是董倩主持的“高龄农民工调查”。说有的农民工为了找工作,把头发染黑以博得用工者的喜欢;有的农民工为了增加体力,采用吃肉的方法。之所以这样耗尽体力赚钱,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央视在五一节期间制作这组节目,本身就是关注农民工。 年轻人打工,国家有制度,必须为打工者买保险。而年老者打工,根本没有任何一家顾主为其买保险,因为到了一定年龄你就是想买保险,有关部门也不干。这样来说,就是政策问题,为什么不能单独为大龄、老龄农民工进行网开一面给他们进行养老保险呢?哪怕是有一年算一年,就是少也总比没有强啊。 现在到城市卖苦力打工的农民工在华北、东北、西北相对少,而南方的老龄农民工可能占到同龄农民人群的一半以上。很多农村都成了老人、妇女、小孩的天下。为啥老龄农民工要背井离乡进城打工,巴氏调查了一下,一个原因是农村的土地越来越少,养活不了人口;另外就是农村的收入实在的低,即使在城市受点苦、受点气,也比农村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疾病也会缠身,如今的医疗费高的吃人,不准备点应急看病的钱也不行。 城市的环卫工大部分都在50—60岁的年纪;建筑工地的农民工大部分在50---70岁的年纪;超市的打扫卫生、推车的人大部分是60以上的农民工。这些人群,因为没有和用人单位签合同(大部分环卫工有合同),一旦遇到问题,根本没人管。就像“新闻1+1”所提到的那样,用工单位保险买的晚,而不少人已经达到60岁年纪,又没有满足国家规定的连续缴满15年保险的最低标准,就是找用人单位和老板打官司也是输。 巴氏观察了一下,只要是建筑工地,哪怕再偏僻,也会有卖饭的跑到工地卖饭,原因很简单,工地伙食太差,农民工只得自己掏腰包补充体力。尽管卫生不怎么好,总比工地食堂还是高一个档次。 从这个节目中看到,一些专家也在探讨老年人养老保险的问题,但仅仅是探讨阶段,离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工老年养老保险,估计最少需要十年、八年的时间进行调研、制定政策、落实到位。 天涯观察 2015-08-23 08:50:10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