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鸡汤的若干苦恼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这是世相(thefair)的第 449 篇文章


关于鸡汤争议太多。比如:为什么总有人发一些你认为无病呻吟的话?为什么你分享一句很有价值的话,却总被别人认为是鸡汤?

如果你也有过下面三种关于鸡汤的困惑,可以继续看。

1,有些话,一个时间分享出来,会被一堆人说是“鸡汤”,但过了一段时间后,某个事件发生后,忽然有很多人在说它,而大多数人不再认为它是鸡汤。

比如,“错过就是永恒”。你失去爱人,在朋友圈发了这句话,许多人会觉得很酸,很“鸡汤”。但尼泊尔地震后,朋友圈里很多人用了这句话,来表达“好可惜没有去过尼泊尔”这个意思,很少会被认为是鸡汤。

2,有些道理,你读了觉得非常有用,是真的有用,甚至解决了重大困惑;但一旦你跟别人说,别人会笑着说:很鸡汤啊。你会很委屈。

也有时候反过来,别人发自肺腑地跟你分享了一句话,但你由衷觉得:很鸡汤啊。为什么他们总犯这样小儿科的问题?

3,你认识一些很有品位的人,会对一些“鸡汤”持否定意见。但有一天,他突然在朋友圈里说了一句“永远不要为别人放弃自己的梦想”。你会觉得有点生气或窃喜:原来你也说这个。


为什么一句话有时鸡汤,有时不鸡汤?为什么有人觉得是,却有人觉得不是?这是鸡汤引起分歧的关键。争吵双方都有充足的理由。以上例子都来自我的朋友圈。据我观察,很少有人不宣称自己不喜欢鸡汤,也很少有人从不发“鸡汤”。

鸡汤是有相对性的。

我们判断一句话是不是鸡汤,主要不是从它的表达方式上,而是看它到底是只提供虚假的安慰,还是有实际用处——帮助你想清楚一些困惑,或帮助你表达了某一刻的情绪。


但有些话对不同的人效果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时候效果也不一样。“鸡汤”经常是对某种具体情境的总结和抒情,在不在那种情境里,对它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一句话如果你看了有用,切中了你的情境,你不会觉得是鸡汤。但当你分享在朋友圈里,那些不在这种情境里的人,就会觉得是鸡汤。

比如,有一天我看到这句话:“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来搜集材料,不要指挥他们做这个做那个,你只要教他们如何渴望大海就够了。”这句话来自《小王子》。当时,我正在想怎样让一群人完成一个目标,我觉得这句话太有指南性了。但我随即意识到,假如我把它分享在朋友圈,那些不在思考这个问题的人,会惊讶地认为我发了一句鸡汤。

也有时候,一个大事件的发生让许多人都进入了某种情境,因此之前被视作鸡汤的话可能就变得不是鸡汤了。窦唯事件发生后,许多人自然地在朋友圈分享“做自己”或类似的话。但这句话在平时很容易被视作鸡汤的。

鸡汤往往发生在分享中。如果你不对他人说出来,它就不是鸡汤。但你说出来,它就有成为鸡汤的危险。


我的建议是什么呢?

你轻蔑地觉得别人发了一句鸡汤的时候,也许那句话对他是真的很有价值。

无论你看到一句多么有道理的话,自己享受它并且偷着乐吧。别老是忍不住把它发在朋友圈里,让它变成鸡汤。


勘误:


1,昨天题图的摄影作者应该是 马良,而不是弗孔。马良是一位我很喜欢的摄影师,我为错误地标注了图片信息向他道歉。

2,昨天文章里提到的乔布斯的“继父”,这是一个特别难堪的笔误,其实应该是“养父”。乔布斯在出生后就被母亲送给一对家庭收养。



世相

倡导有物质基础的精神生活

文章兼顾见识与审美

也许长,但必定值得耐心阅读

覆盖千万文艺生活家的自媒体组织“文艺连萌”发起者


微信:thefair 微博:@世相



世相 2015-08-23 08:49:45

[新一篇] 紀念汪國真:讀他的詩從星星到夕陽

[舊一篇] 鬼腳七:如何打造小而美業務?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