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时东陆:教育的误区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作者简介

时东陆,教授,博士生导师。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t Amherst) 物理硕士,工学博士。现任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终身正教授。曾任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研究员8年。目前担任NANO-LIFE 主编,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C 和 Journal of Nanomaterials 副主编。

文理教育的真谛就是培养对过去坚信的东西产生一种怀疑与批判的能力。

Doubt is not a pleasant condition, but certainty is absurd. Voltaire

中国百年现代大学历史经历不同的时期,在20世纪上半叶创立了纽曼大学。但是在下半叶取消了纽曼大学,直到今天。在近30年来,中国教育集中创办“研究型”大学。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这种偏重,限制了纽曼大学发展的空间。比如,目前对高等院校的评估完全采用研究型大学标准,因此,社会,企业,工业界不认可那些没有博士点的本科大学。中国目前还没有独立而着名的纽曼型文理学院。非沿海地区也缺乏高质量本科大学,因而无法满足大众高等教育的需求。

两种大学

世界大学在近100多年才真正走入现代大学的时代。笔者认为,所谓现代大学应该以纽曼的着名理论文章《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标志为开始,写于19世纪中叶。纽曼强调大学的目的应该是:人格培养 (character building),传播知识 (Pedagogical),知性思维 (Intellectual) *。这种纽曼式大学一直延伸到今天,以所谓“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的形式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主体,是文明发达社会的表征与支柱。所有文明发达社会的成员都必须受到不同程度的“文理教育”(liberal education)并享有这种教育的权利。而社会每个人对这种权利的享有就是“大众教育”的核心。这种教育理念和大学形式是文明发达社会的主要结构之一。它标志着社会文明的程度。

需要指出的是,现代本科大学发展到今天,也有两种侧重:一种为特定职业而强调专业知识,比如州立大学的工学院;另一种偏重人格培养和知性思维,比如私立的文理学院,但是纽曼的教育理念都贯穿其中。现代高等教育,纽曼高等教育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独立于大学的文理学院 (Liberal Arts College); 一种是归属于普通大学的文理学院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 其中包括数理化和人文学科。它与"College of Engineering"在教育侧重上有所不同。然而,州立大学工学院在初级两年中的“数理化+人文”课程就是在纽曼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而制定的教学大纲。每个理工科学生必须修满一定学分的人文课程,即文理教育的内涵。

现代大学的另外一种类型就是所谓“研究型”大学。由洪堡在19世纪初叶建立所谓 "Humboldtian model of higher education". 洪堡大学的理念,强调学术自由 (Academic Freedom),独立探索 (Individual), 世界公民 (World Citizen),以及研究与学习并重 (Wissenschaft)。洪堡把大学引入科学研究与探索,从而与纽曼大学仅仅传播知识区分开来,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不仅是教学的场所,同时也是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的基地。洪堡模型把单一的,个体的自然观察与研究(比如伽利略)变成群体的,规范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科学实践活动。研究型大学属于科学研究的基地,虽然也担负本科教育,但与纽曼大学具有不同的目的。研究型大学的主要目的是前沿科学的探索。而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侧重培养学者型思维,是“科学家的预备班。”这类大学主要针对高科技发展而建立,并不是每一个公民必须选择的。

如果通俗地讨论纽曼与洪堡模型,我们大致可以把它们归为本科大学(纽曼)与研究型(洪堡)大学。两者虽然侧重不同,甚至矛盾,但正是由于他们之间的区别,形成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动力。本文运用这两个模型,分析探讨中国现代大学的建立与发展。

中国主要建立研究型大学

事实上,中国在上世纪初创办的大学大致可以归类于纽曼大学。同一时期在中国建立的“教会大学”基本也属于这一范畴(比如燕京大学)。它们大多遵循纽曼办学理念,强调“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中国还不可能建立“研究型”洪堡大学,而开展前沿科学研究。1950年之后,中国开始采用苏联模式,把当时的纽曼大学转型成为专业大学与工程学院。需要指出的是,纽曼大学的核心是"Liberal Arts Education" “文理教育”。而文理教育的定义恰恰是特指那些区别于职业,专业,和技术方面的训练。 而苏式的“石油学院,”“钢铁学院,“地质学院,”“外语学院”更为侧重职业训练,与“文理教育”的概念颇有区别。

中国在真正意义上建立以洪堡模型为基础的“研究型”大学是1980年之后开始的。在过去30年中,中国现代大学的建设也主要是集中在“研究型”大学 。

经过30多年的努力之后,笔者认为,中国“研究型”大学在学术系统与管理结构上已经基本完成,教育改革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中国现代的“研究型”大学不仅为中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研究生和本科生,而且建立了庞大的科学家团队,并拥有国际上知名的地位,在大学现代化的里程中走出成功的第一步。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中国在1950年之后再没有恢复,重建纽曼式以本科为主的现代大学,直到今天。或者说,中国再没有恢复所谓的 "Liberal Arts Education."中国大学的建设与高等教育投资几乎全部集中在“研究型”大学上,尤其在着名大学上,比如所谓“985”高校。但是忽略了纽曼本科大学的重要意义。前面已经提到,一个国家的高科技水平需要一流研究型大学来支撑,但是整体公民高等教育水平却主要依赖于纽曼大学。但是,高科技发展与大众教育并不直接相关。目前发达文明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准主要基于纽曼大学的普及与发展。

中国的高校过于强调研究型大学,从教育经费,大学评估,教授晋升,等许多方面压制了本科大学的发展。例如,一个没有博士点的高校绝不可能是高水平大学。一位没有论文的老师也不会得到任何大学的认可。但是事实上,一个着名高校几十亿的经费并没有直接贡献于社会整体的大众高等教育系统,对全民素质也没有直接的影响。

大学教育的目的,笔者已经在一些论文中作了详细地介绍 。现代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大众教育或者普通教育,其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优秀公民,因为公民素质(包括专业知识)是先进社会的标志之一。如上所述,中国已经有了“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无论存在何种问题,这些毕竟已经是国际上认可的优秀现代大学。对于一流研究型大学面临的问题不过是如何具备更强的竞争力,排名更高,论文更多。但是大多数一流研究型大学处于一种“饱和”状态,因为无论再投入多少巨额经费,他们的进步仅仅在于排名上,或者多一些院士,杰青,大奖,论文,经费。但是,这些对于普通大众,并没有多大意义。对于社会的整体教育也不发生直接关系。而真正有意义的应该是使“每一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文理教育。试想,每个985着名大学几十亿的经费可以建立多少本科为主的高校?普及高质量本科大学其实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宗旨,目的和任务。这些本科为主的大学必须提供与985/211大学同等水平的本科教育),并得到社会的认可。

中国教育的症结不在于研究型大学,而在于广泛建立纽曼大学以及合理地域分布

笔者因此认为,中国教育的真正问题并不在于如何把一流研究型大学办的更好,世界排名更高。社会高等教育的成功在于建立更多优秀的纽曼型本科为主的大学,以及这些大学的区域性合理分布。换句话说,中国教育的误区在于没有建立高质量本科大学,以及在地域分布上的严重不平衡。因为与高等教育直接相关的本科大学与以科研为主的研究型大学是两个概念。纽曼大学与洪堡大学在本科教育上的对象与侧重也不同,前者属于“普通教育”而后者强调培养学者,所以在教育方法上徊然相异。

中国的所谓“985”高校在科研能力方面已经完全可以和世界许多现代大学媲美,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西方高校的水平。比如教育设施,科学设备,研究经费,优秀师资,等等。但是这些大学在数量上远远无法满足中国高等教育的需求。中国前30所高校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其它各省市此类大学寥寥无几。各省市的学生必须离开本土到沿海城市就学。然而,教育,尤其大众教育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性。因为一个社会是由各个省市组合而成的。教育的发达必须从每一个地区,每一个人做起。如果学生仅仅到沿海名校读书,毕业后不再回到原来的省市,那么对于本地的教育不会起到任何作用。但是各省市又无法提供优良的高等教育,因此只会造成教育不平衡发展。

欧美大学与大众教育

美国与欧洲的公立大学是按照大众教育的宗旨建立和发展的 (中国大学,尤其名校都是公立大学)。这个宗旨就是为本州的普通人提供“高质量”教育。对于欧洲,无论是初级,中级,还是高等教育都是免费的(出于高税)。而美国的初级,中级教育是免费的。公立大学教育学费远远低于私立大学。其目的就是保证每一个公民不仅享受教育,而其享受优良教育。

以美国为例,每个州的教育经费是按照本州的需求而建立。比如伊林诺州,印第安纳州,肯塔基州,威斯康星州,明尼苏达州,他们的大学设置会按照人口分布,在每个州仅仅建立1-2所研究型大学,并设置工学院。比如: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 Purdu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Kentucky,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这些研究型大学是各州为数不多的研究型大学,显然无法满足大众教育的需求。因此各州还会在每个州不同的区域建立以本科为主的大学。以伊林诺州为例:除了研究型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 还设立本科为主的:

Western Illinois University,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Illinois State University (还有许多未列出的本科大学)。

威斯康星州也是同样根据区域需求设立除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研究型大学之外的,以本科为主的大学:

University of Wisconsin–Oshkosh,University of Wisconsin–Parkside,University of Wisconsin–Platteville;University of Wisconsin–Stevens Point;University of Wisconsin–Stout;University of Wisconsin–Superior;University of Wisconsin–Whitewater。

对于工业比较集中的州比如德州,俄亥俄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由于工业需求,设立的研究型大学会相对多一些,工学院也会多一些。加州有很多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因此有两套系统,其中一套是大家熟悉的研究型大学,比如UCLA。还有一类以本科为主,比如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是为了满足加州人口需求而建立的本科大学。以俄亥俄为例,有如下以本科为主的公立大学:

Miami University, Wright State University, Ken State University, Shawnee State University, Youngstown University, 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 (还有几十所优良本科大学未列出).

必须着重指出的是,美国这些以本科为主的大学教育质量优良,得到本州,社会,尤其企业,工业界的认可。比如俄亥俄州的Miami University 是一所历史非常悠久的公立大学,建于1809年。无论是校园设施,教学质量,社会认可,就业比率都非常优秀,是俄亥俄当地居民首选的本科大学之一。而其他以上列举的各州本科大学,同样具有上乘的教育质量,深受本州居民欢迎。这些大学一般仅收本州学生,因为是本州税收基础上支出的教育经费。如果外州居民来上学,必须交纳可观的学费。比如,外州人上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的学费在4.5万美金以上。而本州人上学在1.5万美金左右。因此,美国大部分平民入学一般在本州大学。也正是因为本州提供优良的大学普通教育,学生不需要到其他地方上学。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乡村的孩子上大学,必须去“省城”或者大都市。对于地处偏远的乡村,初级,中级教育还十分落后。对于那里的考生,能够录取到985大学的极少。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去都市读书是一种"Privilege" 而不是"right." 但是,发达文明社会的高等教育应该是一种基本的权利。美国的州立本科大学,甚至着名大学很多是在乡村小镇,而不在大都市,比如: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 Purdue University,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Iowa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最着名的Williams College是在偏远的地区。因此,美国学生上本州大学一般在1-3小时汽车行驶距离,不需要到很远的外州,或者沿海城市。这在地理分布上保证了大众高等教育。

大学的评比标准

正是因为研究型大学目的区别于本科大学与学院,在美国的大学评比中,本科是与研究型大学俨然分开的。目前我们很容易混淆这两种概念,而在院校评比中错误地用评比研究型大学的标准类评定所有大学。比如“985”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而评比标准显然放在论文数量,经费多少,院士杰青,研究大奖。这样使得那些在研究领域还不太强的大学不重视本科教育,一味寻求博士点的建立,发表研究论文,竞争科研经费,获取头衔名目。试图以此来提高本校排名。这不仅使建立高质量本科教育得不到保证,也无法达到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在我们的概念中,如果没有博士点,没有大项目的高校就不可能是有水平的大学。但是,对于中国,笔者认为恰恰是缺乏这类高质量的优秀本科大学。读者可以自己搜索一下,其实美国每个州的州立研究型大学(Research I University) 数量很少,但是其它本科大学与学院却星罗棋布,且质量上乘。因此,评估一个大学教育质量的好坏,绝对不能用研究型大学作为标准。

美国很多家长更愿意把子女送到本科为主的大学,因为那里师生比例较小,老师注重课堂教育,学校十分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尤其私立学院更是让很多家庭,尤其收入丰厚家庭青睐。举一个例子。如果去公立研究型大学读本科,比如Ohio State University,学生人数在5万左右。老师无法关注每一个学生,基本是助教负责辅导(助教大多外国学生),老师上完100多人的大课后就离开,连学生名字都叫不上来。而私立文理学院或者本科大学学生人数相对小多了。一个私立学院的学生仅仅1000-2000人,每堂课学生5-10人,老师与学生接触繁多而亲切,因此得到更为优质的教育。一位朋友告诉我,他们私立学院的一位学生祖母去世,学校领导加老师和辅导员一行4人前往安慰这位学生,这种教育和关注显然远胜研究型大学。但是,如果用所谓研究型大学标准评判,这种本科学院无法同日而语。

正是因为本科与研究两类大学的目的,对象,宗旨完全不同,学校的体系,结构,侧重也不同,因此需要不同的评比标准。国内大学过分强调研究型大学而忽略本科大学,对于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提高整体教育质量都会有很多负面影响。在美国,因为两类大学侧重分工不同,评比标准不同,因此受到同等的尊重。而对于很多家庭,甚至更欣赏,倾向本科学院,而完全不会因为本科大学没有博士点,重大研究项目,院士而轻视这些学校。

美国有许多这些所谓文理学院甚至可以在本科评比上超过哈佛,耶鲁。比如最为着名的Amherst College 与 Williams College. 这些学院教授以授课为主,没有博士点,也没有重大科研项目。但是要进入这些学院,入取率甚至比哈佛,耶鲁还低。美国高等教育在世界有极高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有这些本科学院。而研究型大学主要是代表高新科技水平,并不是大众高等教育水平。至少到目前为止,笔者还没有看到中国有以本科着称的本科大学或者学院。最好的本科,只能在研究型名校看到。而中国的名校,充其量是前30所985大学。似乎只有这些大学,才具备高质量的本科教育水平。但是对于众多人口的中国,无法仅仅凭这几十所大学就可以提供高质量的普通教育。而大众教育水平的提高,才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与重中之重。

中国既没有以本科为主的“名校”也没有合理分布的高质量本科教育体系。因为大学水平评估完全取决于该校是否属于研究型985大学。这就不可能有本科大学发展的空间。因为如果以本科大学出现,首先无法得到国家,社会,和公众的认可。没有博士点的学校被列为不上档次的大学,更不要说其它方面的认可度了。这些大学被列为所谓“二本”或者“三本”其实就是“二流”与“三流”的别称。他们既没有像着名研究大学那样巨额经费,更没有具有各类头衔的学者。那么本科大学几乎就没有发展提升的可能。它们在类型上已经被贴了“不入流”的标签。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无奈的定位!而在美国,正是这些本科大学担负起各州高等教育的主要责任,尤其在学生分布上。因为每个州的主要研究大学仅仅1-2所罢了,不可能担负整个州的学生教育。在俄亥俄州,一共有几十所州立大学和私立学院。它们大多以本科教育为主。

高质量大学区域性分布失调

国内大学仅以985研究大学为国家承认的,社会认可的大学。但是实际上中国各省市也有许多本科为主的大学。但是与美国本科大学的区别在于他们还无法得到社会与企业界的认可。而大多名校集中在主要大城市和沿海一带。不要说边远城市,就是河南,河北,安徽,江西这些省份,也极少985名牌大学。因此各省市学生必须竞争到名校集中的上海北京等地上学,往往无法满足教育需求。因为在其它省份几乎很难找到可以得到很多国家认可,社会尊重的本科大学(不一定是名牌大学)。中国一个大省,其人口远远超过美国的一个州。比如河南省2011年统计人口为9388万,却仅有几所在教育水准上被认可的的大学。其它省内的大学大多不知名而不被社会,国家,企业,工业界认可。但是俄亥俄州才1159万人,已经有几十所工业界和社会认可的本科大学。学生毕业后,无论教育质量和文凭都可以使得他们在本地或者外地大公司找到工作,并受到很大程度的尊重。因为这几十所大学,虽然都是本科为主,但是提供优良教育。中国并不缺乏大学,也不缺乏研究型大学,但是极度缺乏社会,国家,工业界认可的,能够提供良好教育的本科大学。

美国大学由于分布平衡,大多学生会在本州就学(因为他们不需要到外州去念名校),毕业后会留在本州。这样一来本州就可以积累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从而发展自己州的工业,农业,商贸,教育,使得整个州的教育水准和公民素质不断提高。而中国由于教育的不平衡,优秀学生大量流失,本地的发展无法得益于高等教育。有趣的是,中国学生喜欢读名校。而欧美的学生这种概念要淡薄得多。美国学生其实有很深的乡土观念,尤其中西部的人。几乎很少有学生会远离家乡,追求名校。因此,普通州立大学的学生几乎都是本州学生。另外,欧洲的大学十分平均,没有如中国这样在学校牌子上相差悬殊。如果在德国读大学,柏林,慕尼黑,斯图加特的大学相差不多,区别仅仅在于是否上普通综合大学还是技术类大学,而不是哪个大学更名牌。这一点也反映出欧美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中国的高等教育问题,并不在于如何把研究型大学办得更好(因为已经有很成功的名牌研究型大学了),而是如何建立高质量的本科大学,让国家,社会,企业,工业可以认可这些大学。而办好一流研究型大学,主要针对国家高科技水平,与全民高等教育并不直接相关。国家的教育投资也应该集中在这些本科大学。试想,投给名校几十亿的资金,至多可以多出一些名人,名篇,和大奖,但是对中国整体教育水平并没有直接效果,因为这些资金无法使社会的“每一个人”得益于高等教育(即大众教育的核心)。而一个现代社会的教育,应该是“每一个人”的权利。

关于建立高质量本科大学的建议

如上所述,中国至今还没有建立以纽曼模型为主导的本科大学。但是这类大学却是一个社会高等教育的关键。显然,建立这类大学面临许多困难。首先是概念上的理解和社会意识的认可。对于民众,似乎没有研究生硕士博士点的大学就不可能是高水平大学。这要求教育界人士自己要对现代大学高等教育的理念有清楚的认识,同时向社会灌输大众教育的理念。或许,中国文化崇尚等级与精英,因此对“公民权利”与“大众教育”不以为然。但是我们在世界历史的回顾中得知,世界发达社会之所以走向文明和现代,首先就是从等级社会走向平民而实现的。而这个过程的实现完全是来自于大众教育的理念。

但是我们不得不考虑中国社会深厚的等级观念和名牌效应。如果仅仅在一个非沿海地区独立地建立本科大学,的确十分困难,也很难得到社会认可。笔者建议,可以借用美国州立大学的模式:即利用第一所名牌研究型大学(像美国的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在本省建立分校。而这些分校都是以本科为主。比如武汉大学可以在全省各地建立武大分校,选用武汉大学的本科教学大纲,办学理念,教育传统。师资一开始可以聘用武汉大学退休教师。这样一来社会比较容易认可这些本科大学,并满足全湖北省的需求。因为仅仅靠湖北省几所985研究型大学是无法满足高质量教育需求的。而它成功的标志就是,将来湖北的大部分学生都在本省武大分校上学,而不需要到北京上海念书,并同样得到优良的教育和社会认可。它的具体结构:

   武汉大学 - 985 研究型大学

   分校以本科为主:

   武汉大学 - 黄石分校

   武汉大学 - 襄樊分校

   武汉大学 - 荆州分校

   武汉大学 - 孝感分校

   武汉大学 - 宜昌分校

   。。。。。。

国家的教育投资应该集中在建立各省市以本科为主的“名校-分校”上。同时,在大学评估上制定本科大学自身的标准与教师的晋升制度,与研究型大学区别开来。逐步让社会认识到本科大学的意义,目的,和重要性,使得中国在不久的未来建立许许多多社会认可的,着名的,在各省市均衡分布的,质量优秀的本科大学。

中国历史上的平民教育运动

其实上世纪初中国的知识分子早就意识到大众教育的重要。很多当时国外留学归国的青年,自己去乡村办学,就是为了这个目的。陶行知先生1917年从美国回来,被蔡元培邀请到北大任教。但是他说:“平民教育比精英教育更为迫切。”一人来到南京郊区晓庄,创办新式民间学堂。晏阳初先生耶鲁毕业后来到河北定县开展试验性平民教育。随他前往的还有许多留洋博士,比如哈佛大学博士瞿菊农,哈佛大学硕士熊佛西,康奈尔大学博士冯锐,傅葆深,威斯康星大学博士陈志潜等一批青年学者。教育成果卓有成效。埃德加-斯诺先生后来访问定县,明显注意到平民教育的影响。他写道:“定县人民,在外表上看,和中国其它各地农民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形成他们许多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的心灵以及其整个生活的前景。。。”同时期还有以梁漱溟建立的乡村教育理论,都是以大众教育为核心的。

我认为这些早期中国知识分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留学期间真正领悟到现代教育的真谛,实在令人钦佩不已,让百年后的留学生们汗颜。陶行知们在国外受的是精英教育,但是他们的激情在于中国的大众教育。因为他们深刻的懂得,一个社会整体教育的根本在于民众。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美国名校的真正教育水平所在,因为他们的确培养了陶行知这些真正的知识分子,使得他们懂得大众教育的重要,认识到一个社会发展成文明社会的必经之路。

致谢

本文完成之后得到许多大学与教育界专家学者的点评与指正。他们包括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杨芃原院长,厦门华厦职业学院王小如校长,University of Wisconsin-Whitewater英美文学系郭建教授。本文在他们的建议下做了多次修改。对于他们中肯的意见,笔者表示十分的感谢!


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燕南园爱思想 时东陆 2015-08-23 08:49:15

[新一篇] 史料 一個日本士兵在日記里這樣記錄侵華戰爭

[舊一篇] 習近平: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