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 朱幼棣:后望书4——审美,景区与景观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簡體     傳統


作者简介

朱幼棣,学者、作家。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历任新华社国内部副主编,工业采访室副主任,教科文、政治采访室主任,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副所长,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副主任,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司长,现已退休。主要着作有《怅望山河》、《后望书》、《大国医改》等。

全文系作者授权刊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注:因篇幅所限,此处为编者节选。可点击阅读原文链接登陆爱思想官方网站或下载爱思想APP阅读全文。


武当山遇真宫被一把大火烧毁。
在乐山大佛边,又冒出一个巴米扬大佛。
从街灯、广场,到八角场的石路,拉萨大昭寺周围历史建筑的细节发生了什么变化?
临汾:用人墙保护古城墙。


一、花型街灯风波:不可忽略的"细节"


2002年,西方媒体陆续以显着的版面,报道了西藏拉萨八角街地区历史建筑遭到严重破坏的消息,一些报道还配有图片,照片上突出了大昭寺周围现代化的莲花型街灯--这种街灯与大昭寺藏式的风格格格不入。甚至出现了"毁灭整个八角街地区建筑"之类的恶意炒作。这些消息的最初来源,竟是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一份反映性监测报告。西藏和拉萨是国际上的敏感地区,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是很自然的。
有关国际组织专门派两位专家奔赴拉萨,进行实地调查。
在西藏停留期间,世界遗产地保护组织副主席尼西摩拉一行,先后多次到八角街和大昭寺核实情况,并认真研究了中国官方提供的信息。拉萨副市长介绍说,拉萨的旧城改造并非是今日始,这项计划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是为了改善当地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从1979年~2001年间,政府总共投入了2?郾46亿元人民币,翻修了227座老宅,重新安置了8 671个家庭,增加了48万平方米的居住面积。
要几百年来的老旧风景一成不变是不现实的。当西藏民歌《逛新城》唱遍全国的时候,拉萨的面貌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可称得上"翻天覆地"的一页也只掀开于二十多年前。
平心而论,在粗疏而巨大的空间和时间里,拉萨的辉煌除了布达拉宫、拉卜楞寺、大昭寺、小昭寺,和一些贵族的宅院外,过去多数居民的住所低矮、破烂不堪,街道路面坑坑洼洼,尘土飞扬。拉萨的旧城改造,使多数市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也出现了许多现代建筑街区。拉萨河畔城市原有风貌也有了很大改变。花10元钱打出租汽车,就可以到达拉萨的任何地方。我漫步在街头,不少地方看起来已如同一座内地城市。人们告诉我,这些"煞风景"的建筑多数出现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有一些明显的"败笔",如在布达拉宫附近修建了游乐场等等,仅仅热闹了一阵,现在不得不拆除。
近年来,旧城和古建筑的保护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特别是在布达拉宫、大昭寺和达赖的夏宫罗布林卡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
拉萨近年来已经注意到了恢复和保留藏式建筑风貌。1997年,西藏自治区政府以主席令的形式,颁布实施保护管理条例。此后,中央财政投入了3?郾3亿元巨资,对西藏三大重点文物布达拉宫、萨迦寺和罗布林卡进行了抢救、维修和保护,并列入了国家重点工程。一个骤雨初歇的日子,在拉萨有关部门官员的陪同下,我在布达拉宫各层上上下下,走得上气不接下气,察看各个施工现场。他们让我多看一些,了解抢救维修工程进展情况,也表明中央的资金没有乱花。
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夏宫"罗布林卡,是藏式建筑与内地古典建筑完美的结合,是一个杰作。我不禁感叹,如今这样的建筑怎么鲜见了呢?
彤云密布的傍晚,电光闪闪,我又一次来到八角街,大昭寺的金顶烛光一般燃烧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潮一般涌动,我长久地徘徊,长久地沉思,直到稀稀落落的雨点洒落下来。
大昭寺前人已散尽,空旷的广场上雨水激溅。
这些天来,在忙碌和兴奋之余,隐隐有不舒服的感觉堵在心头,在倾盆的大雨中,我突然明白了:大昭寺前的广场太现代了,八角街的石路太平整了,仅这路面就经过几次翻修折腾。一位专家告诉我,原来八角街的石路是用块石砌成的,虽然不很平整,但原始粗犷。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不也是这种石砌的路面吗?几百年来,人流涌过,凹凸不平的石路早已磨得很光滑了,这是岁月与历史打磨过的。
有钱了,怎么花?有的人觉得,这石路不好,不够现代,给拆除了,先是浇成了平整的水泥路。这几年,看看水泥路又不行,重新铺上了石路,可这石路,每一块石头都切割打磨得平平整整的,严丝合缝,如同北京王府井乏味的步行街。宽大的广场、路面、街灯,都是城市的细节,细节是生命的根须。走在这样的平整路面上,被小贩们的叫卖包围着,很难唤起行走在八角街那份神圣、自由而又沉甸甸的沧桑感。
后来,我在布达拉宫和小昭寺中看到了古老的石砌的甬道,深邃,幽深。阳光从甬道尽头倾泻进来,游人的剪影鱼贯而行。我伫立着,取出了相机,屏住呼吸,随着咔嚓咔嚓声--突然,掠过一种岁月像风、灵魂像风的感觉。
拉萨市政府1998年在旧城确定了90个传统的住宅为历史建筑。一些翻修和重建项目正在展开。按照西藏的设计风格,藏式的窗户、屋檐、檐口、地板的形状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专家认为,更重要的建设设计元素,如建筑群的规划和规模等等,以及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更值得关注。
苏公塔又称其为吐鲁番塔,是新疆伊斯兰教艺术的杰作。
它位于吐鲁番城东南约两公里处,和葡萄沟、火焰山、交河高昌故城一样,是游人必到之地。苏公塔清代乾隆年间建造,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这组风景由奇丽的砖塔和宏大的清真寺组成,夺人心魄。该塔是吐鲁番郡王苏赉满二世为纪念和表彰其父额敏和卓的功绩而修建的。额敏和卓是鲁克沁王后裔,曾率吐鲁番人民徙居敦煌一带,垦荒耕种。因维护祖国统一,他在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的斗争中屡建功勋,因此被封为郡王。
苏公塔高耸壮观,塔身呈圆柱形,通高44米,底部直径10米,是新疆地区现存最大的古塔,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塔外形古朴,构造独特,工艺精细,塔内既无基石,亦无木料,全部以砖块筑成,外面叠砌成各种花纹,有菱格纹、水波纹等共达15种之多,富有韵律感。塔体于不同方向和高度,筑有14个窗口,塔内有72层台阶的盘道,人们可拾级而上,直达塔顶。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曾五次到吐鲁番,多次造访苏公塔,每一次都有久别重逢的感觉。
苏公塔与近旁紧紧相依的清真寺,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寺院为长方形,寺门朝东,呈尖顶拱形。寺内礼拜正东筑一拱顶大龛,与西面大龛相对,南北两面各有20个拱顶相连。据传苏公塔和清真寺都是清代维吾尔族建筑大师伊布拉音等人设计建造。维族的经典建筑,当代与古代不同,南疆与北疆有异。有一些古建筑可以"修旧如新",但有一些标志性的"细节"却是万万动不得的。
近来,在当地文物局领导的主持下,对其进行了维修。本来,对古建进行维修是必要的,但却花了大量资金把周围环境做了"现代艺术"处理。一些专家认为,这就未免"太过",看起来"美观",实则破坏了原貌,少了历史的真实感和厚重感,也违反了《文物保护法》。如修了个彩色大型花式喷水池,还建了个不伦不类的圆柱门,完全改变了原有历史建筑的古朴环境。每一座清真寺都有其源流、派别和历史,令人遗憾的是,对清真寺也没有按原样维修,而是用南疆式样的四方棱柱束腰木柱代替了原来的原木木柱--在上面我们再也读不出其生命的年轮了。


二、谁在克隆巴米扬大佛


2001年早春,在中亚荒凉的巴米扬谷地,腾起了一阵阵烟雾,在剧烈的爆炸声中,两尊举世闻名的大佛被塔利班炸毁。
巴米扬大佛作为人类文明的遗产,一直受到保护,旅游业也成为当地的主要产业。巴米扬大佛被彻底破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和同声谴责。在大佛毁灭前后揪心的日子里,各国文物保护和佛教各界人士,也曾热议过如何修复或者复制巴米扬大佛--但最终这些议论都归于沉寂,因为重建工程不但费用巨大,而且易地复制出来的巴米扬大佛,与真实遗存无关,其宗教文化、历史科学价值都不复存在。
从这年7月开始,四川乐山一家公司神秘地赶造巴米扬大佛,地点是在乐山大佛左侧约一公里处的连心山。这家公司为什么不计成本敢于投入?
商业投入需要市场,要有回报。任何人造和仿制的景观,都需要游客的认同。如前些年各地一哄而上的大观园、西游记宫,其中不少景点就门可罗雀,但乐山的"巴米扬大佛"却不愁。因为近旁就有一个"寄主",即世界最大的坐佛乐山大佛,借佛造"佛",风生水起,甚至无需进行炒作宣传。每天到乐山大佛的游客如云,假如能把一半游客"吸引"到复制的"巴米扬大佛"上来,也有可观的门票收入。
从东方佛都公园大门进入,有一条小路通往复制现场。施工期间,路口有专人把守,所有游人均被拒绝走近。连心山脚下就是岷江、青衣江、大渡河的交汇处。施工一开始,山坡上就被遮得严严实实的,工程显得神神秘秘,就连江上的船工都不清楚大佛是个啥模样。
乐山"巴米扬大佛"的下面山脚边,有一段围墙。翻过围墙才能看到大佛的"克隆"现场。距大佛足下200米远的缓坡上修起了台阶,大佛是在山腰处依山开凿的。巴米扬大佛被炸毁的那些日子里,国际社会试图复制巴米扬大佛的一些设想也见诸报端。这时,乐山市一位领导建议在当地"打造"巴米扬大佛。乐山有世界上最大的坐佛,在乐山大佛脚下的江面上乘船,远远望去,江畔起伏隐隐的山形,还能辨出卧佛的身影,如果再"请来"一尊世界最大的大佛,"借佛生财",二加一就大于三了。不知是在什么场合,宴请、聚会还是座谈,领导这个想法与老板一拍即合。有钱,说干就干,出资委托四川美术学院有关专家按原比例设计复制巴米扬大佛。
还是说说被冷落了千年的巴米扬大佛吧。
阿富汗中部巴米扬险峻的河谷,是连接中亚东亚的交通要道,自古就是佛教徒朝拜之地。巴米扬大佛依山而凿,一尊凿于公元1世纪,高36?郾5米,披蓝色袈裟;另一尊凿于公元5世纪,高52?郾5米。
唐代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翻过葱岭之后,途经巴米扬河谷,瞻仰了雄伟庄严的佛像,崇敬虔诚。《大唐西域记》中有云:"王城东北山阿有石佛立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曜,宝饰焕烂。东有伽蓝,此国先王之所建也。伽蓝东有鍮石释迦佛立像,高百余尺,分身别铸造,总合成立。"
玄奘是贞观元年,即627年从长安出发的,贞观十九年回国。《大唐西域记》是按照唐太宗的旨意,由玄奘口述、协助译经的辨机记录完成的。这两尊立佛和寺院,都属"国家寺院",当时为了建造立佛,阿富汗国王倾尽了国力,用光了国库银两,还演出了国王及妻儿赐舍进寺院,又被群臣赎出的闹剧。这国王有些像南朝的梁武帝。
令人惊异的是,法师有如同神助的超强记忆力和观察力,真是非凡夫俗子可及,对于多年前取经途中经历的往事,仍记得清清楚楚,连佛像的高度几乎都分毫不差。一尊高"百四五十尺"--52米左右,另一尊"高百余尺"--30多米。"鍮石"即铜矿石,记载中"披蓝色"袈裟的,应是一尊镀铜的大佛,铜金属氧化后呈蓝绿色。受地形的限制,乐山市要打造的,大约就是这尊低一些的立佛。
复制在技术上不成问题。值得质疑的是易地"克隆"巴米扬大佛究竟有多少价值?还有,需要关注的是,遮遮掩掩开凿的"巴米扬大佛"山崖,正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麻浩崖墓的核心区。
麻浩崖墓是汉代乐山人仿生人住宅、凿山为室的墓葬形式,被史学界称为"南安各墓之冠",共有崖墓500多座,宛若一座笔立的山城浮雕。这些崖墓中,文物遗存十分丰富,保存有世界现存最早的佛教石刻造像,真实地反映了汉代西南地区政治经济、生活习俗、建筑和雕刻艺术。1998年,麻浩崖墓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前的1996年,麻浩崖墓与乐山大佛、四川峨眉山一起,共同被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国家还成立了乐山崖墓博物馆。据《南方周末》报道,1989年,为了保护好这些稀世珍宝,四川省人民政府发文同意征用崖墓比较集中的明月村740亩土地、林地,作为麻浩崖墓群保护用地,但这些措施并没有很好地被执行。近年来,对麻浩崖墓的破坏还在一步步加深、升级。1994年,在崖墓的740亩保护用地范围内建设的东方佛都公司,正式对外营业。这家企业先后制作出许多大大小小的佛像,但"佛都公园"游人并不多。2001年初,东方佛都进入了麻浩崖墓的核心区,大肆"打造"37米高的巴米扬大佛,自上而下从头部开凿立佛。施工者主要来自重庆,近百名工人昼夜轮流不停地施工,致使麻浩崖墓保护区遭到了严重破坏。
复制巴米扬大佛工程,一开始就遭到了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的反对。2001年5月、2002年3月,乐山大佛景区管理委员会分别向乐山市文化局和乐山市政府递交了报告--《关于东方佛都公司在麻浩崖墓违章施工的情况汇报》和紧急报告。期间,景区管委会还"多次书面及口头制止非法施工"。但这一切都未能使东方佛都打造巴米扬大佛的工程停止下来。向当地政府的反映也如同石沉大海。2001年底,世界银行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唐纳德·汉克来到了四川考察,在乐山发现了正在建造的"巴米扬大佛",十分不解,就此当面向国家文物局和四川省文物局提出了质疑。
《南方周末》的报道责问,一家公司的违法工程为什么能如此肆无忌惮地进行?原因显然是,当地政府"对此保持沉默",既未批准也没有否定。于是有人怀疑,在沉默和回避之中,是不是还有一种默契?在复制工程快要完工时,消息逐渐通过媒体发布出来,这些报道大都是正面肯定和宣传,如乐山大佛又添新景观之类。于是,克隆巴米扬大佛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国家文物局十分重视这一情况。2003年春天,国家文物局一位副局长亲自带队对西藏、四川的几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进行了现场检查和调研。到乐山后,召开了座谈会,与当地政府及文物部门的负责人座谈,交换意见。国家文物局的态度是明确的,认为在乐山大佛边上打造巴米扬大佛性质是严重的,已经对麻浩崖墓与乐山大佛造成了一定影响。
沉默终于打破了。
乐山市委一位副书记代表乐山市委、政府表态:仿造"巴米扬大佛"是企业行为,是违法的;"巴米扬大佛"虽然对文物没有造成直接损害,但对景观环境有不良影响;该事件反映了政府相关部门监管不力,大佛景区管理体制不完善。事件被曝光后,乐山市委市政府已经采取了补救措施。同时要求新闻单位不炒作,对采访一概不接待;将大佛严密封闭,不对外开放;停止一切附属工程;请文物保护、世界遗产专家现场考察研究论证,并提出处理意见,市政府将依据专家意见做出处理决定;认真学习贯彻文物法,提高认识,吸取教训,坚决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峨眉山-乐山大佛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一家企业如何能进入乐山大佛地区,而且在保护区内建造了"东方佛都公园",仿制出数以千计的各地佛像,而且还在麻浩崖墓附近打造了"巴米扬大佛"?--问题的关键,正如乐山的官方意见所说的"管理体制不完善"。
体制上的问题在哪里,怎样造成的?
原来,东方佛都公司是在市场经济中的大潮中,由乐山市文化部门建立的"以景养景"的企业,乐山大佛是由文化部门主管的,于是其公司有了进入"大佛景区"的优先权。后来虽然经过改制、脱钩等等,但这家公司已经在大佛景区"扎根",而且取得了一片景区几十年的"经营权"。问题"遗留"下来了,就像父母与孩子虽然已经分家,但你要让他搬出去住,自立门户,不那么容易。
不仅仅是乐山大佛。
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什么称为文化与自然遗产?其核心价值是什么,保护的意义何在?对此许多人不甚了了。
一些景区和古迹,从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起,就需要投入资金,进行环境整治和宣传包装。其出发点很明确,就是为了拿一块旅游"金牌",提高知名度,吸引游客。申报成功之后当然要加强开发利用,把投下去的钱赚回来。有的景区花的是银行贷款,借债还钱,天经地义。
宣传材料里讲的"双赢","开发与保护并重"只是做做表面文章。申报前的评估是一回事,拿到"金牌"后又是一回事。只开发不保护、超负荷利用、不计后果地开发,盲目扩张建景区和服务设施--总之"把蛋糕做大"。事实证明,增设人工化景点和游乐项目,兴建宾馆、餐饮、店铺一条街等,往往把景点弄得不伦不类。
黄山在皖南的徽州境内。
徽州是一个有着深厚商业与文化积淀的地方。
黄山与徽州的关系,是一个景区与一座城市,就像衡山与衡阳市、泰山与泰安市、西湖与杭州市,以及雁荡山与乐清市、华山与华阴县。
上世纪80年代,徽州撤地之时,终于把黄山市的名称从黄山所在地移到了徽州,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利用黄山来提高徽州的"知名度"。
徽州是不是要改成黄山市,争论进行了十多年,至今还在继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其中隐含了某些领导以黄山的旅游业"带动"徽州经济发展的初衷。
有的游客从黄山市下火车,却发现阴差阳错,只是黄山市政府所在地屯溪镇,离真正的黄山还有好多路。原来的黄山市改为"黄山区"后,山上与山下被分为了两个县级行政管理部门。
徽州从地图上"消失了"。
是文化、景区与历史定位的迷失?
这几年,专家们一再谈到黄山北海景区的"城市化"问题。
根据黄山风景名胜区规划,应该是"山上游,山下住"。由于山上的黄山风景名胜区和山下的黄山区行政上分设,互不隶属。为了使"肥水"不流向山下,山上搞了很多宾馆餐饮,为了留住游客,下午索道早早停止运营,致使山上居住的游客和管理人员不断增多,景区"城市化"的趋势加剧。山上人多,就有水源的供应问题,于是就修建大坝引水上山。发展旅游带来的很大一部分经济效益,归了上市企业,由广大股东分享、或用来填补其他经营造成的亏损。而黄山周边地区,并未从黄山的旅游开发中得到太多的好处,反而有贫困化加剧的现象。
论及景区或自然遗产的管理体制混乱、商业化经营的原因,地方决策者均称国家投入太少,地方政府资金缺乏,无力进行整修和保护,不得不引入"社会资金",改造基础设施,以"提升品位"。企业化经营--把自然与文化遗产交给公司经营,"捆绑上市"。身份既是政府官员,又是上市公司的老板,各种好处都占了,当然乐意。
我在调查中发现,不少景区都有盲目开发的项目,如兴建宾馆、扩大景点,有负债治理留下的巨额贷款。景区有什么可经营的?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投入者的回报主要着眼于"门票"。
门票是最稳定的,只要不断提价就能增加收入。峨眉山在"上市"时规定,每年门票收入的50%(一年3 500万元左右)归上市公司。企业的着眼点是经济效益,是滚动发展,这无可厚非。于是,余下来的钱,除去管理费用,用于保护景点的资金,往往并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部门都是国家的"事业单位",在"铁饭碗"越来越少的今天,垄断着国家资源的这些单位,往往还被有的领导不断塞进有关系的人员,更显得机构臃肿,冗员过多。
一个着名石窟保护和管理经费严重不足。我问博物馆馆长,80元一张的门票价格不低啊,而且几乎是纯收入。一个年产值几亿元的企业,哪一家有三四千万元的利润啊?
博物馆馆长说出了经费不足的主要原因。他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贷了一些款。本来还贷是有能力的,但门票收入大部分要上交地方财政,这是当地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留给我们的就很少了。博物馆有一百四五十人,其实只要一半人就够了。可现在有用的专业人才进不来,又不得不接收安置领导的关系户。
泰山前几年提出要把泰山极顶建成一个"热闹非凡的天上人间"。
北京大学教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谢凝高是我的同乡。一次,国家文物局召开了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座谈会,谢先生一发言,我就听出了极浓的乡音,再后来,就和他成了朋友。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他曾数十次登上泰山。他说,登泰山在于一个"登"字,"登山如读史",沿途有多少历史文化遗迹,有多少自然景观摩崖石刻啊,这些都需要细细地领略。
"五岳独尊"的泰山是神圣的。过去连皇帝到泰山都要下马步行登山,更不用说百官了。
登泰山至少需要两天时间,先在山下住一晚,拜谒东岳庙,再从一天门、中天门到南天门,斗母宫、经石峪、壶天阁、云步桥、五松亭、升仙坊,一路上慢慢走认真看,登上玉皇顶已是黄昏。在天街上徜徉,次日凌晨,早起观旭日东升,云海玉盘。现在,修建了三条索道,每小时往泰山极顶上的运量增加到1 500人。用这样的速度,每天把数万人源源不断地送到0?郾6平方公里的岱顶上去,常常人满为患。花几十元钱买一张索道票,几十分钟就登顶了。旅游也有快餐,游客方便了,两三小时就可游完泰山岱顶的主要景点。不少游人坐车来,坐车去,拍几张照片,无需在山下住宿消费,自然也体味不到自然和文化的意蕴。主要受益的是索道公司,对发展当地经济的好处也不多,泰安的老百姓和专家对此有不少意见。
木已成舟。再改,又要影响多方面已形成的利益格局,也难。
管理体制,触及了一些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层问题。
一个景区,文物、宗教、建设、林业、旅游、环保等多个部门分割管理。存在有利益大家争,遇事互相扯皮的状况。其表现是一个景区有多个桂冠:"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A旅游区"、佛教或道教协会等等。部门管理、地方管理,条块交叉。结果是谁也管不了谁。
陕西省秦始皇陵区文物十分丰富。负责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文物遗址管理的是陕西省文物局下属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负责秦始皇陵区文物遗址管理的是秦始皇陵文管所。仅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年门票收入就超过了一亿元。1998年底,陕西省颁发了《关于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根据这一决定,由文物保护部门交由陕西省旅游集团公司负责全面经营和管理。
这一决定引起了文物部门的强烈反应。加快发展,就是把文物简单地变成旅游资源?兵马俑博物馆对全国的文物保护工作来说具有指标性。如果按照这一思路发展下去,北京故宫博物院、八达岭长城、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布达拉宫、曲阜孔庙等等,都应该交由旅游企业管理经营?
秦始皇陵周边保护区和阿房宫遗址等重点文物保护地区,因缺乏有效管理,人为破坏严重。曲阜孔庙交由一家深圳公司管理后,发生了水洗"三孔"的事件,还有,在汽车送货的过程中,撞断了一块古碑。这些,都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2002年年底召开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针对陕西省改变秦始皇陵等文物保护单位管理体制的错误做法,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国家文物局局长也赶往陕西,会同当地政府专题研究纠正这一问题。
文化遗产是一项公益性、社会性事业,保护管理工作的专业性、科学性很强。由公司承包经营后,往往只注重投资回报,采取掠夺性经营、短期行为,游客越多越好,门票不断提价,而在保护和管理上却漏洞百出。所谓"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不能有效地管理,只用来赚钱,精神文化功能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性质流失,所有权就成了一句空话。
黄山、峨眉山等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区"捆绑"上市,还有一大批后来者跃跃欲试。如果不是被紧急叫停,最后上市的早就不止是两家了。


三、武当山遇真宫:"破房子"大火映见了什么?


武当山古建筑群与故宫、颐和园、长城齐名,被誉为"挂在悬崖上的故宫"。
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该组织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书上写道:这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地方之一,这里融合了感化的智慧、历史建筑和自然的美景,中国伟大的历史依然留在武当山。
遇真宫位于武当山下武当北路,是一座纪念道教先贤张三丰的大型文物建筑,也是武当山着名景点之一。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5万多平方米,现存宫门、配殿、廊庑、真仙殿等建筑40多间。张三丰为武当拳的创始人,遇真宫是明朝永乐皇帝专门为张三丰建造的,至今已六百多年历史,现存建筑主要为清代。
武当山管理部门把遇真宫租赁给私人开办武术学校,造成了隐患。2003年元月19日夜,遇真宫大殿突发大火,武当山旅游区内无消防站,9辆消防车从十堰和丹江口市赶来灭火,可附近找不到消防水源,消防车只能到远处取水。这场火烧了两个多小时才被扑灭,遇真宫化为灰烬。
两天后,中央领导在一份关于武当山主殿遇真宫被烧毁的内部材料上做了重要批示:"遇真宫主殿被毁,甚为可惜。湖北省政府要查明原因,严肃处理。各级文物管理部门要认真吸取教训,加强和改进文物保护工作。"
又是管理体制问题。
"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这一管理体制的特点已无需多做说明。文物管理只是管理局下属的一个科级部门。资金缺乏,仍然是一个主要理由。就在这场大火之前,管理部门刚刚把另一处重要古建筑太子坡修缮完,作为招待所创收。
在得知中央领导批示后,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赶到了现场。
站在大殿的遗址上,面对大火肆虐后残存的几堵墙壁,俞正声神情凝重。
陪同的武当山管理部门的人,为了缓和气氛,委婉地提示,遇真宫历史上几次毁损,现在烧毁的遇真宫大殿只是清代复建的"破房子"。
俞正声毫不客气地指出:"不要淡化遇真宫的文物价值。你说它是'破房子',可它在文物专家的眼里是价值连城的东西。我和你们一样,都不懂它的价值,这只能表明我们的文化修养不够,专业知识不多,但不能够通过贬低它的价值,来逃避我们应当承担的责任!"
随后,俞正声一行来到了太子坡。这里的古建筑修复后改作招待所,经媒体曝光后,引起了各方的关注。俞正声对陪同的当地负责人说:"我们要正确对待媒体的批评。文物部门在主管的古建筑中建招待所,知法犯法,性质恶劣,对直接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是必要和正确的。文物保护是第一位的,在保护好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合理利用。当利用与保护有矛盾时,首先要服从保护。搞好武当山的保护,必须理顺管理体制,改革内部机制。"
"水洗三孔"、黄山北海的城市化、武当山遇真宫大火、乐山打造的巴米扬大佛……终于,向商业和金钱海洋急速滑落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保护工作,走到了一个拐点。
一些明显的败笔正在设法被"弥补"。
都江堰与青城山拆去了前几年建造的两条单轨车道和横跨在宝瓶口上的索道,恢复了原貌。
洛阳龙门石窟拆除了不伦不类的"龙宫"旅游景点。
泰山也开展了景区环境综合整治,清除了商业广告牌和烧烤棚屋……
但有一些却永远无法补救,遗产正在无可挽回地变成"遗憾"。


燕南园爱思想 朱幼棣 2015-08-23 08:47:59

[新一篇] 首發 朱幼棣:后望書3——歐風美雨蕩滌下的中國城鎮

[舊一篇] 首發 朱幼棣:西北——缺水背后的真實(后望書5)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