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研究方法漫谈 李侃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百多年间,是中国社会动荡空前剧烈、变化空前深刻的时代。在这一百多年近代历史的全部过程中,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社会充满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主要的就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中国人民为了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进行了一百多年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这种斗争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也表现在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土地改革等一系列的重大历史事件上。这些复杂激烈的社会主要矛盾,和这种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主要内容。从鸦片战争开始,直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才彻底改变,中国近代史也才宣告终结。



从时间上看,中国近代史不过只有一百多年,比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要短得多。但是从社会矛盾和斗争的复杂性和激烈程度上看,从社会变化的深度和广度上看,这一百多年甚至要超过以往的几千年。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史,不仅会使人们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过程,增加历史知识,而且会使人们对于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以及根据这种社会性质所决定的革命性质、革命任务、革命理论和策略,得到了解和认识。了解中国近代的历史过程,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还会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大有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因此,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和研究,引起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年同志的重视和兴趣,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有些有志于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青年同志往往要问:怎样进行研究才能收效快一些、好一些呢?这是一个很难回答,也是笔者无力回答的问题。这里仅就个人的一孔之见,提出几点想法,和同志们商量:


一、通观全局和就事论事


中国近代史也和任何社会历史过程一样,它是由各种社会因素构成的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真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既有它的社会经济基础,又有它的上层建筑和各种意识形态;既有它的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又有与这种生产力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生产关系,以及在阶级社会中表现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矛盾的阶级斗争。在中国近代,还有突出表现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的反侵略斗争。在这种充满矛盾和斗争的历史进程中,又有层出不穷的大大小小的各种历史事件,涌现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时代思潮。这样,就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的历史画面。在这样的历史画面面前,就会发生研究工作从那里着手的问题。


为着试图说明和解决这个问题,我想首先要处理好统观全局和就事论事的关系问题,也可以说是处理好“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或者说是处理好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就中国近代史来说,研究者当然是要从研究一个一个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侧面、历史段落等等具体问题入手,因为离开了这些个别的具体的历史内容,也就没有整个中国近代史。然而实际上恐怕没有什么人对整个中国史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内容还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就去着手研究具体的历史课题,即或是确实有人这样做了,我觉得那也不是一种可取的方法,而且也很难取得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比方说,一个医生,当他对整个人体的构造和各种器官的功能及其与整体、与其他器官的关系还没有了解以前,就去医治个别器官的疾病,那是很难找到病源并把疾病治好的。所以,我认为在进入研究工作以前,应该下功夫把整个中国近代史好好学习一下,学得越扎实、越深入越好。而为了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比较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问题,特别要下功夫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对中国近代史的有关论述。例如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矛盾论》等重要着作中,都对中国近代史的许多理论问题和原则问题作了科学的论断。如果说研究中国近代史要练“基本功”的话,那么树立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树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基本功”。


在打下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内容有了比较深入、全面的理解的基础上,再去着手研究各种具体历史课题,那就不会是孤立的、零碎的研究,而是与历史整体有机联系的研究;不会是片面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窄研究,而是高瞻远瞩、以小见大的研究。就是说,从统观全局着眼,进行个别的具体的历史课题的研究;在个别的具体的历史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更充实和更有助于深刻地统观历史全局。


二、资料积累和问题积累


研究历史的根本依据和出发点是历史事实。而以往的历史事实包括近代的很多历史事实,是当代人没有亲身经历过或很少亲身经历过的。辛亥革命以后的以迄新中国成立史,虽然还有不少人经历过,但历史的经历者又大多不是历史的研究者。研究者要弄清各种各样的历史事实,就必须依靠和占有各种各样的史料。例如各种史书的记载,各种历史档案,还有日记、笔记、年谱、碑刻、图录等等,而越是到了近代,历史资料的数量和种类也越多,因为除上面说的各种形式的资料而外,还有大量的报刊、杂志以及外文资料。对于如此浩繁的资料,恐怕谁也不能全部都加以披阅、掌握。那就需要根据自己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课题,有目的有选择地去搜集、积累,以便充分占有和掌握资料,作为自己研究的基础。否则,就无法进行研究,因为忠于事实,才能忠于真理。



有些同志,对搜集、积累资料很重视,也很努力,读了许多的书,翻阅了不少各种材料,抄录不少笔记,积累了许多卡片,这些都是很必要、很重要的。但是也有的积累了许多资料的同志,却往往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研究课题,确定不了研究的题目。因为有许多比较重要的问题都已经有人研究过了,要在这些问题上一下子超过前人的水平,感到不那么容易,而新的问题又提不出来。如果就别人或前人研究过的问题,即或提出一些无关宏旨的意见,补充一点无关大局的材料,又感到没有独到的见解和新意。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我想这恐怕是因为平时重视了资料积累而忽视了问题积累的缘故。积累资料固然是研究的前提,但资料本身并不是研究的结果,所谓研究,就是要从众多的资料和历史事实、历史现象中,提出有研究价值、有一定意义的问题。就以中国近代史而论,需要研究的问题,其实是很多很多的。有些问题,虽然已经有人做过很好的研究,但还有不少问题的研究相当薄弱,有些问题的研究还刚刚开始,甚至也还有一些问题几乎是空白。顺便举例来说,在社会经济史方面,近年来对洋务运动,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问题的研究比较活跃,但是对近代农民和农村经济的研究就相当薄弱,而农民问题又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一个主要问题。又如在文化史、军事史方面的研究就显得偏枯沉寂了。且不说在某些领域存在着薄弱环节甚至空白,就是已经被研究得较多,成果比较好、进展比较显着的某些方面,也决不能说就到此终结,再没有值得研究的问题了。问题在于要从所积累、所占有的资料中,从历史实际和研究的实际情况中,随时去发现、发掘和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这样,把问题不断积累起来,在脑子里就装着一些自己给自己出的研究题目,并且围绕这些问题再去搜集、充实、鉴别、排比、分析资料,如果这些资料足以说明所提出的问题,那么就可以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研究了。所以我觉得积累资料和积累问题应该同步进行,并且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纳入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去。


三、刻苦读书和刻苦思考


研究工作是一种艰辛刻苦的精神劳动。大凡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事业的同志,都是甘愿“坐冷板凳”和“自讨苦吃”的。在历史学的研究工作中,有的同志在读书和搜集资料方面,确实是很刻苦的,甚至真的是做到了夜以继日,手不释卷的程度。可是往往也有这样的情形,书读了不少,材料也积累了很多,问题也提出来了,题目也有了,可是由于对所掌握的材料不能很好地进行综合和分析,提不出什么新的见解,因而得不到应有的研究成果。那么,问题在哪里呢?我想,这是不是与刻苦思考不够有关。研究中国近代史也和研究任何一门科学一样,只有刻苦读书这一个“刻苦”是不够的,同时还要有另一个“刻苦”,就是要刻苦思考。在某种程度上说,后一个刻苦,比前一个刻苦,更艰苦一些、难度也更大一些。前面谈到,研究者的脑子里要经常装着一些需要研究的问题,可是有了问题之后,如果不去刻苦思考,哪怕是材料很充分,问题也仍然得不到科学的解释和说明,当然也就不能算是对提出的问题有了研究。所谓“刻苦思考”,就不是一般地想想,随便想想,而是深思苦想,反复思考,从各个方面,各种角度去思考,甚至“朝思暮想”“念念不忘”。这样就可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并且使自己的思想活跃起来,使自己观察力敏锐起来。当然这种刻苦思考,不应该是脱离历史实际的不着边际的空想、遐想,更不能是没有事实根据的胡思乱想。而是要从历史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比如确定了一个研究题目,首先就要思考研究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它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起到什么样作用,别人对这个问题是否进行过研究,如果进行过研究,那么他们是怎么看的,哪些地方看得对,为什么对;哪些地方看得不对,为什么不对?还有哪些应该说明而没有说明的问题,根据何在等等,都要追根问底地去思考。在开始想的时候,可能还是茫无头绪,或者可能是只有些比较片断的、还不成条理的想法,但是在经过一定时间的不断思考反复思考之后,就可能把问题逐渐条理化起来,并且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所在。在思考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理论上自己难以解答的问题,这就需要随时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着作请教,向有研究的同志请教。向他们学习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样,把刻苦读书、占有材料、刻苦思考和加强理论修养,提高理论水平结合起来,也就是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认为,刻苦思考,是作为一个历史研究工作者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四、坚持原则和创立新说


研究中国近代史也和其他所有一切工作一样,都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并不是说要在近代史研究中,照抄四项原则的条文,也不是说要把近代史的研究变成说明和解释四项原则的例证。而是说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对中国近代史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阐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对中国近代历史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各种重大问题、重大事件、重要社会思潮和各种历史人物的研究,科学地历史地论证“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用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流血牺牲、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的历史事实,生动地有说服力地向人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自信;更好地向人民群众普及中国近代史的知识,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总之,要使自己的研究实践,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主义事业。所有这些,都要通过科学的具体的历史研究成果去体现,而决不是离开对历史事实的研究去进行一般的政治宣传鼓动。



那末,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创立新说、提出新观点,又是什么关系呢?我认为这两者的关系是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关系。就是说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去创新、去突破、去发展,去进行创造性的有真知灼见的研究,反过来,这种创造性的、新的和有突破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又可以使研究者更深刻地理解和更自觉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基本原则,不但并不妨碍科学研究中的百家争鸣和学术上的自由讨论,而是要更好地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和繁荣。就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来说,要使这门学科真正取得进展,就不能满足于现在所达到的水平,更不能老是重复过去的一些研究题目,拘守过去的一些学术观点。而是应该提倡和鼓励研究者去研究新的课题,开拓新的领域,进行新的探索,提出新的见解。这种新的探索、新的研究和新的见解,在开始的时候,很可能是不成熟、不完备,甚至还很有可能是不正确的,但是这并不要紧,更不能对这种新的事物采取排斥、限制和嘲讽的态度,而是要加以鼓励、扶植。对不正确的观点,要通过同志式的讨论,加以引导和纠正。历史科学的发展提高也同任何科学一样,都有一个由低到高、由幼稚到成熟、由不完备到完备的发展过程,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间,发生某些挫折和失误也是很必然的事情,用不着奇怪。不过,对研究者特别是对青年研究者来说,对创立新说,要采取既勇敢又严肃的态度。在科学研究面前,墨守成说,畏缩不前,不敢创新,当然是不会有什么大的成就的,但是如果在这个问题上,采取轻率、随便的态度,甚至为了哗众取宠、一鸣惊人而“创新”,那也很可能误入歧途。对于什么是“新”,要进行认真的科学的分析,特别对于流行于外国的种种所谓“新”的学说和观点,更要认真地加以研究鉴别,决不能盲目附合和照搬移植。我们需要的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创新,科学的创新,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有益的创新。


五、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对于一个历史研究工作者来说,研究水平的高低,研究成果的质量,取决于研究者的研究能力。而研究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前面已经说到,主要是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在读书、占有资料以及思考问题等方面的刻苦努力。


不过往往也还看到一种情况,有些青年同志也确实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材料掌握了不少,对某些问题了解得比较深入,也有自己的一些见解。口头上谈起来,说得头头是道,顺理成章。可是嘴上能说得清楚,笔下却写不清楚。在把他的研究心得写成文章的时候,不是干巴巴的几条议论,就是不分轻重主次地堆砌材料。或者令人读起来感到观点不明确,逻辑不严密,语言没味道。本来在写文章以前,似乎早已成竹在胸,可是一写到纸上,却又有些“理尽词穷”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这恐怕与平时缺乏写作锻炼有关系。


写历史论文也和写任何文章一样,要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还要有点文采。人们常说写好文章要做到有“三性”,即事实的准确性、观点的鲜明性和文笔的生动性。这说起来简单,真正做到却不那么容易。


怎样才能写好文章,这里没有什么别的诀窍和妙法,只有靠不断的写作实践。什么“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倚马万言,挥笔立就”之类的说法,都不足凭信。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下笨功夫和苦功夫,不断练习,不断进行写作锻炼。即或读了许多有关写作方法的书,甚至通晓语法修辞,也还不等于就能写好文章。比如一个汽车司机,如果他不去实地驾驶,实地操作,哪怕他对汽车的构造、驾驶的方法、交通规则等等都了解得很清楚,但还是不会驾驶汽车。写文章也和这个道理差不多。不经过经常的刻苦的锻炼,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的。


我主张青年同志要勤动笔,但不一定一开始就写成文章,看了些材料,读了些书,自己有了些什么想法,就随时写下来。日积月累,就会逐渐熟练起来。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帮助自己思考问题,把问题条理化。比如要写一个什么问题,总得事先想一想,这个问题可以分成几个要点,几个层次来说,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用什么样表达方式才便于说明问题,怎样用词遣字,才能准确地说事物的本质。这样慢慢使自己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周密起来,语言丰富起来。也就可能不会再为写不出文章所苦恼了。


上面谈的这几点想法,只是作为个人的一点体会和青年同志们做的一次“漫谈”,丝毫没有什么“指导”别人之意。其实研究历史,各有各的方法,各有各的途径。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式。最主要的还是靠自己的刻苦努力和研究实践。如果这次漫谈,能够对有志于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青年同志们起到些许参考作用,这就是笔者最大的欣幸了。




(统筹:启正;编辑:刘宏)



中华书局1912 2015-08-23 08:47:46

[新一篇] 長達400年的文學史告訴你愛是什么

[舊一篇] 國學 典章制度是指什么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