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 簡體 傳統 |
胡须猫说 “文人故字”之后,收到一些有趣的留言,其中有人问:“看到排列在一起的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就想八卦一下他们的故事,会有番外篇吗?”正好前几日看到两则挺有意思的民国征婚启事,便搜集了那个时代的几则传奇往事,整理成这期的民国情事。 传奇随风,情事已逝,但在整理编辑的过程中,仍然会有一点回顾,几分唏嘘,还有对真相的纠结。这些曾经轰动一时的,风雅的,动人的,被夸大的,被争议的故事,在人事淡去后,真相也逐渐模糊。但后来想想,那又有多重要呢?旧照片里,我们已然可以最直观的看到,在恰好的时代遇上了一个恰好的人,他们年轻脸上的喜悦和平静。 愿这些过往也能带给你我一些八卦之余的回味。:) ──────────── 民国征婚启事 ──────────── 1931年7月6日的上海《民国日报》登出的《一般女士征求如意郎君的标准》: 同一天的上海《民国时报》青年男子征婚: 他 · 她 ▼ 周有光 张允和 张允和,生于1909年7月25日,安徽合肥人,祖籍江西,长于苏州。着名的“张家四姐妹”(“合肥四姊妹”)中的“二姐”。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起先“周有光”是他的笔名,“有光”后来成为他的号,1906年1月13日出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 1933年,“白发才女”张允和与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结婚。他们是一对令所有人都眼热的情笃伉俪,相敬如宾,举案齐眉。他俩每日要碰两次杯,上午红茶,下午咖啡,这个习惯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 张允和在《温柔的防浪石堤》一文中深情记录了这段感情:那是秋天,不是春天;那是黄昏,不是清晨。一个不算高大的男的和一个纤小的女的。他们没有手搀手,而是距离约有一尺,并排走在江边海口。两个人不说一句话。半晌,静悄悄地,其实并不静悄悄的,两个人的心跳,只有两个人听得见。不是没有风,但是没有风;不是没有云,但是没有云。风云不在这两颗心上。一切都化为乌有,只有两颗心在颤动着。 ▼ 沈从文 张兆和 沈从文,生于1902年,中国着名作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张兆和,生于1910年,现代女作家。1932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外语系。毕业后任中学教师,1949年就读于华北大学二部。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着有短篇小说集《湖畔》、《从文家书》等。曾任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师大二附中教师和《人民文学》编辑。 青年时代的沈从文就因写过一些新潮的白话小说而在文坛崭露头角,由于诗人徐志摩的介绍,他被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然而木讷的沈从文第一堂课就洋相百出,他万万没有想到在那些目睹他出洋相的女学生中,就有以后成为他夫人的张兆和。 张兆和聪明可爱,单纯任性,身后有许多追求者。自卑木讷的沈从文不敢当面向学生张兆和表白爱情,就悄悄地给兆和写了第一封情书,张兆和不为所动,沈从文就一封接一封的写,在沈从文马拉松式的情书攻势下,张兆和终于接受了沈从文的感情,随后,沈从文便给二姐允和写信,托她询问张父对婚事的态度。他在信里写道: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得到父亲允诺后,兆和回信:沈从文乡下人喝杯甜酒吧。这也许是中国最早的一个白话文电报了,1933年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北平的中央公园举行了婚礼。 对于这段感情,沈从文曾写下过颇为动人的句子: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 翟秋白 杨之华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常州。 杨之华,1900年出生于浙江萧山,是家道中落的绅士门第小姐,当地出名的美人,有“超群的美貌”,人称“小猫姑娘”。20岁时,她和浙江有名的开明士绅沈玄庐的儿子沈剑龙相爱成婚。杨之华和沈剑龙自由恋爱,但由于沈剑龙的背叛,二者感情上已分道扬镳了,只是还没有履行离婚手续。 1923年夏,翟秋白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的系主任,杨之华的老师。他风度翩翩、知识渊博,在师生中声望很高。杨之华第一次听瞿秋白的课,就对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杨之华与瞿秋白之间的爱慕欣赏渐渐转变为爱情,于是,瞿秋白、沈剑龙、杨之华三个青年之间开始了一场奇特谈判,最后达成共识:沈剑龙和杨之华离婚,瞿秋白和杨之华结婚,沈剑龙和瞿秋白结为朋友。并在《民国日报》登出: 杨之华沈剑龙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脱离恋爱的关系。 翟秋白杨之华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结合恋爱的关系。 沈剑龙翟秋白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结合朋友的关系。 这三则启事,在27、28、29日三天,重复登出,一时成为上海滩上的谈资。 1924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纪念日这一天,瞿、杨在上海举行了结婚仪式,沈剑龙亲临祝贺。更有意思的是,沈剑龙送给瞿秋白一张六寸照片——沈剑龙剃光了头,身穿袈裟,手棒一束鲜花,照片上写着“鲜花献佛”四个字,意即他不配杨之华,他把她献给瞿秋白。 在后来的生活中,有两件“信物”也见证了两人的爱情。一是瞿秋白送给杨之华的图章。他曾对杨之华说:“我一定要把‘秋白之华’、‘秋之白华’和‘白华之秋’刻成3枚图章,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二是一枚金别针。杨之华的女儿独伊回忆:“为了纪念他们的结合,父亲(瞿秋白)在一枚金别针上亲自刻上‘赠我生命的伴侣’7个字,送给母亲。这一爱情信物,后来伴随母亲度过了几十年风风雨雨。” ▼ 胡适 江冬秀 胡适,胡适,生于1891年12月17日,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江冬秀,生于1890年,安徽旌德县江村人,江家是旌德县的望族。江冬秀的舅母是胡适的姑婆。 胡适与江冬秀是包办婚姻。订婚后,胡适到上海读书,留学美国,一去十多年,直到1917年回家结婚,从未见过江冬秀一面。直到1918年,江冬秀才离开乡村,到胡适身边。江冬秀并不像一般的乡村女子那样羞怯、胆小。她颇果断,而且具有一种泼辣的办事能力。比较着名的事件是,到北京后,梁宗岱要和他好脾气的太太何氏离婚,和才女沉樱结婚。江冬秀看不过去,亲自到法庭为梁妻何氏辩护,终于使梁宗岱败诉,这事在当时轰动了整个京都,为此,梁宗岱愤而离开了北大,带着女友沉樱出走了。 对这场包办婚姻,胡适没有如鲁迅一般抗争到底,而是选择了容忍,并与江冬秀越过越和睦。 ▼ 周树人 许广平 周树人,生于1881年9月25日,浙江绍兴人,笔名鲁迅,蜚声世界文坛。 许广平,生于1898年,广州人。1917年就读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担任天津爱国同志会会刊《醒世周刊》主编,1923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成为鲁迅的学生。 1925年3月11日,许广平给鲁迅写了第一封求访信件。从1925年3月到7月之间,鲁迅与许广平通信四十余封,1925年10月,许广平在鲁迅主编的《国民新报》副刊公开表达了对鲁迅的爱,她说,她不畏惧“人间的冷漠,压迫”,“一心一意的向着爱的方向奔驰。”许广平还在《风子是我的爱》的文章中宣布誓言:“不自量也罢,不相当也罢,合法也罢,不合法也罢,这都与我不相干!”这铿锵有力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决心,赢得了爱情的胜利。1927年10月3日,鲁迅和许广平同到上海,开始了共同的生活。那一年,鲁迅46岁,许广平28岁。 结婚以后,鲁迅和许广平的感情是超于一般夫妻之上的。许广平自己说:“我自己之于他,与其说是夫妇的关系,倒不如说不自觉地还时刻保持着一种师生之谊。这说法,我以为是史妥切的。”许广平也常常天真地向鲁迅提问:“我为什么总觉得你还是我的先生,你有没有这种感觉?”鲁迅听了,总是惬意地笑笑,答非所问地说:“你这傻孩子。” 在许广平的协助下,鲁迅后十年写作了大量文章。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握住许广平的手,与她诀别:“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句话,成为鲁迅留给许广平的遗言。 ▼ 郁达夫 王映霞 郁达夫,生于1896年,浙江富阳人。原名郁文。三岁丧父,家庭窘迫。七岁入私塾,九岁便能赋诗。代表作《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 王映霞,生于1908年,浙江杭州人,当年的“杭州第一美人”。 1927年1月14日,郁达夫在留日同学孙百刚家邂逅了王映霞,一见倾心,立刻坠入情网,不能自拔。王映霞长身玉立,肌肤白皙,从小就有“荸荠白”的雅号。在杭州女中和浙江省杭州女子师范就读时,一向都有“校花”之誉,后来更居当时杭州四大美人之首。郁达夫一见倾心,遂求再见,三见,经不住他的苦苦追求,于1928年两人结婚,历12年风雨,最终于1940年正式离婚。 从相识相爱,到最终分手,王映霞与郁达夫的这段爱情纠葛曾在文坛上纷纷扬扬掀起过不小的风波,因而他们之间的这段交往,这段生活历程和情感历程也就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真实而细致的再现了。 ▼ 张灵甫 王玉龄 张灵甫,生于1903年,陕西省长安县人(现西安市长安区)。原名张钟麟,字灵甫,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中将军衔。 王玉龄,生于1928年,安徽籍,是张灵甫的遗孀。1949年4月,王玉龄先到台湾,之后又远走美国,读书打工,寻找新的生活。在此期间,王玉龄一直孑然一身,始终未再嫁。她在航空公司工作了20年,直到退休后,才随儿子回到祖国,现定居上海。 1945年秋,经历了八年抗战颠沛流离的生活,王玉龄随着家人回到了故乡长沙,也是在这一年,17岁的王玉玲见到了张灵甫。王玉龄在回忆录中写道:“那天,他穿一身军装,带军帽。碰巧坐在我椅子的背后。我发现他透过理发的镜子,盯着镜子里面的我打量。我心说,这个人真是讨厌,怎么能这么看着人家,就差把头贴到镜子里面看,于是就瞪他一眼。后来他对我讲,他说幸亏你瞪我一眼,不然的话,如果你要对我笑一笑,我就没兴趣了。我说,你臭美。” 1945年,年幼的王玉龄与抗日名将张灵甫结为夫妻,轰动一时。婚后两人一直过着幸福、甜蜜的生活,直至1947年5月16日,张灵甫在解放军华野五大主力纵队的包围下战死孟良崮,而此时的王玉龄才刚刚过完她19岁的生日。 2003年,王玉龄在上海浦东玫瑰园为丈夫立了一座衣冠冢,碑铭是她为丈夫题的一首诗:“当年有幸识夫君,没世难忘恩爱情。四七硝烟伤永诀,凄凄往事怯重温。” ▼ 钱钟书 杨绦 钱钟书,生于1910年,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 杨绦,生于1911年,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着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 1932年,钱钟书在清华园认识了无锡名门才女杨绦,一见钟情,钱钟书说:“我没有订婚。”“我也没有男朋友。”杨绦回答。世纪佳缘由此展开。第二年,钱钟书与杨绦便举办了订婚仪式。935年绦与钱钟书成婚,不久一同出国留学,无论在牛津或是巴黎,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在牛津,杨绦与钱钟书曾在诗歌里追忆他见到杨绦的第一眼:“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作为国宝级才子,钱钟书给杨绦写过许多情书,她自然喜欢,但追溯起她爱他的原由,今日看来颇为奇异。“志气不大,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这样只想过过平常小日子的志趣,在她眼中与自己甚为相投。妻凭夫贵这事儿,她认为十二分不靠谱。“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是知心朋友,至少也该是能做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 钱钟书在《围城》里对婚姻做了这样精辟的比喻:“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而他自己的婚姻倒是个例外:读读写写,嘻嘻闹闹,悠悠情趣,羡煞旁人。据说这个书生气十足的清华才子,在家里对杨绦关怀备至,钱钟书每天早起做早餐,这个传统一直到老。他还曾用一句话,概括他与杨绦的爱情:“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 徐志摩 陆小曼 徐志摩,生于1897年,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生活。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陆小曼,生于1903年,江苏常州人,近代女画家。她还谙昆曲,也能演皮黄,写得一手好文章。郁达夫曾评她为“一位曾振动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艺界的普罗米修斯。” 1922年,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徐志摩在与陆小曼热恋之时,写下了《爱眉小札》,1926年10月,徐志摩不顾家人的反对,与陆小曼结婚。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罹难去世,陆小曼悲痛欲绝,她在致志摩挽联中说;“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她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致力于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遗作,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姻是冲破封建束缚的自由结合,其间虽也曾彼此伤害,但也深深相爱。 ▼ 梁思成 林徽因 梁思成,生于1901年,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林徽因,生于1904年,浙江杭州人。容貌姣好,才华横溢,是民国时期的四大美人之首,在诗歌方面有着极高的天赋。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这段爱情婚姻,因林徽因这个才华横溢的美貌女人而被人铭记,更因为这个婚姻外有着痴迷的等待者而被人言说不断。 在遭遇了徐志摩以后,林徽因经过一翻理性的考虑,同意了父亲为她定的一桩婚事,嫁给着名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游学欧美主攻建筑设计。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 婚后梁对林呵护倍至,二人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在他们的考察下,很多古建筑得到了全国、世界的认识。 ▼ 巴金 萧珊 巴金,生于1904年,四川成都人,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萧珊,生于1917年,原名陈蕴珍,乳名长春,鄞县人。任《上海文学》、《收获》编辑,兼事文学翻译。 萧珊与巴金在信件中相识,萧珊因《家》一书成为了巴金的书迷,她不停地给巴金写信,迫切地想从巴金那里得到人生方向的指点。而在巴金的眼里,这个小女孩不过是千万个给他写信的读者中的一员。他们通信达大半年之久,却未见过面。最后,还是萧珊在信中写道:“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希望李先生能答应我的请求……”信中不仅约了时间、地点,还夹着一张她的照片。 两人见面后开始了8年的恋爱,1944年5月,巴金与萧珊在贵阳结婚。 有人说,巴金最可佩服之处,就是他对恋爱和婚姻的态度上的严肃和专一。巴金一生的爱情,只和一个叫萧珊的女人有关。 萧珊曾对巴金说过这般热烈的情话:你永远是我的神,跟我的心同在。我的目光永远地跟随着你。我的心里永远有你。在艰苦中我会叫着你的名字。你知道我陪你走这一段路程有多么幸福吗?而巴金的回应也同样让人震撼,他说:她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血和泪。她永远不会离开我也从未离开我。以后我的骨灰将同她的骨灰搅拌在一起撒在园中给花树作肥料。 ▼ 吴文藻 谢婉莹 冰心,生于1900年,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吴文藻,生于1901年,江苏江阴人,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本土化、中国化的最早提倡者和积极实践者。 一个是青年学者,一个是女作家,冰心和吴文藻的相识,始于远洋客轮上的一番阴差阳错。1923年8月,吴文藻与冰心同时由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留学。当时的冰心已是文坛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不乏追求者,却无意中人。吴文藻192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清华学堂,仪表堂堂却十分高傲。冰心不甘示弱,在船上大大方方和吴文藻攀谈起来,这一番交往,使两人建立起了奇遇的友谊。 1929年2月,吴文藻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马上到上海拜见了冰心父母。两位开明的老人尊重女儿的选择,也喜欢吴文藻的博学和朴实,欣然同意了两人的婚事。这一年,冰心29岁,吴文藻28岁。同年6月15日,冰心与吴文藻在燕京大学的临湖轩举行婚礼,六十年的相伴,由此开始。 ▼ 傅雷 朱梅馥 傅雷,生于1908年,字怒安,号怒庵,原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现上海市南汇区航头镇)人,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朱梅馥,女,1913年出生于上海。曾与丈夫出版《傅雷家书》。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民国爱情流行的模本,傅雷和朱梅馥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对。他们是表兄妹,在朱梅馥14岁时,便与傅雷定下婚约。1932年,朱梅馥与着名翻译家傅雷在上海结婚。婚后育有三子,长子夭折,次子傅聪生于1934年,留居英国,钢琴家;三子傅敏生于1937年,教育家,编辑有《傅雷家书》传世。 朱梅馥性格温柔,文静随和,友人称之为“菩萨”。她不仅在生活上把家人照顾得无微不至,在傅雷的工作中也是不可多得的“好秘书”。傅雷的文稿多,且杂乱,她总是先把文稿一一排好顺序,然后再一笔一画地誊抄下来,字迹端正娟秀,一丝不苟。据说就连傅雷给傅聪写的信,每一封,她都要先誊抄留底,然后再亲手邮出。傅雷喜欢音乐,工作之余她就给傅雷弹奏一曲。傅雷爱花,她就时常陪丈夫半夜起来,打着手电筒,在小花园里进行嫁接实验。 整理编辑 | 胡须猫 公众号推荐 |『旧时风物』微信号:yunxiuxiaowu
一、面貌俊秀,中段身材,望之若庄严,亲之甚和蔼;
二、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
三、高尚的人格;
四、风姿潇洒,身体壮健。精神饱满,服饰洁朴;
五、对于女子的情爱,专而不滥。诚而不欺;
六、经济有相当的独立;
七、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
八、有创造的精神,有保守的能力。
我所希望于女子者,约有十项:
一,要有清洁的嗜好和能力;
二,要有概括地眼光以及学识;
三,要有缜密而周到的心思;
四,要有充量而素养的情感;
五,要有治家的兴趣和能力;
六,不要眼光势力;
七,不要自我太强;
八,不要太无意见;
九,不要见人羞怯;
十,不要态度虚浮。
资料来源 | net
楚尘文化 2015-08-23 08:45:10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