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怨:汉家秦地,天涯不归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和亲政策自汉代已有,历史上有不少公主或宗亲女子远嫁异域,但或许由于王昭君故事本身的催人泪下,或许由于传说中她那“沉鱼落雁”的美貌,从未有过一个和亲的公主像她这样得到过如此多的同情和追忆。汉代之后,几乎历代大诗人都为她写过惋惜的诗句。



文 | 三书


南朝陈至隋朝时,有一首流行的曲子,叫《于阗采花》。其唱辞是这样的:


山川虽异所,草木尚同春。

亦如溱洧地,自有采花人。


根据《汉书·西域传》的记载,于阗国去长安9670里,在葱岭(即帕米尔高原)以北200余里。虽处蛮荒绝域,然而这里的人也和溱洧之地一样,亦追求美懂得爱。


《于阗采花》本为古西域乐曲名,属于蕃胡四曲之一。 自汉武帝始,西域便进入中国的历史叙事,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角色。 陈隋时所唱的这首,应当为传入汉地的西域音乐。作者显然是汉人,咏于阗国的风土人情,且视角颇为猎奇。


《于阗采花》本为古西域乐曲名,陈隋时在汉地传唱,到唐代李白再作《于阗采花》,将唱辞翻新。


到了唐代,《于阗采花》仍作为乐府旧曲目而广泛传唱,但是唱辞却翻新了。且看大诗人李白的《于阗采花》:


于阗采花人,自言花相似。

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

乃知汉地多明姝,胡中无花可方比。

丹青能令丑者妍,无盐翻在深宫里。

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


李白这首诗接着陈隋时乐府旧题来写。本辞中不是说“亦如溱洧地,自有采花人”吗?李白说,那些于阗国的采花人,自认为哪里的花都是一样的美,是因为他们从来没见过外面的花。


直到有一天王昭君出塞。“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自晋代起,为了避晋文帝司马昭的讳,王昭君就被改名“王明君”,后人亦尊称其为“明妃”。以直觉和天才写诗的李白,这一句诗让人觉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心里“流”出来的。


李白轻轻松松脱口而出的一句,就将于阗国打回蛮荒僻远的所在。于阗采花人没到过文明大国汉朝,正如井底之蛙,没见过天究竟有多大。口气之狂,态度之傲,恐怕只有当时经济文化皆居世界之巅的唐朝,也只有天才英特的大诗人李白才道得出。


昭君一入胡地,胡中诸花皆羞死。


王昭君的故事,被中国人惋惜了近两千年,上自文化精英的诗人、史学家,下至普通百姓。昭君出塞是汉朝与匈奴交往史上的大事,最早在《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匈奴传》中均有记载。在这两部正史中,王昭君因入宫数年不得见御,她不想成为白头宫女,于是自愿请行,辞别时汉元帝第一次见到王昭君,为其惊人的美貌所打动,然而又不想失信于匈奴,无奈之下只好让王昭君随呼韩邪而去。


然而这个故事到了成书于晋代、撰者为葛洪的《西京杂记》中时,就变成了今人皆知的画工毛延寿版。即汉元帝后宫很多,就让画工为众宫女画像,按图召幸。宫女们于是争相贿赂画工,而王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这样做,于是画工乃故意丑画其形。当匈奴要与汉和亲时,汉元帝便将画像上容貌平平的王昭君给了匈奴。后来辞别一见,大惊,随后大怒,杀了毛延寿,画工皆弃世。


作为一部杂采自野史笔记而成的着作,《西京杂记》中这种“小说家言”可信度本来就不高,姑妄听之即可。后世为毛延寿喊冤的大有人在,比如北宋王安石在《明妃曲》中就说“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西京杂记》中,指画工毛延寿丑化昭君画像,使其不见于汉帝。不过后世为毛延寿喊冤者大有人在。


李白在这首诗里对这件事的态度似乎不置可否。他只说“丹青能令丑者妍,无盐翻在深宫里”,反其意而用之,而且将主题转到另一个方向。他没有说画工丑化美人,却说其美化丑者。无盐是战国时期齐国女子,奇丑无比,后因智慧进谏齐宣王而成为王后。李白在这里只取其丑为典故。


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最后一句伤昭君陷虏。杜甫在夔州所写的五首《咏怀古迹》,其中有一首专咏王昭君。昭君故里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曾属于夔州。杜甫在诗中曰:“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昭君死后被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据说塞外草皆白,独昭君墓上草青,故曰青冢。李白在此亦伤美人王昭君至死不归,没于胡沙。


汉代之后,几乎历代大诗人都为昭君写下过惋惜的诗句。


李白对王昭君的命运的确深深同情,除了《于阗采花》,他还写了两首题为“王昭君”的乐府诗,专咏出塞一事。其一曰: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其二曰: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这两首乐府诗有的版本题为《昭君怨》。昭君远嫁这件事,早在汉代就为国人所伤心,于是为她创作了乐府《昭君怨》,后世传之,至宋词仍有《昭君怨》。


李白这两首诗焦点集中在昭君出塞这件事,第一首借汉地之月写汉人对昭君的留恋,以及昭君的一去不归。第二首刻画昭君上马离去那一刻的心情。


昭君远嫁,早在汉代就为国人所伤心。


王昭君的故事,不论是正史版,还是野史版,都与“妒蛾眉”无关。李白不仅将《于阗采花》的曲辞翻新,还完全驾驭了昭君出塞的历史叙事,其醉翁之意不在惋惜昭君,而是伤贤士不逢明时,为馋妒所蔽,美丑颠倒。归根结底,还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15-08-23 08:42:06

[新一篇] 如果我是富豪

[舊一篇] 自家的癖性 周汝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