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一读】互联网让传统组织加速坍塌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编者按

互联网时代,无论是媒体、企业还是个人都面临着转型。《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认为,互联网并没有让天下大同,“内容为王”是一句鬼话。互联网正在把人群切成一小块一小块,以往全套的传播方法论正在崩塌。只要有资源,就能造浪,没有势能,跨界协作也很难发生。想一个营销点子不难,但持续造浪很难。以下是罗振宇在腾讯希格玛大厦的演讲实录。周末愉快!

互联网让传统组织加速坍塌

演讲 | 罗振宇


目前大家都有互联网思维焦虑症,连马化腾都有,他不敢离开中国去硅谷考察,怕离开几个月公司都没有了,FACEBOOK非常想进中国市场,因为美国的年青人现在已经不用它了,中国是他最后的救命市场;风头一过,人人自危,刚刚给自己的成功写本书,或者刚上好市,公司就快完了。这就是大家为什么有这些焦虑?因为变化太快了,但大多仍然考虑的是怎么在网上卖东西,今天我谈的主要是这轮转型的本质是什么,底层逻辑是什么。


互联网不是新的技术,但他能改变人协作的方式。


工业社会的三大逻辑,就是通过“组织化”协作产生效能,“产品化”规模产生效能,“中心化”传播产生效能。


“组织化”协作产生效能。


农耕文明是没有大规模组织协作的,大家自己耕田自己织布,通过村镇宗祠连接在一起。直到近代化战争,才出现一方正面伤亡70%仍不崩溃的现象,这就是组织化带来的变化。工业社会以后,就有了上班这件事。从国家领导人到一般蓝领工人,都要上班,上班就意味着组织化,意味着高度的分工协作,从此人类的财富开始喷发。


互联网对公司组织的冲击,是在组织体系内部。大家逐渐发现90后员工不太好管了。董明珠规定手机不能带进办公室,因为她发现所有员工都在公司发工资的时间用手机上网,看微信,上淘宝,打游戏。但是,没有人用手机的公司有未来么?马克思曾经说过,到了共产主义是没有分工,没有组织的。他在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说过,“共产主义社会未来是早上打鱼,中午狩猎,晚上讨论哲学。”人是没有分工的,到了共产主义,小到婚姻关系,大到国家,所有的组织形态都将解体消失。


我们身边混得越好的人物,越说不清自己是干什么的。乱拳打死老师傅,每个行业原来历尽艰辛爬到金字塔尖的精英,现在都面临被外行颠覆的可能。现在各行各业的老二、老三很难受,因为他们发现自己一直在追赶、在学习的行业老大也很难受,追上他又怎么样呢?他们都在问自己一个全中国保安最爱问的三个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雕爷牛腩,黄太吉煎饼,这些在餐饮行业掀起轩然大波的人,都不是原来行业内的人。未来是属于外行的。


我们现在一天都在手机里活着,以秒为单位切换着我们的身份,像在开着无穷无尽的会。我们在这个群里潜水,在那个群里活跃,这在个群里主导,在那个群里打酱油。工业时代强加给大家的确定身份没有了。我们的身体被手机剁得跟肉末一样。


……公司能干的人纷纷出走,因为市场会给他各种各样的奖励,腾讯如果不能用足够的股份拉住张小龙,让他觉得出去创业也不过如此,也是留不住这样的精英的。互联网会让未来组织解体的速度会进一步加快。


“产品化”规模产生效能。


产品化就是物化。物质时代表达情感的方式很苍白,不通过物的形式,情感很难表达。比如给老婆买个包,买个钻戒。产品化的逻辑是,假设消费者全部是理性的,他们需要东西越来越好,价格越来越便宜,但工业时代的逻辑给自己挖了一个坟墓,现在已经进入了丰裕社会,产品同质化,丰富化,人类只剩下一个器官无法得到满足,就是自己的大脑。消费者越来越在意产品能给她带来的体验感,能否“嘚瑟”,我的合伙人吴声老师换了一台iphone6,吴声老师真的需要一台iphone6么?他就是为了气我,他也达到了目的,我就很羡慕。


“中心化”传播产生效能。


我们的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又一个的小世界。虽然中心化的结构不存在了,但媒体人仍在努力,他们提出了“内容为王”,这也是一句鬼话。做好内容就行了?货好就行了?我很佩服和喜爱《南方周末》,很早之前就付费下载了《南方周末》的电子版,但恕我直言,我一次都没有看。你的内容好,我也很钦佩,但我就是没有时间看。我只看我信任的人,我喜欢的人,在网上转发的文章。


互联网正在把人群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以往全套的传播方法论正在崩塌。


第一种思维是“人格思维”


我们要从物化的、外在的东西,重新变回人的层面进行思维。前段时间我们在罗辑思维的网店里卖柳桃,我们一天卖了一万箱,天猫一周卖了八百多箱。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因为我们在微信中用了柳传志先生的语音,他在语音中点名求教,问几个网络大咖如何卖好柳桃。人格的力量是巨大的。罗辑思维推出了厨娘李倩,私房菜60秒钟席位一抢而光。接下来还会推出一米八五的大帅哥CEO做的私房菜。工业社会用物来连接大家,互联网社会要用人来连接大家。未来大家可以用自己的人格、自己的禀赋,为自己创造价值。


工业时代的反面是小而美,李宇春粉丝希望她的演唱会门票一定比张靓颖的贵,苹果手机的粉丝希望iphone是手机里面最贵的。未来成功的“小而美”,连接的界面是人,连接的方式也是人。锤子手机是罗永浩,他把人露了出来,卖SOHO的潘石屹也是把自己的脸露出来了。他用自己的人格担保房子,用承担无限责任的人带来的价值,当然比有限责任的公司大。


第二种思维是“势能思维”


工业社会一直在造塔。品牌就是塔,因为地基坚实,不会改变,只要有钱有时间,你就能造出塔来;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只能造浪,因为没有地形,急剧变化,我们只能像造浪机一样,罗辑思维很多举动,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我们永远不会再卖月饼和柳桃了,造浪你要搞得起,还要摁的住。第一次赚到钱了,就要摁住再赚的念头,因为第二次就是工业化的重复;罗永浩砸了一次西门子冰箱,绝不会再砸第二次,他只能和方舟子斗,再和王自如斗,用这种方式保持他斗士的姿态。基业长青是工业时代的妄念,移动互联网时代不会再有长久的商业势能,还不如自己漂亮地结束。造浪是为了知名度,是为了让他人来找你,利益来自其他资源,我们做了柳桃,与大佬柳传志合作了一把,现在又有几个大佬赶来跟我们谈合作。只要有资源,就能造浪,没有势能,跨界协作也很难发生。想一个营销点子不难,但持续造浪很难。


第三种思维是“生态思维”:


“钟”与“云”。有人曾经问我,如果你不在罗辑思维了,你这个社群怎么玩下去?我说,你不就是想问假如我死了罗辑思维这个模式怎么办么。世代传承永续经营,是工业时代的妄念。将一个公司经营多少代,有什么意义?所有的社会都是生态的,既然是一个生态,就不是活下去,而是把基因传下去。把自己的资源整合起来,让别人在自己的平台上创业,就是基因的一种传承。1955年卡尔·波普尔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钟,一种是云。钟就是内外界线清楚,用不同的零件构成,有分工,可以画出蓝图,可以不断优化,可以复制;云没有一模一样的,没有界线,内外一致,没有分工,没法复制,每朵云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罗辑思维我想坚持10年,虽然目前比较火,但我估计最多一年,市场上就会有更多的其他社区出来;我希望在社区内部找到一切有出息的人,请到平台上,我们对他进行支持,这就是基因的传承啊。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将烟消云散。如果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的两个线索“人的延伸”和“跨界协作”用一个词代替,就是“连接红利”。


腾讯思享会 2015-08-23 08:43:29

[新一篇] 那么多人在朋友圈賣貨,到底能不能賺到錢?

[舊一篇] 作為知識分子,蘇珊·桑塔格比魯迅更完美? 紀念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