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书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11种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法的中国性》

王人博着,2014.9



着者何人

王人博,宪法学家,代表性着作有:《法治论》《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宪政的中国之道》,随笔集《孤独的敏感者》。其中,1989年与程燎原合作《法治论》,是九十年代国内外极具影响的学术着作,国内系统研究法治理论的开山之作;《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宪政的中国之道》对中国百年宪政思想史的研究,是一种真正本土化的学术,是宪政主义在中国语境下的完整表达和融入的杰出着述。


内容提要

《法的中国性》是中国近代宪政问题研究的"偏向""深化""偏向"在这里意指的是方法上的改变;"深化"意味着由宏观到微观,由"""",属于概念史、观念史的研究范畴。主要内容是对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法律中使用的核心基础性概念(比如民权、民主、宪法等),以及五四宪法、七五宪法、劳教制度、法家思想等的一种开放式研究,探讨在近代中学与西学的激荡中,民权、民主、宪法等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变革和制度的创新,对其中国实践作了历史和语言双重维度的解释。



《从华夏到中国》

刘仲敬着,2014.9



着者何人

刘仲敬,长于新疆,而独以川人自属。尝操宋慈故业,而自授史学。刀下阅尸,笔下着史,足可谓神来转身。昔以文言译休谟《英国史》四卷,开华文先河;着述《民国纪事本末》,亦可堪奇书。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系列历史快门的镜头,讲述了从殷周到清末民初的历史演变脉络,并兼及考察欧洲诸国的重要历史节点,将中国文明的演化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视野中,探讨历史上具有独特意义的人物、事件、思想,以此呈现出"从华夏到中国"的历史脉络--华夏各邦的塑造、从封建多国体系到官僚帝国、衰亡与重建、西欧秩序如何产生世界秩序、近代中国建构的若干关键路径。如果将这些快照联接起来,就会产生文明-秩序之流的万古江河。其中,华夏川流、世界秩序、形态与背景、激荡的百年(包括正在发生的历史),这四种元素相互衬托,构成彼此的解释和整体的意义。如果拆散,解释和意义就会丧失其完整性。只有这些元素的配置恰到好处,我们才能理解自己在意义世界当中的位置,理解产生我们的生命川流,理解我们所在的世界秩序。



《汉语法学论纲》

许章润着,2014.11



着者何人

许章润,法理学者,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代表性作品主要有《说法o活法o立法--关于法律之为一种人世生活方式及其意义》《法学家的智慧--关于法律的知识品格与人文类型》等,主编《汉语法学文丛》《西方法哲学文库》和《法意丛刊》等丛书,另有散文集《坐待天明》《六事集》。


内容提要

《汉语法学论纲》一书,从中国文化命意的深度和高度,怀揣着家国情怀的现实和忧思,以学术的敏锐和严谨,挖掘了中国古代传统法律文明背后的价值思想脉络及其与现代法学的转轨对接途径。其中,"汉语法学论纲--关于中国文明法律智慧的知识学、价值论和风格美学"一文,计12万字,全文发表在《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5期,在1949年后的学术期刊界一次性发表的长文中尚属首例。具体说来,该书所谓"汉语法学",以汉语作为表意工具,于中国历史的观照下,将中国人生和中国社会的法律生活当作基本对象,而将中国文明的人文忧思与价值关怀拥纳入怀,意在讲述一个民族文明转型和立国进程的法律史叙事,构成了它的政治立国的意义指南,也是赋予近代中国"立国、立宪、立教和立人"四位一体的政治建国进程以制度肉身的法意资源。经此作业,本书着意于现代中国政道与治道的法理表达,期期于探究一种基于深切历史感的华夏邦国政治,从而,为奠立现代中国文明的法制体系提供伦理-政治意识。



《法治论》(2014年增订版)

王人博、程燎原着,2014.11



着者何人

王人博,着名宪法学家,曾任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现代法学》和《西南政法大学学报》主编,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政法论坛》主编。代表着作有:《法治论》(与程燎原合着)、《权利论》(与程燎原合着)、《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宪政的中国之道》、《法的中国性》及《孤独的敏感者》等。程燎原,着名法理学家,曾任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现任重庆大学法学院教授。代表着作有:《法治论》、《权利论》、《从法制到法治》、《清末法政人的世界》、《中国法治政体问题初探》等。


内容提要

本书为国内最早提出"法治论""依法治国论"的名着,初版于1989年,再版于1997年,现经过重要修订和增订后,于201411月推出最新版。二十多年后,再次出版两书的最新增订版,一方面在于两书代表了两位作者在那个年代的真实的思考,而且两书分别在1989年和1993年出版,散发出明亮的光芒,因为当时中国新时代的法治进程刚走入黎明阶段,尚是一片幽暗,该书适时而出,成为指引航向的路灯。二十多年已逝,到了中国法治的正午时分,依然一版再版,作为法学入门的读物,它的价值(于法治与权利的启蒙和奠基作用)仍不可小窥。



《中国法史导论》

黄源盛着,2014.9



着者何人

黄源盛,台湾大学法学博士,日本京都大学法学部研究。政治大学法学院前特聘教授,现专任辅仁大学法律学系教授,"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先后兼职于台北大学、台湾大学、东吴大学等校,讲授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刑法。专长法史学、刑法学,着有《中国传统法制与思想》(1998,五南)、《民初法律变迁与裁判》(2000,台湾政治大学法学丛书 47)、《法律继受与近代中国法》(2007,台湾政治大学法学丛书 55)、《汉唐法制与儒家传统》(2009,元照)、《民初大理院与裁判》(2011,元照)以及《中国法史导论》(2013,犁斋社)等书,另有法史学相关学术论文多篇。近二十年,主要致力于"民初司法档案""晚清民国立法史料"的整编与研究,论着颇丰。



内容提要

《中国法史导论》是台湾着名法学家黄源盛教授任教政治大学、兼职"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期间的呕心之作。作者采取"轻其所轻,重其所重"的书写方式,有选择性地集中阐释了几个重要的核心课题。从规范的源流到法系的形成(溯源),总述传统中国法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及下自先秦以迄民国,以"历史时期"区分为经,从法律规范、法律制度到法律思想、法律意识乃至司法实践,以"问题导向"解析为纬,兼采"""不变"的静态与动态书写方式,从时间、空间和事实三个向度呈现了中国法史演变的面貌。



《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

鲁西奇着,2014.10



着者何人

鲁西奇,现为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与历史地理研究。着作《区域历史地理: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城墙内外:古代汉水流域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人群o聚落o地域社会:中古南方史地初探》、《中国古代买地券研究》等专着6种,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入选首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专家。


内容提要

运用"空间"的观念与方法,思考"空间"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空间结构,可称为"空间维度下的历史分析"。全书分为"区域多样性""核心与边缘""城市与村庄"三大部分,分别讨论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区域多样性""中国历史发展的五条区域性道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经济地带及其变动""王朝的'核心区'及其变动""内地的边缘""'边缘''核心'""权力与城市空间""乡村聚落形态的演变及其区域差异"等主题,多角度、多层次回答"统一、多元中的中华帝国是如何可能的"这一宏大命题,得出了一些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认识。



《茶之路》

生活月刊编着,2014.9



着者何人

《生活月刊》,一本讲述"生命""生活"的人文杂志,创刊于200512月,以"生活的禅意,生命的教育"为创作理念,寻找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文化的真正内在价值。从传统中国获取灵感,以"天地人真善美诗礼乐"为内容框架,注重印刷工艺美学与考究的装帧,《生活》亦是一本美艺之书。历年出版的优秀专题包括:"重走梁思成之路""敦煌:众人受到召唤""茶之路""家书""民艺中国"等等,屡获亚洲出版业协会颁发的"最佳特写报道""最佳摄影报道""最佳杂志设计"等荣誉。



内容提要

2013年春茶开采,"茶之路"第一站抵达四川,随后历时一年的时间,采访小组到达浙江、江苏、广东、云南、安徽、福建、台湾……共计踏访四十多座茶山,涉及绿茶、黄茶、白茶、红茶、花茶、乌龙茶、普洱茶、黑茶等主要茶类品种,对于每种茶生长在怎样的水土,经历了怎样的各自区别的种植过程和制作工艺,以及茶人展现的制作工艺,均有详述。



《古书之媒》

韦力、拓晓堂着,2014.11



着者何人

韦力,着名藏书家,收藏有7万余册古籍善本,被认为是中国民间收藏古籍善本最多的人。故宫博物院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国嘉德等数家拍卖公司学术顾问。相关着述有《古书之美》《古书收藏》《批注本》《书楼寻踪》《芷兰斋书跋初集》《芷兰斋书跋续集》《中国古籍拍卖评述》等。拓晓堂,原供职于国家图书馆,1994年加入中国嘉德拍卖有限公司,是年秋,组织中国古籍善本第一场专场拍卖会,开创了中国古籍进入拍卖市场的先河,并确立了古籍善本每年春秋大拍的惯例。


内容提要

《古书之媒--感知拍卖二十年摭谈》为我国民间藏书名家韦力先生同嘉德拍卖有限公司古籍善本部总经理拓晓堂的对谈录。全书分七个部分,详细解读了近二十年来我国古籍拍卖的奇书、奇人、奇事。二十年古籍拍卖的点点滴滴,见证一段段历史、一个个家族的兴衰、一个个爱书人的喜怒哀乐与痴情。喜的是好书得藏,文化得以传承;悲的是错失良缘,斯人斯书已失。本书隐含着古籍鉴别、版本选择、价值判断等专业知识,介绍了这二十年来我国市场上出现的一些重要古籍的收藏价值及流传情况,以及一些大藏家藏书历程,从中可见他们的人生趣味及其对传承文化的拳拳之心,并从古籍拍卖的征集、图录、封面、估价、佣金、保证金等方面全面展示了古籍拍卖的市场运作情况以及它对保护、传承我国古籍的重要意义,对认识我国古籍善本的流传及保存状况大有裨益。



《疲劳的颜色》

景辰(孙德鹏)着,2014.4



着者何人

孙德鹏,法史学者,任教于西南政法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是清末民国宪法史。"从走上讲台,到过上一种手边有几本书的教书匠生活,始终都有点不期而遇的感觉,所幸仍乐此不疲。"


内容提要

借由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大转型这段历史的梳理,窥见传统文人、武人、乡绅、旧式官僚等你各色人等在时代变局中的身份与思想的转换,深入历史发生的情境解析清末民初"立宪"之时代精神的嬗变过程,呈现中国政治文明更生之艰难与反复。孙德鹏在书里说道:"历史是什么?是时间的味道,是寻求趣味的本能,是敏感者的梦忆。"《疲劳的颜色》正是他对民国历史的一场梦忆,梦里有袁世凯、民国军阀、宪政补丁沈玄庐、周作人、康有为等人物,借此,他从比较深的层次探讨了民国史时期宪政史的发展和思潮的变动。变动。



《谁是真凶:清代命案的政治法律分析》

徐忠明、杜金着,2014.10



着者何人

徐忠明,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研究领域: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比较法律文化。学术成果有《法学与文学之间》《思考与批评:解读中国法律文化》《案例、故事与明清时期的司法文化》《情感、循吏与明清时期司法实践》《<老乞大><朴通事>--蒙元时期庶民的日常法律生活》等。另外,在《中国法学》《政法论坛》《中外法学》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杜金,中山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中国法制史、法律文化、司法伦理学。着有《传播与阅读:明清法律知识史》等。


内容提要

本书研究了三个相互交叉的话题:命案、疑案与冤案,包括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春阿氏杀夫案、三牌楼冤案等清代着名命案,以清季冤狱的产生与平反的案件为样本,着力揭示其中存在的重重黑幕,进而分析和解读这些案件最终得以平反的各种因素--司法政治、司法技艺以及社会网络的隐秘故事,旨在勾勒中国式的"超越合理怀疑"的独特意义与程序结构、清代中国的司法制度及其运作实践、清代命案的驳审程序及其特点、审理死刑"疑难案件"的法律制度与操作技艺等。



《明镜高悬:中国法律文化的多维观照

徐忠明着,2014.1



着者何人

徐忠明,男,上海川沙人。现为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比较法律文化。学术成果有《法学与文学之间》、《思考与批评:解读中国法律文化》、《案例、故事与明清时期的司法文化》、《情感、循吏与明清时期司法实践》、《<老乞大><朴通事>--蒙元时期庶民的日常法律生活》等。另外,在《中国法学》、《政法论坛》、《中外法学》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内容提要

《明镜高悬:中国法律文化的多维观照》是作者徐忠明教授近年来思考和写作的结集。全书分五个栏目,从"核心观念""器物与图像""档案虚构""人物与制度""诗与小说"几个切入点对我国古代法律进行了跨学科考察。所涉内容,既有概念解读、人物考证、文化解释,也有制度梳理、司法实践考索、律条档案分析等。如通过对古代司法建筑中"明镜高悬"匾额和古代典籍中听审插图的考释和解读来考察司法意义,还原古代司法实践的场景,深入探究司法权力背后的运作机制,解释司法官员与诉讼两造的心态模式和行为策略,评估司法实践之于社会秩序形成的作用与意义。本书作者通过勾勒和描述中国法律史图像,冀以改变目前中国法律史的研究格局。



凤凰读书 2015-08-23 08:42:45

[新一篇] 村上春樹:何謂自己?或炸牡蠣的美味吃法……

[舊一篇] 納博科夫:俄羅斯的作家、書報檢查和讀者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