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 簡體 傳統 |
[导读]徐锡麟之死,加速了立宪与革命的赛跑。1906年,在四处起义的压力下,清政府预备立宪,试图保清又保国。但在革命派看来,清政府是假立宪真专制。只有彻底推翻清政府,才能保国。
买官为刺杀恩铭作准备
1905年,安徽省巡抚、庆亲王奕匡的女婿恩铭收到了一封推荐信。信是湖南巡抚俞廉三写来,举荐自己的表侄,徐锡麟。俞廉三是恩铭的老上级,恩铭也一直对他执门生礼。
看过信后,恩铭便安排徐锡麟在武备学堂做“会办”(负责人的助手)。
但他不会想到,正是这次接纳,今后将会搭上自己的命。
其实,徐锡麟的官也不是白给的,也是花钱买的(纳捐)。自清朝乾隆开始,纳捐之风盛行,还明码标价。
不过,买官的钱并非徐锡麟自己掏的,而买官也并不是为了做官。这钱是光复会成员、绍兴富商许仲卿捐赠的。他一共捐了5万元,用于徐锡麟、陶成章等4名光复会成员买官。买官入清廷,是为了“藉权倾虏廷”。
两年后(1907年初),徐锡麟升职了。恩铭给了他安徽巡警学堂会办(相当于警察总局副局长)兼巡警学校监督(相当于警察学校校长)的职位。
这次的升职,离刺杀恩铭的计划又近了一步。
虽然恩铭待徐锡麟不薄,但这在他看来,是“私惠”;而刺杀恩铭,则是为天下的“公愤”。因为,在这位封疆大吏的背后,是革命党人欲推翻的清王朝。
枪杀恩铭后受挖心之刑
就在徐锡麟履新后不久,有人对恩铭说,徐锡麟可能是革命党。但恩铭并未过多在意。他认为,这个年轻人大概只是敢于言论罢了。
出于警惕,他后来还是试探了徐锡麟:“有人说你是革命党。”
徐锡麟则不屑地回道:“大人明鉴。”这副懒于申辩的样子,彻底卸掉了恩铭的戒心。
没过多久,革命党人的活动走漏了风声。恩铭拿到了一份名单。但他却信任地将它交给了警察局副局长徐锡麟,让他查办。这份名单上,就有徐锡麟自己的名字。
徐锡麟看了名单后,沉思片刻,决定“尽早发难,单独行动,少牵涉人”。
警官学堂毕业典礼这天(当年7月6日),就成了恩铭丧命之日。
毕业典礼当日,在毕业班学生行礼之时,徐锡麟抢上一步,单腿下跪,双手举上学生名册:“报告大帅,今日有革命党人起事!”
暗号刚落,子弹飞向恩铭,他身中7枪后毙命。
徐锡麟被捕后,按旧历“张汶祥杀两江总督”案处置,受挖心之刑。
加速立宪与革命赛跑
徐锡麟之死,加速了立宪与革命的赛跑。
1906年,在四处起义的压力下,清政府颁布了预备立宪诏书,随后又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试图保清又保国。这让不少支持君主立宪制的人看到了希望,立宪派势头上涨。
但在革命派看来,清政府是假立宪真专制。只有彻底推翻清政府,才能保国。而预备立宪的颁布,势必会影响革命的进程。
因此,他们加紧了活动。徐锡麟的刺杀,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其实,对于到底是否立宪、如何立宪,清政府一直都在犹豫。诏书中,也回避了政治制度这一问题。毕竟,参照日本,立宪限制了皇权,而这是清政府不愿看到的。
就在犹豫之时,徐锡麟投出了炸弹,引发了“地震”。
于是,在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其中提出9年预备立宪期限。也就是说,在1917年正式颁布宪法,并进行第一次国会选举。
显而易见,这还不是一拉即倒的大厦。
根本的原因,还是清政府不愿真正改变体制,最终一次次地错掉了机会。1908年也很特殊,慈禧、光绪先后离世,朝中好几个开明大臣也去世了。一时间,各种利益矛盾突显,摄政王载沣无力调和。本就不坚定的立宪,更受影响。
1911年,辛亥革命最终还是爆发了,清朝终究还是终结了。
今日早报 2011-11-28 20:10:57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