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 簡體 傳統 |
善知识言(转自天涯)
婉约清风 发表于2009年05月29日 15:28 阅读(3) 评论(0) 分类: 个人日记
作者:威音王 提交日期:2008-5-27 19:59:00 访问:1143 回复:55偶然进入到这里,发现很多人对佛教大义无从把握,故有心讲讲自己理解的佛教,抛砖引玉,希望能促进互相理解。另外,本文设定的受众是一般大众,并且有意跟一神教的教义相比较,有心人当能心领神会。
佛讲法,甚至成立教团,结集经典的目的是什么?所谓“开示悟入”佛知见也。佛知见,佛所知佛所见也。佛知见跟众生知见有什么区别呢?佛意思是觉者,觉悟了宇宙人生实相,遍知一切。庄子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大部分世人也是这样的观点吧。其实觉悟宇宙人生实相、遍知一切是可能的。当然这是圣者才可以 ,非凡夫可行也。凡夫以相见,圣人以性见;凡夫能观与所观分离,圣人能所双泯。换句话来说,圣人可以入一个觉性圆满的境界,没有主体客体的分别,跟万物合一,故能遍知一切。佛法重实证,如果释迦佛当年做不到,他就是大骗子,如果后来的佛弟子做不到,佛教也是一个骗子组织而已。文字只是工具,知与行还是有很远距离的,佛法的真义只有那些体悟心性,游戏性海的圣者才能心领神会。下面所讲也是比喻,不是真正佛法,好像用手指告诉人月亮的方向而已。
先讲世界与众生的起源,分三步讲:
(1) 有情众生和无情的国土都由自性而生,本来一体,互相融摄,没有分别,没有主体客体之分。这里所谓的自性还有其它名字,如空、真如、实相、法界体性等等。(有需要的话,佛教完全可以再给起一个名字叫造物主的,只是不知道信基督的朋友们有没有意见。)
(2) 在自性里能观者和所观者是一体的,无明妄念一动,分别意一起,主体和客体(专业术语叫“能所分离”)就分离了。所谓分别意就是不满足主体和客体不分的境界,要加以详细认识,故种种分别开始了:主体和客体,善和恶,天堂与地狱―――还有时间和空间,光明与黑暗,生起与灭亡等等境界也出来了。(分别善恶?是不是伊甸园的禁果,是不是人的原罪?)
(3) 继续发展,对事物进行分别与界定,就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确定事物的相状,不同的时空境界生命,发展出不同的方式,人这种生命形式确定事物相状的方式是什么呢?所谓六根也,眼、耳、鼻、舌、身、意。眼根看光色,耳根闻声音,鼻根嗅香味,舌根尝滋味,身根接触觉,意根思考比较。这六种渠道接收来的信息不停组合分别,根据这些信息形成了“我”和“我的外界”这两个认知,时间久了,这两个认知变的非常顽固,换句话说有情众生和无情国土就这样出现了。
这是本来很自然事情,法界本来就这样,没有好环,没有善恶,没有多也没有少。但对个体的生命来说,身体的种种苦乐境界,精神世界的孤独与冲突,生命界的种种生死现象,物质世界的种种生灭现象,这一切纠缠着他,不知道这一切的来由。迷失的生命自有一股冲动要觉悟,要了解真相。这股冲动人人不同,人与其它有情生命也不同,主要是自己迷失得有多深。故众生悟道的根基就不一样拉。
有情众生一方面被种种现象种种觉受所牵所迷,另一方面又是由自性而发展和分化出来的,故有觉悟的可能。如何觉悟?这个问题展开就比较复杂了,所以举一个佛经里面的例子简单讲讲吧。
以观音菩萨证果的例子(出自愣严经),分三步说明。
(1)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2)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
(3)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自性起用,通过耳根来辨别声音,所以我们能够耳根来入自性大海也。众生如果能够这样修行成功,证入耳根圆通境界,他的果位就是观音菩萨甚至观音佛。这是佛教命名的奥秘,称为“表德法门”。也不要认为是一个观音或者很多观音,一个或者多个,都是主客分离,分别境界中的名相而已。在自性大海中,没有这些分别,即不是一个也不是多个,他就是一切。
先看(1):“初于闻中,入流忘所。”就是入能闻的性流,所闻的对象消亡。
到(2):所谓“动静二相,了然不生。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就是讲功夫越来越纯熟,各种分别境界消弭的过程。动与静,空与有,生与灭等等都是分别境界,其实还有无量的分别境这里没有说,比如善与恶,空与有,左与右,上与下,过去与未来等等。
最后(3):“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分别境完全消弭就是寂灭,也叫空、涅盘等等。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分别境消弭,所谓的世间与出世界,天堂地狱就没有意义了,即不在世间也不在出世间,不在天堂也不在地狱,而是合一了。“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这个境界没有分别,既是佛也是众生,无二无别,这就是觉者的境界,遍知一切,创造一切。(上帝的境界是不是这样呢?)
行文至此,读者应该能抓住佛法大义了吧。如能明白,何必再纠缠其它枝末呢?下面再聊聊几个问题:
(1)佛教是唯心还是唯物?一神还是多神?
佛教修行者目标消弭各种分别境界,锲入如如不动之性海,自在无碍,能入一切境界,所谓的唯物与唯心,有神与无神,一神与多神,天堂与地狱,善与恶等等其实都是戏论,没有什么意义。
(2)不要对一些专门术语望文生义
很多人望文生义,看到“空”“涅盘”等等字眼就起种种见解,不愿深入理解其中的含义,发表很多浅薄的不复责任的言论,引起很多争端。佛讲法遵循理性原则,对一个问题往往讲解得很精细,所以有很多专门术语。并不是简单的净信,也有哲理化的一面。这对很多浮躁的人确实是一个障碍,但每一个追求真理的人应当努力前行。
(3)佛法的觉悟之路验证性很强
佛把自己觉悟的方法告诉后人,这个过程讲得很详细,完全符合理性,也可以验证的。怎么做可以到什么境界,身心有那些改变,都讲得一清二楚。在这个过程中,分别境渐渐消弭,主客体也慢慢合一,各种障碍也在消除,越来越自在。这种自在,一般人看来就是神迹,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不受时间障碍,能观过去未来;比如不受空间障碍,能观整个法界,穿墙过壁,飞天遁地等等。这些神迹在其它强调信仰强调所谓精神生活的宗教里面只是成为教典的记载,而哪怕在当今,能行神迹的佛教修行人比比皆是。轻易否定神迹的人只是因为见识不够福报不够没机会接触而已。
(4)佛经记载与现代科学发现矛盾否?
佛能锲入主客体不分别的境界,不受一切障碍,故佛对现象界的了解是究竟的。佛经有些记载跟现代科学的发现丝毫不差,也有一些现代科学还无法验证甚至互相冲突原因很多。第一,佛经在结集与传译过程中可能有错误。第二,现在自然科学还没有深入那个层面。第三,观察和描述的立足点不一样,造成好像跟现代科学的结论向背。佛观察一个现象,是在自性的当下中开显的,取一个点为中心,然后依常人的时空格式进行排列,再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取的点不同,时空格式稍有出入,语言描述出来的结论当然不一致了。第四,观察的手段不同。佛在自性中照见,能对一个事物了了分明,看清事物的真相,而依常人粗陋六根,有些事物是看不到的。比如常人哪里理解生命可以以光的形态存在呢。他们没有办法锲入光音天境界,反而怀疑佛所说。
(5)佛教组织问题
佛的觉悟后,应机讲法,因为当时印度的求道者有出家的传统,应这个机缘才建立起出家僧团。僧团有更便利的条件,帮助很多先贤都走上觉悟之路。另外僧团在传播佛法方面也有很大贡献。但毕竟是凡夫僧团,在这里面能找到凡夫所有的毛病。我们不要因为看到这些现象而丧失走上觉悟之路的机会。觉悟毕竟是个人的事情,真能明了自心,认识自己,跟僧团有什么关系呢,甚至跟释迦佛有什么关系呢?
教内一直有两个相互牵制的传统,一个传统不断维护佛经和僧团的权威,不要走错路;另外一个传统就是不断提醒真正的佛法是内心的实证,不是佛经里面的教条,更加不是教团组织领导人所能开会决定的教条。这可能是为什么看起来佛教很乱的原因吧。
(5)如何看待佛典
佛说法四十九年,应机说法,如云如雨,精彩的东西太多了,弟子们都记录下来,典籍当然多。但说法不离自性,核心不变宗旨不变,很多经典都是能完整表达佛教宗义的,能搞清楚其中一本就能把握佛法大义。 另外“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佛教一直有自悟自解的传统。刚入门时依靠佛典开示依靠老师指点,一但能体悟自性,就能独立了,所谓:“迷时师度,悟时自度”。体悟心性又称开“宗门正眼”,可以说法不离自性了,不拘文字,应机说法。不但历代先贤应机说法,佛陀在世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虽然有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佛最后却说自己不曾说法。因为实无法可说,众生本来如是,若能反观自照,哪里用释迦喋喋不休?在真佛子看来,三藏十二部亦如露如电,如空谷音,非佛法也。明理,印心而已。
婉约清风 2010-07-15 08:32:42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