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之后,再无中国,古典意义上中华文明的衰败与陨落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14.jpg

  公元1279年2月,南宋残军与元军在新会崖门海域(今属广东省江门市)展开了一场历时20多天的大海战,这是宋朝末年宋朝军队与元军的一次战役,中国方面对参与这场战争的人数有30万及50万两种说法,但据日本方面的记载,宋元双方投入军队50余万(其中宋方面20万,但20万人中包括了文臣及其眷属、宫廷人员、普通百姓,实际战斗力只有数万),动用战船2千余艘,最终宋军全军覆灭告终,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9岁的皇帝赵昺蹈海殉国,超过十万南宋军民不愿被残暴的蒙古政权所奴役,纷纷投海自尽,这场战役标志着南宋的灭亡。


  仔细研究了一下南宋灭亡的历史,感到非常心痛,崖山海战尤为惨烈,周总理曾经说过,南宋流亡政权不应该在崖山做殊死搏斗,而应该带兵到海南岛去,带兵到台湾去,在那里继续保留汉人政权,我很赞同周总理的这种说法,南宋当时应该全面退守,退守的最佳地点是台湾,退可守,攻可扰,以蒙古人的实力,当时根本不具备从海上攻打台湾的能力。


  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农业、工商业、手工业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巅峰,其成就超过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后的明清,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抑制工商业的朝代,并且极力发展对外贸易。两宋时期,国家非常富裕,GDP占全球八成之多,但国家却不重视军事实力,军队忙于经商而不演练,没有战斗力,面对外敌入侵总是战败求和,丧权辱国殆尽,最终还是难逃灭亡。两宋灭亡的历史非常令人心痛,一个工商业高度发达、经济繁荣、人们生活富裕的文明先进的文明古国却被落后的蛮夷所灭,民众遭到野蛮民族的屠杀和侮辱,现代文明过了几百年都没有恢复元气,原因是什么呢?宋代的文人执政重文轻武,军事力量尚不能保家卫国,一味的高速经济发展又有何用呢?


  两宋300余年,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在军事上屡受外敌之辱,军事策略的失败又导致政权的灭亡,最终崖山海战后,10万宋人投海殉国,令人叹息,不少外国的史学家将宋朝灭亡视为古典意义中国的结束,所谓“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南宋之后的明朝是古代中国最后一个汉人政权,面对满清的进攻,南明采取了退守台湾的政策,可惜大汉奸施琅率领清军渡海东征,一举攻克澎湖,并招降台湾郑氏王朝。南明政权可谓前功尽弃,若南明政权不主动投降,而是死守台湾,以当时满清的海军实力,应该没有大规模渡海作战的能力,南明政权亦可在台湾得以延续和发展,几百年之后的中华民国在台湾就成功的谱写了这则历史。


  时光到了二十世纪,历史轮回多么的相似,中华民国的汉人政权也遭遇到了空前的危机,最终非常明智地采取了退守台湾的政策,历史证明,这个策略成功地保住了一个汉文明政权的后裔,并将其最终发扬光大,事实证明,即使到了现代战争年代,大规模的渡海作战依旧面临极大风险,实力再强大亦不敢轻易为之,可见当年南宋崖山海战的战略错误是多么巨大。


  崖山海战之后,可以说中国的精英尽丧蒙古人之手,此后汉文明再也没有振作起来,市民社会的发育,新型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创新都无从谈起,中国丧失了最好的发展机会。虽然百年后汉人复国成功,但继起的明王朝还是受到蛮族很大影响,大开历史倒车,抑制商业贸易,其统治阶级相比较宋朝统治者而言也更残暴,此后的数百年,面对外侮,大多数的汉人精神麻木苟且。


  对此,鲁迅曾经这样评价:不能说话的毛病,在明朝是还没有这样厉害的;他们还比较地能够说些要说的话。待到满州人以异族入侵中国,讲历史的,尤其是讲宋末的事情的人被杀害了,讲时事的自然也被杀害了。所以,到乾隆年间,人民大家便更不敢用文章来说话了。


  中国文明垂世而独立,可以说是除西方基督教文明外最大的原创性文明,在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打击下,在南宋末年,崖山之战后,整体性亡于蒙元,中华文明的发展的积累被破坏,可以说,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论古典意义上的中华文明衰败与陨落


  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是宋朝末年宋朝军队与元军的一次战役,这场战争标志着南宋的灭亡,中国方面对参与这场战争的人数有30万及50万两种说法,但据日本方面的记载,宋元双方投入军队50余万(其中宋方面20万,但20万人中包括了文臣及其眷属、宫廷人员、普通百姓,实际战斗力只有数万),最终宋军全军覆灭告终。此次战役即标志着宋朝的灭亡。

  崖门

  崖门因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延伸入海,就像一半开掩的门,故名崖门。

  崖山海战概况

  崖山海战是宋朝末年宋朝与元朝的一次战役,这场战争直接关系到南宋流亡朝廷的兴亡,最终宋军全军失败告终。此次战役之后,宋朝随之覆灭,蒙元政权完全控制了中国。这一事件也标志着古典意义中华文明的衰败与陨落。

  攻破临安

  元军在襄樊之战大破宋军以后,直逼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德佑二年(1276年)宋朝朝廷求和不成,于是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宋度宗的杨淑妃在国舅杨亮节的护卫下,带着自己的儿子即宋朝二王(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出逃,在金华与大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会合。接着进封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赵昺为副元帅。元军统帅伯颜继续对二王穷追不舍,于是二王只好逃到福州。不久,刚满7岁的赵昰登基做皇帝,是为宋端宗,改元“景炎”,尊生母、宋度宗的杨淑妃为杨太后,加封弟弟赵昺为卫王,张世杰为大将,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陈宜中为丞相,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并组织抗元工作。

  灭宋步伐

  赵昰做皇帝以后,元朝加紧灭宋步伐。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沦陷,宋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直奔泉州。张世杰要求借船,却遭到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寿庚拒绝,随即早有异心的蒲寿庚投降元朝。张世杰抢夺船只出海﹐南宋流亡朝廷只好去广东。宋端宗准备逃到雷州,不料遇到台风,帝舟倾覆,端宗差点溺死并因此得病。左丞相陈宜中建议带宋端宗到占城(今越南南部),并自己前往占城,但后来二王数次召其回来都不返;最后逃到暹罗(今泰国),最后死在那里。端宗因落水染病,不久崩逝,由弟弟7岁的卫王赵昺登基,年号祥兴。赵昺登基以后,左丞相陆秀夫和太傅(太子的老师)张世杰护卫着赵昺逃到崖山山,在当地成立据点,准备继续抗元。不久﹐在现时广东和江西二省抗元的文天祥得不到流亡朝廷的支援,被张弘范部将王惟义在海丰县的五坡岭生擒,在陆地的抗元势力覆灭。

  进攻赵昺朝廷

  祥兴二年(1279年),元朝派汉人投降大将张弘范进攻赵昺朝廷。后来在不久以前攻占广州的西夏后裔李恒也带领援军也加入张弘范军。此时宋军兵力号称20多万,实际其中十数万为文官、宫女、太监和其他非战斗人员,各类船只两千余艘;元军张弘范和李恒有兵力十余万(一说为三十万),战船数百艘。这时宋军中有建议认为应该先占领海湾出口,保护向西方的撤退路线。张世杰为防止士兵逃亡,否决建议,并下令尽焚陆地上的宫殿、房屋、据点;又将下令千多艘宋军船只以“连环船”的办法用大绳索一字形连贯在海湾内,并且安排赵昺的“龙舟”放在军队中间。元军以小船载茅草和膏脂,乘风纵火冲向宋船。但宋船皆涂泥,并在每条船上横放一根长木,以抵御元军的火攻。元朝水师火攻不成,以水师封锁海湾,又以陆军断绝宋军汲水及砍柴的道路。宋军吃干粮十余日,饮海水之士兵呕泄。张世杰率苏刘义和方兴日大战元军,张弘范擒张世杰甥韩某,以其向张世杰三次招降不果。

  崖山决战

  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六日癸未,张弘范预备猛攻,元军中有建议先用火炮,弘范认为火炮打乱宋 陆秀夫背幼帝投海。

  宋军的一字阵型,令其容易撤退。明日,张弘范将其军分成四份,宋军的东、南、北三面皆驻一军;弘范自领一军与宋军相去里余,并以奏乐为以总攻讯号。首先北军乘潮进攻宋军北边失败,李恒等顺潮而退。元军假装奏乐乐,宋军听后以为元军正在宴会,稍微松懈了。


  正午时段,张弘范的水师于是正面进攻,接着用布遮蔽预先建成并埋下伏兵的船楼,以鸣金为进攻讯号。各伏兵负盾俯伏,在矢雨下驶近宋船。两边船舰接近,元军鸣金撤布交战,一时间连破七艘宋船。宋师大败,元军一路打到宋军中央。这时张世杰早见大势已去,抽调精兵,并已经预先和苏刘义带领余部十余只船舰斩断大索突围而去。


  赵昺的船在军队中间,四十三岁的陆秀夫见无法突围,便背着八岁的赵昺投海,随行十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壮烈殉国!《宋史》记载战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张世杰希望奉杨太后的名义再找宋朝赵氏后人为主,再图后举;但杨太后在听闻宋帝昺的死讯在后亦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不久张世杰在大风雨中不幸溺卒于平章山下(约今广东省阳江市西南的海陵岛对开海面)。

  千古绝唱

  崖山之战是宋朝对蒙古侵略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抵抗,10万余人投海殉难,宁死不降、何其壮哉!此战之后,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崖山之战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的转折点。中国独立发展的进程被打断,曾经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科技、科举与世族相结合的官僚制度、开始受限的皇权、先进的政治制度等等都中断了,文明落后的蒙古人统治的元朝开始实行封闭、保守、轻工商业和更加集权的制度,并正式以程朱理学为科举的主要内容和政府的官方思想;而之后推翻蒙元建立的明朝又走向保守封闭的道路。不少外国的史学家将宋朝灭亡视为古典意义中国的结束,所谓“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崖山后事

  崖门海战之后1天,即二月七日早晨,海上浮尸10万。陆秀夫的尸体被百姓找到,安葬起来;而小皇帝赵昺的尸体则为元军寻得,只见一眉清目秀的小儿身穿龙袍,头戴皇冠,身上还挂着一个玉玺。元兵将玉玺交给张弘范,张弘范确认这小儿是赵昺,派人寻回,然而赵昺的尸体已经下落不明。据说被百姓埋葬在了广东深圳赤湾村里,至今仍存。   

  崖山海战后,宋室覆亡。元将张弘范为耀武扬威,命人在崖山岩壁上雕刻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个大字。然而张弘范没有得意多久便于次年(1280)病死。后人因耻于张弘范先投降蒙元,后请兵攻宋的所做所为,将其大字抹改为“宋将张弘范灭宋于此”。

  崖山之战后 宋朝的户籍簿上3/4的汉人都被屠杀。当时的汉人的社会精英要么隐居海外,要么投海自尽。


  崖山海战之后,海上浮尸10万。崖山之战是宋朝对蒙古侵略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抵抗,10万军民投海殉难,陆秀夫背负幼帝与崖山跳海,宁死不降、何其壮哉!此战之后,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


  崖山之战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的转折点。中国独立发展的进程被打断,曾经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科技、科举与世族相结合的官僚制度、开始受限的皇权、先进的政治制度等等都中断了,不少外国的史学家将宋朝灭亡视为古典意义中国的结束,所谓“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宋以后那个自信、开放、宽容的民族不见了:在元朝北方汉人是三等臣民而南方汉人更是四等臣民。汉人大部分时间都是贱民。


  宋朝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经济、科技最发达的朝代,也是中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时代。


  那个时代,中国占世界GDP总量要超过一多半。宋朝的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和文明程度在当时都是世界第一。


  对于中国而言,宋朝就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中国的文化这个时候是一种积极的、开放的文化。汉朝国强,唐朝武盛,宋朝文旺。中国文化到宋达到了巅峰。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接近现代管理的朝代,中国文化巅峰的时代,随着宋的灭亡而凋残。


  崖山之后,再无中华,这是当年日本史学界首先提出的观点,也就是认为宋朝以后的朝代不再是华夏文明之正朔,乃至以为日本才是继承了华夏文化的正朔。


  崖山之战后,也就是宋亡后在日本人的思想里,中国文化与中国政权,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他们顶礼膜拜的,直到今天,仍然是这样。但在日本人脑子里,中国的政权,却不再与中国文化相关联。历代日本人的诗词,都能仿效中国,做得有声有色,但自曲以下,便很少见到日本人的相应作品——因为蒙古的入侵切断了中日之间存在了千余年的脐带,日本在失去了传统文化源流的灌溉之后,走上了自由发展的道路。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曾经在恢复传统汉文明方面做过一些相当有价值的工作。明朝近三百年的统治基本恢复了传统汉家文明的特征。当然南宋时代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的经济在被蒙元统治的近百年时间里遭到的破坏始终没有完全康复。被摧残的民族文化也未必能够完整复原。观点既然被提出来总有他的立足之地,汉人作为草芥下等民族这是事实,蒙对宋文化的抹杀是事实,蒙对宋经济的大倒退也是事实。


  崖山之后再无中国,不只是简单观点上的的对和错,是以个民族被奴化的耻辱。明亡之后再无华夏的说法也是如此,一样的道理。汉人的政权明朝,被满清取代。汉文化不能独立发展。剃发易服的耻辱,对纯粹中华民族民风的膜拜和追求,对除西方***文明外最大的原创性文明的惋惜。


  本人在此并无意否定中华民族的辉煌,只是知道这些是心哇凉哇凉的,无法接受这样的观点,在此,是希望各位同胞们给予解答,都来分析一下,来辩证一下,否定这样的观点,给中华民族证明一下,中华民族的历史永远流长!!!



编者:下面这片文章写得蛮有意思,大概在周毛的眼里,老蒋逃到台湾去,也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吧。


周总理与崖山史迹  编撰 赵国清   广东佛山


新会崖山南宋古迹,历史意义非凡中央领导和各级政府,对崖山古迹,都非常关心和重视。


1957、58、59年。周恩来、董必武、郭沫若等先后到新会崖山视察,董必武副主席写下《游崖门》诗:“渔村奇石已无碑,国母官冲旧有祠。往事海天何处问,随潮上下只鸥知。”郭沫若也写有“远望崖山气势雄,一天云海肃晨风”;陶铸写有“太息崖门葬烈魂,遗碑不见吊何言?”其怀古之心,跃然纸上。


有一次,周总理与一位老农了解崖山史迹,老农拿起烟斗,津津有味地述说着缠龙桔的故事。有人赶忙向周总理递上几株缠龙桔树样本,周总理接过来,仔细端详着这大自然的精巧造物。




  周总理到崖山视察工作时,看到《崖门览古诗》中的“万里穷何路,双崖壮此门,吁天惟决战,航海岂图存”,转过身来与在场的群众评说这场海战,他说:我看,陆秀夫不应该跳海,他应该带兵到海南岛去,带兵到台湾去,在那里搞根据地,还可以再打嘛。周总理站起来边走边指着海南岛和台湾岛的海面方面,说这些地方退可守,攻可扰,打下去是大有前途的。




  当地干部向周总理讲述流传民间的南宋灭亡逸事,周总理听后动情地说:“崖山这个地方的历史古迹是有意义的,宋朝虽然灭亡了,但当时许多人继续坚持抗元斗争,保持了民族气节。”


  崖山祠的《慈元庙碑》,被历代书法家和史学家誉为“岭南第一碑”。当年曾被日寇毁坏, 1958年7月,周恩来总理视察崖山时曾在此碑前驻足良久,逐字仔细观看。他反复嘱咐:一定要全力修复和保管好这些文物古迹。《慈元庙碑》现已按原样修复,得到妥善保管,陈列于望崖楼古碑廊内。




  周总理从广东回到北京后,专门向毛泽东主席汇报了崖山古迹的情况。毛主席听后心潮澎湃,立即挥笔写下了文天祥的《过伶仃洋》诗。




网载 2015-05-15 14:36:31

[新一篇] 笑蜀:重建人性的微循環

[舊一篇] 蔣經國:臺灣民主的“開閘者”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