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 簡體 傳統 |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李克强怒了,也急了。
从5月底开始,中国政府网便反复通报他对自己上任以来部署政策措施未能有效落实的警告,从“在座的各部委,国务院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了没有?你们各自的责任履行了没有?”,到“有些审批事项设立8年竟没受理一次申请,说起来都好笑”、“说得难听点儿,这不就是尸位素餐吗?这样的庸政、懒政同样是腐败,是对国家和人民的极大不负责!”,再到“各级党委、政府要有责任意识、全局意识。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措施,不能‘把文件拿回去就完了’,要坚决落实!”
作为民间谈资,“政令不出中南海”之说由来已久,但由中共喉舌开口,还是较为罕见。前昨两天,人民日报海外版所属微信号“侠客岛”及海外网主动谈及此议:“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务院已经承认,经济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近期以来不太成功,或者说不太理想(‘没有充分发挥...... 作用’),放了空炮。文章提到了一些有信息量的语句,如‘打通贯彻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力破‘中梗阻’,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这句话的潜台词,印证了日前李克强总理为‘政令不出中南海’而怒拍桌子的传闻。”
所述文章即为人民日报前天头版所刊《国务院发通知全面督查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说到做到,不放空炮》。由旗下媒体解读,应该能忠实还原最高党报本意。事实上,从新华社电稿主标题被更改为“说到做到,不放空炮”就已经可以看出,为了实现“‘下半场’勇夺佳绩”的目标,中共领导人正在寻求新的突破口。
警告转化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督查。根据通知,6月25日前,各地区各部门开展自查并向国务院上报自查报告;6月25日至7月5日,国务院派出8个督察组分赴有关部门、单位和部分省(区、市)进行实地督察;7月10日前,各督查组将督察报告上报国务院。督察要达到四个目的:“打通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出台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力破‘中梗阻’,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推动各项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尽快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树立言必信、行必果的施政新风,做到守土有责、奋发有为,杜绝松松垮垮、大而化之的工作状态,纠正推诿扯皮、拖延应付等庸政懒政行为,兑现新一届政府向人民作出的‘说到做到,不放空炮’的庄严承诺”;“对政策措施落实不力的,实施责任追究,严肃问责,依法依规进行诫勉约谈、通报批评甚至给予行政处分。这次督察要动真格,做到不尽责就问责,力戒‘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为官不为和‘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敷衍了事”;“努力破除政策措施落实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和强化抓落实的制度保障”。
除了对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拍桌子,李克强还需要辅导后进生。
昨日,多有媒体解读李克强召开部分省市经济工作座谈会时的参会人选名单。每日经济新闻判断总理所言“各地发展不平衡,有的方面还比较突出”明显具有针对性,并获搜狐首页推荐:“不仅广东、江苏等中国传统经济强省的大员赴京,黑龙江、河北和山西一季度GDP增速分别居全国的最后三名,其政府‘一把手’也均赴京。”
用微信号“智谷趋势”的话来说,“这一次座谈会,在一定程度上是针对一季度经济增长‘后进生’的专题辅导”:“这表明,一些地区出现的低于6%甚至低于5%的低增长,已经突破了决策层容忍的底线,对于这些地区而言,‘未雨绸缪、主动作为’已是必须要做的事了。”
中央深改组6日召开第三次会议后的公报,亦被解读为信号:“中央深改组首度通过的具体文件是从司法改革入手,这一结果出乎外界意料。但基于当前经济形势,这并不难理解...... 这表明最高层对于可能影响短期经济波动的改革相当审慎,高层在经济增长问题上以‘稳’为主,更加注重防范经济下行风险。短期内,高层不会出台可能导致经济波动的强力经济改革措施。”
然而,宏观政策基调微调可期。
新华社上周四连发三条“刺激与改革之辩”电稿,分别是《“微刺激”不等于“缓改革”》、《“微刺激”凸显“妙调控”》、《“微刺激”助益“稳增长”》。文章批评“海内外舆论习惯性地将刺激和改革对立”,并宣告2013年6月英国巴克莱集团所创造的‘李克强经济学’概念兼具优劣势:“从好处来说,这一概念将新一届政府不走靠刺激促发展老路的决心迅速传播开去,为中国启动‘全面深化改革’作了充分的舆论热身。但其弊端在于,概念化的表述以偏概全,造成了刺激和改革对立的舆论假象。”
这组被市场化媒体普遍总结为替“克强经济学”正名的电稿,显然是在为下一步调控变化实行舆论铺垫:“‘微刺激’不等于‘缓改革’,因为刺激和改革并不对立,部分刺激措施同时也是改革措施。‘微刺激’的目的在于夯实促改革的宏观经济基础,在于为改革赢得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因为对改革来说,经济增速过快或过慢同样具有风险。”
此前,民间观察者早已注意到李克强公开表态中的措辞变化——从宣告“不刺激”到“不搞强刺激”。
在所有期待“刺激”的产业中,楼市无疑是最饥渴的那一个。
前天上午,房地产巨子潘石屹发问,“如果房价下跌,政府会救市吗?”芙蓉姐姐偷笑着回答:“政府只会救你们地产商,不会救我们老百姓的。”潘石屹回应:“政府是人民政府,是老百姓的政府。”
然后,芙蓉姐姐“呵呵”,潘石屹“哈哈”。
这一段各怀鬼胎却又心照不宣的微博问答,再生动不过地展现了在全国楼市风声鹤唳情形下的众生相。
想来,此时的潘石屹应该已经察觉到了一些风向。
在那篇《“微刺激”助益“稳增长”》中,新华社通过专家之口发出信号:“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随着经济走弱,政府的支持会逐渐加强。’巴克莱集团最新报告也说,中国政府将会完成470万棚户区改造目标,并将在今年建成700万单位的经济适用房,这将有利于补偿放缓的私人产业投资。汪涛坦言,中国房地产市场不会全面崩盘,因为中国政府仍有能力和意愿应对房地产下行、支持经济增长。决策层已经开始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加快保障房建设、推进有助于增长的改革,政府还可以放松一二线城市的限购政策、放松对房地产行业的信贷、降低首付比例,以及放松三四线城市的户籍制度,从而支持当地住房需求。”
另一个信号出自住建部6月4日的新闻发布会。住建部总经济师不仅否认“拐点论”,还明确宣布“是否取消限购的问题,每个地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判断”,并重新提出“鼓励保护消费需求”、“满足自住型、改善性住房需求”。据此,京华时报发表余丰慧之论《住建部慎言拐点的弦外之音》,认定“监管层有意防止房价深度下跌甚至崩盘、维持市场稳定的意图非常明显”。
最大声的宣告当然是那句“中国房地产不会崩盘”。在过去一个月里,中共喉舌已经将把这句宣告诵读得滚瓜烂熟,其中,尤以经济日报6月5日头版《驳“中国楼市崩盘论”》最为直白:“由于住宅是消费品也是投资品,如果房价跌多了,就会相应提升投资价值。再就是房地产调控政策能够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也能阻止其过快下滑。这一点,从央行实行差别化住房信贷,到一些城市对限购政策的微调,均可见端倪。”
房地产不能放弃,投资也不能。
昨天,当人民日报海外版那篇《房价增速下降属正常调节》因其所言“当前中国楼市风险依然可控”而登上各门户首页时, 在其母报上,出现了一篇《稳增长离不开稳投资》:“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资本积累的过程,工业化、城镇化还有很大空间,更不能轻言放弃投资。此外,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将更多倚重科技和人力资本,这两大要素的提升,也离不开相关领域的持续投资。从短期经济运行看,投资在稳增长中的直接作用不可替代。与消费、出口相比,投资可控程度相对较高,投入见效快、关联度大,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拉动效应......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投资增长速度下降及与之相关的建材、原材料、冶金等行业不振是重要原因。稳增长的关键,目前仍是稳投资。”
当然,在这篇呼吁“更加科学理性看待投资”的文章前面,还有一整版更加高屋建瓴的组合文章——《平常心看待下行压力》、《六大机遇释放改革新红利》、《“心”的较量》。中共中央机关报试图引导民众“稳定预期强信心”:“投资减速、工业减速...... 中国经济增长会不会‘失速’、甚至出现‘断崖式下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文的回答是:‘不会!尽管我国经济有下行压力,但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形势都有利于经济触底回升,拉动经济增长的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力量充足。’”
在展示这些来自中共喉舌的信心宣告时,新浪首页另外附上了两段源自外媒的消息,即《央行财政部发改委等激辩降息》、《央行话语权提升》:“华尔街日报报道,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央行、财政部、发改委等部门已在辩论,是否应当采取包括降息在内的更多措施来提振经济。知情人士称,目前为止,央行抵挡住了有关降息的呼吁,理由是一大批新增信贷将加剧已不断膨胀的债务,并将资金转移到房地产行业。”
不料,话音未落,央行年内第二次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通知已经传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第49次常务会议精神,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4年6月16日起,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不含2014年4月25日已下调过准备金率的机构)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围绕这场“定向降准”,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吵作一团。
按照央行通过官方微博账号配发的说明,“此次定向降低准备金率就是要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资金更多地配置到实体经济中需要支持的领域,确保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更加顺畅。当前流动性总体适度充裕,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没有改变。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适度流动性”。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大致认可此说,得获新浪财经、21世纪网等第一时间引用:“定向降准符合我们提出的货币政策新常态提出的调控方式,此轮定向降准涉及大多数城商行和农信社,力度大于上次。经济下行压力下,政策保持定力,不采取总量宽松措施。定向降准有利于引导金融机构信贷结构优化,实现稳增长调结构双重目标。定向降准并非结构调整‘万能药’,一来无法改变金融机构惜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阻的事实,二来无法改变存款创造后,货币流入产能过剩和融资平台等强势部门的趋势。定向宽松的同时仍需释放改革红利。货币财政汇率政策由过去‘三紧’转向‘三松’,未来经济不悲观,预计三季度经济稳而不强。政策宽松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尤存,融资松至经济企稳至少有一季度传导时滞,利率短期内无系统性风险,但未来下行空间有限。”
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的微博反应更快也更明了:“央行定向再降准 ,股市干旱逢甘霖。”
与他俩相比,宋清辉态度有异,他的《“微刺激”组合拳与“四万亿”并无本质不同》早在昨天午后即已张贴在财经网上,并因央行傍晚时分的通报而尤显先见之明:“当下,四万亿强刺激的后果不堪入目,导致了目前国内大量产能过剩、投资不能如约收回等新的棘手问题。为对冲中国经济下行,本届政府高层打出的‘微刺激’组合拳其实与‘四万亿’并无二致,因为‘微刺激’不会让市场认可中国经济增速会就此提高。若高层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没有观察到‘微刺激’发挥出的功效,经济持续降温超出高层的承受力,必然会适度地调整政策力度,未来高层狠踩‘微刺激’油门概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然而,要说到直言不讳,还得算是马光远。昨天晚间,这位经济学者听闻广东卫视《财经郎眼》即将播出《该不该救房地产》,微博之中不掩得色:“在节目中,我说,有效的救房地产的手段就是货币放水,降准。这可不,配合节目播出,央行降准了。”
正是因为这份无所顾忌,搜狐昨晚就把他那句“其实就是全面降准,羞羞答答不承认”顶上了首页:“所谓定向,我们一般理解,要么是释放出的资金流向包括三农,小微企业等特定的对象,要么是对主要服务三农,或小微企业的金融机构实行不同的政策。就此而言,本次所谓的定向一方面几乎涵盖了90%以上的金融机构,同时对释放的资金流向并没有要求。所以,就是全面降准,只是还羞羞答答不好意思承认罢了。”
此前,在李克强考察内蒙古时首提“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后,呼吁“全面降准”的民间声浪即曾高涨,来自摩根大通、渣打、汇丰、瑞穗、兴业等多家知名市场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例如朱海斌、王志浩、屈宏斌、沈建光、鲁政委——接连表态,认为“降准时机已成熟”、“降准是当前对付硬着陆最好的宏观政策”、“只有公开全面降准才有利于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中长端利率回落”。然而,这种呼声随即遭致更猛烈的反驳,财新网《“全面降准”不是良方》、凤凰网《总理莫理降准声》、华夏时报《都是谁在求降准?》均为范文,而新华每日电讯5月28日所刊《“首席经济学家”在替谁说话?》,更是以其中央媒体身份而别具导向意味:“实际上,李克强总理提出的适时适度对货币政策进行预调微调,并不是一种新的政策宣示。在近两年央行出具的金融政策报告中,一直有这样的表述。事实上,央行也是这样做的,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前两年因为货币政策收紧而出现的‘钱荒’问题,在今年已基本解决,这也证明央行的调控手段正在逐渐成熟起来。一些来自商业经营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将领导人讲话中的只言片语,按照自己的需要作夸大性解释,集体喊话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其背后很可能存在某种商业利益的驱动。”
如今,认定“本次降准可以称之为一次不定向的定向降准”的马光远,像是终于等到了证据。意犹未尽的他,在微博中对当前宏观经济政策颇有“叶公好龙”之讽:“我就很奇怪,目前经济下行的两大原因,一是产能过剩,这是马克思讲过的经济危机的本质;二是房地产预期的逆转导致投资大幅度下滑,住宅投资暴跌25%以上。如果要化解房地产泡沫和产能过剩的风险,就应该放弃稳增长;如果要稳增长,只能救房地产。但政策一方面要稳增长,一方面强调不会救房地产。扭曲啊。这种扭曲的追求逼得货币政策和做贼一样,明明特别想救房地产,但又特别怕舆论抨击。根子不在于货币政策,而在于总体的经济战略,在于仍然没有魄力放弃短期的经济增长指标。如果有勇气拿出三年时间不考核经济指标,痛下决心解决产能过剩、债务和泡沫问题,我相信,未来30年中国经济都会很健康。”
马光远道不孤也。在推荐他对“定向降准”的奚落之际,搜狐另附从董藩微信公众号处转载而来的《“微刺激”正在加码 “中刺激”全面来临》,这位向以“救市”闻名的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认定李克强的想法“在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这两个月以来,由于看衰的声音很高,再加上出台的政策未能抓住‘牛鼻子’,‘微刺激’政策的拉动作用大部分被负面舆论吞没掉,总体效果不太理想。尤其是中央政府设想的‘对房地产市场不直接放松,通过其他措施带动房地产交易回升’这样一个不便公开说出的调控意图明显落空后,中央政府的压力明显增加,从李总理的调研活动、讲话以及各部委的表态中可以感觉到这种变化。此前中央政府对房地产业‘爱恨交加’,知道不靠房地产业不行,过度依赖也不行,更怕刺激舆论,于是采取了适度迎合大众情绪的做法,去‘支柱化’、去‘杠杆’、去‘投资、投机’色彩,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表现出全新的宏观管理思路,不回到2009年‘温时代’的激进救市思路上,不挨骂,让交易量和价格适度降点儿,只要能保住7.5%左右的经济增长率就行。但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交易量和价格的略微下滑,已经使整个国民经济难以承受,显然不敢再任由市场衰退下去。”
于是,董藩高调宣布:“信贷的进一步放松已经不可避免,货币政策已经在向适度宽松过度,这就不是‘微刺激’的力度了。各位,‘中刺激’正在全面来临,尽管仍然有些扭扭捏捏、羞羞答答,但内容会‘货真价实’,大家拭目以待吧!”
这样的各执一词穿越社交媒体,体现在今早的中国媒体报道评论中。
汇同新华社昨晚所发《“定向降准”并非全面宽松》,人民日报亦由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强调“此次‘定向降准’意味着短期内没有‘全面降准’的可能性”:“全面降准能全面增加流动性,但目前整体流动性并不缺,货币市场利率处于近年来的较低水平,如果全面增加流动性,部分资金还可能流入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领域等不该流入的地方。因此可以说近期没必要全面降准。”
至于腾讯首页《央行定向降准体现决策层意志,货币政策难迎全面宽松》、第一财经日报《定向降准谨慎扩围,释放资金约千亿低于预期》、钱江晚报《此次“定向降准”,更像定向“微刺激”》、成都商报《央行两月两祭“定向降准”,核心是“准”》,大致也是对央行口径的认可,被广泛引用的观点来自管清友或李大霄,而非马光远。
只不过,在“新华否认:绝非放水”的前面,搜狐首页今晨又加上了《定向降准或是货币再度宽松的前兆》:“所谓定向降准,看起来好像是精准的政策武器,其实只是对商业银行表面上的要求,至于资金是否定向流出,其实是要求不了的。资金到社会上以后,自然会再次分配。央行不会不知道这一点。定向降准只不过是个幌子,就像过去的美联储、欧洲央行常常用‘定向宽松’这个词一样,只是为了羞答答地掩饰真实意图...... 既然已经用‘定向降准’来回应‘微刺激’了,那么,用全面宽松来回应更进一步的呼声,也就没多少心理障碍了。更何况,欧洲央行刚刚采取负利率措施,连一贯谨慎的德国央行行长魏德曼都支持负利率政策。全世界似乎都在发出呼声:宽松吧,宽松吧!中国央行能够抵御这一诱惑吗?很难!”
与此同时,财新网头条《定向放水提闸》提供了另一个动向:“市场在浓重的全面降准预期中,等来了定向宽松加码的‘靴子’......一位接近监管部门的权威人士告诉财新记者,长期来看,再贷款是非常有效、也是央行随时可以动用的政策工具,未来如果更多更频繁使用,并不意外。财新记者获悉,近日央行于一份征求意见的文件中称,拟对商业银行开展内部评级,通过内部评级管理再贷款。”
网载 2014-07-14 20:59:57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