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风暴》:苹果VS谷歌 一场不同路线的斗争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s27224602

作者: [美]弗雷德·沃格尔斯坦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 苹果与谷歌的科技之战

译者: 朱邦芊 

出版年: 2014-1-1

页数: 264

内容简介:

也许,除了伟大的乔布斯,每一位奋力改变世界的硅谷英雄,都值得我们肃然起敬。苹果与谷歌十年博弈,关于这场移动平台战争的报道早已铺天盖地,而这是第一次,我们能听到幕后工程师的真实声音。两大科技巨人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颠覆了电脑产业。它们位处变革的中心,凭借各自的经营哲学、魅力领袖和商业敏感度,把竞争变成了残酷对决。商业记者沃格尔斯坦报道这场对抗已逾十载,在《移动风暴》中,他带领我们来到一间间办公室和会议室,两家公司的价值信条在那里转化成冷冰冰的生意;在这本书中,我们会从另一面理解商界神坛上的苹果前CEO史蒂夫•乔布斯,谷歌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也会了解在最终彻底改变人际沟通方式的高科技产品诞生的背后,种种交易、诉讼和抗辩的内幕。平台战争通常只有一个结果——赢家通吃,输家则生存堪虞。面对数以千亿计的收益,苹果与谷歌将战至最后,不死不休。《移动风暴》不仅探讨何种设备将取代我们的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更要揭示这些设备中的内容终将为谁所控,以及这些内容来自何方——而这些,关乎硅谷、纽约和好莱坞乃至全世界媒体和传播业的未来。

作者简介:

弗雷德•沃格尔斯坦(Fred Vogelstein)是美国科技类月刊《连线》杂志的特约编辑,着重于报道科技及媒体行业,以及技术应用对人们生活、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他是一名商业和科技记者,并在《财富》杂志、《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华尔街日报》等国际着名媒体公司担任特约撰稿人,也曾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写作。

【书评】

在飞机上读完《移动风暴》这本书时,我情不自禁的从包里拿出nexus手机和iPad mini,摘掉上面的保护套,捧在手里细心观摩了好几分钟,差点让空姐以为我想打开手机,我当然不是要打开手机,而是在读完这本书后突然意识到了什么,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要去读点历史书,已让自己更好的了解现在吧。 

人们一谈起智能手机或者移动设备革命都不得不提及2007年发布的iPhone,这的确是一个跨时代的产品,它的出现,让之前所谓的移动革命一下子没了任何意义。从2007年到现在的2014年,iPhone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也就在这8年时间,Google 则以另一种方式切入到这个领域,并逐步修建自己的护城河。如今,Apple和Google成为移动世界的两大帝国。 

科技作者弗雷德•沃格尔斯坦将焦点对准这两家公司,并通过类似编年史的叙述方法将十年来(根据公开资料显示,iPhone的研发始于2005年)两家公司的恩怨情仇娓娓道出,本书有大量的细节呈现,也显示出作者收集整合资料的能力。在沃格尔斯坦笔下,这两个移动帝国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押宝vs领养 

苹果为何要研发iPhone?如果熟悉苹果的发展史,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困难。在2005年,iPod的销量到达顶峰。乔布斯意识到苹果需要一个新的产品线形成对iPod的保护,并集中全公司之力去秘密研发新产品,在这本书里,沃格尔斯坦都有很多现场还原,读起来颇为有趣。至于Android的诞生,我们都知道Android是Google收购的一家公司,而在收购之后,Android很长一段时间被人所遗忘,甚至被Google人遗忘,原因在于这个团队在秘密的研发一款可以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的手机。尽管与iPhone一样实施保密,但Android团队却并非Google的核心项目,甚至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如果不是Android之父鲁宾的强力推进,或许Android就这样消失了。 

制造思维VS工程师思维 

Apple与Google都不是传统的手机制造商,这给他们很多想象力。但两家公司却以不同的思维模式去思考手机,苹果的制造思维,让他们更关注如何在产品设计上不断突破,比如采用全触屏的方式来替代键盘屏幕,他们需要克服的是如何让硬件更好的适应这个设计。 

而Google则是典型的工程师思维,他们对于制造手机这件事可以说一无所知,他们甚至连一个硬件产品都没有制造过,你如何指望这样的团队去开创所谓的革命呢?当iPhone在CES上发布时,Android的原型机也将近完工,但安卓的工程师们看完iPhone发布会后感叹:我们需要重新开始了。“它看起来像黑莓手机,有传统的键盘和小屏幕,没有触屏功能。鲁宾及其团队、宏达电子(HTC),以及T-Mobile电信公司等合作伙伴一致认为,消费者会更看重手机中很棒的软件而不是外观。” 

封闭花园VS开放广场

苹果用天才般的设计和强大的制造能力让第一台iPhone更像是一个工艺品,而不是一台像他们早期宣扬的"跨时代的计算设备"。当时的iPhone不支持3G网络,没有多任务,甚至没有复制粘贴。对很多人来说,这仅仅是台炫酷的设备,而不是一台好用的设备。iPhone发布时,乔布斯公开表示不会向软件开发者开放API。他希望用户用在苹果的设备上使用苹果开发的软件。直到一年后,苹果终于“开放”,想第三方开发者开放appstore,在这个“封闭花园”里,软件开发商提交软件给苹果,苹果以审查者的姿态决定那些可以上线,那些不能。而在收入方面,实行三七分成。这样的机制一下子激活了全球各地APP开发者的热情,他们疯狂的开发各种APP,大大改善了苹果原生应用的使用体验

Google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自己制作手机,在Android之父鲁宾看来,iPhone的梦想还不够酷,他的梦想是让全球各国不同运营商、不同品牌的手机上运行自己的系统。基于这个理念,Google在2007年建立“Android手机联盟”,将多个运营商和手机厂商拉拢在一起,他们分工很明确,Google负责软件代码,手机商制造手机,运营商负责销售。然而第一台Android设备——HTC的G1却遭到惨败,据说当年Google员工当年最失望的年终奖就是收到一台G1。 

但一个颇具戏剧性的事实是:G1的失败,促使越来越多的厂商运营商围拢到Google身边,或许是他们需要在iPhone之外找到一点生存的希望(这里不包括诺基亚、黑莓,彼时的他们还是无法撼动的霸主)。从此开始,Google的Android走上了一条开放共赢的道路,也的确拯救了不少手机商。

其实,纵观apple与Google的十年移动大战,几乎也是设备与服务的对抗。苹果发布了iPhone与iPad两款颠覆性的设备,苹果当然也发布如siri的优质服务,但苹果的这些服务只是设备的延伸。而Google则在反其道而行之,Gmail、YouTube的杀手级服务几乎覆盖到各个系统的手机或移动设备上,从这个角度来看,苹果践行服务即设备的理念,而Google则是设备即服务的推动者。 当应用层面的差距越来越小(之前很多APP只有IOS版,但现在很多APP却只有Android版),接下来的竞争中,苹果需要不断的在硬件设计上突破自己,这要远比Google工程师的软件迭代难度大很多。而苹果绝不会让自己的服务运行在别的设备上,Google除了nexus系列手机平板,也不会去触碰更多硬件。从开始到现在,他们都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全速前进,作为看客的我们,在享受他们速度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前进的足够燃料。

(摘自豆瓣)


网载 2014-07-13 17:50:00

[新一篇] 書訊:《移動風暴》多看閱讀 移動風暴:蘋果與谷歌的科技之戰

[舊一篇] 游戲化不是照搬游戲元素 游戲化思維:改變未來商業的新力量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