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虎踞钟山》创作演出纪实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曾经创作演出了《霓虹灯下的哨兵》、《东进序曲》、《南征北战》、《强台风从这里经过》、《抗天歌》等优秀剧目的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话剧团,是一支享有盛誉的军队着名文艺团体。今年1月, 由他们创作的大型话剧《虎踞钟山》,在岁末年初的首都文艺舞台掀起了层层波澜,给中国剧坛带来了一阵春意,把异彩纷呈的中国话剧90年纪念活动推向了高潮。1月6日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丁关根、李铁映、迟浩田、张万年、曾庆红等陪同下,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虎踞钟山》。演出结束后,他高兴地走上舞台接见演职员,祝贺演出成功,并发表了长达十多分钟的热情洋溢的讲话,对《虎》剧给予了高度赞誉。江总书记指出,中国话剧到今天有了很大的发展,话剧是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它对观众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临退场前,江总书记又走向台口向全场观众挥手致意,并激动地说:“这是话剧的新生!”
  由邵钧林、嵇道青编剧的话剧《虎踞钟山》是根据江深的同名电视文学剧本改编而成的,艺术地再现了建国初期刘伯承元帅在南京创办军事学院,为我军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感人史实,生动反映了我军在用“小米加步枪”夺取全国胜利,从战争走进和平的大转折时期,面临的新的矛盾和考验,讴歌了刘伯承元帅高瞻远瞩,为用现代化科技壮大人民军队,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永葆胜利之师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去年5月,在江苏省举办的纪念中国话剧90 年活动中首演时,它所包含的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底蕴、大气磅礴的艺术风格和强烈的喜剧观赏效果,引起戏剧界的普遍关注,并于9 月份以最高票数夺得江苏首届戏剧茉莉花奖。11月,在第五届中国戏剧节上,《虎》剧得到来自全国的数百名专家和广州观众的热情褒扬,经26名评委三轮投票,该剧每轮均获满票,无可争议地荣获首届“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并襄括优秀编剧、导演、演员等单项奖。《虎》剧二次进京,参加由文化部和中国文联举办的纪念中国话剧90年新剧目交流演出,被认为是参演的18台剧目中非常突出的一台,并在“中国话剧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得到了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戏剧专家代表的广泛好评。
  中央和北京市各大新闻媒体以各种形式,介绍这部健康向上、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称赞《虎》剧站在世纪之交的高度,将建国初期的历史大变革同今天的改革开放的大变革联系起来,找到了时代的共鸣点,震撼着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观众的心灵,剧情波澜壮阔,表演异彩纷呈,充分展示了话剧艺术的永恒魅力。
  新闻界的大规模宣传,使《虎踞钟山》在隆冬的北京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许多观众数次观看,有的先后看了13遍。一位名叫钟德鲁的观众看完演出后一夜未眠,给剧团写来了一封四千多字的长信,述说自己激动的心情。不少年轻人走近话剧舞台,领略了这一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成为新一代的话剧观众。《虎》剧在京的16场演出,场场爆满,许多单位纷纷要求加场,河北、山东、浙江、四川、湖南、福建、重庆等省、市来电来函邀请《虎》剧演出,多家电影厂、电视台和音像出版社踊跃来人来电,意与剧组合作,将该剧投拍为电影、电视剧和音像制品。八一电影制片厂率先将《虎》剧拍摄成舞台艺术片,并在春节前作为“贺岁片”下发全军。 北京电子出版物出版中心又将该剧制作成VCD光盘,于元宵节在北京举行了首发式。
  《虎踞钟山》何以轰动京城,获得如此赞誉?它的魅力何在?追寻它所走过的足迹,对我们不无启示。
      几番心血一台戏
  前线话剧团党委着手抓建军70周年献礼剧目时,特邀军区创作室原副主任、国家一级编剧江深创作了关于刘伯承创办南京军事学院的8 集电视连续剧《战神走进和平》。去年春节,该团团长、国家一级编剧邵钧林和团政治处主任嵇道青一头扎进空荡冷清的微机房,在大家欢度喜庆之时,他们汲着清茶嚼着面包苦熬10昼夜,孕育出了大型话剧《虎踞钟山》的初稿。在此后长达十个月的排练演出中,由于他们俩均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白天要处理大量的事务,只有在晚上9:00以后才能进入创作状态,中途还经常被电话和来访者打断。但两位作者凭着政治上的敏感和执着的信念,经常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地工作。他们不约而同地向笔者讲述了这样一种心情:多年来,他们每次下基层演出,基层领导都会热情地向观众介绍:“前话曾以《霓虹灯下的哨兵》名扬全国。”他们听了这句话,既为前辈艺术家30多年前的杰作至今盛誉不衰而兴奋,又为前话至今没有能与之比肩媲美的新作而愧疚。他们说:“我们不能躺在前人的光荣簿上,要在新时期奉献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前辈的新杰作。”正是这种强烈的使命感熔铸出了《虎踞钟山》。他们先后拜望了刘帅家人、国防大学的专家以及刘帅的老部下和当年军事学院的许多学员,召开各类座谈会50余次,广泛征求意见,剧本共12易其稿近30万字(一般话剧剧本只有四五万字),小改不计其数,仅剧名就经历了《钟山风雨后》、《战神走进和平》、《厉兵石头城》、《胜利之师》、《院长刘伯承》等6个,最后定名为《虎踞钟山》。剧本创作期间, 原着江深同志给予了大力支持。其间,他的糖尿病加剧,血液中肌酐升高,危及肾脏。但强烈的使命感使江深在病榻上还惦记着《虎》剧,常常深夜还打电话和两位编剧述说心中的想法,只要时间和身体许可,他经常到场反复观看,并先后十余次和编、导、演一起探讨。两位编剧更是全神贯注、全力以赴。邵钧林曾三天三夜未回家,妻子以为他失踪了,差点报警;嵇道青的体重下降了整整9斤。
  导演潘西平为把《虎踞钟山》搬上舞台,费尽了心机,没日没夜地研究剧本,精心构思。潘导的爱人韩毅君是江苏省人民艺术剧院导演,女儿是上海东方电视台的编导,儿子就读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全家对他的导演方案吹毛求疵,为一场戏的调度、一个细节的处理都争论好半天。总体方案先后改了8稿。《虎》剧排练时,演员是三班倒, 他却是白天黑夜连轴转,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而韩毅君则经常现场跟台观看,坐在潘导身边随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到北京、上海演出时,儿子、女儿又一场不拉,出了许多点子。对此潘导总是虚心听取意见,不断加以改进,使《虎》剧的导演手法日趋完美。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剧协副主席徐晓钟称赞’导演非常好,导演对全剧基调的把握,对舞台上视觉形象包括舞美、音乐的运用,对人物精神状态的把握,以及对全剧节奏气氛的把握,使整台演出透出了一股阳刚之气。”有人戏称在《虎》剧的导演署名上应写上“潘西平全家”。
  剧中演员真可谓“人人是英雄,个个是好汉”,他们富有个性、充满张力的表演令观众叹服。刘伯承的扮演者程建勋是国家一级演员,他曾是建国后在舞台上成功塑造周恩来的“第一人”,这次所扮演的刘帅在我国戏剧舞台上又是“第一个”。怎样全面、历史地再现刘帅风采?他在对现有资料认真研究的同时,专程去八一电影制片厂、国防大学、第二历史档案馆借阅影音带82盘、资料1500余份,从中深深感受到刘伯承对人民、对军队、对战友无限的爱和真挚的情,他被刘帅的博大胸怀和人格魅力所震撼,一定要把刘帅塑造好的欲望升华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经过不断消化吸收,刘帅的形象在他的脑海里逐渐清晰、丰满起来。由于刘帅在形体动作上无其他领袖所具有的典型特征,程建勋更多地是用心来感悟刘帅,用情感来体验人生,用富于变化的语言来展现刘伯承的性格魅力,展示他的精神魂魄。专家称赞他的表演“高于影视,有新鲜感和独特感,塑造了一个不可重复的舞台艺术形象。”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中吴用的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宁晓志,电影《开国大典》中蒋经国的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陈国典在《虎》剧中分别塑造的杨震和崔保山的形象亦光彩夺目。
  国家一级舞美设计董开岩年近60,却总也不服老,像小伙子一样跟着剧组东奔西跑,搬抬肩扛、敲打刨锯从不落后。在一次幕间换景中他不慎将脚踝关节韧带撕裂,团领导安排他休息,他却说:“这点小伤不算什么,闲着也难受”,硬是拐着一条腿坚持和剧组一道上北京、下广州、赴上海。在北京演出期间,他专门拜访并不相识的中国舞美协会名誉会长薛殿杰,以晚辈的身份登门请教,虚心征求意见,对舞美方案进行了较大修改。专家评价“舞美大气磅礴,浑厚有力,充满阳刚之气,特别是最后刘伯承告别军校时,舞台天幕滚动,刘帅踏向远山白云深处,真是神来之笔!”
      全团上下一盘棋
  前线话剧团从55年建团起,就叫响了“全团一盘棋,北京夺红旗”的口号。42年后的今天,他们仍在实践着这句口号。在《虎》剧排演过程中,团里的干事、助理员在台上“友情客串”,司务长、通讯员、话务员、军医都上台换景,驾驶员打字幕,炊事员把饭菜汤送到排练场。盛夏高温季节,团部各办公室都主动把电风扇“贡献”出来,为演员消暑解热,炊事班一天两次绿豆汤整整坚持了一个月。由于前线话剧团去年投排了三台大戏,舞美忙得一塌糊涂,仅《虎》剧的道具、布景就整整装了6卡车!每次演出,舞美队卸车、运景、装台, 常常一干就是四五个小时,累得精疲力尽,有的吃饭时连碗都端不稳,筷子都夹不住菜。而演出结束问大家是想吃想玩还是想乐时,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想睡觉”。全团上下拧成一股绳,每个人都在为这台戏出谋划策、出力流汗。10月份,军区政治部李继松主任向团领导提出:“你们的标准应该更高一些。”并建议把口号改为“全团一盘棋,全国夺红旗。”前话的全体同志表示:决不辜负首长的期望!
  剧组连续征战,无论走到哪,都始终保持军人严谨的作风和良好的形象。出发前,专门成立临时党支部,每到一地都重申组织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将人员、住房号、作息时间表打印下发,指定楼层值班员。平时实行封闭式管理,规定演出任务完成前禁止外出,坚持每天点名,每晚查铺,对个别违规的同志严肃批评,始终不放松作风纪律要求。同时,十分注意协调好与组委会、与剧场和宾馆、与接待单位和兄弟院团的关系,给周围的群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这几次的演出时间非常紧,剧组发扬了连续作战的作风。到达驻地的当晚就连夜卸车运景,直到凌晨3、4点,第二天连续装台,演出完就拆台装车,又是干到深夜。全剧组无论老同志,还是新学员,有的因水土不服和疲劳,身体患病,但都任劳任怨,全力以赴。广州演出期间,在不到40个小时里连演三场。之后,他们又取消珠海之行,专门到1991年被军委授予“艺坛楷模”荣誉称号的战士杂技团参观学习,听取杂技团领导关于加强团队建设的经验介绍,参观团荣誉室,现场观摩队员排练。每个同志都深受触动、深受教育,切身体会到了荣誉总是和汗水相伴,成功的道路上充满艰辛。
      凝聚八方一片情
  《虎》剧的成功凝聚了各级领导的心血。军委张万年副主席观看后在肯定该剧的同时明确指示,边演边改;总政于永波主任在三个月里三次观看《虎》剧,每次都专门召见南京军区政治部领导和该剧主创人员,对剧目的修改提出具体要求;南京军区陈炳德司令员、方祖歧政委多次批示,要把握重大原则,组织精兵强将,精益求精,精雕细刻,力争搞成精品;军区兰副政委先后6次观看《虎》剧, 每次看完都要和剧组主创人员座谈,晋京演出归来还专门宴请剧组全体同志表示祝贺;政治部主任李继松等几位领导在短短半年内多次审看,少则七八遍,多达二十遍,剧中许多台词都能背下来,每看一遍都提一次意见,大到主题立意,小到细节台词,在经费上也给予大力支持。剧组三次出发,政治部领导每次都亲自作动员,为大家鼓劲加油,李继松主任、张宝康副主任还亲任领队,带领剧组奔赴北京、广州、上海等地,随队指导,使《虎》剧越演越好,越演越精。办公室、文化部的领导对该剧给予了热情的关注和有力的领导。团党委更是倾注了全部精力。年初,认真学习领会军委扩大会精神,深入开掘《虎》剧的主题立意,用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来统一思想,用历史来关照现实,使该剧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指导意义。同时,团党委把《虎》剧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精兵强将投入排练,为该剧的成功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戏剧界领导和专家的关心使《虎》剧上了一个台阶。中国文联、中国剧协都自始至终对《虎》剧投入了极大的热情。1月19日, 高占祥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第三次观看《虎》剧演出,再次祝愿《虎》剧“芝麻开花节节高”。21日,当《虎》剧结束北京之行时,他又亲临宾馆为剧组送行,并书“剧坛盛事,誉满神州”再赠剧组。
      众口一辞广赞誉
  《虎》剧自5月份搬上舞台以来, 先后为军内外各层面的观众演出60余场,既有军委、三总部和军区的部队首长,也有华东六省市的地方领导;既有部队中高级干部,也有院校学员和基层的干部战士,还有刘伯承的家人、部属和其他离退休老同志;既有戏剧界的专家领导和兄弟院团的同行,也有大学生、普通工人以至农民。这些观众进了剧场基本没有中途退场的,而且剧场内笑声、掌声此起彼伏,始终不断,叫好声不绝于耳,非常热烈,每次演员都要谢好几次幕观众才慢慢散去。有许多观众自发地给作者、演员们来信谈感受,并索要签名照片。刘伯承的长子刘太行,长女刘雁翎,次子刘阿蒙及刘帅当年的部属观看演出时,激动不已,多次流下眼泪,认为刘伯承的造型形似神更似,非常真实,充满情感,有历史跨度感,看了以后非常亲切,仿佛又回到了从前。着名影视表演艺术家傅学诚观后说:“这确实是一台好戏,对于刘帅我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扮演刘帅20多年了,一生中的三分之一时间都在扮演刘帅。我是含着热泪看完这台戏的,确实很感人。话剧艺术和影视不同,它很凝炼,主题内容很丰富,引导我们思考。这个戏的演员很投入,动了真情。一而再、再而三的掌声,让我们很激动,对刘帅更加崇敬。前线话剧团有一个很强的班子,有很强的阵容,我们要学习。同时,我要反思自己在表演上的深度。”
  《虎》剧的轰动引起戏剧界极大关注。中国文联和中国剧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杂志和《中国青年报》、总政文化部和《解放军报》社等多次召开专家座谈会,探究《虎》剧的艺术特色和成功的原因。10月15日,《虎》剧晋京参加全军新剧目调演,中国剧协专门召开座谈会,认为《虎》剧是前话继《霓虹灯下的哨兵》之后又一个里程碑。11月26日,在第五届中国戏剧节上,大会组委会第十五期简报用这样一段文字概括了专家座谈会对该剧的评价:“对《虎》剧专家们褒扬甚多,认为《虎》剧提出了和平年代部队建设的现代化问题,很有现实意义。全剧的剧本创作及表、导、演都很成熟,完整,尤其在表现老一代革命家形象上高于影视,有新鲜感、独特感。刘伯承儒将形象很可信,给人印象很深;剧中其他角色也都血肉丰满,真实感人。舞美、灯光都比较严谨、简洁,在细节的处理上也很见功力,如运用小道具(钢笔、手枪等)贯穿戏剧过程。”12月4日,在上海中国话剧90 周年纪念活动中,有关领导和专家们在座谈会上更是激动不已,赞不绝口。有的说《虎》剧视角新颖,格调高雅,阳刚大气,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结合,已经达到了一种新的更高的境界;有的说这样思想性很强、背景信息量很广的戏,能够出人物,而且所有人物都能记得住,这是一个最大的成功,前话的这个戏能与他们过去的《霓虹灯下的哨兵》媲美。还有的说这是个使我感到特别兴奋的一个戏,各方面都很完整、都很成熟,实属大手笔。全剧厚实凝重,大气磅礴,富有震撼力,发扬光大了前话“战斗的抒情”这一传统的艺术风格。中国文联副主席、剧协副主席李默然评价道:“《虎》剧没有起伏跌宕的戏剧故事,也没有非常强烈的戏剧悬念,为什么会获得这么高的评价?因为它紧紧抓住了艺术规律,这就是写人、演人。这个戏的最大特点就是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在这个鲜明的艺术形象里面,特别令我激动的是我们已经在一段不短的时间里丢掉的话剧主要工具,就是个性的语言,运用得非常成功。刘伯承这个主线人物,是要演员具有相当功力的。他在舞台上没有什么强烈的戏剧动作,一般演员是驾驭不了的。我觉得在话剧队伍里面提‘德艺双馨”十分必要。现在,《虎踞钟山》剧组这批人才不仅艺术上有造诣,思想上道德上也经过部队的教育。没有德艺双馨的精神面貌,这台戏是不可能达到这么高的境界的。”
  许多专家在回顾前线话剧团发展的历史时,感慨地说,以沈西蒙、张泽易、阮若珊等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家,不仅开创了前线话剧事业,留下了一批优秀作品,更留下弥足珍贵的传统和精神财富。正是他们满腔热忱地拥抱时代、拥抱生活、拥抱士兵,为浇灌军旅艺术这棵大树舍得泼洒毕生心血和艺术探索精神与牺牲精神,才有了“前话”人一如既往的艺术视野和严谨的创作作风,才有了《虎踞钟山》等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好作品。《虎》剧的成功是前线话剧团长期所形成的“战斗的抒情”艺术风格的延伸和发展。能深入部队生活,高屋建瓴地开掘题材,这是前线话剧团成功的经验,也是值得戏剧界借鉴的。
  
  
  
剧影月报南京4~9J5戏剧、戏曲研究刘聪19981998 作者:剧影月报南京4~9J5戏剧、戏曲研究刘聪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2:00:41

[新一篇] 誠信道德與民族精神

[舊一篇] 話語、歷史與意識形態  --評王蒙長篇小說《失態的季節》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