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与国民素质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已作为重要内容正式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并被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所一再重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一个许多因素构成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而以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主要标志的人的发展,则是其主要支柱和重要组成部分。
      一、人本身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内容
  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所导致的一种结果或所达到的一种目的;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又有赖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自身的发展。然而,在社会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不能正确地协调和处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二者的关系。
  一百多年前,伟大思想家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把对人的发展问题的研究提到重要地位,特别是从对资本主义社会畸型发展的批判中,科学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及其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他们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所造成的人的片面、畸型的发展,指出它“在简单协作中开始,在工场手工业中得到发展,在大工业中完成”(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00页。)。他们论证了人类社会是一个从低级文明走向高级文明、从片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的客观过程,认为从人的发展来说,人类社会经历了人的依赖关系(前资本主义)、物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两大形态后,必然要走向“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共产主义)(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04页。)。在后一阶段,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273页。)那时,“人的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3页。),即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新人。马、 恩还论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主要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私有制和不合理的分工;充分节约和利用时间;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尽管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早已科学地指明了一种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和必然趋势,但自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以来所形成的单纯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观及其发展模式,只有当其弊端愈益明显地暴露出来时,才会引起人们对它的怀疑和重新审视。直到本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一些学者才开始在对传统发展观和发展模式的反思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了倡导发展的协调性、综合性和可持续性的新的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观。这种发展观的一个主要特征是:认为发展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经济增长只不过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手段,经济、政治、社会的各种制度的演进也只是为人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人的发展也不仅指当代人的发展,而且包括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指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包括满足人们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等各种需求,使人的体力和智力方面的各种潜能得以充分挖掘和发挥出来。弗朗索瓦·佩鲁指出:“市场是为人而设的,而不是相反;工业属于世界,而不是世界属于工业;如果资源的分配和劳动的产品要有一个合法的基础的话,即便在经济学方面,它也应该依据以人为中心的战略”(注: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92页。)。“无论如何需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指出一条可以接受的一般研究路线,并指出每个人以及整个人类多方面的、全面的发展方向”(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75页。)。《联合国第二个发展十年(1971—1980 年)》宣布:“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所有的人能够更好地生活”。1995年哥本哈根世界首脑会议的《宣言》则明确提出,我们的目的是“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框架”。1994年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规定,在发展问题上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原则,《中国社会发展报告》也提出“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发展”。总之,社会的发展是为了人,人本身的发展又构成社会发展的主体内容,而人的发展则主要体现在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上,这告诉我们,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已经内含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之中。同时,这也表明,当代的可持续发展观——其主旨是实现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全面发展,与一个多世纪前马、恩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正相吻合,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真理性与预见性充分地得到证实。
      二、人的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的与内容,而且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因素与根本条件。这是因为:
  第一,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精神。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优化生存环境、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要求,强调生态文明、代际平等以及人文生态价值取向等,而所有这些都包涵着深刻的伦理道德意蕴。它要求人们以“利人利己”、“义利兼顾”作为价值判断尺度,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人类生存环境,以泽被后代的崇高思想境界为子孙后代留下充分的空间和资源。同时,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系统工程的构建,是一个艰难的长期的过程,尤其是要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短缺的“后发”型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是极其艰巨的。这就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具有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很高的积极性创造性,树立爱岗敬业、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从而为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出强大的原动力。
  第二,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具有较高的文明程度。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在人与自然及周围环境、人与人的关系中必须体现出高度的文明精神。这就要求人们有较高的文明程度和高尚的情趣,能正确处理个体与群体、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自觉地遵守公共活动秩序与行为准则,进行文明生产,确立与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也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与避免西方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精神颓废、道德沦丧、社会治安混乱等“城市病”、“社会病”。
  第三,可持续发展要求广大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更取决于科学、技术、信息以及人的创新能力等精神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增长方式从以粗放型为主转到以集约型为主,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来推动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潜力,提高生产、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的效率。这就要使广大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拥有大批的各种高质量的人才。正如邓小平早就指出的:“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7页。)尤其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在即将来临的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该国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总格局中的地位的重要因素,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上述表明,广大社会成员具有较高的全面素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根本条件。然而,我国的现实却是,劳动力的总体质量较低,国民素质不高,高素质、高质量的各种人才短缺,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极不相适应。正是基于此,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具有远大战略眼光的精辟论断:“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三、努力提高国民素质: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国民素质对于实施可持续发展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呢?这就要积极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
  第一,转变观念,真正把提高国民素质作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江泽民曾经强调指出:“依靠什么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呢?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注:人民日报1994年6月15日。)。对此, 全党全国人民一定要有足够的认识。必须看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受到人均自然资源不足、物质资本严重短缺等不利因素的制约,但也有一个极大的优势,这就是我们是世界上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而相对于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来说,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哈比森认为:“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资本和自然资源是被动的生产要素,人则是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并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主动力量。显而易见,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发展人民的技能和知识,就不能发展任何别的东西。”(注:哈比森:《作为国民财富的人力资源》,转引自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80 页。)。莱斯特·瑟罗也强调:到下一世纪,“有技能的人才是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注:莱斯特·瑟罗:《二十一世纪的角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6页。)不过,巨大的人力资源还只是一种潜在优势,要将它加以开发利用,关键是要提高人的素质。否则,庞大的人口数量不仅不能化为巨大的人才优势,成为发展的强大动力,而只会成为制约现代化进程的沉重的人口包袱。所以,我们一定要增强认识,真正落实提高国民素质这个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
  第二,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塑造具有高度思想道德素质的一代新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着重点应是: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使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具有放眼21世纪中叶的长远眼光和为子孙后代创千秋基业的宽广胸怀与雄心大志;大力倡导艰苦创业精神,引导人们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大力倡导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和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
  第三,切实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加强科技和教育事业,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科技和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各种建设人才的关键和基础,要努力改变我国科技与教育落后的局面,积极促进其发展。
  
  
  
湖湘论坛长沙64~65C4社会学易培强19991999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长沙 邮编:410081) 作者:湖湘论坛长沙64~65C4社会学易培强19991999

网载 2013-09-10 21:56:17

[新一篇] 古代“中和”觀及其現實意義

[舊一篇] 可持續發展與文明轉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