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作为一种社会教育机构,它有自己的课程设置。幼儿园的课程指“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幼儿园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幼儿园课程方案。课程方案是“课程工作者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教育观、儿童观、学习观、发展观等),对课程的各要素(目标、内容、组织方法、评价等)进行选择而编制成的一份书面计划,用以指导教育教学行动”。
在任何社会里,有关教育的一系列价值取向其实是社会对其未来成员期待的一种折射。因此,要讨论某一社会有关教育的价值取向必先要讨论该社会的特点对社会成员的要求。
一、未来社会的特点
关于未来社会我们可以用信息化、学习化、合作化来形容它的特点。
说它是信息化社会是因为信息在大到国民经济生产、小到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谁能够首先获得并有效利用信息,谁将成为最终的胜利者。信息将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影响我们每一个人。
说它是学习化社会是因为学习活动将成为伴随人们终身的活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每个人都面临着许多新的东西要学习,如果不注意学习,就有可能跟不上社会前进的步伐。
说它是合作化社会是因为随着信息的快速传播和交通、媒体的不断发达,人与人之间、团体之间、国家之间的联系会越来越紧密和频繁。任何人想封闭、孤立地生活和工作已经不可能,他必须和别人沟通与合作。也就是说,合作已成为未来社会成员的自身需要。
二、未来社会中的社会成员
在信息化、学习化、合作化社会中,需要的是具有以下特点的社会成员:
1.会学习并且愿意不断学习。
处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是旧知识、旧观念不断被淘汰,新知识、新的思维方式不断涌现。面对这种情况,每一个人不仅得不断学习,而且必须善于和愿意不断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和社会保持同步,与社会共同进步。
2.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信息。
未来社会中信息会像海洋一样包围着我们。在这些信息中,有与我们有关的信息,也有与我们无关的信息;有积极的信息,也有消极的信息,甚至有些信息是相互矛盾的。在这样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一定要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观对信息进行必要的选择。
3.更有自主性、主动性。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社会呈现出一种加速度的发展状态,它给每个人的发展空间和选择机会都比过去更多了,那种一切由国家包起来的情况已经成为不可能重复的过去。人们必须更加有自主性和主动性,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4.更有创造性。
在我们这样一个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如果人口的素质和创造性不高,那将是沉重的人口负担。相反,如果我们的国民素质高而且富于创造性,那么,将是极为丰富的人力和智力资源。这种资源一旦利用得当,必将起到深度开发自然资源的作用。沙漠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已经研究出了在沙漠中种植水稻的方法就是一个有力的明证。现在,江泽民主席、朱róng@①基总理、教育部陈至立部长在几个场合分别强调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足以说明国家正在极为重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问题。
5.有更高的道德水准和更强的社会责任感。
未来社会科技高度发达,人的智慧被充分开发。在人们掌握更多的科学、技术的同时,必须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道德水准和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因为如果一个人有知识而没有道德的话,那么,他会对社会构成极大威胁。知识只有掌握在那些有更高的道德水准和更强社会责任感的人手中,才能为社会、为人类造福。
三、关于适应未来社会的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
(一)教育价值观
教育所追求的最终价值是什么?我们认为,第一位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认知的兴趣、探索的欲望;第二位是提高学生认知的、审美的能力;第三位是传授必要的、基本的知识。为什么这样认识呢?因为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知识是被不断更新和变化的,而人的态度、情感则是相对稳定的(态度、情感属于个性,个性具有稳定性特征),而且在学习化社会中,需要人们有学习的兴趣与愿望。
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幼儿的发展。教育应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已是教育界的公论,教育如果落在学生发展的后边,教育就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但是,由于幼儿阶段既是人的一生发展的奠基阶段,又是学校教育的准备阶段,它的这个双重特点决定了教育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在幼儿教育阶段又具有特殊的含义。
教育的发展价值在幼儿阶段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含义是远期发展的价值,即终身发展的价值。
前边已经提到,应把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与情感、学习兴趣、探索欲望作为教育的根本价值。其实,这些内容本身就是对人的一生发展有无限益处的。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初始阶段,这个阶段养成的良好的饮食习惯、卫生习惯、睡眠习惯都对一个人一生健康、有规律地生活起决定性的作用。另外,幼儿时期又是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所形成的自我评价模式与自我价值感会影响他一生的行为模式和处世态度。因此,幼儿教育的远期发展价值应定位在激发幼儿学习的愿望,引导幼儿对周围的人、事有积极的态度和情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对自己的积极的自我评价,自主、自信等。
第二层含义是中期的发展价值,它指幼儿为学校学习所做的能力方面的准备。
这些准备主要是指与符号化学习活动有关的心理能力准备。从广义角度讲它包括感知能力、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分类能力、推理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等。从狭义角度讲它包括前读写能力(准确发音能力、图形观察能力、上下左右方位知觉、语言理解能力、语言概括能力、前阅读、前书写技能)、前数学能力(对物体的类、序、集合、相等与不等、部分与整体等数量关系的感知)、社会适应能力(遵守规则的能力、完成任务的能力、交往能力、生活处理能力)等。这些能力在学校学习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第三层含义是近期的发展价值,指当前的发展价值,即在活动中幼儿当时的发展。
幼儿的活动是实实在在的,幼儿的发展也不能脱离每一天的活动,幼儿每天的活动也应使幼儿当时有所进步与发展。如在饲养小动物的活动中,幼儿喜欢小动物,和大自然有亲近的情感,他的情绪处于积极的状态;同时,他在给小动物喂食时,他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他在仔细观察小动物长得什么样的时候,他的观察能力得到发展;在这些过程中,他也获得了关于动物的一些知识。
远、中、近三层发展价值之间的方向要一致,不矛盾。即近期的发展要有利于中期、远期的发展。如果近期价值与中期、远期价值相矛盾,那么它应该服从中期、远期的发展价值。
(二)教育内容观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中对基础教育内容的界定为:“培养学习兴趣、求知的欲望与能力、以及以后接受终身教育的愿望与能力。”
我们这次发布的《北京市幼儿园教育纲要》和前边谈到的教育价值观以及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对基础教育内容的界定的精神完全一致。具体的教育内容,以“科学领域”为例:
1.态度与兴趣。
我们把“态度与兴趣”列为教育内容的第一个方面,在这一部分里,我们提出在小班“引导幼儿喜欢观察常见事物、现象,对认识它们感兴趣”。在中班“引导幼儿主动观察、探索周围常见事物、现象,并从中体会到愉快”。在大班“引导幼儿体会大自然的美与奇妙,热爱大自然。养成喜欢探索周围事物、爱思考、爱提问、积极回答问题等习惯”。
2.认知能力。
在“认知能力”这一部分中,我们提出在小班“引导幼儿积极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感知和探索”。在中班“引导幼儿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周围常见的事物……”“会比较事物的不同点……”“会按照事物的某些特点进行排序……”“会按一个维度对常见物体进行分类”。在大班“……从不同角度观察或连续观察,找出事物变化的简单原因,学习简单的推理”。“……从不同角度对物体进行分类,有初步的概括能力”等。
3.基本经验。
这一部分是我们对幼儿的知识要求部分。但是,这里的“经验”一词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经验的意思,而是指经过幼儿的操作活动所获得的体会与体验。限于篇幅,有关科学领域的基本经验要求此略。
从以上教育内容的三个方面可以看出,现代教育观中对教育内容的界定决不仅仅指知识,态度、情感、能力方面的内容是更重要的教育内容。
(三)学习观
学习观是人们对学习活动、学习过程总的看法。在学习观方面,我们必须澄清以下问题:
1.学习的主体。
在学习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选择教育内容、设计教育环境实现。教师主导作用起得怎样,要用幼儿是否真正在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来衡量。
2.学习的时机。
学习的时机随时都有、随处都有,而不仅仅是在活动室里、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应树立时时有学习的观念。
什么时候是幼儿学习的最佳时机?当教育目标与幼儿已有水平之间有适当的距离,并产生求知、探索需要的时候是幼儿学习的最佳时机。为找到这个最佳时机,一方面,教师必须细心观察和了解幼儿心理能力的发展线索,使教育目标能够恰当地落在他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另一方面,教师应努力创设学习情境,使幼儿处于主动、自愿的学习状态。
3.学习的内容。
学习的内容和前边讲过的教育内容是一致的,即学习的内容不仅是知识,兴趣、态度、情感、生活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同样是重要的学习的内容。
4.学习的方式。
幼儿的学习是通过和环境相互作用,并在此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而进行的。这里所说的环境,一方面是指操作材料等物质环境,另一方面是指同伴、教师等人的环境。在这里,强调幼儿的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更突出了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5.学习的组织形式。
幼儿学习的组织形式应是比较自由和多样化的。它可以是个人的探索、操作活动,也可以是小组的操作、讨论活动,还可以是全班集体的交流活动。
在这里,我们特别强调重视个人活动和小组活动,因为这两种活动特别有利于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在这两种活动中,由于交往的范围比较小,幼儿能够比较放松,心理负担较轻,而且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多。
个人、小组、全班集体这三种学习的组织形式都是需要的,可以这样认为,三者的关系是:当需要幼儿感知、体验和积累感性经验时,应进行个人活动和小组活动;当需要归纳、整理大家都具有的感知经验时,应组织全班的集体活动。
(四)儿童观
儿童观是指对儿童的认识、看法以及与此有关的一系列观念之总和。它涉及到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儿童期的意义与价值、儿童的权利和地位、教育与儿童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儿童观的发展水平对幼儿教育实践水平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可能是决定性的,没有正确的儿童观就不可能产生优质的幼儿教育。
1.儿童是与成人人格平等。
儿童是社会中最软弱、最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群体,虽然他们如此弱小,但我们仍然要把他们看成和成人平等的、有独立人格的人。这里的平等不应只是蹲下来和幼儿说话、给幼儿一个微笑等表面化的平等,而要做到真正的在心里能够感知到的平等,要充分尊重幼儿,承认幼儿的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参与权、被尊重权等。
2.儿童是主动发展。
幼儿是有发展的内部驱动力的人,是主动发展的人。他们对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只要环境中有令他们感到新奇的东西,同时又没有成人限制他,他会主动地去感知和探索。我亲眼看到在公共汽车上、在门帘旁、在草地上,到处都有幼儿在主动地感知、探索和学习。那种认为只有在教师教的时候才是幼儿学习的时候的观点,是对幼儿学习活动极大的误解。
3.儿童之间是有个体差异。
我们应该承认,幼儿在遗传素质、生理发展、神经类型、认知策略、学习速度、情绪情感等许多方面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我们常说,教师应尊重、理解、接纳每一个幼儿,其中的含义就包含了理解、接纳每一个幼儿各自的特点,允许、甚至鼓励他们在不同的领域,以自己的速度发展与进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强求一律。
(五)发展观
前边已经提到,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发展”一词的含义在幼儿阶段有三个层次。关于发展观的问题,前边在不同地方已经以多种形式提到,在这里不做赘述,只是把主要观点再梳理一遍。
1.幼儿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教师要尊重这个规律。
2.发展的定位应是终生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不可以急功近利。
3.教育要引导幼儿发展,不能落在其发展的后边。但也不能硬灌知识,强行发展。
4.幼儿的发展是主动的过程。
(注:本文系“北京市幼儿园课程方案实验研究”课题组成果之一。)
学前教育研究长沙5~7G51幼儿教育徐明20002000徐明,100037 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学前室 作者:学前教育研究长沙5~7G51幼儿教育徐明20002000
网载 2013-09-10 22: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