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6951(2000)02—0120—(06)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新时代的必然选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给21世纪的中国教育带来了光明与希望。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目前在理论上与实践中均有一些亟待解决的课题。笔者在此仅就素质教育的时代性作一浅显的论述,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素质教育产生的时代背景
素质教育是改革开放时代所产生的新生事物。对于这一论点,恐怕教育理论界并不完全认同。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虽然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期里是引发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一场革命,但从形体上看似乎并不是全新的教育思想。它的出现委实让我们似曾相识,似乎只是历史的回声,甚至有人认为是昔日一些提法的翻版,或者说我们过去已有的全面发展教育观、通才教育观与其大致相同,对素质教育的提法尤其是引入高等教育提出质疑。然而,翻阅各种辞典则不曾有这一词语,各类文章也均无素质教育之表述,而它产生的实际影响作用亦颇具改革之色彩,过去的一些教育观在深度与广度方面与其无法比拟。对于这一现象,笔者认为素质教育既是对传统的先进教育思想的承传,又是特定的时代所酿就的、所推出的新的教育思想。继承与发展始终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主题,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一直薪火相传,岁月的转换并不能导致其完全断裂。中国教育亦是如此。由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也与其它时期有所不同,那么,教育思想也不应一承不变,否则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诚然,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有其相似的一面,但较之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有其更广的社会背景、更深的思想内涵,是新时期中对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发展与创新,颇有新意,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应该是一种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正因为素质教育的鲜明时代特征,所以才只有在改革的新时代里发展、成熟,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直至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在我国教育史上,曾飞溅出素质教育的思想火花。从《礼记·学记》、《苟子·劝学》、《论语·先进》等论着中都可以寻找到两千多年前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荀子等先师们提出的“求出,故兼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教也智,长善而救失者也”教育观中均闪耀着素质教育思想。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五育主义”(即军国民教育、实创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美育和世界观教育)亦颇具素质教育的特征。那么,为什么此种先进的思想在当时不能得以弘扬、发展而遭到扼杀呢?主要是政治制度等深层次的原因,在封建社会里教育成为统治阶级的为其利益服务的工具,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及其附庸科举制度与创造、创新教育格格不入。虽然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并非一无是处,但其考试内容、方法的陈腐加上各种腐败现象形成一个错误的导向,使中国教育陷入了人才培养的泥潭中,导致学子们埋没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里,以功名利禄为价值取向。由于政治制度、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的创造能力和限制了思维空间,使中国近代的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再也没有出现类似四大发明的科技成果。教育的落后导致经济、科技等方面的落后,这是中华民族在近代饱受外国列强凌辱的根本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汲取了历史的教训,采纳了古今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制定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指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规定:“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此应该指出,当时由于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以及其他原因,教育并没有完全按照自力规律发展,虽然教育要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但过分强调它的服务性、政治性就使教育偏离自身发展规律的航线。上述的教育方针和全面发展教育思想虽蓄含着一定的素质教育成分,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并没有完全贯彻执行。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教育长期受“左”和“右”的思潮干扰,所处的社会生活中没有给素质教育提供产生、发展的土壤,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遗憾,亦是时代之局限。
关于素质教育这一词语的产生时间,教育界、学术界则认识不一。一曰产生于20世纪80代末90年代初,见于一篇文章中;一曰是北京市某中学一位校长在讨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一次会议上首先提出来的(注:萧宗六:《高等学校何必套用“素质教育”》,《江苏高教》,1999年第 1期。),依此说法素质教育应在1992年左右出现。当然,就此问题还有其说法。在《中国教育报》的一个综合报导中指出素质教育词语的出现是在1988年的一篇文章中,但并未指出具体出处。在有关此类问题的研究中,只有最近教育部一位官员撰写的文章中,明确地指出发表在《上海教育(中学版)》88年11期的署名言实的《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为最先推出素质教育的。这应该是一个权威结论。一篇年代并不久远的文章出处为什么令许多人不得而知呢?笔者认为有几种原因,一是社会上的“浮躁”现象在理论界的反映,治学不严谨,对事物不作认真细致的考证,“听风”、“赶浪”;二是这篇文章在当时只是时代潮流的一朵细小的浪花,只是一种探讨性的学术观点,并没有引起广泛的特别是领导层的高度重视,起到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直到素质教育问题摆在桌面上,人们才蓦然回首,张望一下该事物的的首创者;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反映了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重实际内容,轻表现形式,不耗费精力去考究事物的产生,而重在研究事物的本质特性及发展前景。笔者以为言实这篇文章固然有其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但就素质教育而言,并非起关键作用,没有这篇文章,素质教育也还会以种种方式表现、表达出来,因为这是时代的呼声,是不可回避、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任何一件新生事物,即便是学术上的一个新观点的出现都有其一定的时代背景。1988年对于我国是非同寻常的一年。此时,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新纪元的改革开放已走过十个年头,十年一剑,硕果累累,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开端的农村改革已大见成效,经济体制改革如火如荼,作为市场经济序曲的商品经济浪潮汹涌,以致昔日清静的校园里都刮起一股强劲的经商风。十年的改革历程,风风雨雨,沧海桑田,积累了几多经验与教训,当人们对过去回顾与思考的同时,又开始对未来走势进行瞻望与探索。旧的矛盾解决后,新的矛盾便突出地表现出来,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解决矛盾过程中发展的。从深化改革的角度,人们愈来愈发现一些凸露出来的问题。教育改革虽然也在进行但整体上滞后于经济等领域的改革,深切地感到现行的教育体制与运转机制不适应日益深化的经济、政治、科技改革的需要,在随后的改革中应逐步加以解决成为大家的共识。另外,我们还不应忘记1988年的思想界、学术界、教育界异常活跃,虽呈现出鱼目混珠的局面,不乏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观点和言论,但也有众多的有识之士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框架内出于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出一些旨在加快改革步伐、加快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真知灼见。殊不知下一个十年对于中国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事关一个什么样的中国、什么样的中国教育带入21世纪。在此宏大的时代背景下,素质教育在时代的呼唤声中应运而生,笔者认为这不是思维过程中偶尔飞溅出的火花,而是埋在肥沃土地中的种子发芽破土。
二、素质教育的定义及适用范围的演进性
目前,素质教育的系统理论体系尚在构筑之中,有关素质教育概念的定义也说法不一。但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基本成熟阶段、素质教育向高等教育拓展阶段。在第一阶段里具有代表性的是海南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李冀主编的《教育管理辞典》中认为素质教育是中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决定实行的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在第二阶段则呈现百花齐放的色彩。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注:杨银付:《素质教育研究述评》,《中小学管理》,1996年第10期。);素质教育是指全面发展人的素质,培养新世纪建设人才的教育(注:耿炳祥:《素质教育原理及运作初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1期。);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基础上,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人格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注:朱俊瑞:《知识经济与高教改革》,《思想、理论、教育》.1999年第4期。)。据统计关于此类定义有几十种之多,但尚没有公认的权威的定义。
有学者认为,研究素质教育应理解这一术语所包含的实质,关注实践中的偏差,不要纠缠于定义(注:赵中建:《关于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国教育报》1999年3月20日。)。 此说从实践论的观点出发,不作误事误时的争论,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笔者认为,素质教育已从理论探讨阶段转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实施、操作阶段,为了正确地推进素质教育,应对素质教育概念的定义予以界定。当然,目前从形体上看,实施素质教育仍在一个初级发展阶段,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发展中的事物呈动态状,不同的时代对人才素质有不同的要求,故此每个时代的素质教育的内涵的实质也不完全一致,如果现在用某种僵硬的形式和文字来固定下来,也是不科学的。笔者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在贯彻落实《决定》的相关文件里对素质教育概念进行表述是最为艺术的办法,这样可以规范其诠释,还有稍许的弹性,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注入新的内容。
素质教育的发端似乎与应试教育作为对应而提出来的,应试教育反映在教育中最突出的是基础教育,故此,1995年以前的理论研讨和《纲要》中有关素质教育的论述一般都指向于基础教育。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力有了新的飞跃,敏感地察觉到素质教育对高等教育也具有一定的辐射力、作用力,高等教育的一些症结也可以用素质教育来化疗。随后开始关于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问题在教育界展开了探讨。国家教委在推出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突出提到了素质教育,这应是一个点晴之笔,道出高等教育今后的发展趋向。接着一些探索、研讨文章骤然增多,在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问题上众说纷坛。虽然细节上的观点迥异,但大致是持肯定态度的,认为素质教育这个“魔方”的最佳组合是立体的。不过,个别专家学者对此持有异义。一位学者曾在《高等教育何必套用素质教育》一文中认为:试图用解决基础教育的弊端的一个口号,来解决高等学校内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不切实际的,只能引起思想混乱,只能混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本质区别(注:萧宗六:《高等学校何必套用“素质教育”》,《江苏高教》,1999年第1期。)。 还有一篇论述世纪之交高等教育热点的文章认为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误入,提出高等教育领域不宜再提素质教育。因为,其一,容易使人们与中小学进行的基本的,以“做人”、“做事”的基本常识为内容的素质教育相混淆,不利于高等教育自身功能的发挥。其二,不可否认任何教育都在提高人的某种素质,高等教育主要在培养人的专业职业素质方面发挥着更为直接的作用(注:刘尧、梁克荫:《论世纪之交高等教育的若干热点》.《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 2期。)。笔者在敬佩此类文章的争鸣勇气之余,感觉到作者的思维局限于一定的时空里、层面上,没有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陷入就事论事的怪圈里。从另一方面来说,素质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具有整体感,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处方,亦不能理解实施素质教育只是战役性的任务和指标性的任务。的确过去在一个较长时期里,教育指导思想确有偏差,有明显功利目的和短期行为,各方面的意志强加给教育一种非自然规律的服务意识,“政治挂帅”时要为政治服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要求教育产生企业效果,这种不正常现象和行为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一种主观的思维模式,以致对改革中的事物产生片面的观点和认识。
《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从《纲要》到《决定》中素质教育适用范围的演变至少可以说明,人们对事物认识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其视野的拓展是建立在时代发展的基础之上,而一个系统工程渐次、阶段性的构建,更充分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时代特色。
三、素质教育的时代性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造教育、创新教育,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所以说《决定》具有纲领性和前瞻性色彩,是从21世纪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制定的。明确素质教育的时代性及时代意义、时代精神,便于掌握素质教育的实质与内涵,进而行之有效地开展工作。
1、素质教育是改革开放的派生物,是改革开放成果的结晶品。 一个学术观点若不是融进了时代潮流,只能象一颗流星转瞬即逝,而素质教育提出后很快被人们所重视并引起广泛的讨论,是人们要求改革、追求进步的体现,反映出调整思维、观念更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时代风尚和开拓进取的改革精神和创新精神。在教育领域,传统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盘根错节,办学模式的固定化、僵硬化十分明显,改革步履也十分艰难。正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里,解放思想的浪潮高涨,打破一些传统观念的坚冰,使人挣脱各种思想羁绊,破除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以新的思维方式来审视教育工作,对几十年沿袭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产生质疑,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无论从本质还是实际内容,素质教育观与传统的教育观有着较大的区别,势必引发一场教育观点、教育手段、教育形式等方面的变革,在变革中会遇到这样的阻力,那样的困难,只有一如既往的高举改革之旗帜,才能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使工作落实到实处。
2、素质教育从讨论到实施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递进过程, 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在推进、发展中从局部走向全局,从单一走向全面,完全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革之路实质是一条摸索追求之路,它的艰难在于无固定的公式可运用、无成功的范例可比照,在行进中为了避免失足,摸着石头过河不失为一种正确的选择。回眸素质教育的发展过程,亦是遵循这一发展模式。从1988年一篇文章首次提出,到1993年2 月颁布的《纲要》中提出中小学要“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在这个时期,有关素质教育的指向是基础教育,应试教育,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发展阶段。对待新生事物,总有一个认识再认识的过程,分阶段的进行更能使工作有的放矢。有的学者据此认为素质教育不适应高等教育是对《纲要》的片面理解。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有一个内在的联系,当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系日趋成熟后,水到渠成地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完整地贯穿其中,其间政治、经济的发展,不断促进素质教育观念的更新,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在发展中得到提高与升华。《决定》的出台昭示着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系框架基本完备,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思想武器。
3、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的教育除了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交流外,基本上处于封闭状态,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老死不相往来,用偏激的方式唾弃他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乃至教育手段。改革开放后,国门洞开,教育成为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领域,中国的教育在直面世界中看到自己的某些差距,在磨合、融汇中引入了国外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国外对素质教育的研究亦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1983年4月, 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向美国教育部长贝尔提交的题为《国家处在危险中,迫切需要改革》的研究报告指出:所谓“高质量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所有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能力”,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尊重智力、成就和学问的能力,具备确定目标的能力,具备有秩序地、有交流的进行工作能力。(注:陈晓季:《素质教育研究观点综述》,《湘潭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日本等国家的教育机构和部门也大同小异地提出提高受教育者素质和能力的问题。由此看来,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和客观要求,一些发达国家教育界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方面认识是一致的。中国要走向世界,首先要与国际接轨,适应发展潮流。所以说中国教育实行素质教育是融汇了国际上的先进教育思想,但在兼容并蓄的同时又颇具中国特色。
4、素质教育映衬出国内外发展新观念的色彩。当人类进入80 年代时,一个新的发展观念“可持续发展”呼之欲出,这个风靡全球的先进思想立即受到我国政府和各界的高度重视,在诸多领域内广泛采纳了这个社会发展新观念。由于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界对此也十分关注,对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作了深入的研讨。并对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形成共识。百川归于大海,教育界关于可持续发展研究与素质教育研究从最初似乎是两条平行直线实现了对接交叉。对于我国教育界来说,两者都是人们对发展认识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其“神”非常相似,中国人非常熟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将可持续发展观点应用到素质教育中非常适应。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思想在形成中受到可持续发展观的影响,蓄含了一定的思想内容,可持续发展观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动力,而素质教育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观念,促进可持续人才的成长。如果说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思想史上的一次变革,是人类对工业革命以来发展道路的深刻反省和重新选择的话,那么,素质教育则是中国教育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期一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革,是对教育作深层次反思后的一种正确的选择。
5、国家大政方针对素质教育起到了驱动作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确立使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此相适应,我国提出“依法治国”、“科教兴国”的方略,这不仅给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又提出了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手段的客观要求,教育界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社会需求,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触摸了素质教育这个改革的切入点,敏感地认识到,牵着这个牛鼻子,可以带动其他方面问题的解决,可以这么说,具有时代感的社会变革促进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而在适应、服从国家建设和发展需要中使素质教育这个“冰山”浮出了水面。
6、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二十一世纪的时代特征,江泽民同志在北大百年校庆讲话时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部长陈至立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教育作为经济振兴和科技发展的基础,作为面向未来的事业,就必须主动适应我国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实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需要”。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要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技能水平及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归结起来就是人的高素质,而人的高素质的培养需要通过教育这个途径来实现。我国的教育要肩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就要从传统的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实施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素质教育是培养出具有创新、创造能力人才的根本保证。
7、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点是建立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上。毛泽东早就指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邓小平继承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他从经济与科技发展的背景下思考教育问题,指出:“现代经济与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与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不断有新的发展”。他要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而向未来。素质教育的发展完全遵循邓小平的发展观。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人类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之际,针对未来的发展趋势,高瞻远瞩地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中华民族繁荣强大的大政方针。《决定》便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说,实施素质教育体现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教育思想、教育方针,采纳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展教育事业的经验,融汇了国内外先进的发展观和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体现出奋发向上的崭新的时代精神,为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正确的航向。
收稿日期:1999—11—28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郑州120~125G1教育学陈立风20002000本文从素质教育产生的时代背景、适用范围的演进等方面阐述了素质教育只有在改革开放这一特定时代里脱颖而出,具有浓郁的时代性。它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定的思想教育体系并从基础教育拓展到教育各个领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正确选择。素质教育/改革开放/时代性陈立风,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陈立风(1958—),男,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副主编、助理研究员。 作者: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郑州120~125G1教育学陈立风20002000本文从素质教育产生的时代背景、适用范围的演进等方面阐述了素质教育只有在改革开放这一特定时代里脱颖而出,具有浓郁的时代性。它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定的思想教育体系并从基础教育拓展到教育各个领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正确选择。素质教育/改革开放/时代性
网载 2013-09-10 2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