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素质教育的哲学思考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素质教育正处在艰难的探索阶段。为了深化对素质教育的研究,加快素质教育实践的顺利实施和发展,我们提出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几个基础性问题,并从哲学思考的层面作简要分析。
    一、是与不是——素质教育的新视点
  素质教育是什么?现在并没有定论,因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把素质教育泛化的倾向,“素质教育”仿佛是个标签,想往哪贴就能贴在哪。这种倾向不仅于探讨素质教育无补,而且会在理论和实践上造成混乱甚至危害。因为一个事物无所不包,实际上就等于取消了自身。假如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进行思考和研究,即在探讨素质教育“是什么”的同时,也问问它“不是什么”,如果我们能够从理论上对素质教育的“是与不是”有了比较清晰的界定,那么我们就会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上取得主动和较大的突破。
  素质教育是在传统教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要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对传统教育进行的整体的、实质性的革新。
  素质教育肯定不是传统教育中那些滞后的、僵死的东西。如果我们清楚地把握了那些不合时代需要的东西,并在教育实践中剔除它们,那就至少为素质教育的判断腾出了空间,为这一难题的解决创造一个新的起点和视角。
    二、能与不能——素质教育的基点
  立足现实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法论。素质教育不能脱离客观现实条件。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还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了解素质教育在什么领域现在是可能做到,也是能够做好的,在哪些方面是现在不可能的。
  素质教育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伟大的实践。教育是以人为客体的活动,所以,在探索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和途径时,特别是在大范围推行某种教育模式时,必须慎重,必须仔细、全面地进行可行性的研究。因为教育的失误所带来的损失不只是一个或一小部分人,而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正是因为教育的这种特殊地位、作用和使命,要求我们对素质教育要仔细研究、全面论证,分清楚“能与不能”的界限。在现阶段应该避免那种“一窝蜂”现象。
    三、共性和个性——素质教育的焦点
  教育既要促使人的社会化,培养和提高人适应社会的能力,又要尊重每个受教育者的特质和发展个性。培养共性和发展个性是一对矛盾,是陷教育于两难选择的问题,也是传统教育失误最大、损失最重的地方。
  传统教育对培养共性的要求普遍而绝对地高于发展个性的要求,在有时和某些地方甚至没有给个性发展留出任何可能的空间,走向了绝对化的境地。丰富多彩的个性完全淹没在刚的教育之中,人真的成了简单的机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素质教育相悖的。我们认为,促进个性发展、发展个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个性是创造和创新的基础。人是个性人,无个性则不成其为人;没有个性就没有人的创造性品格;没有了个性,也就没有了创新。在当代,创新是民族强盛的灵魂,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这也就决定了个性化教育在人的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价值。
  世界各国普遍关注个性化培养,注重素质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当前,我国的教育形势是严峻的,尽管教育改革的难度很大,但我们首先必须在概念上要革新,要树立个性化教育的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就是个性化教育。因为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而个性是创新的灵魂。更何况共性和个性是矛盾的统一体,任何个别都是一般。没有了个性,共性焉存?又谈何创新?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问题必然构成了素质教育的一个理论焦点和核心。
    四、绝对和相对——素质教育的疑点
  素质教育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应该说它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一种教育模式(如果能称为“模式”的话)相对于另一种模式而言具有较大的优越性。这是绝对的。这就是今天我们为什么毫不犹豫、大胆提倡和推进素质教育的缘由。但是,在素质教育大探索的时代,我们有没有必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去追求一种所谓的“模式”,或者把素质教育作为什么模式来探讨、研究和确立。我们认为,素质教育是没有什么模式可言的。教育如果有了个模式,就有可能会导致呆板和僵化。把握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在我们中国一谈到什么模式就有可能出现机械化、教条化和绝对化。如果要说在素质教育中有什么绝对性的话,那只有对发展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追求是绝对的,是无止境的。创新是人人可作、能作的,可以说这是时代赋予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也是时代赋予人的使命。每个人都应该绝对地去追求“发展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或者把“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一个绝对的目标来追求,就像人都应该绝对地去追求“生”一样。但是,素质教育的这种绝对性,更确切地说是这种绝对性的实现是与人类认识能力的至上性联系在一起的。而人类的认识能力又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统一。所以,素质教育既有绝对性的一面,也有相对性的一面。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在既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都有优劣。为此,素质教育有必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把素质教育看作简单容易之事,或者把那种拉大旗作虎皮诸如此类的事情也看作是教育的创新,使素质教育简单化、庸俗化,从而失去其应有的意义和效果。因为这取消了素质教育的真正价值。二是把素质教育无限拔高,给人以可望而不可即的敬畏感,致使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受挫,从而阻碍素质教育的进行和发展。如何把握好这个“度”,以实现绝对和相对的有机统一,这需要我们仔细研究。
    五、继承与发展——素质教育的关节点
  一种新的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必然是在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产生的。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有一个如何对待传统的教育模式的问题。
  传统教育是应该否定,但应该是辩证的否定。如果没有这种辩证否定,素质教育就只会是一厢情愿。但是,也不能像现在有些人那样把对传统教育的否定绝对化。杨振宁先生在对比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时,没有对中国教育的传统模式一概否定,而是承认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些优势。传统教育不能说没有素质培育,只是仅仅停留在教育领域的某些方面和个别环节上,没有占据主导地位,没有成为教育的中心和重心,没有成为教育的根本。所以,传统教育才不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要把培养整体能力、尤其是把发展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中心。
  许多人过分批评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学习和掌握,好像素质教育只需要创新而不需要知识。我们应该看到,强调知识的传递和掌握是传统教育的一大优势,这不是它的过错,错就错在它只强求知识的量的积累而忽视知识的质的审视和更新,错在知识的传授远离于个体的特质、现实基础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素质教育仍然必须坚持传统教育的许多优势,包括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因为任何创新都离不开一定质和量的知识储备。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不是需要传授、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传授和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如何传授和掌握知识以及如何实现知识向能力、创新素质的积极转化。
  我们不能对传统教育简单地否定了事,而是必须认真研究如何革除其劣势和继承、发扬其优势。因为素质教育不能在一个没有传统教育的根基上进行,创新也不能脱离传统。对传统的简单否定就是割裂历史,没有历史,人类就失去了发展的根基。因此,如何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是当前教育战线的一项重要任务。
    六、先与后和轻与重——素质教育的重点
  素质教育是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必然存在着各构成部分孰轻孰重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必然有个孰先孰后的秩序。什么是重点?重点在哪里?
  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遇到的首要的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把“什么是”和“如何建”统一起来,使之统一于实践之中。我们现在对于素质教育也面临着“什么是”和“如何‘建’”的大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和运用邓小平的伟大思路来解决这一问题,即把它们有机地统一在教育实践活动之中。要实践,就必须要有闯将,要有闯将就必须要有支持闯将的“公共环境”。素质教育也要解放思想,也要实事求是,也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七、目标和手段——素质教育的难点
  教育是育人的。但是育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方式育人,对不同时代、不同模式的教育来说是不一样的。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什么?素质教育是不是以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为根本甚至惟一的目标?
  创新是传统教育中所缺失的,传统教育在许多方面抑制了人的个性张扬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社会发展对知识的创新和人才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所以,传统教育必须转换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必须培养新型的、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的中心和目标,但绝不是惟一。如果把素质教育的目标只定在培育人的创新能力上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培育,这种教育也会是畸形的教育,由这种教育培育出来的人也是畸形的人。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根本上扭曲了教育的真正实质,从而走向素质教育的反面。
  任何教育都是目标和手段的统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手段。在众多的手段中,人们总是根据目标来选择、确立和运用手段。现在,普遍存在着把素质教育看作是手段的创新和新手段的运用的简单化倾向,仿佛只要运用了一些新的手段,传统教育就变成了素质教育。在教育中是不是只要运用了高新科技的手段就是素质教育?恐怕问题不是那么简单。
  目标创新和手段创新是统一的。目标的创新不仅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和对人才的需要出发,而且必定依托于一定的手段;手段的创新既要服从于目标,又要决定于现实的客观条件。如何实现目标创新和手段创新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当前素质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难点。
  素质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它还只是开端,问题多多,困难多多。但是,只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一定能够开拓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教育探索哈尔滨G39小学各科教与学李青/龙艳/北英20022002李青 龙艳 北英 防化指挥工程学院马列教研室 作者:教育探索哈尔滨G39小学各科教与学李青/龙艳/北英20022002

网载 2013-09-10 21:57:04

[新一篇] 對第三產業性質的誤解亟需澄清

[舊一篇] 對組建圖書發行集團一些問題的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