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1995年4月6日
摘要 “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思想。作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对这一思想的领悟和应用:“教”好语文基础,为“不教”奠定基础;“教”学习语文的方法,“不教”也会自学:“教”学习语文的好习惯,“不教”也能自觉。
关键词 叶圣陶 语文教学 基础 方法 习惯
* * *
着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叶圣陶先生在他的《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论着》中提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简而言之,“教是为了不教”。这不仅是叶老语文教学的总原则,而且是叶老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
叶老的教育思想是他为教育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是他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学习、运用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对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作为语文教育的老前辈,他的语文教学的总原则更对语文教学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如何运用叶老这一教育思想的认识。
一、“教”好语文基础,为“不教”奠定基础。
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之台,起于垒土”。可见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也是如此。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这一阶段所设的各门学科的教学内容是基础中之基础。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就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否则,将影响到以后的发展,甚至给一生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就语文学科来说,它又是一门基础工具课,语文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他各科的学习。语文基础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两个方面。基础知识指语言、修辞、逻辑、文字等汉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汉语言的规范;基本能力指听、说、读、写汉语言的四种能力,也就是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基础能力的培养是以传授基础知识为前提,传授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应用,把所获的基础知识变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这是一个全过程。韩愈说得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在这一阶段语文教师“传道授业”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掌握汉语言文字约定俗成的习惯和规范,从而获得运用语文这个交际工具的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解惑”则是启发学生克服困难,树立自信心。
因为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初中阶段受完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后,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就要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即使继续上学深造,有无自学能力也是以后有无长进的重要因素,所以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力的培养是关键。俗话说得好:“师傅引进门,学艺靠个人”。一旦学生们具备了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离开老师也会运用语文这个工具进行学习和工作,那么他们就有了终生受用的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把语文这个基础工具交给了学生。
我们不妨想一想,有很多学生初中甚至高中毕业了,却读不懂文章,写不通信,这难道仅仅是学生本身的原因吗?我们教师就没有一点责任吗?否!我认为这正反映了我们语文教学上的漏洞,而教学上的漏洞又说明了我们教育思想的不明确,所以“次品”很多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二、“教”学习语文的方法,“不教”也会自学。
我们知道,凡是学习好的学生,他们都有一套比较好的学习方法。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教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是很必要的。
但也有少数语文教师将大量时间花费在讲授语文知识和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上。讲来讲去,让学生自己去学语文时,面对那一篇篇课文,却茫然不知所措,即便是读了,老师问个具体问题,很多学生不是回答不上来,就是回答错误。尽管教材中编排了三类课文:讲读课文、课内自读课文、课外自读课文,但由于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未交给学生阅读和写作这类文章的基本方法,所以学生离开老师仍不能独立完成阅读的任务,只好由老师越俎代庖了。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何而来?
因此,要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将来能适应科技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现实,就要让他们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语文自学能力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方法是能力的具体表现,有无语文的自学能力,就看会不会学语文。前面提到,学习语文至少应包括听、说、读、写诸方面;学习语文的方法相应地也就包括听、说、读、写诸方面的方法了。在这四个方面中,掌握读、写的方法是最主要的方面,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把力气花在教会学生阅读,教会学生写作上。
“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之昭昭”。要教会学生,教师先要会。因此,语文教师就不能满足于会讲——把参考资料搬到教案上,又“贩”到课堂上,而应该实实在在学点看家的本领——离开教参能品出文章的“味”来,提起笔来能写出“自己”的文来。在读和写的实践过程中就会摸索出读和写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的读和写就会事半功倍。
就我自己的体会,我认为阅读分五步。第一步,通读全文,用工具书查阅生字、词,并在相应的书页上注出音和义。这一步的任务是了解课文大意,扫除文字障碍。第二步,摘抄词语和佳句,增加文字、词汇的储量,丰富语言。第三步,重读全文,划分段落和层次,分析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第四步,列出文章结构提纲,学习构思谋篇的方法。第五步,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题,检查阅读效果。前面四步是一般的步骤,第五步是课文的特殊要求。
说到写文章,作家们的习惯和方法尽可不同,但对语文教学来说,应该充分发挥课本范文的引路作用,把读和写结合起来。读写结合是被广大语文教师公认的学习语文的好方法。课本的范文按单元编排,每一单元的课文都有其共同点,单元课文之后就是相应的作文训练,教材这样安排也体现了读写结合的原则。但由于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把读和写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所以仍有很多学生读了单元的范文后,尚不会写此类文章,使范文没有发挥其作用。
要使这种现象得到改观,就要在读中导写。也就是在指导学生阅读范文时不能只说人家的文章写得如何如何好,而且要引导学生悟出人家用什么方法写出好文章的。单元的范文学完了,要启发学生概括这类文章的写法和结构,使学生学写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具体指导学生写作,先要确定中心,选择材料,再编写作提纲,接着写草稿,然后修改,最后誉写。有些学生作文只有写草稿和誉写这两步,不是一个完整的作文训练过程。有些文章写前还要观察或调查,即使誉写出来了,老师批阅后还有再修改的必要,前面说的只是一般的过程。
阅读和写作是学习语文的两个主要方面,我们必须把阅读和写作的方法教给学生。实际上阅读和写作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因人而异,也可因文而异,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只要教给学生一般的方法就行了,加上学生的反复实践,然后才能形成各自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一般的学习方法,这是基础教育的任务。一旦完成了这一任务,学生就会用掌握的一般方法去自学,也就达到了叶老所说的“不需要教”的境界。
三、“教”学习语文的好习惯,“不教”也能自觉。
人常说:“习惯成自然”。学习也和做其他事情一样,要养成好习惯。而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更要求学生要有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首先,培养学生查字典、词典的习惯。我们常常见到一些人把“吃一堑(qiàn),长一智”,说成是“吃一斩,长一智”;把“沏茶”念成“切茶”;把“自给(jǐ)”念成“自给(gěi)”等等。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就是这些人没有查字典的习惯,碰到生字、词想当然。
小学生就要求会查字典。按说到了初中查字典已经成了习惯,语文课本中提出许多查字典的训练项目,可是实际情况却是许多学生没有带字典看书的习惯,拿什么去查,只好由老师代劳。但老师代劳的只能是这些查字典训练项目中的内容,不可以连每个学生日常阅读中遇到的生字、词也给代劳了,所以学生也就养成了碰到生字、词想当然的坏习惯。于是乎,初三学生把“赚钱”念成“兼钱”,把“韭菜”念成“非菜”也就不足为奇了。
面对语文教学的这种困境,我们只有从根本上抓起。每一个语文教师如果都要求学生人人有字典或词典,读书、看报、看电视等一遇到生字、生词就去查,学生的识字量,词汇量必然会大大增加,对语言信息的敏感性会增强,也会促进阅读和写作。
其次,教给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汉语言的汉字和词汇非常丰富,且书写非常繁杂。这就要求学生要练好汉字的书写,能写一手正确、工整的汉字,同时要积累大量的词汇,丰富自己的语言。这是学习语文的起码要求,而要达到这起码要求,除了勤读、勤记、勤写之外别无捷径可走。读书就要做读书笔记,这是一种有效的读书方法。革命前辈徐特立有一条重要的学习经验,就是不动笔墨不看书。这动笔墨就是写读书笔记。由于他养成了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因而由一个少年时期只上过六年私塾,后在长沙仅读了四个月师范的乡村教师成为知识渊博、誉满中华、受到毛泽东爱戴的教育家。
写读书笔记有三种方法:摘抄、写心得、编目录。特别是前两种,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并养成写的习惯。摘抄的内容包括词语、名言、警句、谚语、有教育意义的事例或优美的句子等。写心得分为三种:分析摘抄的内容,从摘抄的诗文引起联想,写出文章的结构提纲。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求学生写笔记,但写的不是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后自觉写的,实际上是转抄老师的。所以在学生的心目中就形成了这样一种错觉,只有在课堂上教师讲的课文才要写读书笔记,除此之外读书就不用写笔记。其实你要学生自己写,他们也不一定会写。因为他们习惯于老师说啥就写啥,一旦老师不说了,他们其中的很多人就不知写什么,怎样写了。他们虽然每节语文课上都写笔记,实际上并没有学会写笔记和自觉写笔记。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写读书笔记,还要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另外,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可以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也是一种有效的练笔方法。小学语文课本上的基础训练中就有写日记这一项内容,可是大多数学生到了初中还是不会写日记,更谈不上有写日记的习惯。由于学生不留心观察,不注意周围的人和事,甚或对自己的行为也不思考是错是对,其结果不仅是作文无话可写,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认识水平得不到提高,影响到智力的发展。
如果我们从初中一入学就开始要求学生写日记,二年级、三年级不中断,形成一个定势,那么经过三年的培养和训练,写日记必将成为大多数学生的习惯,对他们以后的发展定有裨益。
综上所述,叶老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的精髓是:不仅要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自学能力,教自学方法,教自学习惯。一言一蔽之,就是教学生“会学”,这样就可以实现由“教”到“不需要教”的转化。运用叶老这一教育思想,我们就能看到语文教改的广阔天地,只要在这块园地里辛勤耕耘,就能结出累累硕果。
〔责任编辑 连杨柳〕
渭南师专学报:社科版72-74G31中学语文教学尹玛丽19961996 作者:渭南师专学报:社科版72-74G31中学语文教学尹玛丽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1:5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