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纪实热的社会原因
早在1984、1985年间,我国文坛适应社会热点的转移,出现了纪实文学热,产生了大量的有关社会大视角的以及人物、事件的“大写真”、“大写实”,包括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回忆录等等。渐渐地,报纸、广播、电视也接受了这种风格和手法,直到不久前问世的《九·一八大案纪实》(以下简称《九》剧),都属纪实性作品范畴。纪实文艺(包括电视剧)的出现,其社会原因,我认为是十分明显的:
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从禁锢的状态走向开放,从盲从的状态走向自觉,从朦胧的群体意识,走向独立的自主意识。他们基于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的愿望和初步实践的结果,需要真切地审视、全面地了解面临的社会,包括它的历史和现实。他们不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愿接受简单的说教。为了适应,也是这种社会心态的促动,纪实作品因而分外兴盛起来。
二、过去我们文学的和新闻传媒的工作方针,自觉或不自觉地实践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那句古话,因此形成浮夸粉饰、耳提面命、报喜不报忧、道果不道因,道其然不道其所以然等种种弊病。在文学艺术上片面追求“高大全”,也是这一方针的体现,群众要求客观的、全方位的、具体细致的了解身边的一切,实际是对过去传媒方针失误的一种反拨,一种补偿,这是历史形成的社会心态。
三、当前的时代越来越趋向务实,越来越趋向个人意识、才智的发扬。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闭门造车”绝不能合社会之“辙”,因此需要掌握大量的各式各样的信息,这正是有人迳称为“信息时代”的根据。探索着、思考着的人们,不仅需要掌握信息的表象,还要获取信息的来龙去脉、精神实质,以及各种信息之间的互渗、参照、干预、启示等种种系数。由于掌握信息的自觉要求的扩展,纪实性作品往往能成为信息的综合的来源。这大概也是产生纪实热的最为现实的原因,也是纪实性电视剧得以发生和发展的原因。
纪实性电视剧的本质属性
从总的审美范畴来区分,纪实性电视剧其本质仍然属于文艺范围,是电视剧大家族中一个具有独自品格的成员。我们可以分两部分来研究其本质属性。
作为电视剧,它应该具有电视剧的基本品质:
1.它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它不能单纯满足于生活真实,还要承认并追求艺术真实。作为电视剧,纪实性与假定性,是它的两个基本的美学特征,离开“假定性”,它便无法再现生活。因而,应该允许它作较多的艺术加工。
2.尽管电视剧较之舞台剧、电影、在时间空间表现的可能性上优越得多,但是它仍然受着屏幕(空间框架)分集(时间框架)的限制。这种限制,反作用于剧本结构、拍摄、技法的地方很多,纪实性电视剧同样应该遵循。
3.它和一般电视剧一样,仍然是表现“过去”,即使是近在昨日的“过去”。它不能与现场采访拍摄的、甚至可以现场直播的电视新闻相提并论。所谓“纪实性”,说得完整一点,它是把已经过去的事情,重演一遍,其实是“纪过去之实的电视剧”。
但是纪实性电视剧毕竟是“纪实”,它之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电视剧,其本质属性上又添加了什么特征呢?
①纪实性电视剧的主要特征,就是追求生活的真实。因此,“生活本身形式”的生活,最适合这种电视剧的艺术个性,也最容易获得成功。符合生活真实,包括情节真实、细节真实、环境真实、人物形象真实等等,主张从生活事件本身寻找情节,要求保持真实的时空关系和自然的结构顺序等等。它固然不是自然主义式的复现生活,既不象新闻性纪录片,又不是距离生活较远的艺术真实,而是这两者的中间体。
②由于现代化拍摄工具的出现,使纪实性电视剧的个性得到物质的基础。过去,电视剧创作都很强调遵循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即时间一致、地点一致、行动一致。这是亚里斯多德的剧作诗学提出的戏剧原则。这种形式上的假定性要求,在纪实性电视剧上,恰恰可以得到充分的满足,它完全可以保持真实的时空关系,挖掘生活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反映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可以遵循自然的结构顺序,更接近生活的原始形态,等等,这正是纪实性电视剧的优势。
③关于典型化方法,纪实性电视剧和一般电视剧也不相同。一般电视剧采取的是分解性典型化方法,它是把散见的冲突集中起来,并加以强化、浓缩、渗透,使矛盾冲突尖锐化、系列化,因而情节紧张、激烈、多变、纯化,从而产生扣人心弦的艺术性美感。而纪实性电视剧的典型化方法,则是选取事物内部处于量变状态的矛盾,或者采用非强化的办法处理冲突,并加以淡化、稀释,避免情节的大起大落,大开大合,因而情节推展平淡自然,整个节奏比较舒缓,很少煽情,给人以质朴、自然的平常性美感。
④尊重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完整性与多义性,注重对生活原貌的逼真再现。因此,它可以充分调动电视观众的参与意识,让观众自由地思考、分析和判断,而不必盲从于导演的意图。因为反映生活迅速及时,使它又多少带上些新闻性、时效性、现实性,中国观众也特别乐于接受这种新鲜的、连贯的、完整的事件和故事。
⑤文学就是人学。纪关性电视剧是为了再现某个人的实际经历,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和虚构(如细节上的合理想象,而不是主要情节上的编造)。当然,也可以是事件为主线,通过主线去表现一个人或一群人。纪实性电视剧是否采用真名实姓,这问题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人物、情节、细节和语言必须来自生活、能找出个性化的东西,符合人情、合乎常理、使人信服,才能体现纪实性特征,给人总体真实的美感。
《九·一八大案纪实》给我们的启示
《九》剧出现以后,对纪实性电视剧产生了一次强烈的冲撞,人们议论纷纷,褒贬不一,在电视界形成了对纪实性电视剧的再度审视与讨论。不但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效应,对电视界学术探究之风,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九》剧的冲撞表现在那些方面呢?我试从四个方面来探讨。我认为对这四个问题应该区别看待,对它们所带来的效果,也应该区分正负轻重。不能认为开拓性行为就天然是正确的,也不能认为一经形成了道路,就铺上了铁轨、从此不能更改。
1.从片型角度看:纪实性电视剧处于新闻纪录片与艺术性电视剧之间,其间幅度还是相当宽阔的。就拿传纪电视片来说,突破资料加说明的纪录片形式,以电视剧面目出现的纪实片,也还有各种层次,有的资料性甚强,是资料加回闪式的生活镜头的组合;有的则通篇改编,虽基本情节是真实的,却施行了大量裁剪、组合手段,人物塑造得更为鲜明、光辉、典型化。《九》剧比起以往的种种纪实性电视剧,是向新闻纪录片更靠拢了一步,它复现了真实案件的全过程。但不是资料(或新闻的现实镜头)加复现的生活镜头,而是通篇的复现生活,基本接近初始真实。这在事件发生不久、受众渴望知道事件的原始面貌,而且完全可以谅解、接受的情况下,是允许的、可行的。因为其间的主要矛盾是如何处理好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和谐。我认为在新闻性的效果可以压倒或弥补艺术性不足、达到受众可能接受的程度,正是该剧解决这一矛盾的先决条件。于此也可知:距离越远,其新闻性已经淡化,例如有些历史人物纪实性电视剧,就不宜采用这种形式,而必须作更多的艺术加工。
2.手法上:该片基本按照案件本身的时空关系、结构顺序,予以复现,剪裁较少,对人物的塑造,没有更多采用分解典型化方法。例如:罪犯刘农军在青岛被捕而被押往开封的途中,在大雪纷飞的深夜,提出要小便。警官押解他下车,事毕又押解他上车,这个毫无意义的细节,却依然保留。这在艺术性电视剧中,显然属于没有表现力的镜头,必须剪裁,否则就要通过这一细节来引发或强化戏剧冲突,例如写刘农军借此逃跑、警官追击,造成紧张激烈的场面等等。而放在《九》剧中,虽属平淡多余,另一方面,却给人分外真实自然的感觉。又如关于人物心理的刻划,此剧也非常薄弱,即使表现警官长期在外,中秋节难免想家的心情,也只用了一个打电话的细节,未作展开。但这种点到即止,过分平淡的细节,在此剧中却又使人感到很贴近生活真实。可见纪实性电视剧越接近新闻纪录片,其生活真实感越强,其艺术感便会相对减弱。反而言之,也许正是这种生活真实感对艺术感的取代,是纪实性电视剧的艺术上新的审美品质。总之,作为电视剧,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必须强调其艺术性;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对纪实性电视剧的艺术性,作一些新的开拓性的理解、探索甚至界定,承认这种新的质的内涵。纪实性本身就渗透着假定性的因素,而这种假定性的程度,又受着纪实性所制约,其中的分寸感还需要我们从众多的实践中去探求。《九》剧的冲撞,其艺术上给人最大的启示正在于此。
3.风格上:《九》剧采用的基本上是生活流的表现风格,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原过程、原顺序拍成,演员只是“照本宣科”,重新表现那一段生活,这是纪实片的风格。一般地说,电视剧缺乏戏剧性,淡化到成为没有情节波澜的纯生活流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九》剧在这方面也逃不脱这一规律的制约。但是,因为它表现的是题材重大、情节曲折、贴紧生活中的特殊事件,观众还是爱看的。观众对这方面的求知欲得到满足,是可以原谅和接受这种拍摄风格的,因着眼点不同,甚至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引起轰动效应。但归根到底,毕竟没有长久的魅力。今后,那些以虚构的人物和事件来构成情节的电视剧创作,仍然是最基本的方式。
4.演员问题:《九》剧中的角色大部分由该事件的当事人饰演,复现事件的全过程,而一部分无法出演的当事人(如已被处决,关押的犯罪分子)则由演员担任,生死同台,真假混演,这是《九》剧的重要突破。好处是这些当事人对警探生活熟悉,亲历其事又有真知,自演自,用不着体验生活。弱点是他们不知道演戏,不能作表现方面的再创造,严格说来不是合格的演员。但由于是接踵新闻事件而来的复现性电视剧,当事人的身份,本身对观众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与说服力。观众看《九》剧的心态,与其说是看电视剧,不如说是看新闻的详细补充、演绎,对实际情况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超过了对戏剧的审美欲望,唯有在这种情况下,这种自演自的办法才可以行得通。设想一下,如果事隔数年之后,我们再找原班人马来表演这个题材,观众谅解、接受的程度,必然会大大减弱。电视剧观众的审美目的,毕竟还是要求更深化的隽永的东西。
关于纪实性电视剧的审美特征,我们还是在不断的实践进行摸索之中,我们欢迎类乎《九》剧这样作大胆的探索、创新。我认为纪实性电视剧是最能适应电视这一传媒的一种独特剧作形式,它将在电视剧的丛林中独树一帜,得到更多的运用,长足的发展。它的每一次试验、突破,都对它的个性发展、发生重大影响。重要的是在于我们要不断及时地总结其经验,研究其中的矛盾问题,寻求妥善完美的解决办法。
中国电视京008-010J8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樊玉媛19951995 作者:中国电视京008-010J8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樊玉媛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1: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