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新趋向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在美国,除哲学学会之外,最大的哲学家组织就是现象学与存在主义学会,当然,这两个学会是有明显区分的。有趣的是,近年来有一些人试图改变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学会的名称,虽因人数不足而失败,但却表明了一种新趋向:他们已不满足于讨论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梅洛一庞蒂这些“经典”人物,试图在各个方面超越前辈。与此同时,对于这些“经典”人物--特别是萨特与海德格尔--的理解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先来看看萨特、海德格尔的思想遗产,随后谈德里达和后现代主义。在那些对存在主义现象学感兴趣的人中间以及现象学存在主义之后的各种哲学中,都把萨特视为一个重要先驱,而不是一个至今仍发挥着作用的思想家。尽管他们大谈《存在与虚无》中的主题,但许多哲学家既不知道也不关心萨特后期着作。当然,欧美另外有一些哲学家对萨特的兴趣正在重新焕发出来,因为萨特死后一系列其生前未公布的手稿已陆续出版,其中有两卷他给波伏娃的书信及二战中的部分日记,还有《辩证理性批判》的第二卷,这些资料研究了苏维埃人民的主权在斯大林时期是如何“实现”的,另外,还出版了他在40年代后期的未完成的着作--《关于伦理学的笔记》及《真理与存在》,还有60年代有关伦理学的一部手稿(包括在罗马葛兰西学院所作的演讲),以及另一份反越战演讲和晚年的一部对话稿《自由与权力》。当时他已失明,是在他秘书的帮助下完成的。其中《希望,现在》是在他逝世数周前发表的,引起了轰动,萨特对他早期的思想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宗教的某些作用,而这在他早期是完全拒斥的。
  对萨特重新焕发热情的另一个原因是,萨特后期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预示了、同时也帮助形成了欧洲大陆的某些新趋向。如他越来越意识到人类由社会结构而强加的自由限度。在《辩证理性批判》第一卷中他对社会结构的分析预示了“结构主义”的来临,而他对马克思主义传统形式的批判则预示了80年代早期在欧洲大陆兴起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萨特对福楼拜的研究是西方哲学中哲学,叙述共存与互补关系的开始,并且是对个人生活的深刻解释。在《辩论理性批判》第二卷中则开始了对国家生活的深刻解释。
  80年代早期与中期,开始兴起“后现代主义”思潮。这股思潮很难定义,但运用很广泛。在哲学上至少与两位法国思想家关系密切,一位是德里达,一位是利奥塔,后者写了一本《后现代的条件》,试图定义这一运动。在论述德里达之前,首先想说的是萨特同样在许多方面预示了后现代的精神:如反本质主义、对“主体性之死”的预言、对体系化思想的攻击等等。
  德里达发明的那个术语“解构主义”,其实是由海德格尔的“拆解”(破坏)而来,海德格尔用以表明结束西方形而上学的悠久传统而回到早期希腊。在后期,海德格尔更是用诗般的语言来表达对传统西方思想模式的彻底反思,及对当今日益技术化生活的批判。他还提出了着名的四重结构:天、地、神、人,与佛教的思想很相似。今天,对海德格尔哲学的热情正在持续高涨,出现了大量的研究着作。
  这些研究有两个热点:一是海德格尔与当代后现代的解构主义的关系,尤其是同德里达的关系;另一热点是海德格尔与德国纳粹党的关系。后一个问题使德里达十分为难,他既是一个犹太人同时又在哲学上深深受惠于海德格尔。当然,德里达在风格和精神上十分不同,他比海德格尔更少体系化、严肃性,而多游戏性。由此在哲学和文学界有很多人厌恶解构主义,认为是毫无希望的相对主义甚至是虚无主义。我认为这一说法是夸张的,就德里达本人而言,他有深厚卓绝的西方传统哲学和宗教的知识背景,在他极端的怀疑主义态度背后有严肃的目的性。部分是宗教性的,即希望保持某种超越于我们现时世界的超验观念;部分是政治性的,他并不支持某一特殊的政党,但他最近的两本书《另一个标题》和《马克思的幽灵》表明了这种政治性。前者是反思欧洲共同体的观念及其相反的民族主义倾向的,而后者则是他面对当前西方哲学家对马克思思想兴趣衰微而精心“挑起”的,他把激进的社会批判传统与马克思联系起来以面对这国际资本主义力量日益强盛的时代,该书可说是欧洲大陆哲学中最新的趋向。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那些关心政治理论与行动的人中间有许多是女性主义哲学家,把女性主义作为存在主义现象学传统的新趋向介绍给大家似乎很奇怪,事实上,这在今日美国哲学界是很恰当的,因为大多数女性主义哲学家具有欧洲大陆的哲学背景。“差异与压迫”,是女性主义哲学的首要主题。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曾说“一个人不是生来是女人,而是变成女人的”,她以此表明社会实践使女人成为“第二性”,而非天生如此。这种观点同存在主义否认事物的自然“本质”的立场完全一致。
  存在主义现象学传统中的一些新趋向未来又会如何呢?我想有两点值得一提。一是,对个体伦理学的持续兴趣,这会促使人们重新转向海德格尔、萨特早年对人类基本存在的洞见。当然这一主体性已远远突破了胡塞尔式个体的、内在的、唯心的主体观念的限制。二是,与后现代主义漠视政治学相反,对社会政治哲学的兴趣将会重新高涨,这两个新趋向也许值得我们注意。
      (作者:美国哲学协会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何城译,责任编辑:光君)
  
  
  
学术月刊沪111-112B6外国哲学与哲学史W.L.麦克布莱德19951995 作者:学术月刊沪111-112B6外国哲学与哲学史W.L.麦克布莱德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1:46:24

[新一篇] 現實主義與存在主義交融的杰作  ——論薩特的《死無葬身之地》帶給存在主義文學的生機

[舊一篇] 現階段農技推廣的主要障礙與對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