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言论自由 第一章 言论自由的含义与价值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第一章 言论自由的含义与价值

1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举起地球”

公民的言论自由,是宪法上公民各项政治权利的第一条。一个人失去了表达自己愿望和意 见的权利,势必成为奴隶和工具。当然,有了言论权利不等于有了一切,但是,丧失言论权利 则必然导致失去一切。众所周知,在力学中,支点的作用是何等重要,仅管支点本身不能够作 功,但唯有在它之上,杠杆的作功才成为可能。据说,杠杆原理的发现者阿基米德说过这样一

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能举起地球。”在政治生活中,言论自由不正是这样的一个支点 吗?

2 言论自由的含义

什么是言论自由?那就是发表各种意见的自由。好话、坏话、正确的话、错误的话,统统 包括。如果说言论自由仅止于以当权者意志许可范围之内为限,那麽试问,古今中外,还有哪 一个国家的言论是不“自由”的呢?这样一来,我们神圣宪法上的言论自由条款,岂不成了最 无聊的废话?

3 对“自由”一词的说明

 也许有人会反驳我们的定义,他们说,把自由理解为不受限制是很肤浅的,应该理解为对 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因此,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胡言乱语,它必须遵从事物发展的必然性。

 一句反问就足以指出上述批评的漏洞了:因为,显然,人们遵从事物的必然性而行动也无 疑是正确的,那麽宪法上为什么不写上“行动自由”一条呢?可见,作为“言论自由”概念中 的自由这个词的含义,并不能与那个着名的哲学命题---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中的自由含义 混为一谈。在“言论自由”中,我们恰恰是在“自由”这个词的最简单的含义,即摆脱外来限 制的含义上使用它的。

至于人们平时所说,任何自由有其限制,那是指事物本身内在的规定,非指外来的强制。 我要自由的开怀畅饮,但我的酒量本身就成为自由畅饮的一个限制,所以这一点丝毫不影响我 们对言论自由的定义。

顺便一提,有人把“想怎麽说就怎麽说,想怎麽干就怎麽干”看作是无政府主义,这是把 言论自由和行动自由等量齐观。不错,“想怎麽干就怎麽干”会导致无政府状态。但是,如果 连“想怎麽说就怎麽说”都加以禁止,那就变成了专制主义。今后,我们要反对什么主义一定 要对它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再不能重犯过去反对修正主义时犯过的那种错误了。

4 关于“言者无罪”

中国有句老话,叫作“言者无罪”。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既然只有当权者才有可能对别 人判罪,而当权者们当然不会对他们所赞同的言论兴问罪之师。所以,非常明显,言者无罪尤 其是肯定了唱“反调”无罪。这再次证明了我们在第三节中关于言论自由的定义是完全正确 的。

5 不可把言论与行动混为一谈

 有人说,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者都不允许人们从根本制度上否定它的政权,所以那种针对 根本制度的反对意见应该禁止。

这又是一个言论与行动不作区别的典型论调。试问:《资本论》难道不正是从根本制度上 否定资产阶级统治的吗?它为什么能够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公开出版呢?可见,在谈论政治问 题时,千万不可把言论与行动混为一谈。

6 关于遵从义务

“但是,难道可以不遵从公民的基本义务了吗?” 并非如此。不过,我们务必要明白什么叫遵从义务。显然,履行义务是指行动,不是指思

想、言论。义务这个概念的意义就是应该从事的行为,把“义务”一词加之于思想,本身就是 不通。

把某种事情规定为义务,这意味着,不论单独的个人对该事持何种态度,他必须予以实 行。既然当个人的看法与规定的事情相一致时,实行会是理所当然,那麽,履行义务尤其是指 当个人不同意这一事情时,他也应该实行。可见,规定义务所以必要,正是因为大家看法不一 定一致。反之,在众人意见永远完全一致之处,便无需规定义务了。简言之,规定义务就是在 承认意见可能有分歧的基础上,要求行为的一致。因此,它当然允许人们在行动上实行的前提 下,对规定为义务的事情本身提出不同意见以致反对意见,把提出反对意见视为违反义务,这 是根本没懂得“义务”这个词的含义。

7 宪法也是可以批评的

 有一种批评意见可能需要给予较多的注意。有人说,言论自由因为上了宪法而成为神圣, 当然宪法本身就神圣。所以,人们虽然有发表各种意见的权利,但是不允许从根本上批评宪 法。

 这种责难似乎使人们陷于自相矛盾的境地:一方面,根据言论自由的定义,它不能排除批 评宪法的言论在外;另一方面,根据宪法反对宪法又是不可思议。其实,这种自相矛盾还是由 于混淆言论与行动之间的界限造成的,我们说宪法不可违犯,意指人们的行为,我们说宪法可 以反对,意指人们的言论。法律本来就是为了统一人们行为准则而设,之所以人们的行为需要 一个共同遵从的准则,正因为他们的思想并不总是一致。宪法的权威性、强制性,本身就体现 在对持异议者们行为的约束力,因此它并不否认人们持异议的合法性。民主原则不仅要求在行 动上,少数服从多数,同时也要求保护少数人坚持己见的权利。任何承认民主原则的法律,包 括宪法都不应排斥或限制言论自由。相反,它必须以真正的言论自由作为它们产生和存在的根 据、前提,同时作为必不可少的调节,以矫正可能出现的错误,防止可能的弊端,并为今后改 进与发展提供余地。

 但是,有人会争辩道:宪法是全国人民所公认的,怎么能允许批评反对呢?这种指责是空 洞的。一个全国人民都赞同的原则,就意味着没有任何人批评反对;只要人民中有一部分人, 哪怕只有唯一的一个,提出了反对意见,那就表明这个原则并没有受到全体人民的赞同。所 以,这里的问题依然是少数人的意见与多数人的意见发生冲突的问题。

事实上,宪法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被每一个公民所完全赞同。何况,对于第一代人所一致 同意的宪法,对于第二代人、第三代人来说,首先是作为一个既成事实,在未经他们思考,因 而就谈不上经他们一致同意以前就已经存在,就对他们具有效力,他们当然有权进行新的思 考,表示新的意见,只要遵从一定的义务。人们可以对宪法提出各种意见,包括反对的意见, 这正是宪法本身所赋予的。

8 续 前

 上节那种批评意见的错误,关键还在于他们习惯于把党的问题,与国家的问题不加区别, 对党章与宪法的意义不加区别。

 一个党员有权利批评党的某项决议,批评党的某些领导,甚至批评党在某一时期的路线。 但是,他无权批评党章规定的基本纲领,因为加入政党出于自觉的选择,它以事先承认党章的 基本纲领为前提,所以,不赞成党章基本纲领的人就不应成为该党的党员。然而,宪法对公民 的关系就不是这样。个人成为某一社会制度下的公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自觉选择的结 果。既然不存在有意识的选择,我们又怎能以某种信念去强求于他们呢?他有服从宪法规定的 行为规范的义务,但并没有承诺赞同宪法纲领的责任,所以假如他仅仅通过言论去批评和反对 宪法的纲领,并不构成撤消公民权的理由。马克思早就指出:惩罚思想方式的法律不是国家为 它的公民颁布的法律。

其次,党员所以必须承认党章的纲领,不仅因为他入党出于自愿、退党可以自由,还因为 党章并不制裁非党员。如果我们硬是不准公民批评宪法,那麽,我们就必须不仅给予人们加入 和退出国家的自由,而且还必须取消宪法对不承认其纲领的人们的惩罚职能。到头来还是言者 无罪。这无异于把宪法变成党章,把国家变成了党。结果必然是,为了协调承认宪法纲领的人 们与不承认宪法纲领的人们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得不再制定一套只涉及行为规范,不涉及思想 方式的新条约,这其实就等于又建立一套宪法,而先头那部惩罚思想方式的宪法是不适用的。

9 言论与行动是有明显界限的

言论与行动是有明显界限的。这点必须一再强调:有些人把公开谈话、发表文章都算行 动,显然是一种诡辩。难道说,宪法上堂而皇之的言论自由条款,人们长期流血奋斗所追求的 那种神圣权利,到头来竟然仅仅是背地发牢骚,私下写日记吗?

10 关于诬陷、诽谤与煽动罪

 只有当言论直接与行动相关时,言论才可能作为一种犯罪,所谓诬陷、诽谤、煽动就属于 这一类,我们必须为诬陷、诽谤、煽动作出明确的定义,提供切实的标准。

 诬陷罪的定义是:意图陷害他人受刑事处分而捏造事实,伪造证据,作虚假告发。注意: 诬告必须是指向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作虚假告发,其目的是使被告人受刑事处分,所以诬陷 罪的标准是很清楚的。

 诽谤罪指散布虚假的、足以侮辱他人人格的言论的行为。这里,可能引起混乱的是“侮 辱”一词。所谓侮辱人格,是指有损于我们社会公认的共同生活准则,不能以被害人本人的主 观意愿来评断。但是,什么又叫做“有损共同生活准则”呢?搞得不好,“恶毒攻击罪”便会 借诽谤而还魂。为了防止有权势者滥用“诽谤罪”,我们在此提出一种考虑:因为一切公民, 至少是一切革命同志,不论职位高低,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所以要断言某种言辞属于侮辱,那 必须适用于一切公民;同样的言辞,倘加之于平民百姓头上算不得侮辱,那麽加之于领导者头 上就同样构不成犯罪。采取双重标准,“礼不下庶人”是必须禁止的。记住这一点,诽谤罪就 不那麽容易遭到滥用了。

 最后,什么是煽动罪?煽动罪是指促使人们从事某种非法行动。此处须注意两点:一、是 促使人们从事某种行动,而不是促使人们相信某种事物。没有这一条,谈不上煽动。二、所促 成的行动须是非法行动,而不是合法行动。没有这一条,构不成犯罪。二者缺一不可。

 比如说,凯恩斯的《通论》一书,虽是直接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大毒草,但该书却不属煽 动;又如,号召集会游行,虽是明显的煽动,但并不构成犯罪,因为集会游行都是合法行动。

 煽动罪并不只限于反革命性质一种。比如为了泄私愤而煽动斗殴也属于煽动罪。

需要提醒的是:作为法律用语的诬陷、诽谤、煽动等罪名,与日常用语中的诬陷、诽谤、 煽动等词汇,含义有些不同,前者要狭窄一些,这也是不可混同的。

11驳所谓“资产阶级言论自由”

 我们已经阐明了言论自由的确切含义。现在唯一可能招致的责难之辞,是批评我们提倡 “资产阶级的言论自由.”这种批评也许最容易答复,因为批评者们自己就说不清楚究竟什么叫 “资产阶级言论自由”,什么叫“无产阶级的言论自由”。

 所谓“资产阶级言论自由”,可能意味着以下两种情况:一、只允许资产阶级有发表意见 的自由;或是二、只允许发表从根本上不侵犯资产阶级利益的意见的自由。前者是限制发言者 的身份,后者是规定言论的性质。不过,这种情况其实都叫言论不自由,而不叫什么“资产阶 级的言论自由”。众所周知,在当今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国家里,这两种情况都并不存在,既然

如此,认为有一种与之相对立的“无产阶级的言论自由”又是从何谈起呢?

在一个稍有现代国家观念的人看来,当权者对持不同意见者的镇压乃是最粗暴地滥用权 力,即使这个人坚决反对那个持不同意见者的观点,然而,照那些受封建专制主义影响太深的 人看来,当权者对持不同意见者的镇压是最自然不过的权限之内的应有之举,即使他心里对持 不同意见者的观点深表同情,他们也倾向于肯定这种镇压是“合理的”。可悲的是,不少同志 头脑里,根本没有关于任何权力都应受制约这种最起码的认识,根本不懂得什么叫公民权利, 不懂得政府权力只能用来保护公民权利,而决不允许用来侵犯公民权利。尤其是有些人还把这 种幼稚的见解贴上马克思主义标签,用含糊混乱的词句代替对复杂事物的深入分析。一方面, 他们并不很懂得什么是资产阶级的;另一方面,他们则又把他们所不懂的一切统统冠之以资产 阶级之称。所谓“资产阶级言论自由”与“无产阶级言论自由”的杜撰,不过是这种偏执闭塞 的一种典型的表现而已。

12关于资产阶级民主的欺骗性

 那麽,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资产阶级民主的欺骗性呢?必须看到,民主,正如列宁所说, 是一种国家形式,决定国家实质内容的是它的经济结构,是它的生产关系,简言之,是它的生 产资料所有制,资产阶级民主的欺骗性就在于它用形式掩盖了内容。法国进步作家法郎士有句 名言,颇为辛辣的揭示了这一点,他说:“我们的法律是平等的,百万富翁和叫化子都不准在 桥洞下过夜。”从形式上看,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国家里,劳动人民和资本家一样享有各种政治 权利,然而,从实质上看,由于广大劳动人民身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就使得他们的政 治权利没有真正坚固的物质保证,显然,一个失业者是没有办法竞选总统的,虽然他名义上享 有这种权利。

 民主制是一些最基本的原则,例如言论自由,本身并无所谓“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 之分。资产阶级民主制与无产阶级民主制在某些形式上有类似之处,否则,为什么都称为民主 制呢?但是,由于他们所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完全不同,所以一个叫资产阶级民主,一个叫无 产阶级民主。另外,民主的某些原则,如言论自由,固然是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而得到传播, 但它本身是全人类的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优秀成果。我们不能把这笔遗产拱手 送给资产阶级。事实上,在民主革命时,我们就把争取言论自由作为一个斗争任务;新中国一 成立,我们就把言论自由毫不犹豫地写进了共和国的宪法,可见言论自由本身是正确的。不要 忘记,马克思在登上政治舞台的最初几篇论文中,就有两篇以上论及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诚 然,当时他还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是,没有一八四二年,就没有一八四七年,(注)一个 仅仅停留在坚持言论自由这一观点上的人,当然还不够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如果一个人 连这一立场都未曾达到,甚至还反对言论自由,他就更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毕竟,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西方,作为深受东方专制主义熏陶的中国知识分子,往 往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个学说中对西方文化的批判和否定的部分,不容易理解和接受其中的继 承和肯定的部分。在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后的今天,我们还不得不对封建专制思想进行一次再 扫荡,这个严重的教训难道不足以提醒我们,有必要从更全面的角度出发去进一步认识马克思 吗?

(注;一八四二年即马克思发表出版自由问题论文的年代,一八四七年为《共产党宣言》发表 年代。)

13言论自由不是封建社会的广开言路

 正如上面所说,言论自由原则主要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得到深入传播的。由于中国没有经 历过成熟资本主义形态,致使不少人对言论自由的真正含义缺乏理解。事实上,某些同志所理

解的民主,不过是一种开明的专制,他们所理解的言论自由,不过是封建社会的进谏纳谏、广 开言路,这里我们有必要指出这一点。

 封建社会的进谏纳谏之说,并非真正的言论自由,因为臣民的言论范围实际上是被帝王的 意志决定的,由于各个历史条件的不同及各个帝王个性上的差异,这个范围有时稍宽,有时极 狭。但无论如何,这种界限毕竟是存在的。一个国家有无言论自由,不在于当权者是不是愿意 倾听和容忍批评意见,而在于他们没有权力惩罚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

 有些帝王,出于草创基业的广揽人才,出于初坐江山的兢兢业业,出于虑及后世的远见卓 识,出于声威显赫时的宽大胸怀,都可能对批评意见甚至某些反对意见表示宽忍。但是把这种 态度称为言论自由,那就是犯了实质性错误。这只是开明的专制而已。某些帝王能够比较明智 的使用权力,并不会改变封建帝王权力的无限性这一本质。并不意味着人民已经享有了不可剥 夺的言论权利。这种开明专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始终是罕见的例外。而且,它们几乎总是一 种极端的专制破产后的结果,同时又总是下一场极端专制来临前的准备。风筝飞得再高也不是 自由的,因为线的另一端控制在放风筝者的手里。专制下的言论路子再宽也不是自由的,因为 控制言论的权力在帝王手里。

只有当权者没有权力惩罚持不同意见的人时,才有了真正的言论自由;只有在人们的言论 权利无需乎善良开明的君主保护也能独立存在时,才有了真正的言论自由;只有在人们学会了 抵抗权力对言论的干涉企图时,才有了真正的言论自由。

14毛泽东同志关于言论自由的论述

 毛泽东同志对于言论自由有过不少正确的论述。这里,我们打算再次引证它们,以唤起更 多的注意。

 毛泽东同志指出,要让人讲话。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只要是不违反纪律,不组织秘 密集团的,都要允许人家讲话,讲错了也不能罚,不能搞“一言堂”,要搞“群言堂”,要实 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要实行“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 棍子”的三不主义。他明确指出,即使对于发表了反党反社会主义言论的人,只要无破坏性行 为,仍要给予言论自由。意识形态上的铲毒草是一回事,整人是另一回事。如此等等。并且, 他还对实行这些原则的意义作过很多说明。然而,遗憾的是,长期以来,这些原则未能实行, 其中既有理论上的混乱,又有心理上的原因,很值得玩味。理论上最大的混乱在于:我们不给 反动派言论自由,而发表反动言论的人就是反动派。下面我们将会谈到,这种说法实际上包含 着逻辑上的循环论证,它必然导致“强权即真理”。多年来,善良的中国人民却干起了自相残 杀的蠢事,整个政治文化生活中经历了一场空前的浩劫,上述那套似是而非的逻辑实在是起了 莫大作用,批倒这一谬论实际上是论证言论自由的一个焦点。

心理上的原因就在于所谓“恐右症”。留心这些年中国政治生活的人们不难发现这麽一种 怪现象:毛泽东同志的某些话,即使片言只语,被人们热切地视若神明,连怀疑一下都是大逆 不道;而他的另外一些话,即使是三令五申,也被人视若无睹,连讨论一下都是自找倒霉。一 般说来,凡是比较左的,凡是可能被人用来很方便地显示自己“革命坚定性”的词句,属于前 一种命运;凡是比较中肯的,凡是可能被人反驳为“立场有问题”的那些话,则属于后一种。 “要文斗,不要武斗”的“最高指示”未能阻止住全面内战,“言者无罪”的精神没有减少 “思想犯”、“言论犯”的庞大数目。在言论自由问题上,至今仍是不甚了了,此说彼说,莫 衷一是。还是有些人违心地发表赞成言论不自由的主张。这不能不一再使人想起安徒生童话 《皇帝的新衣》。那里面,人们由于怕被别人说成“傻子”而宁肯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在我们 这里,人们则由于怕被别人说成“立场不稳”而宁肯不相信自己的理智。历史毫无例外的证 明,除了过分强大的外敌入侵外,任何一场民族灾难都含有自作自受的成份在内,而有意地违 背自己理性的呼声则构成悲剧的开端,但愿我们今后不要重蹈覆辙了。

15必须全面阐明言论自由

引用权威的言论,目的有二:一是证明某论点出自某权威、或证明它为某权威所首肯;二 是利用权威的地位,唤起对方对该论点的重视。但是,引用权威的言论不一定能代替说理,我 们不能也不应该指望单靠权威的名字去使对方心悦诚服。简言之,权威并非论据。因此对于言 论自由问题,我们还必须给予进一步的论证。这绝不是向风车宣战的多余之举。事实上,它是 一个非常现实非常迫切的理论任务。我们深知,有不少人,其中包括一些有头脑并肩负重任的 人们,从内心深处对言论自由是不以为然的,在那些喜欢言论自由的人们中间,对于这个原则 所凭借的理论根据和实践基础不一定就了解得很充分;最后,在言论自由的热烈赞同者里,对 于这一原则的致胜之道即它的力量来源,也未必都很明确。为此,我们将充分重视他人的一切 考虑,力求作出一个详尽无遗的论证。澄清一切可能的混乱,说服一切可能的论敌,这肯定会 使文章变得很长。但是鉴于这个问题的严肃意义,读者也许会有看完它的耐心。为了使我们和 我们的子孙后代再也不为因言治罪的恐怖所威胁,为了彻底搬掉这座压在中国人民精神上的罪 恶之山,我们倒是担心,恐怕我们还议论的太少,太不充分了呢。

16言论不是法律惩罚的对象

 首先,言论不是法律惩罚的对象。这是实行言论自由的第一个原因。我们在一段时期内剥 夺某些人的言论权利,那是根据他们剥削和压迫别人的行为,根据他们破坏法律的行为,并不 是根据他们的思想或言论。法律只能惩罚外部的行为。马克思指出:“凡是不以行为本身而以 当事人的思想方式作为主要标准的法律,无非是对非法行为的公开认可。”“对于法律来说, 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我的行为就是我同法律打交 道的唯一领域,因为行为就是我为之要求生存的权利、要求现实权利的唯一东西,而且因此我 们才受到现行法的支配。”他还指出,那种追究倾向的法律,即那种“要惩罚我所想的,不管 我们的行为如何”的法律,是“对公民名声的一种侮辱,是威胁着我的生存的一种阴险的陷 阱。”经验告诉我们,惩罚思想的法律实际上是把一切公民都看作嫌疑犯。一个人诚心诚意地 追求真理,但是他无法担保自己就不会陷入谬误。他可以在行为上谨慎,却不能在思想上不大 胆。有人说思想解放无禁区,有界限。这些人忘记了,思想本身就是无限的,像宇宙一样,当 你发现了界限,就意味着你已经超越了这种界限;这些人忘记了,认识界限便意味着要对界限 两个方面加以思考;这就是说,我们必须考虑,什么是不应该思考的。各种原则,不论正确与 否,只能是思考的结论,不可能作为思考前的先天戒令。惩罚思想的法律企图给思想划一道界 限,本身就是自相矛盾。其结果只会导致思想的僵化与窒息。所谓“守法”就是在法律范围内 行动,这是办得到的。然而,难道可以要求一个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思考吗?难道可能做到 禁止人们想其所想吗?思想是自由的,它不可能不是自由的。“我想”就是说“我想我要想 的”,“我想我所想的”,就是说“我想怎么想,我就怎么想”。这与“我想怎么干,我就怎 么干”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每一种行为都来自一定的思想,但是,每一种思想却不一定导致一定的行动。古人云“三 思而后行”,语言是思想的外在表现,不一定都是行动的信号。人们越是充分运用语言工具自 由的交流思想,越是能达于正确的认识以支配较为理智的行动。因此,镇压言论往往不是防止 错误的行动,倒是防止了深思熟虑的行动。其结果必然是,假如压力有足够大,人们则消极被 动;假如压力小了,人们就任意乱动。这就是说,限制言论并不是限制了行动,而是限制了思 想,严格说,是限制了思想的交流,限制了思想的成熟,限制了思想的发展,从而扼杀了理 性。

 既然惩罚言论并不是惩罚行动而只是惩罚思想,那就是认定某种思想有罪。如果有反动思 想就足以判罪,那麽我们为什么只以公开发表的言论为依据呢?为什么不可以在一切家庭中安 放窃听器?为什么不可以拆阅私人信件、检查个人日记?另外,思想有时候还可以通过语气, 通过表情,或是通过沉默来表示,为什么不可以惩罚那些“非法的哭”、“别有用心的笑”和 “反动的一言不发”呢?的的确确,这一切法西斯丑行在全面专政旗号下都发生过,实行过。

因为它们确确实实都是惩罚思想的合法逻辑的引伸。这一切劣迹昭着的做法,不过是“思想有 罪”这条蜥蜴身上的尾巴,只要我们保留了“思想有罪”的躯体,那麽仅管我们一次又一次地 砍掉那根可恶的尾巴,它还是要长出来的。无怪乎年轻的马克思对于“思想罪”这一套是那麽 愤慨了。

 同时,言论不像行为那样便于事后查证,除非是见诸文字。捏造事实进行诬告还可以核 实,捏造某句话进行诬告几乎永远无法确证。前些年间,因诬告某人说过什么话而将他人判罪 的冤案那麽多,即便实行了“反坐法”,我们也不能搞清楚这类事情是否属于诬告,其结果只 能是继续增加冤案的数目。

也许,有些坚持要惩办言论的人会说,我们要重证据,我们反对个人生活的非法监视,我 们只是要对那些证据确凿的公开发表反动言论的人处罚。诚然,这样做会较少地激起人们的反 感,但是它所依据的理由,如果被说穿的话,是加倍的可耻。首先,如果思想反动就必须专 政,那麽放弃对个人生活的监视检查便是十足的失职。其次,按照这种说法,我们所惩罚的并 不是一切思想反动的人,而只是惩罚了那些愿意公开的、愿意负责任的发表自己反动观点的 人。我们惩罚老实的人,却放过狡猾的人;惩罚那些多少还相信我们的人,放过那些完全敌视 我们的人;惩罚那些愿意讲道理,因而便可能承认真理的人,放过那些拒绝一切对话的人。事 实上,我们是鼓励了人们搞阴谋,怂恿人们当两面派。这难道不是更应当遭到谴责吗?

17即使言论可以惩罚,其标准也无法确定

 其次,惩罚言论还有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即确定标准的问题。注意这个标准不是用来鉴 别是非,而是用来区分敌我。所以“六条标准”显然不适合这个目的。再者,这是一个付诸刑 罚的法律标准,所以就不能使用意义不确定的政治标准。换句话,我们必须确保,违反这个标 准的必定是自觉的反革命;还要确保人们在使用这个标准时不会发生歧义。制定这个标准,可 以有两种考虑:一种是使它趋于严格、确定,另一种是使它趋于灵活、全面。前者拘泥于字 句,后者则追究倾向。可惜的是,这两种方法都不中用。

 按照第一种考虑,我们明确地规定那些字句是禁止的,否则便是反革命。这种方法的优点 是执行起来不会有歧义,因而可以避免权力滥用和造成冤、假、错案。缺点是太死板,很容易 被人们钻空子,几乎完全不能起到禁止的作用。人类的语言是那麽富于变化,奥妙无穷,躲过 几个字的忌讳,避开几句话的障碍,人们照旧可以表达一切思想,不同的词句可以表达相同的 意思,一样的词句可以造成不同的效果。因此,若是根据这种标准去实行,便注定毫无用处。

 第二种方法同样经不起推敲。一个追究倾向的标准,其本身必定是不具体,不确定的,它 必须通过执行者的理解能力来实现,这就导致了人治而取消了法治。众所周知,暧昧模棱的法 律不成其为法律。如果同是真心拥护法律的人们对于同一法律的含义可以作出各种各样的解释 时,法律就会无效了。

 譬如说,我们规定:禁止一切反党反社会主义反人民的言论。这似乎是不错的,但,怎样 判断一种言论是否属于这种类型呢?除非是一个人直言不讳的表明这一点,不过那只可能是极 为罕见的。因此,他们必须根据他们的认识能力对各种言论加以鉴别。可是,多数的意见未必 就是真理的标志,领导者也不是绝对正确的上帝,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谁有资格充当至高无 上的仲裁人呢?追根结底,只有那些人数更多、权力更大的一方把自己的判断强加于对方,这 就是“强权即真理”的逻辑。且不说坏人掌权,指鹿为马,就算是好人掌权,仅仅是一时的鉴 别不清,就足以造成扼杀真理的可悲后果。事实上,不管我们怎样真诚地表示,我们要禁止的 是那些真正反动的言论,然而我们实际上所禁止的,总是那些在当时当权者看来是反动的言 论,未必就是真正的反动言论。在这里,主观上的良好愿望、负责精神都是不相干的,只要我 们承认还没有穷尽真理,还不是全知全能,那麽就没有任何理由采取这种武断的态度。

现已证实,在过去二十年间,我国曾经有过惊人数量的冤、假、错案,其中绝大部分都是 因言治罪所致。这些错误的严重后果远远超出一般人的估计。古人说:“杀一儆百”,现在看 来不对,杀一实在可以儆千、儆万,以致更多。天安门事件不过错抓了三百多人,还不及全国

十亿人口的三百万分之一,就足以造成全国性的白色恐怖!从过去的错误中,我们应当吸取什 么教训呢?至少有一点,那就是再也不要搞因言治罪了。

18续 前

不过,有少数人不这麽看。他们说今后只要注意更加严格地区分就行了。这种议论实在令 人啼笑皆非。这岂不是说,过去所以发生那麽多冤、假、错案,都是由于当时人们主观上就不 想“严格区分”造成的吗?是的,要干工作,难免不犯错误,不能因为可能犯错误而不去干工 作。但因言治罪不在此列。实行因言治罪并不是革命的必要;取消因言治罪也不意味着取消思 想斗争。“杀敌三千,自伤八百”,在革命事业中,自己队伍的战士遭受一部分牺牲也是常 事。但牺牲有两种,一是死于前方的锋矢,一是死于后方的冷箭。如果那些冲在最前面的勇 士,仅仅是被猜想为其间混有几个坏人,后方自己营垒中便向他们发出一阵毫不留情的扫射。 这难道也是可以辩解的吗?

19给言者判罪不符合判罪的正当意义

 有人力主对言者判罪,但是很少去考查这种判罪的意义。在本节中,我们不妨对此也略作 分析,或许有助于加强言者无罪的论据。

 一般说来,判罪是为了起到以下作用:或是抵偿,或是改造,或是隔离,或是威胁潜在的 罪犯。杀人偿命,贪污罚款,这是抵偿,但是,抵偿总是以相同的性质的事物相抵(除了在没 有相应的事物时)。据此逻辑,对于一种言论的抵偿就应该是另一种言论。既然如此,在一个 各种意见都可以自由发表的地方,既允许批评,也允许反批评,那就不再存在用其他手段进行 抵偿的根据了。把说了某种话的人抓到监狱里去显然就不是为了抵偿。可见,从抵偿的角度出 发,因言治罪是没有道理的。

 谈到改造,言论属于思想问题,只能说服。通过判罪强行压服绝不能改变人的认识。须 知,改造的理论立足于通过改变环境和生活方式而达到促成思想转变的目的。因此,它只对于 生活在必然产生坏思想的那些坏的环境及坏的生活方式的人们才适用,这对于一个从事正当职 业,过着与平常人一样生活方式的而仅持有不同看法的人就毫无意义了。

 至于隔离,由于言论一经发生,便具有独立的生命,而判罪只能隔离言者,不能隔离他已 经发出的思想。一个见解倘若被众人所摒弃,隔离言者就没有必要,倘若被人接受,隔离言者 就没有用处。有人说,隔离言者能够防止他把某种思想进一步扩散,所以还是有意义的。然 而,错误思想不是毒草,不是子弹,它们不能主动地伤害别人的意识。除非一个人认为某种见 解确有道理,否则这种观点对这个人就毫无影响。特别是,这里所涉及的见解都是不占支配地 位的“非正统”见解,它们就完全没有强迫他人注意和接受的势力,如果这种处于劣势地位的 见解也能引起影响他人意识的作用,那必然是别人在将它们与官方的意见仔细比较后,确实为 前者所说服,这往往是该见解含有新鲜真理的标志。换句话,真正荒唐的言论无需乎防扩散, 而那些倘不禁止就会征服人心的思想往往是正确的思想。

 当然,有人会说,群众大多有一种好奇心,所以特别容易对非正统的见解感兴趣。但是, 我们要说,除非是在一种“一言堂”的气氛下,人们才会专对任何一种不同意见格外重视。只 要各种意见都能自由发表,人们就不会专去注意那些反对意见了。必须看到,那种依靠刺激人 们好奇心而取得影响的意见,是建立在它们缺乏正常发表机会的前提下,一旦反对意见的发表 成为习以为常的事情时,人们对它的好奇心就自然消失了。因此,有人指出,压制不同意见往 往是替它们作反宣传,并非没有道理。

 再者,防扩散的意图无非是禁止人们接触错误思想,它完全是出于把群众当成阿斗的 监护人立场,出于把群众视作孩童的“父母官”立场,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培养出一批 “单打一”,见不得世面的教条主义者。也许有人会说:我们还是愿意让群众接触一些反面东 西的,以增强免疫能力。不过它们必须经过我们的选择,同时,我们还是必须把发表反面意见

的人抓起来;可是,如果他们选出来让群众提高认识能力的反面教材,先就印上了“供批 判用”的字样,那么他们这种可嘉许的意图就差不多没法达到了。单单为了驳斥一个人的 观点而读他的着作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那正像看一场错综复杂的反特电影,事先就告诉 了观众谁是特务,结果对观众思维的推理能力不会有任何帮助。尤其是,假如我们同时又 把发表了反面意见的人抓起来,效果就会更糟。那不是在启发人们辨别什么思想正确,什 么思想不正确,其实是在警告人们,什么是你们可以想,可以说的,什么是你们不准想、 不准说的。那不是在解放思想,而是在设立禁区。不是在提高认识,而是在压抑理智。所 以,实行隔离的政策不仅必然会压制真理,而且必然会促使广大人民智能衰退。

 事实上,有些人一直欣赏一种“善意的”愚民政策,出于一种自称是为了人民好的愿 望,采取一切力量进行控制人民思想的愚民工作。为了使人民思想纯正,宁可使他们头脑 简单.其结果,只能造成一个停滞、呆板,起码是进步特别缓慢的社会。这样一个贫乏、 单调、静止的社会形态,也许正是某些人心目中的“理想国”。但是,人民是不会喜欢它 的,并且,它必将在今天这样高度变化迅速发展的世界中遭到无情的淘汰。

 最后,我们再考查一下,对言者判罪是不是为了威胁潜在的罪犯。如果正是出于这种 目的,那无异于默认以下几点。一、当权者认为自己是唯一神圣的,他把一切批评他的人 都看作“罪犯’。二、当权者们不仅把自己所奉行的一套方针看作是绝对正确、唯一正 确,而且他还认定,每一个人对这种正确性都会自然而然地有坚定的信仰,干脆说,那应 当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因此.凡是对这一套加以思考、怀疑,加以探求、讨论,产生 不同或相反意见者,必然都是居心叵测,怙恶不悛.所以除了以重刑伺候,恐怖威胁外, 别无其它选择。三、当权者们承认.有一个相当数量的人们是反对自己的.至少他们认 为,如果允许反对意见公开发表,那么很可能就造成一个相当的多数。所以有必要使这样 潜在的敌人感到恐怖而实行杀一儆百。四、当权者们对于和反对意见展开辩论,赢得人心 方面没有自信心,所以才采取这种不诉渚于伸张理性而乞灵于封锁理性的手段。这里的主 要之点在于。这种恐怖所施加的对象是言论,是思想,因此它就绝对不能证明自身是正当 的。一个当权者镇压了某种行为,怎样判断这个镇压是否正当呢7可以根据人们赞成或反 对意见之多寡来衡量,但是如果所镇压的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观点,那就无法证明了。 一切不同意见者都被看作潜在的罪犯和罪犯的帮凶,他们正是被叫去看杀鸡的猴子,只有 赞成者才可以直抒己见,在这种前提下,指鹿为马又有什么做不到的呢?不错,这种恐怖 有时确能巩固权力者们已有的地位,但它不是通过扩大人民对自己的信赖与忠诚去达到这 一目的,相反,它则是以增加人民对自己的隔阂与敌意去达到目的。所以,这种政策,对 于那些立志与人民为敌的政权来说,可能是必须的,仅管其效果等于饮鸩止渴。但是,它 对于一个真诚地为人民谋利益的政权,则是完全有害的,哪怕在某些时候.这种手段似乎 不失为一种快刀斩乱麻的应急措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对言者判罪的做法,完全不同于对于犯罪行为的惩罚,是 完全没有任何理论根据的。

20 实行不实行言论自由的利弊比较

 下面,我们将对实行言论自由与不实行言论自由各自的优劣利弊作一全面的比较。

20—1 实行言论自由有利于认识真理

 首先,实行言论自由有利于认识真理,发展真理。这又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说,在 实行言论自由的条件下,新真理不会因多数人的一时反对而扼杀在摇篮中,其二是说,在 各种言论自由发表的地方,人们会更乐于思考,思力会更敏捷,因而更容易发现新的真

理。

 任何真理,在成为众人的认识之前,往往先从少数人的认识开始。真理发展,并不像 竹子,新长出来的竹节总是承续着旧竹节,它倒像灌木,常常要从侧面生出枝条,有时甚 至从地里另冒一丛,因此,即使对于一个掌握了很多真理的人,他也不能武断的宣称,从 今以后的一切新真理,必然都是他们所掌握的旧真理的简单的向前延伸,所以,他也无权 充任衡量真理的最高法官。因此,压抑一种我们认为错误的意见,可能是在压抑新鲜的真 理。

 有人说.真金不怕火炼,真理想禁也禁不住的。这话不一定正确。须知,真理象火一 样.是完全可以扑灭的,只不过它又可以重新点燃而已;历史上有的是真理被封锁而使人 类文明倒退的悲惨先例。尤其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根据真理最终会战胜迫害为理由, 证明迫害“独特见解”是正当无害的,似乎迫害成了一个筛子,似乎对一切我们一时认为 反动的观点予以禁止,只会消灭掉那些该消灭掉的毒草,并不能消灭有生命力的真理,甚 至还有助于让真理发出更大的光芒。这显然是一种诡辩,是一种对暴政的阿谀。不错,人 类进步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但是,我们不仅关心进步,而且还更加关心进步的速度。任 何导致阻滞,延缓进步速度的事物,都必须坚决反对。

 只有在对真正的反动言论也不判罪的情况下,新真理才有茁壮生长的可能。真理的 天鹅在其初期常常被人视为丑小鸭。如果我们一方面鼓励人们畅所欲言,一方面又宣布对 “恶毒攻击”者严惩不贷,那就好比一个司机,一只脚蹬油门,另一只脚同时猛踩刹车。 西汉路温舒说得好:“鸟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此 处的诽谤作批评、攻击解,不应与法律概念中的诽谤相混。)这是很有辩证思想的:那些 坚持要给言论定一界限的人,不论其动机多么虔诚,也无论这个界限本身多么正确,它也 必然会压抑言论,封锁真理,扼杀理智,阻止进步。

 勤于用脑和勤于用手一样.是习惯的产物,有赖于长期的鼓励与培养。在因言治罪的 气氛下,唯不动脑筋者最安全,这本身就意味着对理性的惩罚,对思想的惩罚。它极大地 束缚了智力的发展。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它所能达到的也无非是造就一大批头脑简单,思 力薄弱,缺乏创造精神的好人而已,依靠这种人是千秋万代也搞不了现代化的,是迟早要 把整个国家弄到“开除球籍”的地步的。

 试想一下,假如有这样两个不同的社会。在一个社会里,人们唯恐不能标新立异,唯 恐在发现新真理上落后于人,而另一个社会则相反,人们唯恐发表了什么与众不同的见 解,唯恐思想走在人前而被人非难打击。在前一个社会,即使最胆小的人也不在乎坦率地 说出自己的一得之见,在后一个社会里,就连最勇敢的人在发表自已最有把握的新观点 时,也不得不犹豫再三,那么,哪一边会百花齐放?哪一边会百草凋零?哪一边会生气勃勃? 哪一边会死气沉沉?哪一边人们会越变越聪明?哪一边人们会越变越麻木?岂不是再明白也 不过了吗?

 实践证明,凡是实行因言治罪的国家,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停滞与腐化。其程度恰与 因言治罪的程度成正比。这些年来的人类智慧的绝大多数新成果,大至科学中的新理论, 小至服装上的新样式,都诞生于言论自由的国度。这能不引人深思?有人会攻击我们美化 资本主义。也许我们更懂得社会主义的优越,正由于这一点,我们才格外注意到实行言论 自由等民主的巨大意义。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加言论自由,一方面是社会主义生产 方式加言论不自由。目前的局势是,在发展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后者甚至还表现出种种 差距。答案无非是两种:凡是认为言论不自由比言论自由好的人,他只能把后者目前的不 发达状态归之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大大不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以,即使加上一个很好 的言论不自由也无力扭转差距。凡是认为言论自由胜过言论不自由的人,则可能把后者的 落后归之于言论不自由上面。因此,这些不喜欢言论自由的人,内心深处才是迷信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呢。照我们看来,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有极大的优越性,但由于我们长期忽视政

治民主化建设,不实行言论自由等等,致使有优势而得不到发挥,反而落到了后边。由此 可见,把我们赞赏言论自由说成是美化货本主义,实在是不合逻辑。

20—2 实行言论自由有利于真理发展

第二,实行言论自由,真理可以从与谬误的斗争中吸取很多有益材料。

 众所周知,一个基本上谬误的思想,其中也可能包含有部分真理,至少它常常含有能 引起进一步思考的有价值的因素。不同思想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有时是非常奇特、事先难 以料想的。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恐怕不是真科学,可是它却是刺激达尔文发现自然选择 原理的一个诱因。抛砖可引玉,谬误可以引出真理,唯心主义可以引出唯物主义,反动思 想可以引出革命理论。这一点在哲学史、科学史上屡见不鲜,人们都是承认的。不过某些 同志似乎有一种奇怪的逻辑,即这种向对立面吸取和补充自己的情况只发生在马克思主义 产生之前(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在批判地吸取西方资产阶级理论后创立的),似乎从一 八四七年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后,全世界的资产阶级便一齐成了傻瓜,再也拿不出半点有 价值的思想来了。这种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包含未来世界一切答案的天书,显然是宗教崇 拜的一种表现。事实上,革命导师历来都是提倡向资产阶级学习、向资本主义学习,当然 不是学习他们的一切,而是学习其中有价值的东西,包括对错误的东西加以分析批判。但 是,不实行言论自由则显然会失去这些好处,这些年来,我们闭关自守,似乎真理都在我 们这里,干了不少蠢事,走了不少本来完全可以避免的弯路,不正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吗? 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国家,就是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方面都落在了别的许多国家 之后。这应该怎么解释呢?一是由于不实行言论自由,不让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有正常表现 的机会,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失去了向不同思想吸取、补充和激发自己的种种好处;二是由 于不实行言论自由,把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新阐释、新理解,更不用说对某些观点的重新评 价,统统斥之为修正主义,压于阴山之下,其结果是常常混淆了是非,败坏了信誉;从根 本上窒息了马克思主义的无限生机。

2O-3 实行言论自由有利于造就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第三,即便对于我们深信不疑的某些真理,也应当允许别人批评,这正是造就真正马 克思主义者的途径。

 就人类的认识过程而言,不存在着任何天赋自明的真理。任何一个理论在没有充分研 究以前,就声称你信仰它,显然是自欺欺人。接受真理必须经历一个怀疑、比较和研究的 阶段,毛泽东同志早期相信过无政府主义,鲁迅当初欣赏过尼采,人们都不觉得奇怪,那 么,我们又怎么能要求今天的人们从一开始就要信仰马克思主义呢?凭什么根据可以断 言,那些对马克思主义表示怀疑、动摇甚至提出反对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就一定不是出 于认识上难免的错误,属于正常认识的必经阶段,而必然都是罪大恶极,反动透顶,非加 以判刑以致处死不可呢?

 知识不能遗传,信仰不能遗传,前一代人通过长期实践而获得的知识,通过正反两 方面经验而建立的信仰,就算它们完全适合于下一代,但下一代人倘要接受,也必然经历 一番他们先辈们经历过的那种探求过程。在先辈经验的帮助下,这个过程可能会短一些, 但无论如何不会不存在。然而,因言判罪恰恰就是某些人把他们所认识到的真理,强迫那 些尚未认识到的人.强迫后来的子子孙孙,作为一个先天性的公理加以无条件地接受,这 既不符合客观的认识规律,又很难不引起理性尊严的反抗。评剧《刘巧儿》就是一个有力 证明:巧儿反抗她父亲包办的婚事,并不是因为她父亲指定的对象柱儿不好。其实,巧儿 后来自已选择的爱人不是别人,恰恰就是柱儿。巧儿反抗的是父亲的包办做法。即使父亲

是出于好心,即使父亲指定的对象是好人,这种包办的做法也是完全错误的。并不是巧儿 不尊重她父亲,而是她父亲完全不尊重巧儿。在包办态度下,只有那些懦弱无能、毫无主 见,注定没有出息的人们才会一味顺从。真理也是如此。强迫别人接受真理,强迫别人无 条件地接受我们自以为正确的信仰,必然会引起理性的反抗,破坏真理的声誉,使真理走 向自己的反面。人类认识事物自有其客观规律,无视这种规律,不论出于何等真诚善良的 动机,也是要遭到惩罚的。

 我们要造就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就要求真正实行言论自由。人们只有在充分了 解不同见解之后,才能确立对真理的信仰。人们只有在能够与错误思想进行平等论战中获 胜时,才算是真正掌握了那门理论。剥夺了对方的发言权后再去批判对方,很难避免武 断、简单化与强词夺理。这不但有损于坚持真理,有损于批评谬误,更重要的是它会彻底 破坏人类的理智能力,残害人类追求真理的崇高意向。失去个把真理并不那么可怕,然 而,失去了获得真理的能力就太可怕了。这并非故作危言。事实上,我们已经造就了一批 自己长着脑袋但却需要别人塞进“思想”的人,他们只习惯于“一言堂”的空气,一旦各 种不同意见都摆在他们面前,他们就会无所适从。因为这时候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出 来宣布哪一方是真理,而他们自己则从不懂得用自己的头脑来思索。这些人既没有兴趣去 真正理解上边规定的信仰、观点究竟是什么意思,甚至连它是对是错都懒得去问,只要是 布置一套唯一的教义就好,最怕有不同观点的争论,一见争论,便惊呼“思想搞乱”了, 似乎那倒是头号的罪过。去年的一期《历史研究》不过是刊登了两篇观点对立的学术文 章,立刻就有人深感不安,写信抗议道;到底以哪一篇为准昵?

 英国大诗人密尔顿说得多好:“在圣经里,真理被比喻作一道潺潺的泉水,假使它的 水不许永恒的流动,那水就会腐化为一个顺从和因袭的泥泽。一个人在真理的上面可能是 异端者,假使他相信事物,仅仅因为他的牧师是这么说的。或者因为国会是这样决定的, 再也不知道别的理由了,那么虽然他的信仰是真实的,他所坚持的真理本身也就变成了他 的异端。”

 朱熹诗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真理之根必须深扎于现实的土 壤之中才能永保生气。人类社会是一种生长性的机体,穿不得一件束缚发展的紧身衣。作 为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理也必然是不断发展的,精神自由、言论自由则是保证这种 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

 有人会说,芸芸众生并不需要深明哲理,但是他们却必须有正确的信仰,为了使他们 的信仰正确,我们就应该把一些原则作为不容怀疑的公理教给他们,为了使他们信仰坚 定,我们就应该禁止那些敌对的观点。这种说法至少有三种错误:一、它借口迁就那些落 后的,对真理不求甚解的群众,而压制和打击那些愿意探索真理的先进群众,它不是把落 后的人们尽量争取到先进的人们的水平,而是强迫先进的人们降低到庸人的水平,它不是 促进人们不断成熟,而是封闭了人们走向成熟的一切道路。二、它意味着把人们分成两部 分,一部分占有一切真理,另一部分则只应张开嘴巴来接受,它让我们怀疑大多数人的认 识能力,却又让我们必须无限信赖一小部分人的绝对正确。一部分人永远是保姆,另一部 分人则永远是婴儿。三、它认为了解反面意见只会动摇正确的信仰。认为反动的思想比正 确的思想更有力量。要纯正必须无知,要正确必须愚昧,要坚定必须痴呆。这种观点与马 克思主义绝无共同之处,这是一种纯粹的愚民政策。宁夏共产主义自修大学的青少年为什 么惨遭毒手?就是因为他们愿意研究共产主义学说,而照那里的“红衣主教”看来就是大 逆不道!共产主义不是真理吗?信仰就是了,何须研究?既然想研究。一定是别有用心,这 便是某些人的逻辑。不错,世界上确实有一批懒得思考,宁愿把终身信仰什么学说的选择 推卸给他人代庖的人。这种谢惠敏式的人,倘生在中国便自称信仰毛泽东思想,倘生在苏 联便会拥护勃列日涅夫主义,倘生在印度就会是一个佛教徒,倘生在利比亚就会是一个穆 斯林。这类人虽然未必都是废物,至少算不得精华,即使不曾盲目从恶,起码不能自觉为

善,可能无须乎谴责,但绝不应当提倡,如果根据他们的长度制成克罗克拉斯提之床,理 智就完了,真理就完了。没有头脑的人将摇头晃脑,有头脑的人倒会失去脑袋,残酷的清 洗将永无休止,文明的进步将遥遥无期。

 真理无敌,真理的标准之一便是它能在与谬误的斗争中获得胜利,赢得人心。赞成言 论自由由的人都是出于这种对真理的力量无限信任的乐观主义者,这也是古往今来一切具 有民主主义思想的人们的共同观点。墨子说:“光至影亡。”杰弗逊说:“真理是伟大 的,如果听其自然,它也会传播开来的……当真理得以任意对抗错误时,错误就不再具有 危险性了。”当初,莱茵省会中反对出版自由的辩护人有过这样一种论据:他们认为,坏 的出版物有如“万恶所宗的妖女之歌”,能对群众起强大作用,对好的出版物而言,“它 如果不是绝对不可克服的障碍,至少也是很难克服的障碍。”对此,马克思辛辣地讽刺 道:这岂不是说,好出版物是无能的,坏出版物则是全能的,好出版物和无能的出版物是 一个东西,这岂不是说,好就是无能或无能就是好吗?另外,众所周知,马克思还有句名 言:“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结论是很清楚的,如果我们不实行真正的言论自由,不允许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进行批 评,我们就不能造就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2 0——4 实行言论自由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第四,实行言论自由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反之则有害于这种团结统一。

 马克思早就指出:“追究倾向的法律取消了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所以它不是团结 的法律,而是一种破坏团结的法律。”乍一看去,这正好与某些同志的常识相反,人们不 正是出于加强团结和统一的目的,才去惩罚异端邪说的吗?不少同志一向认为国家要统一 必须有赖于人民的信仰的一致。这种观点并不正确,首先它不现实,马克思主义者不论是 过去还是现在,在人口中只是一个少数,社会主义方向被大多数人所拥护,但不能说毫无 例外。一个国家倘若坚持用信仰与非信仰去区分人民与敌人,势必缩小自己的基础,无异 于为渊驱鱼。如果我们把不信列为首恶,那么自然要把清洗看作必须。文化大革命中人们 打派仗,有一个错误的支配思想,那就是不承认不同观点的人们可以和平共处。历史证 明,凡是否认持不同政见的人们有可能在法律的基础上共处,势必造成分裂和内战。就这 点而论,文化大革命中的派仗倒很有些类似于中世纪的宗教战争。在安定的目标下,导致 了连年的混乱与内战;在统一的目标下,导致了日甚一日的分裂与内讧。最后的结局,不 但没有促进人民坚定一致的信仰,反而造成了多数人对一切教义信条的怀疑、厌倦和漠不 关心。这一点肯定是发起者始料未及的吧。

 团结,本身就是说要和不同意见者团结。统一,倘就其广泛意义而言,并不强求信仰 上的一致,而只是要求对一个共同法律的服从。必须看到,一个守法的不同政见者于整个 社会的统一有积极意义,至于它所带来的消极意义,如果硬要用强权予以镇压,无疑会得 不偿失。培根说得好:“有时医疗比疾病还坏。”事实一再证明:镇压言论,且不说它丝 毫无助于改善不同意见者的思想,完全无补于赢得中间派的人心,单以这种行为在自己营 垒所引起的争论就足以说明它是促成分裂,猜忌而不是促成团结统一的了。最糟的是,镇 压者为了平息自己队伍中的批评意见,常常不得不进一步扩大镇压的范围,形成一种在滥 用强权方面逐步升级,欲罢不能的危险趋势。这种起先以镇压不同信仰的有限打击,常常 演变到镇压不同策略的地步。它所造成的分裂与破坏,比起最初几个不同政见者的批评 来,不知要大多少倍。人类社会,尤其是现代社会,是异常复杂的,凡是想凭藉强权的力 量取缔一些我们看不顺眼的事事物物,非陷入难以自拔的泥潭不可。所以,实行言论自 由,其实有利于国家的团结与统一,不实行言论自由,反而有害于团结和统一,事物的辩 证法就是如此。

20——5 实行言论自由与巩固政权

第五,实行言论自由与巩固政权。

 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不怕公开的反对派,我们只怕背地的反对派。这当然不是说我 们愿意有反对派,但是,党外有党,党内有派,历来如此。反对派既是客观存在,要否认 也否认不了,那么与其将他们赶入地下,不如将他们请到前台。

 允许反对派公开存在,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有利于我们从正面批评他们,二是能够 从他们的反对中学会少犯错误。这都有利于巩固我们的政权。

 第一点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前面也有所提及,此处无须细论。我们重点要讨论的是第 二点。因为,反对派为了反对我们,除了提出他们的一套主张外,他们必定要特别注意抓 住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大作文章,以此争夺人心,他们一定会特别注意发现和利用部 分群众对我们某些方针政策的不满进行渲染,这就对我们大有好处。敌人总是选择我们的 薄弱环节进攻,这就促使我们注意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采取办法改进。一个聪明人从 他的对手那里学到的东西,有时比从他的朋友那里学到的还多。如果我们惩办这些不怀善 意的持反对意见者,会无谓地造成部分人民的猜疑与恐怖,而且也失去了这些于我们未必 无利的反面教员,从而加深了犯错误的可能性。

 历吏毫无例外地证明,禁止含敌意的批评就保证一定要犯错误。伟大的列宁所以能一 直坚持一条正确的路线,这是和他不取缔反对派的英明措施分不开的。列宁以后的无产阶 级领袖大都在不同程度上离开了这一列宁主义的原则,因而或多或少地都犯过一些错误。 这一点应当引起人们的深思。

 一个奉行改革方针的政权尤其要注意充分实行言论自由。可惜的是,偏偏是这些政权 最爱忘记这一点。由于一个政权只有在能够有效地运用权力时才能进行改革,所以它很容 易把一切批评或反对意见视为大敌而想方设法予以压制,殊不知这样做才是最有害的。伊 朗巴列维国王的失败就是一个最近的例子。巴列维要建设现代化的经济,这就得罪了传统 的习惯势力;他又采取不民主的传统统治方式,这就又得罪了具有较多新思想的知识分子 与青年。他不认真实行言论自由起码招致了三个方面的祸害:一、无法了解所制订的措施 是否实际,不知道自己能够安全行事的范围到底有多大;二、不能调动那些赞同改革的人 们的积极性,三、没有来自下面的独立的舆论,不能真正有效地牵制与纠正各级官吏们的 腐化与怠惰。因此最终两面受敌,遭致全盘失败。

 古人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则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 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的确,言论自由是一切不满情绪的渲泄剂,是预防动乱的溢洪 道。人民,尤其是中国人.决不会天生爱闹事的,除非当他们的痛苦无人过问,自己的要 求无人理睬,而且连他们诉说自己的意愿都受到压制,从而差不多没有正常手段可以用来 维护自己的最基本的利益时,才有可能闹事。允许人民自由地发表自己的一切意见,能够 表明国家具有消除这些问题的意愿,从而为通过正常方式解决问题提供了前提,这就会消 除或极大地冲淡部分人们的离心离德情绪,赢得他们的信任,结果自然就使局势大为缓 和,使动乱失去基础。

 人民通情达理无疑是国家安定进步的基本前提。而要让人民通情达理,就必须造成一 个尽可能说情说理的政治条件。切切不可以为实行言论自由会破坏秩序,恰恰相反,珍视 言论自由者必定珍视秩序,因为一个稳定的秩序实在是言论自由的前提。既然实行言论自 由并不会破坏秩序,那么我们可怎么能以加强秩序为名去限制、去取消言论自由呢?,诚 然,实行言论自由会加强一部分不满于某些现状者改变社会现状的要求(这种要求可能是 革命的、正确的,也可能是反动的、错误的),但是由于有言论自由等民主方式,他们之 中绝大部分就一定会更乐意在尊重现行秩序的前提下进行这种改革。即使社会拒绝了这种

改革要求,他们也会认为那是因为大多数人还未曾充分认识他们主张的正确性造成的.因 而进一步通过言论自由去阐明自己的观点,而不会去从事破坏秩序的暴力行为。反之,不 实行言论自由则会使一切不满于现状者(其中有坏人,也可能有极好的人)认定,除非打烂 整个秩序。他们的要求便永无实现之日。从而真正地埋下动乱的种子,那才是真正危险 的。

 不过,倘若仅就巩固政权而论,我们倒并不否定实行因言治罪也有其作用.政治战略 和军事战略一样,致胜的捷径是分而治之。尽管一个政权在公开的反对派和暗地的反对派 二者间宁可选择前者,但是如果能够使得反对派根本不成其为一种力量,显然就更为可 取。我们知道,要使具有某种思想倾向的人们形成一股政治上的力量,首先有赖于彼此交 流信息——其中最基本的方式便是语言文字。因此.允许反对意见的公开发表,虽然不一 定会增加持反对意见者的数量,却能够使他们凭藉语言上的共鸣,形成一种精神上的团 结,从而形成一种可见的现实的力量。作为每个持不同政见者将会从这种精神上的一致 中,体会到自己并非孤零零的,由此获得一种自信心和力量感。反之,禁止一切反对意见 的公开发表迫使一切人们重复当局的观点,即使不能为当权者赢得多少新的真诚信徒,也 不能减少内心中持异议者的数量,但确实能够使持反对意见者们彼此隔膜,互不相信,处 于精神上的分散状态,这就会加强人们的相互猜忌、孤独、怯懦和恐惧的心理,促使向当 局者降伏,从而根本无法形成一种政治势力。

 不可否认,上述效果是相当强烈的,历史上一切丧尽人心的政权所以还能存在一时, 所以还能表现出虚伪的强大,都是出于这种效果。在忍受了“四人帮”十年暴政后,中国 人民都对此有切肤之感。然而回顾起来,这种因言治罪的做法不是曾经一度为多数人所认 可、所推行吗?当时人们的动机不是为了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吗?这里面包含着极为深 刻的教训,其中一条便是绝对不要把追求政权的巩固事推到极限。任何一个政权,即使确 实是被大多数人民衷心拥护的政权,也不能如此。追求政权绝对巩固,不可避免地造成绝 对权力。而绝对权力必然会腐蚀,会变质,它势必要造成血腥的独裁,演变为人民利益的 对立物。

 对于上面引出的教训,我们有必要进行更详细地论证。问题在于:巩固政权不能视作 目的,正如革命本身不能视作目的—样。如果为了巩固政权而牺牲了人民的自由幸福,那 么这种巩固又有什么合理性呢?镇压言论,正如我们前面分析过的那样,至少也会造成停 滞。因此,我们就不能藉口巩固政权而推行因言治罪。

 一个政权只有在符合人民愿望时,才有存在的理由。这就必然要求,最起码的,人民 可以毫无顾忌地表示对这个政权的真实态度,换言之,这个政权就决不能禁止人们发表反 对自己的意见。一个有权禁止一切反对意见的政权可以担保永远被“人民”所拥护,因为 它把所有反对自己的都排除在“人民”之外。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一个政权宣誓要忠于人 民,但是究竟谁算“人民”,谁不算“人民”,又必须由这个政权自己来划定,而它正是 以别人是否拥护自己为标准,这不是一种赤裸裸的循环论证吗?假使这套逻辑可以成立, 天下就没有一个不受“人民”拥护的政权了l

 由此可见,一个政权,只有在充分实行言论自由的前提下,获得了多数人的支持,它 才能证明巩固自身是正当的。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巩固一个政权时,无论如何也不能搞到 禁止反对意见自由发表那种地步,一旦搞到那一步.我们就失去了巩固这个政权的最后根 据。

 意识到上面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那些在革命中诞生的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权,为 什么有时竟变成了专制主义者得心应手的工具?这种现象恐怕是近代史上最严重的悲剧之 一。我们不准备在此处详细论证这个问题的一切方面,我们只想指出下面一点,多少可以 当作造成这种悲剧的一个基本原因,那就是,当初人民在巩固这个政权时做得过了份,他 们甚至忘记给自己保留在言论上批评反对它的权利。本来,这个政权确实代表了人民的意

愿,确实赢得了大多数人民的拥护。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很容易把这个政权应有的权力视 为无限。他们既把这个政权当作是自己利益的代表,于是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反对这个政 权就是反对人民,巩固这个政权的权力就是巩固人民的权力。这时,他们犯了一个致命的 错误,即:他们抹煞了言论和行动韵界限。他们的想法无非是与其等到敌人进行反革命活 动而造成破坏,不如当他们有反动言论时就加以剿灭。这样,他们就赋予了这个政权以神 或半神的性质。同时,人们又感到,作为一个个人的意志是与整个人民的意志有区别的东 西,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人民的意志,而后者既然被政权所体现,那便意味着个人没有反 对这个政权的权利,这里,他们又一次犯了抹煞言论与行动界限的错误,在行动上履行了 服从决议的义务时,竟然把阐明和坚持自己意见的权利也给放弃了。这种逻辑的结果是: 政权成了人民意志的人格承担者,而真正组成人民的那无数个个人却一个个成了无足轻重 的东西。共性成了唯一的存在,个性却成了不真实的东西。换言之,政权成了人民,人民 本身倒变得不一定是人民,只要他们的意见与政权不合的话。在一个“人民神圣”的地 方,人民是可能被判有罪的,其罪名就是人民反对人民。

 正是根据这种逻辑,一个最初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权,如果它无限地巩固自己,甚至连 言论上的反对都加以禁止,就包含着走向自己反面的必然趋势。这样一种不受任何牵制的 无限权力,本身就必然对掌权者产生极大的腐蚀,几乎是担保掌权者非犯错误不可,而且 必然是越犯越大。同时。这样一种无限权力对于一切野心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它既 能助长某些人的权力欲,又为那些权欲熏心之辈提供了冒险的机会。另外,根据这种逻 辑,人民对政权只能拥护不能反对。起先他们确实是真诚拥护的,也难有依靠这种大多数 人的诚心拥护,才使这个政权逐渐拥有了无限的权力,但是由于人民中的每个分子都把政 权看作人民化身,把当权者的意见看成人民意见的完美体现,认为自己个人是不应该持有 与这个“人民的意志”不同的见解,这就导致了他们在与政权意见不合时仍然采取赞同的 态度,这实际上就放弃了一个公民的最基本责任。不少同志在公开发言时,几乎总是赞同 领导者的意见;但在私下场合或内心深处,却又常常抱着另一些不同的见解。有人奇怪, 为什么这些同志并不因其双重人格感到良心不安?原因之一便是:这些同志把自己的真实 观点看作仅仅是代表个人的不成熟的见解,而把领导者的意见习惯性地当成是代表人民或 大多数人的“总意志”。因此,在郑重其事的场合,他们认为重复领导者的观点才算是 “立场正确”。除了在极个别的情况下,他们根本不打算把自己的真实观点公诸于世,似 乎牺牲自己个人的观点就像牺牲自己个人的一点什么财物一样,非但不是耻辱,简直还是 一种光荣,是一种顾全大局负责精神的表现。殊不知,如果每个人都不直率地发表自己的 个人意见,那个体现大多数人意见的“总意志”也就无从产生,正如同没有各个分力就不 会有合力一样,一个公民,放弃了发表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的责任,实在是放弃了公民的 最基本的义务,也是放弃了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如果我们非但不坚持阐明自己的观点,甚 至一味地支持政权对一切异端言论的镇压(这二者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凡是认为自己不 应该公开发表个人见解的人,必然赞同对一切持异议者实行镇压),那么,一方面是促使 政权离开人民,一方面是自己给自己制造恐怖。沿着这个斜坡下去,政权就会成为一种异 化的力量,野心家们攫取权力就会演变成必然之势,一个最初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权就会变 为专制主义者手里的工具。

 这里,我们必须指出;镇压不同政见的做法决不是必要的。因为这种行动一般都不是 发生在革命政权真正受到威胁之时,恰恰相反,只有当这个政权已经相当巩固,它才能够 进行大规模的清洗,而不致招来混乱和失败。有人说斯大林在三十年代搞“肃反”是必要 的,否则苏维埃政权会垮台。这些人忘记了,在列宁在世时的一九一七——一九二四年, 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内外威胁无庸置疑地比三十年代大得多,列宁并未进行过“清洗”, 苏维政权也照样渡过了难关。所谓“必要论”又有什么根据呢?

 历史证明:当一个革命政权真正面临巨大威胁时,它常常本能地意识到。必须超越信

仰、超越意识形态去发展统一战线,所以,它并不搞什么因言治罪。只有当这个政权相信 自己已经巩固,其中某些派别或个人出于加强自己一派一己的权力.才会把不同的政见视 为大敌的,然而,在大兴“言论罪”“文字狱”时,它又必须造成一种虚假的紧张空气, 从而使一些善良的人们相信它即要采取的清洗是必要的,甚至是被迫的,似乎一切不同政 见,哪怕仅仅是策略上的分歧,也必须毫不留情地予以镇压,否则事业就会失败,国家就 会灭亡。那种认为镇压不同意见是“必要的”一套观点,从来不是合乎事实的。

 既然一个革命政权在它面临强敌时,尚且能够实行相当广泛的统一战线,那么在它掌 握了更大的权力时,有什么必要去缩小这种统一战线呢?政权和人民毕竟不是一回事,在 适当的范围内,加强政权是为了保护人民,但是若超过了这个范围,无限度地加强政权。 就会使政权摆脱来自下面的监督,因而就可能反过来伤害人民。应该承认,确定这范围的 界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这个界限显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我们所提出的言论自 由却无疑要坚决肯定,无论如何总不能连自由批评的权利给否定了,因为它是人民的第一 个权利,是最基本的必须予以保证的权利。一个政权要是禁止批评反对意见的发表,它就 没有任何理由为自已辩护了。

 有一句谚语说,唯有穿鞋子的人最知道鞋在什么地方夹脚。一个政权是否代表了人民 的利益,最好的判断者就是人民自己。不是说人民不能反对政权,而是说政权不能反对人 民。所谓“人民”不是在这一个个个人之外。人民的意志无非是一种合力。人民的意见常 常是有分歧的,也许,有些人的意见更能体现整个人民的利益,而另一些人的意见甚至可 能完全违背整体的利益,但是这后一种意见仍然属于人民的意见,因为它本来就是一都分 人民的意见,即使是唯一的一个人也是如此。你可以说这种意见不代表人民的意见,也就 是说,不代表大多数的意见,但决不能因此就不承认这种意见也是来自人民这一最简单的 事实!

 必须指出:个人发表自已独立见解的权利乃是不可让渡的。一个人有权利批评一个被 他之外所有人拥护的政权,而那个政权并没有权利根据他这一点就加罪于他。事实上,只 有确保每个公民在自己的意见处于绝对少数时也不受罚,人们才能真正做到畅所欲言;只 有在大家都毫无顾忌地表明对政权的态度时,我们才能真正看到这个政权到底是否为多数 人所拥护。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政权实不实行言论自由,是衡 量这个政权实不实行民主的最起码的标准,也是这个政权有无自信心的最起码的标准。既 然人们都知道,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那么,一个政权,无论它多么英明正 确,也不可能在一切问题上,赢得一切人的一致赞同。所以,有批评反对意见的存在是最 自然不过的事情,没有公开的批评或反对意见则是最不自然的事情,一个到处受攻击的政 权,当然未必是好政权,但是,一个连半点反对意见都听不到的地方,那里的政权恐怕就 更不妙了。

 权威和自治都是相对的,凡是需要权威的地方,必然需要一种对这种权威的制约,凡 是需要权威集中与强制的地方,必然需要一种相应的牵制与平衡。言论是表达个人意愿最 起码的方式,一个排斥了言论自由的政权,就是一个最彻底的绝对权力,一个十足道地的 无限权力。对于这样一种权力,人民既没有力量纠正它早期不严重的错误(除非这个无限 权力自己愿意纠正),更没有力量阻止它后来的扩张(如果它继续扩张的话)。这样一种无 限权力排除了一切通过人民的力量以正常程序进行自我调节的可能性,人们几乎只能坐视 它把国家引向往何地方。历史上有过那么多悲惨的先例,证明了拥护一个不容反对的政权 是多么危险,告诫我们在拥护一个政权时,不要忘记了保留自由批评的权利。不幸的是, 后人常常轻视前人的经验,后人常常有一种盲目、过分夸大的自信心理,以为自己再也没 有前人的种种局限性,他们常常以为在发现新大陆,结果却每每落入旧陷井。列宁早就告 诫过我们:“无产阶级不会因夺取了政权就变成圣人。”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任何国 家政权都有摆脱人民的监督控制、由人民公仆变为人民主人的趋势.可惜这一切都被我们

的同志忘得干干净净。他们总是说,“我们是无产阶级,我们是社会义国家”,似乎无产 阶级就是不会犯错误的圣人,似乎社会主义国家不再是一种国家,因而历史教训对我们就 往往都不适用,什么“权力的制衡”,“言论自由”一类的原则对我们就毫无意义。割断 历史的人往往自以为高出历史,其实却在历史之下,谁忘记了历史教训,历史就会教训 谁。就这点而言,谁能说历史不公平?

20——6 实行言论自由是全面权衡的结论

 总结上述五个方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实行言论自由的种种好处。还须一提的是, 言论自由原则是对事物的消极方面作出的一种规定,它无非是肯定了各种意见都可以发表 而已,言者无罪也是如此,它只是规定了不要对言者办罪而已.允许一种意见发表,并不 意味着不准对这种意见批评,对于持反动观点的人不予办罪,并不意味着不能用道德力 量,舆论力量去反击,更不是说,当反动思想转化为违法行为时,我们不去制止。正如毛 泽东同志所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但是,小人要动手,老子也动手。因而,凡是由于反动 言论的发表造成的不良作用,我们应该也完全能够通过其它多种手段去有效地消除它。从 这里,我们就引出了第六个方面。没有一种政策是十全十美的,每个原则都可能带来某种 弊病。但哪一种原则带来的弊病比较容易纠正,比较容易由其它措施予以补充?非常明 显,实行言论自由是利大于弊,事实上,它唯一的弊病就是会引起反动思潮的公开出 笼.但是这一弊病我们可以通过刑罚以外的其它手段予以有效的清除,而且借此转害为 利,所以实行言论自由就是非常可取的。反之,实行因言治罪,在最好的情况下,它的全 部好处也不过是控制了某些毒草出笼,但是同时它势必会伤及香花,会造成智能衰退,即 使在领导者英明无比的前提下.因言治罪这柄两面出锋的利剑.一定会更多地伤及自己。 而且它总隐含着向自己反面转化的危险,总存在着为野心家利用来镇压人民的可能,这些 都是它最明显不过的弊病,远远超过了它可能带来的好处.尤其糟糕的是,一旦发生了这 些弊病.人们几乎没有任何别的方法可以补救.不实行言论自由,就是堵死了用正常手段 调节社会的最后一条路子,从而迫使一切追求社会进步的人们铤而走险,暴力成为唯一的 解决矛盾的手段。可见,不实行言论自由是多么地有害!

 这第六方面的比较也许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我们并不奢言实行言论自由毫无弊病,并 不妄称实行因言治罪一无是处。世界上没有那么极端的事情。不同意我们观点的人也许还 可以指出一些言论自由的弊病,也许还可以证明出几条因言治罪的优点,但那并不足以动 摇我们的基本观点。除非他们也能够同时做到以下两点。一、全面地权衡两者的优劣利 弊,二、寻找出纠正可能发生的弊端的有效的补充措施。我们期待着论敌们能举出更多的 理由,不过我们担心他们做不到。

2l 实行因言论治罪的严重后果

 最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强调实行因言治罪的一个也许是最严重的后果――它对人民心 理、对民族性格的强烈影响。一百多年前,马克思针对普鲁士政府的出版检查制度提出了 有力的批判。他说:“起败坏道德作用的只是受检查的出版物。最大的罪恶――伪善―― 是同它分不开的,从它的这一根本劣点派生出其他一切没有丝毫德行可言的缺陷,派生出 它的最丑恶(就是从美学观点看来也是这样)劣点--消极性。政府只听见自己的声音,它 也知道它听见只是自己的声音,但是它却欺骗自己,似乎听见的是人民的声音,而且要求 人民拥护这种自我欺骗。至于人民本身,他们不是在政治上有时陷于迷信,有时又什么都 不信,就是完全离开国家生活,变成一群只管私人生活的人。”对比前些年的现实,不幸 的是,这番话多像是对我们自己状况的一种预言!

多年来极左思潮支配下的中国,没有言论自由。说假话象一场巨大的瘟疫,夺去亿万 人纯洁正直的心,在一切公开场合,我们都听不到一句肺腑之言。说假话既不再引起内心 的不安,也不再招致他人的非议。人们不再觉得说假话可耻,再不感到说假话可怪。工人 们不再有自豪之感,因为他们也不敢直抒己见;农民不再是淳厚朴实,因为他们也习惯了 说谎的技巧;那秉性刚直的豪杰志士,消磨了英雄血性;智蒙初开的儿童,一开始就懂得 了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说假话不仅成风,简直成习,甚至成了某些人的第二天性。人们 不禁怀疑:语言是为了表达思想,还是为了掩饰内心?是为了交流感情,还是为了欺骗对 方?是为了扩展精神,还是为了歪曲灵魂?语言是人类精神自我肯定的最基本的形式。人倘 若终其生都不曾公开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那就是一辈子不曾做过人。一个民族,在那么长 的时间里一直不能发出自己真正的呼声,这是何等奇耻大辱!这种耻辱的经历,会给一个 民族的心理刻下多深的伤痕!鲁迅先生如生在今日,一定会在阿Q身上添上说假话的劣根 性,仅此一点,就足以使着名的“精神胜利法”失去“光辉”。言论自由好比空气,唯有 失去它时一般人才会感到它的存在价值。言论不自由所造成的损害也正象窒息,看不见刺 眼的伤口。中国人民饱受言论不自由之苦,损失之大,后遗症之深,举世罕见。如今,我 们必须花极大的气力,才能彻底摆脱这一精神伽锁。言论自由就是我们必须促其切实实现 的一项基本任务。唯有彻底地实行言论自由,才能重新树立起开朗正直的民族心理。没有 一个健康的精神状态,四个现代化是无法实现的。

 至于消极性,人们更是深有所感:压抑言论就是压抑精神,压抑精神的直接后果就是 消极。这里,我们且不谈及那些已经完全消沉的人们,我们要问的是:那些对消极现象深 恶痛绝的人们自己又发挥了多少积极性呢?塔西陀说:“无惰打彩这种现象本身就含有一 种神秘的魅力,所以,我们虽然起初憎恶死气沉沉,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对它恋恋不舍 了。”这种懒散被动的气氛,有如一个巨大的冷却设备,无言地但有力地冷却着人们的热 情,而且具有传染病的扩散能力。无庸讳言,今天的中国人效率之低实在是很惊人的。不 改变这一精神面貌,又怎能去赶上先进国家呢?必须看到:这种消极性首先是精神遭受压 抑的后果,唯有靠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正实行言论自由才可望医治。然而,我们有些同志 似乎不这么看。一方面,他们要求人民不要对国家大事发表议论,象棋子一样安安静静地 服从上面的安排,不管有多少具体问题也必须默默地忍受,对于人们,尤其是年青人如此 渴求精神上的解放很不以为然;另一方面,他们又要求人们在埋头生产等方面,表现出最 大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显然,这又是一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一厢情愿。人是 有机的整体。只有做到了畅所欲言,才有可能心情舒畅;一个在精神上感受压抑的人,怎 么能在生产或钻研技术之类上表现出意气风发呢?必须认识到这一点:精神自由不仅能产 生真理,还能产生热情,只有在精神比较自由的地方,人们才能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与较高 的效率。没有伟大的热情,就不可能完成任何伟大的功业。

 不实行言论自由,推行“善良的”愚民政策,可以赢得人民一时的迷信。但必然最终导 致彻底的不信。十多年前的盲目信仰与今天的“看破红尘”,当初人们的普遍献身精神与 今天人们只顾私人生活的严重倾向,形成了多么尖锐的对照!有人归咎于现在的人心不 古,以为重新加强当年那一套控制言论,惩罚思想的办法便可奏奇功,殊不知目前的种种 表现,恰恰正是过去那一种办法的自然后果。实践已经证明,控制言论的政策是多么缺乏 远见,缺乏魄力。这种政策已经在实际上遭到了应有的失败和惩罚。历史要求我们必须采 取一种大胆的开放方针。游离于世界文明发展主流之外是没有任何出路的。

22 因言治罪与进步

 当英国还处于“日不落帝国”的鼎盛时期.英国人就说过,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 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我们并不打算对这句话进行全面评价,我们只是准备说出这样一种

事实: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当她能够孕育出众多的天才人物,为人类增添异彩时, 才称得上光荣,才称得上伟大。把达尔文的生存竞争应用到社会领域当然是错误的,但这 并不意味着人类社会不存在激烈的竞争。落后必将挨打,落后必遭淘汰,这是客观规律。 在思想专制的淫威下,我们民族的最大损失莫过于她的精华人物所遭受的厄运。在整个人 类历史上,可曾有过什么民族,象我们已经做到的那样,以一种近乎狂热的劲头,扼杀着 自己的优秀儿女,摧残着自已土地上的鲜花吗?这里边也有生存竞争,只不过是沿着相反 的方向即退化的方向,加之这一切罪恶都是假人民之手,盗革命之名进行的,因而来得格 外彻底,格外无情。回顾这幕悲剧的全过程,我们深感当初大多数人接受了因言治罪的错 误原则,实在是引起这场连锁反应的一个最大错误。

23 自由是如何被破坏的

任何事物被破坏,总是从边缘开始。这是一个规律。

 历史一再证明,镇压言论,总是从那些被当时大多数人真心真意地认为是反动的言论 开刀。这样,大多数人不仅意识不到这种剥夺的非法,反而会支持、去主动参与实现这种 剥夺。没有大多数人这种自动充当为工具,这种剥夺本来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一旦人 民参与了这种非法的剥夺,就意味着言论自由原则被冲开了缺口。从此后,这种剥夺便会 日甚一日。人们既把非法的刑罚加于他人,就使自己处于失去法律确保的可悲境地。越是 参与对他人言论的镇压,就越是失去了自己畅所欲言的权利,而越失去了畅所欲言的权 利,就越是裹胁参与他人运用这种权利的迫害。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必然是螺丝钉越拧 越紧,泥塘里越陷越深。到头来会让几个篡夺大权的骗子所恣意驱使。一九七六年清明前 后,全国各地的“愤怒声讨天安门反革命事件”的集会,就是这种沿斜线加速下滑到底部 的标志。象这样一种亿万人民自欺欺人的集会,恐怕在整个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这场伤 我民族精华、伤我国家元气的惨痛教训,难道还不足以使我们识破因言治罪的凶恶本质, 下决心实行彻底的言论自由吗?

 正象鲁迅《狂人日记》里的狂人,在感到自己要被人吃的时侯,才终于省悟自己过去 也吃过人.这些年来,因为有思想有嘴巴而身受迫害的人们,又有几个过去不曾迫害过其 它那些敢讲真心话的人呢?多亏了“四人帮”的飞扬跋扈加快了“因言治罪”这一血腥原 则的逻辑推演过程,迅速地暴露出它的全部本质。否则,我们某些同志,恐怕至今还把因 言治罪当成一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法宝呢。正象鲁迅所说:“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 尽”。这便是历史向我们提出的忠告!


胡 平 2013-08-22 12:31:11

[新一篇] 論言論自由 序言

[舊一篇] 論言論自由 第二章 言論自由的力量與實現過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