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 簡體 傳統 |
章伯钧是谁?50年代过来人都知道他曾是中国“反右运动”的悲剧人物,而其人其事对一般人来说则杳如黄鹤。作为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始人和实际负责人,章伯钧的生平思想以及和他交往的那些老“右派”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生活和思考又是怎样的?
如章伯钧先生之女章诒和女士所说,历史和记忆就像沙漏一样,随着时间的飘逝而流失。1985年曾担任过中国司法部部长一职的史良女士去世,章伯钧的夫人李健生女士参加其八宝山追悼会,当时“民盟”的一位干部就已经不知道章伯钧是何许人了。这些曾经试图在中国“在野议政”的早期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和政治人物已经在几度夕阳红之间被人忘却。
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记住这些人的名字,而在于了解他们对中国的思考、他们作为一代“清流”的言行举止、他们在大时代背景下为中国的民主做出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或者说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一些努力,还有,他们在被愚弄被压制后的生存状态。知道和了解这些,才有可能会对后人的思考和生存产生启示。
章诒和女士的这本《往事并不如烟》我是当做现代的《世说新语》来读的,《世说新语》记载了很多遭党锢之祸而备受压制的“清流知识分子”,如黄叔度、陈仲举、嵇康、阮籍等,读《世说新语》时,这些人的行为、容止、言语、德行都让人有一种不胜向往之心,而《往事并不如烟》某种程度上也达到了这种效果。另外由于作者所回忆的都是中国现代的高级知识分子阶层,故其中所展现的传统知识分子或受英美自由主义理念熏陶的现代知识分子与中国政局之间的一些相关问题也值得反思。
(本文着作权属雷天先生,Yu jinsong先生编辑校对,三秦记仅修改网页并发布)
书中一共以回忆的方式记录了作者一家与史良、储安平、聂绀弩、罗隆基、张伯驹夫妇、康同璧母女等人的一些交往故事,由于作者是当事人,又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来撰写,所记录的都是一些断片事迹,所以避免了一些把历史史实虚幻化、抒情化的弊病。书中所描写的每一个人均有其独特的个性。
如书中说罗隆基的恃才放旷,这位“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风流倜傥的大才子,精通国际政治和西方法律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生,被沈均儒评价为法律程序活辞典的大才子。未被打成“右派”之时任森工部部长,但因为其才未能尽用,于是牢骚满腹,因放言“无产阶级的小知识分子同小资产阶级的大知识分子是个矛盾”而开罪执政者,结果落得“章罗联盟”受批挨斗的下场。又因其“小事一百条也不要紧”得罪人的生活作风导致众叛亲离,挨斗期间,还不忘以摔断手杖的方式与以前的老对头章伯钧决裂,结果最后被打成“右派”成为孤家寡人,又与章伯钧成为晚年密友。就在这种情况下,罗隆基仍会因自己降级处分而没有专车待遇而戚戚于怀;还会觉得因为自己才未尽用,总会有见用之时的天真想法;而且不减其风流禀性,这种风流是属于有真情的风流,实可谓风流才子,堪可比拟《世说新语》之郭林宗。
而储安平则是另外一种类型,如果说大才子罗隆基还属于名利中人的话,那么美男子储安平则是一名纯粹的理想主义知识分子,从创刊《观察》到参与九三学社编社讯直到《光明日报》任总编,储安平的理想只有一个———“揭露,揭露,再揭露”。他希望作为一名独立知识分子,能做到“在野议政”;他希望新闻能揭示出社会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和问题以促使政府改进工作。如书中所述,“执拗而富于激情的储安平,有一种言必行,行必果的作风”,因此,在“引蛇出洞”的“大鸣大放”期间,他立即就有了震撼朝野的“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提些意见”的发言。也正因为他的这种行事风格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在被免掉《光明日报》总编一职后,这位中国新闻史上的巨人,最后落得在家养羊,而其夫人则背叛了他与被特赦的国民党甲级战犯宋希濂暗通款曲。“文革”期间,储安平给朋友李如苍留下一纸“我走了”的便条从此杳无音信。储安平被章诒和比做林冲,我倒觉得,储安平更像《世说新语》里跌宕放言的嵇康。
在我看来,罗隆基和储安平是本书写得最好的两章,在这两章中,我们固然可以看到在一个完全不正义政治环境下,个人正义几乎是不可能这样一个结果。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两位才气纵横的知识分子因其个性和才气不同程度地遭妒、被贬抑、被压制,与其理想主义过于浓厚和自己本身不通人情世故、不了解现实政治环境的性格也实在不无关系。
书中其他对史良、聂绀弩等人的回忆篇章也各有千秋,而本书还有一位“清流”虽然没有单花篇幅来写,但却贯穿始终,这个人就是章伯钧,我把他比做《世说新语》里的黄宪,书里说“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如果章伯钧先生确如在书中所述的话,他所表现的容人之量和对政治的把握及思考是担得起这个评价的。
本文转载于《新京报》2004年2月6日
雷 天 2011-04-11 17:51:58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