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特点
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十国在柬埔寨首都金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称《协议》),并于2003年7月1日生效。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区域化进程自此进入快车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全面经济合作的前瞻性目标。《协议》的目标不局限于在区内削减或免除关税。正如协议文本指出的,“本协议的目标是:加强和增进各缔约方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促进货物和服务贸易,逐步实现货物与服务贸易自由化,并创造透明、自由和便利的投资机制。”(注:许宁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红旗出版社2003年版,第206页。)这一目标模式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模式基本一致。
2.贯彻WTO的基本原则,但在区域内成员国的待遇方面超越了WTO的水平。《协议》第九条规定,中国自本协议签字之日(不是生效之日)起,应给予所有非WTO成员的东盟成员国符合WTO规则和规定的最惠国待遇。
3.对目标的实现采取分步推进的做法。比如在货物贸易自由化方面,将所涉及的货物贸易分为三类,即早期收获产品、正常类产品与敏感类产品。将绝大多数农产品与初级产品列为早期收获类产品,这类产品的贸易将最先开放。而农产品的开放在世贸组织的谈判中却是最难取得一致的问题之一。
4.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实现贸易自由化制定不同的时间表。在规定中国与东盟老成员六国和东盟新成员四国实现自由贸易的时间时加以区别对待,前者为十年,后者为十五年,并为此建立了谈判机制。
5.目前尚未形成争端解决机制,完全需要由各方协商解决争端。所以,能否有效解决争端将对能否顺利建立自由贸易区产生重大的影响。
可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所期待形成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基本上属于共同市场这种比关税同盟更高级的形式。这种名称与实质目标的不一致反映了这一区域经济组织建立时目标与条件上的差距,而这种差距的存在也就成为了实现目标的现实困难。
中国—东盟自贸区面临的现实困难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过程中将面临一些现实的困难。
1.区内市场容量问题
市场容量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最基本条件,但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市场总容量比较有限。2001年,中国与东盟十国的双边贸易额为416亿美元,仅略高于中韩双边贸易额。也就是说,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国能为东盟国家提供的市场空间并不大。与此同时,东盟国家能为中国提供的市场空间也很有限。阿兰·M·鲁格曼指出,在存在经济区域集团的情况下,区内市场小必然引起成员国跨区域销售(注:〔英国〕阿兰·M·鲁格曼:《全球化的终结》,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2页。)。所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市场容量有限肯定会削弱集团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2.经济发展水平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问题
经济发展水平既决定一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又决定一国与外国经济联系空间的大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中国经济虽尚不够发达,但由于是大国,对世界经济及区域经济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在东盟国家中,新加坡虽然属于经济较发达的国家,但由于其经济规模很小,在这方面的影响很有限,而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就更小了。这是该区域组织先天不足的地方。
3.经济结构问题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员国经济结构的雷同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又一重大障碍。这些国家有的属于新兴工业化国家,有的属于刚开始进行改革开放的国家,产品都以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中国向东盟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家电产品,从东盟进口的产品主要是橡胶和石油化工产品。而服装、纺织品、机电产品、农产品等却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竞争性产品。这种经济结构上的同构性特点影响着相互贸易额的增长。
经济同构性的优点在于受不对称冲击较小,但这一优点仅在建立统一货币方面具有优势,在建立一般的自由贸易与投资区上,却由于互补性差而成为劣势。
4.早期收获的效果有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实施早期收获产品制度的目标是使农产品的关税在协议达成之后逐渐削减或取消。根据《协议》的规定,除非缔约方在本协议附件一的例外清单中将其排除,早期收获的产品范围应包括:活动物、肉及食用杂碎、鱼、乳品、其他动物产品、活树、食用蔬菜、食用水果及坚果(注:许宁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第211页。)。
根据欧盟的经验,农产品问题是建立区域集团的难题。欧盟在这方面实施了共同农业政策。目前,欧盟正由于农业开支过大而背负着沉重的财政负担,并出现成员国利益分配不公的问题,即为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承担较多财政义务的国家并没有从该政策中得到相应的利益。
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却将农产品市场开放作为建立自由贸易区最先实现的成果。对此,日本《产经新闻》刊载文章认为,这是中国照顾东盟方面农产品出口较多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拉拢东盟的明确战略(注:许宁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第296页。)。笔者也认为这其实是中国向东盟,特别是东盟四个新成员国做出的利益让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农业是受到冲击较严重的一个部门,而为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做出一些利益让渡是可行的。但当农产品自由贸易的吸引力逐步弱化的时候,它在对东盟相关国家的经济区域化积极性方面的激励作用也将弱化。
5.南中国海主权问题
中国与一些东盟国家长期以来存在着对南海诸岛的主权争端。中国希望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密切与东盟的经济联系,避免双方在有领土争端的南中国海地区发生公开冲突。中国对此采取的原则是“主权归我,搁置争端,共同开发”。但是主权是独立国家最主要的政治问题,在东盟国家看来,这个原则并不是那么“顺理成章”,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较大的阻力。
6.日韩的挑战
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东亚其他国家,与东盟诸国形成较大的发展梯度差距。日本曾经是东亚经济发展“雁行模式”的领头雁,近十年来经济虽一直处在衰退阶段,但其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却一直很稳固。韩国是有资格进入国际“富人俱乐部”的经济发达国家,虽然遭受东亚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大,但在危机后复苏迅速,目前仍是世界为数不多的几个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国家之一。在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构想中,日本和韩国的重要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且两国都希望从东亚经济一体化中得到相应的利益。中国与东盟十国签订一体化的协议后,日本更是急不可耐地与东盟的最主要国家之一新加坡签订了自由贸易协议。所以,日本和韩国将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形成严峻的挑战。
7.中国与东盟在文化上的差异
东盟国家虽能接受华人文化,但中国与东盟诸国的主要文化差距还在于民主观念与法律意识方面。如新加坡是全世界法制环境最好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的法制建设却刚刚起步,传统的人治与官本位的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这不仅会使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法律体制上出现严重冲突,还会产生在自由贸易区协议的法律框架内的冲突。自由贸易区作为一个协调机制,如果不能解决这方面的冲突,将难以有效运行。
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有利条件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占有亚洲经济区域化的先机
鲁格曼认为,在目前的世界经济发展中,“新区域主义”及其作用在凸显,并正在逐步取代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双边主义。因此,鲁格曼断言:虽然存在着一些推动全球化的经济力量,但是区域化比全球化的意义更大。因此,他认为在国际经济关系的处理上,应该“思维区域化,行动本地化,忘掉全球化”(注:〔英国〕阿兰·M·鲁格曼:《全球化的终结》,第32页。)。
虽然目前区域化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更明显,发展的速度也更快,但亚洲区域化的进程要相对落后得多。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论坛缺乏进展。1998年马来西亚会议的失败和1999年9月在新西兰以技术为主题的论坛,都缺乏对自由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承诺。亚洲经济区域化组织中发展最快的是东盟。这就为中国—东盟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提供了空间。中国和东盟各国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个先机,迅速建立和巩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符合东盟各国的愿望
经济利益将成为促进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强大动力。东盟国家希望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从中国蒸蒸日上的经济发展中获益。东盟秘书长鲁道夫·塞维里诺说,该地区别无选择,只能加强同大近邻的经济联系。他说:“要么避开中国,要么更密切地与它接触。尽管一些行业会受到影响,但自由贸易对中国和东盟的整体影响将是有利的。”(注:〔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转引自《中国经济导报》2002年11月12日。)
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有效途径
解决好中国—东盟国家经济依存度小的问题、有效发挥各国的经济优势是顺利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有效途径。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能否顺利建成并健康发展取决于区域集团建立后贸易与投资能否较快增长。中国和东盟的经济依存度小是因为贸易结构和基本竞争本质上存在广泛相似性。要消除这一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障碍,中国和东盟各国都应积极利用各自经济的协同作用和相对优势来创造互补性。
在货物贸易方面,既要重视发展区内贸易,更要重视发展区外贸易。例如,新加坡企业有长期国际市场营销经验和渠道,愿意经销中国商品,新加坡政府也表示愿意成为中国的对外窗口。中国有生产商品的巨大能力,应充分利用新加坡是国际贸易中心这个优越条件,通过与新加坡企业的合作,将中国产品带入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在服务贸易方面,如咨询、金融、教育、旅游、电子商务、人力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城市规划等,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阶段,所以双方有很大的合作空间。东盟国家有较丰富的服务贸易人才,可以扩展在中国的服务贸易空间,既可从中受益,又可以促进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
在工业制造业投资方面,中国有大规模生产的能力,特别是机器制造、轻工产品、家用电器方面有过剩的生产能力,可以向东盟国家的一些较不发达地区转移。而东盟也可以增加对中国在森林、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中国生产低技术产品有工业基地作为基础,可以自己的相对优势与东盟国家进行劳动力分工,双方都将从中受益。在这方面提高双方经济联系的潜力和空间是非常巨大的,并且会加强双方的竞争力,从而能吸引外资到本地区投资。
当代亚太京26~29F52外贸经济、国际贸易汪威毅20032003本文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特点和面临的困难,提出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思路。本文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汪威毅 福州大学管理学院经贸系教授 作者:当代亚太京26~29F52外贸经济、国际贸易汪威毅20032003本文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特点和面临的困难,提出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思路。本文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网载 2013-09-10 21: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