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分析了伊斯兰教禁肖像、禁酒、禁出家修行这三大禁忌的原因。认为:禁肖像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伊斯兰教与多神教偶像崇拜者斗争的需要,其二是由安拉无形无象这一属性所决定。禁酒的原因亦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饮酒后易惹是生非、酿出祸乱,不利于社会的和平稳定,二是饮酒误事,妨碍穆斯林正常履行念功和拜功等宗教义务。禁出家修行的根源在于,一是出家制与伊斯兰教积极进取的宗旨相矛盾,二是出家制与穆斯林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相背驰,三是体现伊斯兰教“正教”地位的需要,四是阿拉伯半岛不具备出家修行的社会自然条件。
关键词 伊斯兰 穆斯林 禁忌
* * *
禁忌作为宗教生活中的戒律历来是人们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在对伊斯兰教、基督教和佛教的比较研究中,我们发现伊斯兰教有不少独特的清规戒律。本文拟就其禁肖像、禁酒、禁出家修行这三大禁忌的成因作初步探讨。
一 为何禁止绘制肖像
宗教都是对神灵、教主、圣徒的崇拜,尽管存在于天国的神灵多是虚幻缥缈、无形无象的,而教主和圣徒则是实实在在生活于现实世界的。因此,佛教、基督教等宗教都把传说中的教主、圣徒或塑以雕像或绘作肖像,置于教堂、庙宇以及其他宗教场所供信徒大众瞻仰敬拜。而且,在佛教和基督教艺术中,围绕佛主、基督以及其他圣徒的人物造型艺术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然而,我们在清真寺乃至地道的伊斯兰社会中,却看不到任何肖像,不仅没有人物像,而且连动物造型也没有。这种独特现象使我们不禁要问:伊斯兰教为什么要禁止绘制肖像呢?
我们首先从伊斯兰教的根本信仰着手分析。伊斯兰教是严格的一神教,其根本的信条就是奉安拉为宇宙间独一无二的主宰。而且,它的产生与佛教和基督教有一点显着的不同,即在与多神教的激烈斗争中创立起来。众所周知,伊斯兰教产生前的阿拉伯社会盛行神灵偶像崇拜,几乎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保护神,并且制成偶像加以供奉,仅麦加城的克而白就汇聚了三百多尊各种偶像。穆罕默德要在伊斯兰的旗帜下以安拉的名义把分散的阿拉伯各部落统一起来,就必然要求他们放弃原先的多神信仰,摈弃其所崇拜的各种偶像,否则就树立不起安拉的绝对权威。因此,穆罕默德从创教之日始就强烈谴责偶像崇拜。当他率麦地那的穆斯林武装光复麦加后,立即下令捣毁清除了克而白神庙的所有偶像。由于这些偶像中有许多是神化了的人物和动物,进而就引出禁止绘制任何生命体的戒律来,以免偶像崇拜之陋习故态复萌。
其次,我们从安拉的属性方面考察。在穆罕默德和穆斯林看来,安拉是伟大无比的创造之神,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均是安拉创设的,安拉是宇宙的主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安拉安排的,安拉是为所欲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又无时不在的。与此同时,安拉还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无形无象。这一点直接关系着伊斯兰教的肖像禁忌。既然安拉是无形的,其信徒当然就不能去敬拜任何有形神像。而且,既然一切生命体都是安拉所造,“表现人类和动物,是主所独享的特权”,〔1〕那么,信徒就万万不能去绘制任何生命体肖像。对此, 《圣训》作了进一步诠释,“若画有生命之像,真主会让你为画像注入生命以示惩罚,而画家绝对给它注入不了生命”,〔2〕这是大罪, 将受到真主的严厉惩罚。
此外,《圣训》告诉我们,穆罕默德最年轻的妻子阿依莎为他装制了一个枕头,上面有精巧的绣像,为此,“圣人立在两座门之间,脸色骤变”,诘问道:“这是什么枕头?”“难道你不知道,天仙不进有画像的房子?”〔3〕伊斯兰学者认为这句话的含义是说, 如果谁绘制了画像,“仁慈天仙就不会进入他的家室和为其祈祷及诵念赎罪词了”。〔4〕换句话说,传达安拉旨意的天仙不赞悦绘制画像。
基于如上原因,在伊斯兰教看来,“绘制有生命之物的像为严重的非义行为,它确属大罪。不论将它画在使用的物品上或不使用的物品上,还是把它画制在服装、家具、银币、金元、铜钱、器皿、墙壁或其他东西上,统统都是不义的。”〔5〕这样,清真寺里就不会有神像, 伊斯兰教艺术中就不会有人物造型,伊斯兰书籍中就不会有生命体插图,整个伊斯兰社会也就与肖像艺术无缘了。
不过,有一点需指出,应该说将圣像置于祭坛寺庙之中,给信徒提供祭拜的对象,不仅可使登堂礼拜者肃然起敬,宗教感情有了寄托,而且还会起到使信徒觉得神佑就在眼前的功效。此番道理,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是应当知晓的。然而出于打倒偶像崇拜的需要,他是不能号召穆斯林一手捣毁旧的偶像,一手又树起新的偶像的。没了崇拜的偶像,又如何使信徒不忘安拉、想着使者呢?穆罕默德采取了要求穆斯林时常诵读或默念“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钦差”这句清真言的绝妙方法,从而在心灵上将信徒和安拉、使者沟通起来,并通过每天的五番礼拜将这种联系加强巩固。
二 为何禁酒
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对酒的态度是不同的。我们在《圣经》中找不到禁止信徒饮酒的条文,非但如此,基督教的圣餐礼还特地要求受礼者喝少许象征耶稣基督血液的葡萄酒。所以,基督教基本不存在禁酒之律。佛教早期经典中似乎也没有严格的戒酒经文,只是后来对在家的男女教徒制订的“五戒”和“八戒”之中才有“不饮酒”的戒条,而且也并未被严格恪守。唯有伊斯兰教彻底禁酒,《古兰经》明确指出饮酒是包含大罪的行为,严令禁戒。那这是为何呢?
首先,我们从饮酒与伊斯兰教的根本精神之关系来分析。“伊斯兰”的本义是和平,同战争、仇恨相对。穆罕默德称伊斯兰教之前为蒙昧时代。蒙昧一词主要包含“忿恨、轻薄、骄矜、暴戾”等意思。创立伊斯兰教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引导人们“上正道”,也就是劝诫大众放弃蒙昧时代的不良品行,养成“谦恭、好善、宁静、服从”的心理,以求取社会的和平安定。由此又引申出伊斯兰的另一含义:安分服从。为了实现这一根本宗旨,穆罕默德对穆斯林作出了许多要求和规定,禁止饮酒当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因为,饮酒过量引起精神失常乃是人所共知的,而阿拉伯人又有即席狂饮的习惯,往往一饮而大醉,失去正常的理智,惹是生非,生出胡言乱语、蛮干殴斗甚至奸淫仇杀等严重后果,成为邻里不和、社会不靖的一大根源。这显然与伊斯兰教的和平宗旨大相悖逆。故穆罕默德说:“酒为万恶之母”,“酒与正信势不两立,有此无彼”,〔6〕“恶魔惟愿你们因饮酒和赌博而互相仇恨”。〔7〕所以,穆斯林必须戒掉饮酒这种不良习惯。
其次,从饮酒与履行宗教礼拜之关系来分析。穆罕默德要求穆斯林行念功、拜功、课功、斋戒、朝觐五项义务,而饮酒误事,直接影响五功的履行,其中对念功和拜功的影响尤为严重。穆斯林应随时念诵“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钦差”这一清真言,试想,一个酩酊大醉的人能准确无误地诵念吗?拜功要求穆斯林从早到晚行五番礼拜,称晨礼、晌礼、脯礼、昏礼、宵礼,而且每次礼拜都有一定程式,从立正、鞠躬到跪拜、起立,各环节都有具体的要求,还应清除杂念,一心求安拉的宽赦与恩典。如此重要而又不简单的宗教行为让一个醉汉去完成是不大可能的。如果非要去礼拜,那只会亵渎神灵。所以,《古兰经》先是说,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在酒醉的时候不要礼拜”;〔8 〕接着便指出,“饮酒……是恶魔的行为,故当远离”;〔9〕最后, 穆罕默德颁降禁酒令。
需要说明的是,伊斯兰教关于酒的概念是广义的。“凡麻醉理性者,皆叫酒”。主要包括“葡萄酒、枣酒、小麦酒、大麦酒、蜜酒”五大类,〔10〕当今风靡全球的啤酒亦属在禁之列。既禁饮酒,自然也就禁酿酒,甚至连造酒入药也是不允许的。而且,非但饮酒者将受火狱之惩罚,连运酒者、储酒者、卖酒者、买酒者也都将受到真主的憎恶。
三 为何禁出家修行
脱离红尘出家隐修是多种宗教共有的特征。三大宗教中的佛教、基督教以不同形式或提倡或认可出家制。佛教的基本教义“四谛”认为,只有今生禁欲苦修,死后方能入涅pán@①。故凡教徒多为出家人,禁声、色、情等种种欲望,以独身苦行、清静淡泊为尚,所以寺院多设在深山密林等人迹罕至之处。基督教的修行则是由早期信徒自发苦修、后经教会提倡发展而来,盛行于中世纪,大批善男信女隐居修道院,过独身禁欲的清苦生活,并形成着名的方济各、多明我等相当有影响的修道团。然而,伊斯兰教禁止出家修行,这当如何解释?
首先,出家制与伊斯兰教积极进取的要义相矛盾。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是要把它作为统一阿拉伯民族的精神武器,以安拉的启示为号召来改造阿拉伯社会,结束半岛上野蛮、混乱、动荡不宁的局面,开创新的社会生活秩序。从这一意义上说,伊斯兰教具有革命性,它是催人在现实生活中积极进取的宗教。虽然伊斯兰教也是来世观念,但之所以强调来世的天堂之乐和地狱之苦,并非让人脱离红尘,而是以来世不同的结局警告大众应听从安拉的旨令,服从使者的号召,把个人的言行纳入穆罕默德改造社会的轨道。而出家修行则是一种消极遁世行为,欲远离尘世的喧闹,避开人间的纷争,洁身自好求得内心的宁静。这显然与积极进取的伊斯兰精神相矛盾,故穆罕默德虽已知晓异教的出家修行制度,但绝不将其引入伊斯兰教。
其次,出家制与穆斯林的历史使命相背驰。历史赋予穆罕默德完成民族统一、创立并扩大伊斯兰教影响的使命,而这一使命的实现要靠为主道而战的广大穆斯林群众。在伊斯兰教创立初期,令穆罕默德苦恼的问题之一是信徒的人数不足,即使到了麦地那时期,穆斯林队伍仍不是十分庞大。所以,他一面劝告人们转信安拉,一面鼓励穆斯林大众,“你们应选择多趣的,多生育的对象……你们要结婚,多繁殖”,〔11〕“我要和各民族竞多”。〔12〕只有这样才能迅速壮大穆民队伍,担当起历史重任。而出家修行不仅会削弱穆斯林的力量,而且不利于人口的繁衍。这样,穆罕默德将基督教的出家制排斥于伊斯兰教之外就很自然了。于是,当欧斯曼等人欲出家修行时,穆罕默德加以禁止。〔13〕
再次,禁止出家是体现伊斯兰教“正教”地位的需要。尽管禁出家的根本原因在于上述两点,但作为创教者还必须从教理上加以论证,方能使人信服。穆罕默德称,伊斯兰教是真主最爱悦的正教,其教义教规都是真主所启示的,它不同于先已产生的犹太教、基督教,一切都是全新的。正因为如此,穆罕默德一方面吸收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某些东西,为此而承认它们也是使者接受真主的意志所创立的宗教;另一方面又指出,以色列人歪曲了真主的旨意,篡改了真主的启示,加进了许多人为的东西。出家修行便是如此。《古兰经》明确指出,耶稣的信徒“自创出家制——我未曾以出家为他们的定制——他们创设此制,以求真主的喜悦;但他们未曾切实的遵守它”。〔14〕这就说明,出家修行并非真主的意愿。那么,作为纯正的真主所爱悦的伊斯兰教就断然不能提倡基督教的出家制。这样做不仅为否定不适合伊斯兰教发展的出家制找到了神圣依据,而且显示了伊斯兰教超越犹太教、基督教的安拉正教地位。
此外,阿拉伯半岛的自然环境也不适宜出家修行。半岛大部分是沙漠或准沙漠,雨量极少,水源奇缺,气候干热,那些具备生存条件的地带不仅早已有人生活,而且还有人满为患之虞。在这样的自然社会条件下,莫说伊斯兰教禁止出家修行,即使不加阻拦,基督教、佛教那种出家制恐怕也很难在阿拉伯半岛盛行起来。因为出家者难以找到既远避尘世、又适宜生存的立足之地。*
注释:
〔1〕〔美〕希提:《阿拉伯通史》上册,314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3〕〔4〕〔5〕《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坎斯坦勒拉尼注释〔埃及〕穆斯塔发·本·穆罕默德艾玛热编,宝文安 买买提·赛来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6页、95页、166页注②、166页①
〔6〕〔10〕〔11〕〔12〕〔13 〕《圣训经》〔埃及〕纳·阿·曼苏尔着,陈克礼译,内部出版发行,第126页、124页、156页、158页、155页
〔7〕〔8〕〔9〕〔14〕《古兰经》马坚译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章91节、4章43节、5章90节、57章27节
* * *
主要参考文献
〔1〕〔美〕希提《阿拉伯通史》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埃及〕穆斯塔发·本·穆罕默德艾玛热《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3〕〔埃及〕纳·阿·曼苏尔《圣训经》中译本(内部发行)
〔4〕马坚译《古兰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 * *
Three Islamic Taboos Traced to Their Sources
ZHANG Shiman
Abstract The paper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the sources ofthe three Islamic taboos:no display of the portraits of Allah, no alcoholic drinks and no renouncement of one's family tobecome a monk or a nun. The first is to meet the need of thestruggle against polytheism and to assert the invisibility ofAllah. The second is because of the fact that drinking maygive rise to troubles, not conducive to social peace andstability and may also interfere with the followers'sobservance of their religious duties. The third is due tothree reasons. The practice of renouncing one's family goesagainst the Istamic spirit of actively striving forward,against the historic tasks the followers have to undertakeand against the orthodox position of Islam. Besides theArabic Peninsula provides no natural or social conditions forsuch practice.
Key words and phrases Islam, Muslin, taboos
(责任编辑 邹志勇)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般下加木
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太原57-60B9宗教张世满19961996 作者: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太原57-60B9宗教张世满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1: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