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敦煌文书中看沙州纺织业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从敦煌文书中窥探一下唐至宋初时期敦煌纺织业的状况,将这一时期出现的纺织及其生产用度情况作一梳理,这对于研究这一时期敦煌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有所裨益。现简要整理资料,将这一时期纺织业的基本状况与特点略作说明。
  第一,文书中丝织品出现较多且花色品种繁多。其拥有者为:寺院佛所、常住处,僧界教授、僧政、各级僧官等,归义军政府官员,当地大族等,均为僧俗界上层。普通百姓拥有丝织品的只是零星几点。引人注目的是在十世纪中的许多“贷绢契”“雇驼契”等诸多契约文书中生绢大量出现或为家庭用度,或为充使匹物,最常见的是断价,利头的作用。这些说明这一时期沙州丝织业有所发展。
  第二,棉织物——dié@⑦大量出现。此时期dié@⑦已作为寺院“诸色什物”出现在寺院会算历上,同布、褐一样为较普遍的织物之一。常用作衣物支付手段等方面。但dié@⑦价格较高,数量亦不及布与褐等仍未普及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用度中。但dié@⑦的出现频繁且量大说明在全国范围内仍为沙州及西北地区有特色的纺织业。
  第三,民间用度,民生所依赖仍是麻织物“布”及毛织物“褐”最为重要。布与褐不仅是最基本的穿着用料而且还有吊孝、断价、支付、结社、赈济等多种用途。
  从沙州的地理、人口、民生及通盘经济状况来看,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的传统性质的纺织业与其相适合。
  从敦煌卷子中看,首先,丝、棉、麻、毛四大类纺织物品均有大量出现。需详加分析、辨别其来源、产地。其次,却无一卷提及纺织业具体情况,只能从侧面窥探,猜测。下面就分别简单叙述一下敦煌卷子中所反映的此四类纺织业及织物。
  首先,历来认为河西无蚕桑业,特别是唐代·汪jiān@①先生据《通典》、《食贷典》、《唐六典》、《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研究隋唐埋藏丝产地的分布,认为陇右道非丝产地〔1〕。 丝织业的发达地区一开始在中原。唐宋时期,中原、江南、西蜀为三大蚕丝基地,富产丝织物。相对这些地方河西的丝织业则微不足道。这种分布当然与气候关系密切,中原、江南、蜀地均夏季炎热且生长期长,桑蚕一年数熟。因而其发达的蚕丝业扬名古今。但这并不能说明河西无蚕桑业。王永兴先生在《试论唐代丝纺织业的地区分布》一文中考证出在唐后期凉州(今甘肃武威)以白绫为贡,西州则以丝为贡。〔2 〕可见唐代陇右道是有丝织业的。那么敦煌有无丝织业呢?论气候条件敦煌与凉州相似,应无太大差异。
  在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条件下,商品贸易对普通人来说还是不经常的情况。百姓则努力生产自己所需物品。因而栽桑养蚕就有了可能性。据《大唐西域记》载唐初蚕种已经传入西域〔3〕, 敦煌是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冲且自汉以来就为华夏人居住,桑蚕种的传入是没有问题的。在敦煌卷子中无专门记载,但仍有痕迹可考。
  在吐蕃占领敦煌之前唐前期的卷子中有所反映。大谷2836号《长安三年(公元703 年)三月敦煌县录事董文彻牒》中载:“……其桑麻累年劝种,百姓并足自供。望请检校荣田官,便即月别点阅萦子及布,城内县官自巡,如有一家不缉绩者,罚一回车驮远使。”可见唐初敦煌已载桑种麻,可推断可能有蚕丝业。记载唐开元、天宝年间沙州会计历的P3841号,P3384号背,有“壹拾肆屯小绵”、“陆屯大绵”、“叁伯贰拾柒屯壹拾铢大绵”等关于绵的记载。绵是丝纺织的原料,若无丝织业,其原料又有何意义呢?在吐蕃占领时期将敦煌按部落编制管理其中有一为丝绵部落。P3491 号《吐蕃占领敦煌时期丝绵部落百姓阴海清便麦粟契》、P3613号《申年(公元804年)正月令狐子余牒及判记》中也载有“丝绵部落”。 这一丝绵部落的名称也许与丝绵生产加工有关。 P4638 号《大番故敦煌郡莫高窟阴处士公修功德记》中载:“畎平河之溉济,蚕赋马鸣。今则月德扶身,岁月应会;桑条小屈,敏事严君;棣萼相垂,高门庆及”,以及“更有山庄四所,桑杏万株”。可见载种桑树是富家炫耀其财富的内容之一。 在吐蕃时期记载施舍的一卷子P3583(13)中有“新绵半两”可见在吐蕃统治时期敦煌有蚕桑业,归义军时期P3720《张淮深造窟功德碑》中有赞美之辞云:“居尊不弃于蚕桑,”还有P5007号有一佚题诗, 写张议潮光复之后的敦煌景色:“万顷平田四畔沙,汉朝城垒属蕃家。歌谣再复归唐国,道舞春风扬柳花。仕女上□天宝髻,水流依旧种桑麻,雄军往往施鼙鼓,斗将徒劳xiǎn@②狁夸。”这些材料中均提及敦煌有桑树。
  以上材料表明敦煌在古代,至少唐代以来就有栽桑养蚕之业。但是这种零星可见的蚕丝业毕竟无法与内地相比。因而敦煌的丝织品主要还是来自内地。
  唐代时因军事需要有专门的向西域运输布帛的体系,其中河西地区成为供给军需物资的兵站基地〔4〕。P3714 号《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八月九日传马坊牒案卷》就反映了传马坊运送帛练的情形。到了唐中后期马坊递送体系转变成由客商进行运送〔5〕。 通过此类手段内地的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输往西域、敦煌,作为必经之地亦多有内地丝织品也就是自然之事了。
  敦煌的丝织品,在卷子中有大量记载。后世在敦煌亦出土许多唐代丝织品〔6 〕。 在敦煌卷子中所反映的唐前期丝织物多带地名, 如:P3824“益州小练”、“河南府生”;P3384“河南府shī@③”、“陕郡shī@③”等。到了唐后期直至五代、宋初,丝织品出现多且量大。主要分布于以下几方面的卷子中:佛寺供养具和杂物点检历中、佛寺施入品中、财礼单、借贷凭据、租佃买卖地契,雇牲契等中。
  在佛寺供养具中幢、伞、幡大多由丝织品制成,如锦、绫、绮、绢、chōu@④等。还有佛衣,菩萨披,裙等亦多为丝织品制成。P3432“故佛衣大佛袈裟,表杂色绢,并贴金铜花庄严,绵chōu@④里, 饰缘周园”、“故小白绫伞”、“故生绢画幡”P2613“白绫幢贰, 绯绢里”“小银泥幡”、“银泥幡”等。还有类似记载见于 P2706 、P5031、S5899、S1774、S1776、P3163等。
  佛寺施入品有普通百姓的,一般多为丝制品衣物及绢匹, 如P2737(11)“白绫头绣绢”、“苹绿绢衫子”。P2583“绢两匹”、 “绯绢叁匹”等。此类还有P2567、S2447、P3047等施入物。 另一类为归义军节度使或归义军官员的“回向疏”丝织品匹段及衣物。S4470、P2704、P3556、P4046、S2678、P2982、S3565、S5973等,一般施入存厚。
  最引人注目的是到了九世纪末至十世纪,大量出现的买卖,租佃地契,S3877、S5927、P3155及雇驼契,买牛契,P2825,北图,段字41号,P2652、P3448等中以生绢为断价而交易。其中生绢充当了货币的作用。现录一件如下:
  唐乾宁三年(公元896年)二月冯文达雇驼契(稿)(P.2825 号背)
  乾宁三年丙辰岁二月十七日,平康乡百姓北文达/奉差入京,为少畜乘,今于同乡百姓李略延/边,遂雇八岁黄父驼一头。断作雇价却回来/时,准绢五疋。见立典物分付/
                            驼主
  这各绢匹的用法,特别是生绢尤多,一方面证明此时期丝织吕丰富,民间使用亦多而非以往由达官贵人,富豪商贾所垄断。另一方面,生绢的大量出现于民间交易中,生绢这种较为普通的丝织品可能是当地并不发达的丝织业所出产。因为从整个传统社会的商业贸易发展来看,大规模的商品流通还是不可能的,只是在极有限的范围及规模上进行着,个体农耕的经济条件下自给自足有着十分充足的合理性,因而一直占着统治地位。
  棉花的种植及纺织成匹物,在西北历史久远,唐代闻名的西州dié@⑦布,就是棉纺织品。这种用来织dié@⑦的棉花是草棉,又叫小棉,棉铃小,产量低,纤维质也较差。但有一优点即:成熟早适宜于新疆、河西地区,生长期短的气候特征。在清末,我国新疆、河西地区仍种植这种小棉。〔7〕《梁书·高昌传》载高昌:“多草木,草实如茧、 茧中丝如细dié@⑦,名为叠子,国人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此所载即小棉及用其织布的情况。可见西北很早就植棉织布了。
  敦煌文书中出现大量dié@⑦布记载,可见棉织物dié@⑦布唐代时在敦煌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纺织物。笔者所见关于叠的材料仅一,即S4649 号《庚午年(公元970年)二月十日沿寺破历》中有:“十六日, 粟壹硕贰斗,沽酒看达家娘子叠园用。”其中叠园即是种植叠子即棉花的园子。按当时西州与敦煌的交通条件,民间、官方往来极多,以及敦煌其地的自然条件,来推测敦煌也有叠种植是合理的,虽然文书材料太少但dié@⑦布的流行却不可否认。
  在敦煌文书中是织物种类,一般作dié@⑦,又写作“dié@⑦”(P3352 )及“dié@⑦”(P3155背)。dié@⑦用途很广泛,有用做衣物的;如P3260中“细dié@⑦装kù@⑤壹腰”、“细dié@⑦袜”。吊丧、施舍入寺、 支府手工费等亦用dié@⑦。dié@⑦还见于寺院的《诸色入破历算会牒》中。此中dié@⑦已与布褐等处于同一地位为日常用度物。如:P2049 背《后唐同光一年(公元925 年)正月沙州净土寺直岁保护手下诸色入破历算会牒》中“捌伯肆拾陆石叁斗玖胜(升)半抄,麦、粟、油、苏、米、面、黄麻、麸查、豆、布、dié@⑦、纸,承前帐回残”、“壹伯贰拾叁尺dié@⑦”。与此类似的文书还有:P3352(11)、P2040、P2234、P3234背、P2032 背等诸多卷子。寺院用dié@⑦多做支付、交换用,如P3234背(7)、dié@⑦破,立机dié@⑦一匹,送路官家用。立机壹匹,于王得gàn@⑧边买榆木用。”P2042号“dié@⑦破:……立机壹疋,拽梁日木匠用。粗dié@⑦拾壹匹,造檐时, 木匠手工用。”P2049号背“油壹斗伍胜(升),梁户人dié@⑦壹匹用”“粗dié@⑦贰拾肆尺,梁户部怀入折油入。”等。这些都说明dié@⑦是当地百姓自产,并用度广泛。P2049背还记“粟贰斗,洗dié@⑦博士用。”
  关于安西dié@⑦,文书中亦有记载。安西dié@⑦一般是作为dié@⑦的一品种出现的,同时还出现细dié@⑦,粗dié@⑦,立机dié@⑦等诸多品种。如:P3156 《庚寅年(公元930或990)十月一日已后破dié@⑦数》“官家土物安西dié@⑦一匹、粗dié@⑦一匹。……帖绫价细dié@⑦三匹,粗dié@⑦六匹。肃州去细dié@⑦六匹,粗dié@⑦十一匹。……”P2992 背《兄大王(沙州归义军节度使)某致甘州回鹘顺化可汉状》有赠与可汗“……安西dié@⑦两匹,立机细dié@⑦拾捌匹,官布陆拾疋。”可见安西dié@⑦可能是产于安西而不同于本地dié@⑦的一种dié@⑦布。可能较本地dié@⑦略贵重些。
  dié@⑦的品种花色很多,P2992 背“白dié@⑦”, P3155 背“捌综dié@⑦”,P2049背“生dié@⑦”P2040号“官布”、“立机”、“粗dié@⑦”、 “细dié@⑦”等诸多卷子有载。关于立机dié@⑦,有时作:“立dié@⑦ ”(P3234 背(7)“立机”(P2040)“立机细dié@⑦”P2992号背、 立机可能是一种织机为立式,织法不同于其它织机,因而织物有特别之处,称为立机dié@⑦。 在文书中立机dié@⑦出现很多。
  关于“官布”文书中出现亦很多的P2842背“生官布一丈七尺”,S5404“官布一匹”,P2992号“官布陆拾匹”,P3985“官布一段”,P3763号背,P2032号背,P3234背(11),等诸多卷子记载“官布”。官布是麻织品还是dié@⑦类的棉织物呢?P2040 《后晋时期净土寺诸色入破历算会稿》中分类有布破、dié@⑦破、褐破,在dié@⑦破下如此载:
  “官布壹匹,高孔目起兰若人事用。立机壹匹拽梁日木匠用。粗dié@⑦拾壹疋,造檐时,木匠手工用。
               计三百二十五尺
  立机dié@⑦玖匹,官布拾伍匹,庭上转经犀牛绫价用。立机dié@⑦壹匹,起寺设昌与作坊用。官布壹疋,康家榆木价用。
               通计八百七十五尺。”
  还有分类帐目P3234号背(7)“dié@⑦破:立机一匹,送路官家用。立机壹匹于王得dié@⑦边买榆木月。官布一疋,乾寺写钟用”。P2032 号背亦有“dié@⑦破:官布陆匹,庭子上转经莲花锦袄子价用。”等。此类文书还有:P3763背等。这种分类破,入帐背“官布”置与dié@⑦下, 而不在“布”下,充分说明,敦煌卷子中的“官布”是dié@⑦,即棉织物,与一般的布(麻织物)不同。这种官布可能是从民间征入为赋调的匹物,因而称为官布。
  在文书中dié@⑦虽为数众多,但无论从数量上看还是从用度广泛上看布应为最常用,最普遍的织物。敦煌种麻很早,但始于何时并无确考,然而可推知,从敦煌有了移民开始农耕种植业时就应有麻种植,因为麻是百姓衣着的主要材料。
  S613《西魏大统十三年(公元547 年)瓜州效谷郡计帐》记载西魏计口授田的情况,其中有:“计布一匹,麻二斤”、“十段十亩麻”等授麻田,调布的记载。P3560 号《沙州敦煌县行用水细则》中记载唐代用水规则:“每年更重报浇麻菜水……”这种浇麻的记载说明敦煌麻田众多。P2005号《沙州都督府图经》载里泽:“右在州北四十里, ……堪沤麻,众人径还,因以里数为号。”可见在敦煌种植极为普遍。
  麻织品一般称为布,布是百姓日常最重要的穿着用料。品种繁多,出现最多的是:“粗布”、“细布”。P5003“生布”、P3034“杂布”P3234背(7)“熟布”P2913“柒综布”P2567“十综孝布”、P2982 “土布”,北图372:8962号背(乌字87号,劫子543号)“七宗布”、“八综布”等品种。
  布多用于穿戴用度,如P4630号“支与员外春衣细布壹匹, 粗布壹争。”“支与楼上僧智弁春衣粗布壹匹”。还用于吊丧P4640 “支与刘和信助葬粗布壹匹”。 “支与押衙罗文达助葬粗布叁匹”等。 还见于S4120、P2049、P2040、P3234号背(7)等诸多卷子。 用布或织物吊丧是民间习俗,因而文书中有诸多记载。结社纳赠及赈济用;P3544 号载立社条件中有“社内三大者有死亡,赠肆尺祭盘一,布贰丈,借色布两匹半,其赠物欠少一色罚酒半瓮。”结社纳赠的还有P5003 号背《社人纳色物》P2680号背,S5509号背等,此外布还充当支付、交换、买卖的货币手段。如:P2032背“布壹疋,王博士边买榆木用。”“布壹匹,与擎佛人用”。这类用法还见S6829背、S2228、 S6981 , 北图364 :8844背、S1522、S4120、P4640等卷子中频繁出现。
  另外文书中还有其它麻织品,如:P2846“麻昌褐”、P3047“小麻鞋”,伯希和非汉文文献1261号“麻履”等。
  褐,敦煌文书中出现较多。褐在我国古代多为粗布或粗布衣服,一般指麻织物。如《诗经》上有:“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敦煌文书中的褐却是由毛织成的。P2846出现“麻昌褐一匹”, 如若昌褐本为麻织品,前面也就无需加麻了。S1733号有“粗面伍斗五升,麸一斗, 充织褐袋及上泥人用。”S5039“褐袋一口”,P2629号“酒破历”中“支褐袋匠酒伍升”等。褐袋是用毛纺成线而织成的粗糙但结实耐用的口袋。近在本世纪前半叶式者更晚甘肃河西等地区的农村还有这种褐袋。
  敦煌畜牧业发达, 文书中记载了官府、 寺院大量养羊的情况。P3945号文书为归义军时期,P3028号是吐蕃占领时期的。均记载官府、寺院的羊群放牧及死亡等情况是管理性质的文书。寺院亦拥有大量羊郡且有牧羊人,分群放牧牲口。P2703号背(一)《壬申年(公元972年)十二月故都头内宅务安延达分状》的内容为牧羊人纳毛之事。可见沙州畜牧业的发达为其毛纺织业提供人了丰富、便利的原料条件。
  时代为吐蕃时期的一件文书S0542 号背(七)《沙州诸寺户妻女名薄》中记载寺户妻女为寺院“上役”的情况,其名下书“放(纺)毛半斤”,可见将毛纺纱织布是妻女们的家庭工作之一,毛纺织业在家庭手工业中极为普遍。
  在P3631 号文书《辛亥年(十世纪)正月二十九日善因愿通等柒人将物色折俩抄录》中有:“故僧愿住入昌褐肆拾尺,折麦粟肆硕,又愿通入布叁丈捌尺,折麦粟叁硕捌斗。”“保瑞替故张老宿入布壹丈伍尺,折麦粟壹硕伍斗。又昌褐贰丈肆尺,折麦杰两硕肆斗。”从此折价上看布与昌褐价钱相当。说明毛织物在沙州地区极为普通且常用,且毛织物较为粗糙原始。
  从文书中的记载看,褐的品种繁多。P3631号“斜褐”、 “昌褐”,P3047“直褐”、P2843“生褐”,“细褐”、“粗褐”,S6417 “十二综细褐”“十综昌褐”“番褐”P3985“八综褐”等。 这些是按不同织法、质地、来源而命名形成。可见褐的纺织在沙州极为普及。
  褐的用途基本与布相同。上述P3631的支付折价手段穿着用度, 如S4130号“昌褐贰仗肆尺,牧羊人春衣用”“昌褐贰丈肆尺, 安憨儿春衣用”。吊丧、结社、赈济等用亦有记载如S2842背、P4887等。褐在沙州是用度广泛,具有地方特色的织物之一。
  除褐外毛纺织品还有毛锦、氍sōu@⑨、毡等品种很多。
  毡出现较多是当时沙州普遍用度的日常用品。毡为非纺织品,是由羊毛挤压而成,所谓“擀毡”。毡品种繁多P3638号有“大绯花毡”、“青花毡”、“绯乡花毡”、“土褐花毡”、“白毡”、“桃花毡”、“五色花毡”、“汗擀白毡”、“细毛持毡”等,还有P3567 “绣针毡”,S1776号“gǔ@⑥羊毡”、“黑毡”,S4215“白绣毡”、 “红绣毡”等。还有从外输入的P2583(二)号”于阗花毡”S1776“番毡”等。此外还有毡制品P3647号“毡履”P3410号“毡鞭”等。制毡手工业者亦多有记载P3074号有“擀毡博士”“起毡博士”P4525(10)号“毡匠”。从以上毡的花色品种繁多,制毡手工业者职业化的记载来看制毡业在沙州地区极为发达。
  其它毛织品有:P3613“绯地(底)毛锦”“毛锦”P3706“绯毛锦”S1947IV “毛锦”S1776 号“毛褥”。 还有S4215 “贰色氍sōu@⑨”S1947IV“七尺氍sōu@⑨”另S4908、S1776、P3638均有氍sōu@⑨。氍sōu@⑨即现在所说的毛毯,多用毛织成,也有棉织物,如P2706“sōu@⑨氍贰”P2613“dié@⑦氍sōu@⑨壹”,毛锦、氍sōu@⑨的出现反应了沙州毛纺织业的发达, 与褐、毡一起组成沙州具有地域特色的发达的毛纺织业。
  综上所述,唐宋时期沙州丝、棉、麻、毛四种纺织业均存在,且以毛纺织业最具特色也算是最为发达的了。由于敦煌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商客、官使往来频繁,因而内地的织物,纺织技术传来许多,还有从西方传来的,交汇于敦煌。由此使得敦煌本地的纺织业倍加阴晦不明〔8〕。                         *
  注释:
  〔1〕参见《汪jiān@①隋唐史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2 〕参见《魏晋隋唐史论集》第二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3〕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卷第十二,瞿萨旦那国八, 中华书局1985年版。
  〔4〕〔5〕:荒川正晴着,王忻译《唐政府对西域布帛的运送及客商的活动》,《敦煌学辑刊》1993年第二期(总24期)。
  〔6 〕参见《“丝绸之路”上新发现的议唐织物》 载于 《文物》1972年第3期。
  〔7 〕参见沙比提《从考古发掘资料看新疆古代的棉花种植和纺织》,载于《文物》1972年第10期。
  〔8〕本文的敦煌卷子资料多引自:唐耕耦、 陆宏基所编撰的《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以及郑炳林所着《敦煌碑铭赞辑释》。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竹加钱
   @②原字为犭加严
   @③原字为纟加拖右
   @④原字为纟加由
   @⑤原字为衤加夸
   @⑥原字为羊加古
   @⑦原字叠加毛
   @⑧原字冷去令加金
   @⑨原字毛加流右部
  
  
  
敦煌学辑刊9兰州49-54F7经济史刘惠琴19961996 作者:敦煌学辑刊9兰州49-54F7经济史刘惠琴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1:41:31

[新一篇] 從家學淵源看陳子昂的人格精神和詩歌創作

[舊一篇] 從新發現《永樂大典》本看《詩話總龜》的版本及增補問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