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高品位的庄学专着--阮忠《庄子创作论》评介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庄子散文以其内容的博大精深和形式的恣肆奇诡,引起了无数学者的研究兴趣,出现了不少具有影响力的着作。这些研究者的成果,真知灼见虽不少,但对庄子散文往往缺乏整体的把握和系统的论述。有鉴于此,阮忠先生在努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另辟蹊径,加强了庄子散文研究的系统性,撰成了《庄子创作论》(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93年版)一书,从而使庄子散文的研究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综观该着,明显具有如下两个特点:
    一.体系合理、严谨,论述系统、精辟
  该着分五大章:第一章为“庄子篇”(内含“司马迁笔下的庄子”、“《庄子》中的庄子”、“历史进程中的庄子”三节);第二章为“格调篇”(内含“庄子创作生成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审美的情趣、意识与境界”等四节);第三章为“章法篇”(内含“篇章之法”、“寓言结构之法”等四节);第四章为“人物篇”(内含“变形的老子及其变形学说”、“与社会政治隔膜的君王群像”、“畸形人物的悲喜剧”等五节);第五章为“言意篇”(内含“轮扁斫轮:话说言与意”、“濠梁之辩:思想本真的追求”、“浑沌之死:治世之道的阐释”等七节)。从这些章节看,着者是力图在“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原则下,对庄子散文创作上的一些重要现象作总体的把握。其一、二两章算得上是提纲挈领的总论。而第三章的论述则具体涉及庄子散文的形式,第四、第五章的论述具体涉及庄子散文的内容。就着者的研究思路看,第三、四、五这三章的内容与前两章(特别是第二章)的内容又存在着严密的、内在的逻辑联系,是对前两章有关论述的衔接和展开。这样的章节设计和体系构筑,能够涵盖宏富广博的内容,便于对庄子散文创作的各个环节和重要现象作全面的审视和系统的论述,而且也有利于专着达到总论与分论的结合,宏观把握与微观探析的互渗。因为有这么一个能够涵括庄子创作方方面面的问题、而且又有其内在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的理论框架的支撑,所以,着者的论述也相应地显得完整而系统。就其论述看,既有对庄子散文所内蕴的以“道”为核心的自然哲理以及社会、人生哲理的评说,又有对以寓言为主导的庄子散文的汪洋恣肆、纵横捭阖风格的表现形态的分析及其生成原因的发掘;既有对庄子散文章法上“把逻辑的、环环相扣的表现和跳宕、散漫的表现运用得炉火纯青”的特点的条分缕析,又有对庄子散文在人物形象、拟人形象塑造上所具有的“现实或历史之真都在不同程度上被虚化了,而蕴含了庄子思想之真”的现象的诠释,还有对庄子创作上“言”、“意”问题的检讨,并认为“庄子的言与意有两种表现趋向,一是言直白而意显豁,一是言含蓄而意隐晦”……。可见,该着讨论的内容是十分赡富丰厚,对问题的论述也是多维度、全方位的。这样,使得庄子散文的系统研究工程应该涉及到的诸多方面,都基本上能得以提出和探讨。因此,可以说,建构全新的理论框架以使庄子散文创作这一课题进入系统研究的轨道,是阮着一大新的理论贡献,显示了着者的开拓精神。
  阮着不仅善构框架,并注重研究的系统性,而且也能对研究对象作鞭辟入里的分析论述,发论精审,富于创见。从而显现了这部专着理论研究的深度和新意。通览全书,不难发现,着者对于以前庄子研究者不曾注意或是未曾做过全面、系统研究的某些文学(或文化)现象,往往能独具慧眼,进行新的审视,作出新颖而系统的阐释、总结。如,第一章中“历史进程中的庄子”一节,对庄子其人其书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各个时期的遭遇和地位进行周密考察而作出“战国:孤立的庄子”、“两汉:潜行的庄子”、“魏晋:走红的庄子”、“隋唐:入仙的庄子”、“宋:入儒的庄子”、“明:入佛的庄子”等结论,就显得较为精当而完整。又如,第三章通过对庄子散文的悉心揣摩,将其篇章之法概括为三种类型:“主旨贯穿下的语言外在形式显得比较分散”、“而主旨又时时显露,像游龙在云彩中见首不见尾”的“游龙式章法”;“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写寓言”的“故事式章法”;“使用演绎和归纳法,层层推进”,以揭示、阐明思想的“议论式章法”。显然,着者对庄子散文章法所作的这些认识和评判,是十分新颖而允当的。阮着除了对以往研究者忽视了的某些研究课题能作出全新而系统的认识外,还能对过去研究者用力较勤或是争议较多的某些论题作出别有会心的理解和评判,从而自创新说,独标一帜。这主要表现在第五章对“轮扁斫轮”、“浑沌之死”、“任公子垂钓”、“盘礴画史”、“庖丁解牛”等着名寓言的解读上。对这几个寓言,以往学者已有较多论析,而且有的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论。对此,着者没有囿于前人的成说,而是索之本文,又揆之他卷地寻绎其深层的意蕴,提出了很多新人耳目、能自成一家之言的见解。如,对《田子方》中“般礴画史”一则寓言,过去的研究者“通常只是从画家的创作心态来理解”它,认为它表现的是伟大的艺术家从事创作时的一种忘其形体,心不旁鹜的精神境界。阮着对《田子方》全篇作了冷静而细密的透视后,不以为然,而认为它表现的是那种获得了“哲学意义的自然之道”的“得道者”的精神状态:顺乎自然,处事不惊。应该说,着者的这种解析是令人信服的。
    二、理论视野开阔,研究方法科学
  一部学术着作是否具有较高的学术品位,往往取决于着者的研究视野是否开阔,研究方法是否行之有效;归根结蒂,取决于着者是否具有丰富的学识修养。阮着之所以具有沉重的学术份量而成为庄学研究领域中的一部力作,正是因为着者具备了深厚的学术功力和素养,能把研究对象放在广阔的理论视野下予以观照,并针对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恰到好处地选择研究方法。就阮着呈现出的理论视野看,是十分宽广的:着者对研究对象的讨论,往往能放在深广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并从哲学、历史学、人类文化学、美学、比较文学、音韵学、文章学等角度入手,考察和探寻庄子散文创作中的种种文学(或文化)现象。正因此,着者对有关庄子创作的种种问题能作出合情合理的诠释和理论形态的概括。例如,第二章对庄子散文创作中“不可与庄语”这一重要现象生成原因的阐说,就是在丰富的历史学、文化学知识的支持下完成的,着者通过对齐、楚文化渊源、特质和齐、楚社会、历史的考察,认定庄子散文“不可与庄语”是以奔放不羁的楚文化为根基,以奇谲怪异的齐神仙文化为依托,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第二章关于庄子审美的情趣、意识、境界的论述,则是在广阔的美学理论视野中进行的,着者以现代人的美学眼光审视庄子散文,揭橥了庄子以“道”为审美核心,以素朴,自然为审美情趣,以无已--物化为审美境界等重要美学现象。第三章考析庄子散文篇章之法、造句之法等问题,则是将文章学、音韵学作为理论眼光投入这一课题的研究。第四章“人物篇”的论述,则完全是在比较文学的理论视野下展开的。如,对庄子散文中老子这一人物形象的剖析,就借用到了比较文学的某些方法和手段。我们知道,“文学比较还包括文学现象与其它文化领域中的成果的比较,即‘美国学派’所提倡的‘跨学科比较’。”(1986年《中国比较文学年鉴》第129页)阮着在论述“变形的老子及其变形学说”这一命题时,正是采用了这种“跨学科比较”的方法:将具有文学属性的《庄子》与作为哲学着作的《老子》以及作为历史学着作的《史记》进行“对比”,以此展示了《庄子》和《老子》、《史记》这几者中各自不同的老子形象和老子学说,进而作出了中肯之论:“原始老子来到《庄子》中间,经过了庄子的改造,使他不可能保持原来的面貌,因而成为庄子笔下的新老子。他在保持了原始老子某些意识与精神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渗透进了庄子意识。”
  阮着在方法论的选择和运用上,也同样显示出了深厚的学术识见。总观全书,历史性描述和理论性概括的兼具,宏观审观与微观烛照的统一,整体把握和具体论析的结合,是阮着研究方法选择和运用上的一大特色。这种情形,使着者对该课题的研究具有了一种纵深感,显出了一种开放型的气度。如,在第一章论述“历史进程中的庄子”的文字中,着者对庄子及其学说在战国至清代这一漫长历史过程中的遭遇和地位的陈说,就是一种历时性的描述;至于对庄子其人其书在各个阶段的地位变化的原因的探讨,以及对庄学与其它学派(如儒、佛、魏晋玄学等)互斥或相融之情形的透析,就堪称共时性的分析,同时也是一种微观探幽。再如,第二章对庄子散文“超世俗和世俗的创作精神”、“奇幻蕴理的创作风格”的评析,就属于宏观性的把握;而第五章对“轮扁斫轮”等寓言的解读和剖析,就是一种微观烛照。如此这般,使该着的论述达到了点与面的统一,重点与一般的照应。
  从上述来看,《庄子创作论》不失为一部高品位的庄学专着。
                         (责任编辑 金玉)
  
  
  
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27-128Z1出版工作、图书评介曹海东19951995 作者: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27-128Z1出版工作、图书评介曹海东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1:18:41

[新一篇] 一種生態技術美學觀:怎樣對待我們居住的太空船

[舊一篇] 不變的主題:認識你自己  ——對西方傳統知識論的反思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