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21世纪老龄问题国际研讨会”综述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由上海市老龄委员会、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办,上海市老年学会、日本高龄化社会总合研究中心、香港老年学会协办的“迈向21世纪老龄问题国际研讨会”,于1997年10月21日在上海市召开。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荷兰、德国、比利时、瑞士、瑞典、韩国、以色列、中国等国家的代表及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亚洲发展中心的官员共200多人参加了会议。大会收到论文提要129篇(其中国外24篇、中国香港地区25篇、中国大陆地区80篇),上海市老龄委员会主任冯贵山在大会上作了题为《迎接21世纪老龄化挑战》的报告,近100位代表在大会和专题报告会上作了学术发言。
  这次研讨会收到的论文提要和代表们的发言内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未来人口老龄化趋势和综合对策
  在研讨会上许多代表介绍了21世纪上半叶全球以及本国的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高龄化、独居老人比重上升等情况,并指出应深入认识未来各国人口老龄化“时空格局”的演变。中国老龄协会会长张文范认为,下个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老龄化还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在人口老龄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将出现老年人口快速增长期、高龄老年人口快速增长期、农村老龄化加速期。日本高龄化社会总合研究中心常任理事吉田成良指出,在1985年时日本大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相对于全国总体水平来说还比较年轻,可是最近10年老龄化发展速度却大大超过了全国的平均发展速度。大城市的“少子高龄化社会”已愈来愈引起人们关注。
  在探讨地区性老龄化原因时,日本女子大学教授大友笃通过对日本大城市地区老年人口迁移状况的实证研究,认为人口迁移年龄选择性的变化也是近年来日本大城市地区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一大原因。他指出,日本大城市地区老年人迁移的原因,从迁入者来看,主要是和子女亲属同居、住宅问题、再就业等原因,特别是因“子女召唤”,老人从农村地区流向城市地区式的迁移呈明显化。
  在研究解决未来人口老龄化的综合对策时,张文范会长认为,经济的富足、政策的完备、政府强有力的领导机制,是一个国家成功地治理人口老龄化所带来问题的必备条件。他还提出中国应尽快建立三个体系(养老四结合体系、社区服务体系、政策体系)和两支队伍(高质量的科研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冯贵山主任提出在未来上海老年事业发展中,应坚持六项原则,即老年事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原则;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原则;物质供养与心理调适相结合的原则;法治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社会事业社会办的原则。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副主任桂世勋认为,老年保障体系应该主要包括老年人的经济保障、医疗保障、服务保障三个方面。未来上海老年保障水平的目标模式应为保基本、多层次;未来上海老年保障支持系统的目标模式应为政府、社会、单位(指退休人员的原工作单位)、家庭、个人相结合;未来上海老年保障管理体制的目标模式应为两头统、中间分。在未来老年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上,应科学地建立道德维系机制、分享成果机制、利益激励机制、社会监督机制、法律强制机制。香港老年学会会长梁万福提出,为了在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情况下强化家庭照料老人的职能,必须将此项列入社会计划。政府要在退休保护、社会保障、健康照料和社区支持方面给予家庭照顾老人的长期性支持。
  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嵯峨座晴夫在发言中运用日本总务厅在1995年进行的“老年人生活状况和意识调查”的数据,介绍了日本城市化与老年人生活环境的状况。他认为,从日本城市老人的住宅和城市交通、道路、日常生活设施等考察,适合老年人生活的城市环境还不能讲得到了应有的改善。因此建议面对未来急剧老龄化的态势,应高度重视建造适合老人需要的住宅和城市生活环境。
      2.关于老年经济保障
  在研讨会上,中国老年学学会会长邬沧萍认为,农村老年经济保障是中国下一世纪的战略难题。它关系到把中国建成怎样一个富裕、文明、民主的现代化国家,具有很大的国际意义。他指出,中国要依靠法律和传统道德教育,在一个时期内发挥家庭养老的优势,逐步过渡到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保障相结合;并呼吁从现在起要不失时机地引导步入小康水平的农村人口自觉自愿地参加适应中国农村的多层次社会保险和储蓄养老,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国家和集体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对农村老年人口承担更多的责任,作为农民曾经对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延期偿还。
  在中国城镇退休人员如何分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果方面,复旦大学副教授李洁明认为,在分享养老金幅度上宜按上一年在职职工工资增长幅度的40%~60%调整;在分享渠道上宜采取全国性分享、省市地方性分享、企事业单位分享、从家庭子女赡养中分享这四个层次相结合的分享办法;在分享方式上宜以养老金方式与其他方式(医疗保障、养老福利设施)相结合。上海社会保险管理局的姚培勤则具体提出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退休人员收入保障水平的途径。其中包括逐步完善养老金增长机制,对退休早、养老金收入低的退休人员适当倾斜,使退休人员实际收入水平有一定的增长;对高龄、孤老、享受“一老养一老”的补助标准;对特殊困难的退休人员,建立生活补助制度;对已经退休的人员,其单位可根据自身的发展和经济上的承受能力,向本单位的退休人员发放补贴等。针对目前中国的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基金管理体制,如何确保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左学金建议应改进养老基金的管理方法,采取“属地持有,养老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模式。他认为养老基金仍归各属地政府持有,但属地政府不能自己具体操作,只能委托由政府、金融机构和个人持股的专门基金管理公司来进行养老基金的操作。全国应有十几家这样的养老基金管理公司,并通过政策法规确保各基金管理公司之间的公平竞争,严格防止少数养老基金管理公司的垄断经营。
  在积极推进中国补充养老保险的发展上,上海社会保险管理局的薄凤仪认为应采取以下六方面措施:一是加快立法步伐,确保补充养老保险有序推进;二是政府给予优惠政策,扶持补充养老保险的发展;三是对补充养老保险进行整体规划和协调;四是规范补充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和行为,确保投资者利益;五是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保证补充养老保险的健康发展;六是培养全民保障意识,提高个人参与程度。
  在搞好经济特困老人的社会救助上,上海市民政局的夏建民及代表庄佩雯、马景岳、胡海章、张志昂、谢翠蓉等同志,阐述了特困老人社会救助规范化管理的基本原则、规范化管理的设想及构筑全社会救助网络等问题。他们认为,对经济特困老人的社会救助是民政工作和老龄工作的重点之一,应有专人负责,列入工作计划,要求动态调查,不遗漏、不重复,逐步提高助养助医的质量和水平,使贫困老人能够安度晚年。
      3.关于老年医疗保健
  研讨会上,许多代表强调了搞好预防保健工作的重要性。上海市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朱汉民、王赞舜等认为,在下个世纪预防保健将视为解决老年卫生的主要途径;自我保健、家庭保健、社区保健将成为主要保健形式;老年卫生的多学科、联合同步研究,临床预防研究,完善老年卫生政策,将成为未来老年保健研究的主要内容。他们通过近年来对上海城乡社区27484名60岁及以上老人的健康调查发现,经常有抑郁和压抑感的老人占5.45%,经常有孤独感的老人占4.94%;特别是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中,要求给予有力的精神安慰的占42.30%,心理健康需求已成为目前上海老人的重要健康问题之一。瑞士精神病学专家霍夫曼(Hofman)博士认为,开展“代际对话”,沟通祖孙两代人的内心世界,对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介绍了他们通过“情景处理”方法为代沟架桥的案例,指出不能仅从帮助老人改善境况来考虑,还需要双方之间的对话,相互体谅及适当的“给予”和“获得”。这种对话不能仅由政府、医院、社区等机构来组织,而应当在家庭内部经常进行。针对中国在进入21世纪时城镇退休人数将达4100万的情况,中山大学副教授陈印陶认为,应该重视广大退休人员的心理健康,正确面对退休后的生活。她提出要勇敢面对退休生活,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继续通过不同形式为社会作出自己可能的贡献;要充分认识退休生活的特点,积极适应、调整自己的角色,重视精神修养,加强性格的自我陶冶;要科学地安排退休生活,使之丰富多采,既有利于身心健康,又减少亲人和社会的负担,并尽可能地使自己成为家庭与社会的积极因素。
  在搞好老年护理方面,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副主任朱即明、副教授李立奎等指出,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老年护理保险和护理服务体系,已成为上海市老龄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她们根据调查研究提出了供可操作性研究选择的四种类型的护理保险;法定护理保险、储蓄性护理保险、自愿互济互助型护理保险、商业型护理保险,并且还预测了五种交费方案。北京市老龄协会副秘书长伊密认为,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时期,老年护理业应在这项变革中被纳入产业发展轨道。它不仅可为创造就业机会提供一条渠道,而且对实现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及政府职能的转变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她建议应在政府有关部门指导下明确管理部门,在用人制度、管理方法上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尽快建立一支具有一定规模、人员素质较高的稳定护理队伍,根据市场需求分层设立服务机构,确保家庭、医院需要帮助的老人得到可靠优质的服务;通过建立护理保险法等途径,创造条件,使在这一领域工作人员的待遇能逐渐高于其它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加拿大列治文医院负责人张彼得(Peter Zhang)介绍了近年来在加拿大开始建立的测定住院或居家长期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水准记分评估方法,论述了采用这种评估方法对提高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质量的促进作用。
  一些从事老年教育的代表在发言中认为,搞好老年教育有利于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提高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健康寿命。上海老年大学黄森等提出,老年教育应该以引导实现健康老龄化为主旋律。为了突出这个“主旋律”,他们在教育中强调从思想观念上加深对健康老龄化的认识;开设有关老年医疗保健课,促进生理素质的提高;普及老年心理学,促进老年心理平衡,提高心理素质;举办书画、音乐、舞蹈、戏曲类课程及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生活,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几年来的办学实践证明,只要指导思想明确,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老年教育在为实现健康老龄化中完全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4.关于社区服务和照料
  在研讨会上,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彭希哲等通过对上海浦东新区老年人口状况及养老意愿的调查,提出了构建社会、社区和家庭相结合的新型养老体系的设想。他们认为应该大力开发社区功能,使社区成为解决老年问题的中坚力量;应该改变政府包揽的现状,让更多的社团组织参与,形成各种力量和多种组织并存、多元互助和相互竞争的格局,提高机构运行效率,统筹高效地利用社区内所有的养老和社会服务资源;应该从市场经济原则出发,推行时间(劳动)储蓄制度,建立志愿者与利益导向相结合的社区服务体系,形成一个自我良性循环的新型社区养老机制。上海市黄浦区干部李天生等认为,社区养老的基本功能有五项:保障助养、服务解难、医卫保健、精神赡养、参与社会。在社区养老运作构架上,要着力抓好三项建设:载体建设,因地制宜办好社区敬老院、居委托老所、独居家庭敬老室;网络建设,建好社区服务网络、医疗保健网络、志愿者队伍网络;团队建设,把更多的老年人通过社团组织起来,吸引他们参加社区活动。
  为了让老年人尽可能居家养老,上海大学老年社会研究所所长张钟汝等提出,必须促进社区各项生活服务、保健服务、医疗服务,形成系列,联成网络,使老年人能就近利用设施,延长生活自理能力;同时必须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形成街道、片块、居委“上三层”以及居民组、居民楼、居民户“下三层”的服务网络,既发挥服务中心与设施的幅射作用,又强调针对性结对服务,把社区服务落实到户,切实帮助家庭发挥赡养老人的功能。浙江省老年学会会长黄雪行在会上介绍了该省永嘉县康乐山庄老年文化社区的经验。那里现在居住着121个纯老家庭户(共222位老人)。他认为,要建立这种居家与社区紧密结合的复合型养老模式,需要具备六个基本要素:居家设施要配套,社区规模要适当,年龄结合要合理,服务功能要齐全,区域环境要幽静,组织管理要规范。上海市嘉定区老龄委主任王菊兴等也介绍了在农村普遍建立以村为单位的社区为老服务站的经验。该区现已建立了263个社区为老服务站,每个站设有法律咨询、帮困解困、医疗保健、文体娱乐、日常生活等五项功能。他们认为,农村社区为老服务站应该贯彻“就地就近、小型分散、务实有效”的原则,服务对象为高龄、有病老人,服务人员以低龄健康老人为主,提倡邻帮邻、亲帮亲的良好风尚。
  美国内华达大学教授多特森(Dodson)介绍了他们在内华达州的农村、市郊、市区和美国印第安人居住区,进行老年人群社区照料体系改革方案试验的经验。他认为进行这项改革的目的应该包括:向家庭和非正式照料者提供适合个别需要的支持和信息;为退休人员开发既提高自尊,又丰富生活的新的志愿者机遇;通过经办机构的老年志愿者分发信息给家庭照料人员,加强正式和非正式社区照料体系之间的联系。针对目前还有不少社区照料服务未能为老年人所充分利用的状况,香港大学教授黄吉鸿介绍了他们于1996年7~9月调查369名居住在湾仔区的老人对社区卫生和社会服务的利用情况,发现经常利用社区卫生和社会服务的老人不到10%,大量老人依靠家庭供养,60%以上的老人有孤独感及生活满意度低。他认为急需提高当地社区服务的可获得性,并促使公众了解在地区内可以获得的社区卫生服务和社会服务。
  在组织老年人参与社区服务和培训社区服务工作人员方面,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关锐煊介绍了香港“乐龄女童军”的情况。这个团体自1990年由香港女童军协会首创以来,至今已建立28个团体,约有500位老人成为“乐龄女童军”。他在调查研究中应用社会幸福方面的三项指标,分别对264名“乐龄女童军”、120名老年中心会员和57名社区老人进行测定,结果发现“乐龄女童军”的生活满意度比一般老人高。这表明,老人参与社区服务不仅扩大了志愿者队伍,而且有利于提高这些老人自身的生活质量。香港理工大学讲师林茱莉认为,提高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个案管理训练,对更好地服务社区弱老能产生良好成效。她认为,这方面的训练应该包括四项内容;评估老人的全面生活需要;鉴定老人社交心理需要与支持系统;选用地区资源配合社区生活适应;评检资源运用及成效。1997年初,上述个案管理训练内容被加拿大医疗工作人员采纳为训练课程。
  历时三天的研讨会,为各国学者提供了相互交流和切磋的机会,使大家及时得到许多信息,与会代表对会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中国人口科学京61~64,封四C5人口学与计划生育简书/立奎19981998简书 立奎 作者工作单位: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 作者:中国人口科学京61~64,封四C5人口学与计划生育简书/立奎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1:40:51

[新一篇] “誰來養活中國”的爭論及其啟示

[舊一篇] “重建”、“構建”及其它  --關于人文精神的題外話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