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是软硬件的协同建设,缺少软件的支持,硬件只能是简单的摆设,不可能发挥出对教学的强大支持作用;软件建设特别是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可为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必将成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支柱点之一。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过于注重现代化的硬件建设,较少关注软件层面的建设和应用,导致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有路无车,有车无货,货无精品”的尴尬状况,直至现在,也很难说有质的改观。网络技术及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为我们改变现状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当前中小学教育资源库的现状分析
当前,国内外大批学校和商业机构涉足中小学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开发出了众多规模不一的资源库,其系统架构大多基于网络B/S结构,也有少部分基于C/S结构或B/S+C/S的混合结构。国外的如:EdNA(http://www.edna.edu.au/index.html),Gateway(http://www.thegateway.org/),ERIC(教育)资源信息中心http://www.ericsp.org/),GTMedia公司的AllFreeClipArt(http://www.allfreeclipart.com/),Ross Computer Solutions LLC公司的ABCGIANT(http://www.abcgiant.com/);国内的如:国之源(http://61.177.60.18/),校际通教育资源库(http://www.etc.edu.cn/ET-Application/xjtziyuanku.htm),萧山教育信息网资源库(http://www.xsedu.zj.cn/Source/),湖北省教育信息网资源库(http://www.e21.edu.cn/resource/sucai/sucai/),广东省教育厅电化教育馆教育教学资源库(http://iai.edu123.com/zyk.htm/),以及TCL,科利华,K12等公司开发的教育资源库等等。由此可见,中小学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是,振奋之余,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致命的问题。总体而言,当前中小学教育资源库的开发处于一种无序的低水平重复开发状态:其一,教育资源泛滥。各种各样所谓的资源不管是否有教育价值都添加到资源库中来,良莠不分,使资源库容量暴增;而且,软件开发公司也乐于以此作为其产品的卖点,号称自己的资源库容量达到多少多少个G,从而吸引客户的眼球和支票;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入库后的资源没有进行相应地评价管理和维护,致使资源内容跟不上形势的变化特别是课程改革的变化,无效资源增多,成为名副其实的“垃圾库”。因此,用户在使用资源库时必然会搜索出大量的无关信息劣质资源,陷入信息的海洋而不知所措。其二,资源信息重复率高。如果说不同公司开发的资源库在内容上相互重复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同一个资源库内信息重复率高、冗余多就是不可饶恕的了,而现状恰恰如此。这归咎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因为系统本身存在缺陷,缺乏完整性和统一性;另一方面在于资源管理员没有把好资源的入库关,没有经常性地对资源做重复性检查,没有调动和利用广大用户的积极性,缺乏一种开放的资源评价和管理观。其三,搜索引擎的智能化程度不高,搜索条件有限或不合理,无法根据用户需要精确定位资源。换句话说,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路、车、货”都有了,但是使用者没有办法分出哪条“路”上跑了什么样的“车”,哪辆“车”上载了什么样的“货”,所以当海量资源涌来时,使用者反倒无处下手、无所适从。其四,资源库建设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目前,大多数教育软件企业是在自定义的基础上进行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开发,极力突出技术的先进性。但是各个企业相互之间底层技术不统一、兼容性差,资源分类不规范。造成资源没有充分有效的元数据信息,无法科学合理地描绘资源,导致资源检索困难和呈现简单,不仅不适应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还造成资源建设的重复与浪费;同时导致资源库之间无法做到系统级的资源共享和互操作。
庆幸的是,2000年5月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颁布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2000年11月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成立并制定了《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2002年4月教育部发布《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征求意见稿)》,这给我们下了场及时雨,但据我们所知,目前只有少数公司公开宣称支持这些标准,如K12、TCL和校际通等。
实践证明,商品化的教育资源库并没有得到广大中小学校的热情追捧,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资源库本身存在诸多的问题和缺陷。由此可见,对资源库建设问题需要我们做出深刻的反思和有价值的实践探索,而不是对现有产品的直接购买和被动利用。
二、中小学教育资源库建设的理论框架
广义上讲,完整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库建设包括三个层面:资源库系统的建设,资源库的管理,资源库的教学运用。其中资源库系统建设涉及到物的建设,而资源库的管理和教学运用则与人的建设密切相关。三者从低到高组成一个金字塔形(见图1),其中资源库系统建设是基础,资源库管理是保障,教学应用是目的。
资源库系统建设同样包含三个由低到高依次排列的部分,其中媒体资源的制作和采集处于最底层,是整个资源库的物质基础,是生命线,包括利用各种资源创作和加工工具制作有教育价值的媒体资源,或者通过实体资源介质(如CDROM)和互联网等渠道采集教育资源;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主要是使系统具备资源的添加、修改、删除、复制、移动、上传、下载、检索、权限管理、远程控制等诸多功能;资源整合平台的建设则应使系统无缝整合各种着作平台,使平台具有编辑、整合和发布资源的功能,实现电子教材、演示文稿、网络课件等的制作。
附图
图1 中小学教育资源库建设的理论框架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以上理论框架的贯彻策略:
(一)教学应用
教学应用涉及到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研究,包括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作为长期的工作展开研究和实践。
(二)资源库管理
资源库管理需要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需要明确有关人员的职责任务,需要有一定物质条件做保障。前面说到资源库的管理是资源库正常运作的有力保障,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希望这一思想不仅在系统设计书和系统建设中得到体现,更重要的是在系统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得到有力的贯彻。管理出效益,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三)资源库系统
资源库系统建设是整个资源建设的基础。关于资源的制作和采集,一个重要思想是:资源建设的主动权在教师和学生手里,因此,可以不将主要视角放在成品资源的制作上,而注重资源的制作和采集标准(实质就是规定资源内容和技术的质量要求以及所需资源元数据),资源的制作和采集必须以此为依据,以求形成良性的、自我生存的并且有着强劲生命力的资源建设环境。资源管理平台则是当前中小学教育资源库系统建设的重点之一,这与资源制作和采集标准密切相关。资源整合平台也是教育资源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我们注入更多的精力。
三、中小学教育资源库建设的核心目标及实现思路
中小学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应力图避免当前资源库建设过程中业已存在的种种问题,遵循和参考国内外有关标准和规范,并体现知识管理的思想,结合实际构建一个标准化的、科学合理的、满足教育教学需求的资源库应用系统,这就是中小学教育资源库建设的真正价值所在。要实现这种价值,必须实现两个核心目标:
(一)确保资源有效
资源必须有效,这是中小学教育资源库的生命线。笔者从资源建设的生态观出发,提出确保资源有效的三层设计(见图2),包括教师和学生层(用户层)、资源入库时的审核层、经常性地评价、修改和更新层。有一点需要说明:从降低工作量的角度来说,应该尽量减少学生和教师的初始建设负担,但是,起始工作的细致,正好可以带来使用中的方便。因此,整个操作思路是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一个可以预计的好处是,当通过各个方面合作,度过一个原始建设期以后,建设任务也将轻松许多,资源库也会越来越丰富,用起来会越来越方便。可以采用一个简单思路指导初始建设:大部分资源由教师和学生制作或收集;另一部分资源可由软件公司直接提供。但不管通过何种方式获得资源,首先应给教师和学生“过目”,让他们对资源进行过滤和加工,资源是否有价值他们才最有发言权,理论上讲,他们挑选的资源是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因此,只有他们认为好的资源且经系统检测无重复后(如对资源文件大小及其它元数据进行组合检验,这种方法只能减少重复但无法保证绝对的无重复)才能进入资源库,即由教师和学生选择后通过手工方式上传至资源库,并等待下一步的审核。注意,对于当前流行的城域网教育资源库建设,教师和学生都是相对于整个城域网覆盖范围而言的,而不局限于某个学校。资源审核员担当了第二层过滤的重要职责,只有通过审核,资源方可正式发布(可批量发布);资源的审核员可以有多个,由各学科的优秀教师担任,负责审核本学科有关的资源。正式发布后的资源还需要进行经常性地评价、修改和更新,对陈旧过期的资源、不适合教育教学的资源、重复的资源、分类有误的资源都要及时注销、删除或调整,对优秀的资源则要及时补充;而且,这种经常性地评价、修改和更新又总是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完成的,由此体现一种开放的、生态化的资源管理观。简言之,资源必须良性循环,如此,资源库就是有生命力的,常青的!
附图
图2.生态观——资源库的三层设计
(二)准确定位需要的资源
准确定位用户需要的资源,可以通过合理的资源元数据和强大的资源检索机制来实现。资源元数据的设置一方面要依据国内外的有关标准和规范,同时必需考虑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和使用习惯,以及系统建设的工作强度和建设后使用的方便程度,形成一套合理、丰富和有效的资源元数据体系。同时还要保持动态性,对于系统提供的各种属性标注,若教师和学生认为还有其他可用属性未包括在内,可以向系统维护人员提出申请,在批准后可将该属性添加到系统中,系统应提供这种扩展接口。另外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对资源类别属性的正确区分,特别是对无明确归属和多重归属资源的控制。在某一资源分类中,有些资源可能根本不属于任何分类,如一段背景音乐并不归属于任何知识单元;而另外一些资源则可能具有多个类别属性,如某些资源可以适用于高一、高二甚至高三学生。因此,对这些无明确类别和有横向联系的资源进行合理控制是必要的,否则将降低检索的准确率,一般可以在数据库采用字符串来存储多个属性,在检索时采用模糊配匹。
资源的检索正是基于制定的元数据体系,实现形式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关键字检索(如利用SQLSERVER全文检索功能),另一种是目录树查找。前者需要用户输入检索条件,输入特定的关键字以查询相应的资源,可分简单检索(并提供二级检索-在查询结果中的检索)和复杂检索(全面的组合查询)两类;后者是根据主题目录树分类查找,可以根据需要提供多种目录树搜索的资源组织方式,例:(1)媒体类型>>内容类别>>学科分类>>年级分类>>知识单元>>知识类型>>情感类型;(2)学科分类>>年级分类>>媒体类型>>内容类别》知识单元>>知识类型>>情感类型,等等。
四、中小学教育资源库建设的原则
1.方便性原则。(1)界面友好。从美学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友好惬意的用户环境,努力达到乘兴而来、满意而归的效果。(2)功能集成。使用户登录一次后便可以使用他应该使用的所有功能,而不需重复登录。像资源上传下载、资源评论、资源征求、留言板之类的功能应始终出现在用户界面上并与当前主页面显示的功能保持紧密性,不需要在几个界面之间来回切换,降低操作的复杂度。(3)支持多种搜索策略。
2.分清角色原则。总体而言,中小学教育资源库面对的用户有四类:学生,普通教师,资源评价和管理员,系统管理和维护人员。开发的资源库要紧紧围绕这四类用户的需求提供最好最方便的支持和服务。对学生来讲,要给他提供友好的用户界面,能浏览和下载信息,能提交自己发现的优秀资源,能够对资源发表评论。对普通教师来讲,除拥有学生的一切权限外,还具有发表资源征求告示等其他权限。对资源评价和管理员来讲,拥有普通教师的一切权限,更重要的是能够评价和管理资源:各学科的资源评价和管理员能够对其他用户上载的本学科资源进行审核并最终入库,能动态监视资源的利用情况,能根据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使用情况调整、注销、修改和删除本学科有关资源。对系统管理和维护人员来讲,拥有普通教师的一切权限,负责对无学科属性资源的审核,具有调整、注销、修改和删除所有资源的权限,能够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备份和管理,对整个系统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并能做权限控制和用户注册认证(即对其他用户的管理),能够受理用户的资源定制申请,能对系统的安全情况进行监测和控制。当然这四类人员间是有联系的,系统应给他们提供足够多的联系方式,如E-mail、留言板、聊天室等。
3.开放性原则。(1)资源库本身的开放性:资源库不是封闭的信息仓库,而是动态开放的信息汇集中心,任何有助于学校教育教学的资源都应能方便及时地放入到资源库中;只要教学需要,任何在库中的资源都能被教师简单方便地获取和加工。这就要求系统具有充分的开放性,能够容纳各种形态的教育资源,不局限于仅仅支持某些专用工具开发的教育资源或特定的文件格式。系统应采用开放的文件存储格式,支持所有在《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规定的资源类型和文件格式,只要符合规范的都可以添加入库。(2)资源建设的开放性:不仅让每一个教师和学生成为教育资源的使用者,而且让他们成为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和评价者,用户、资源评价和管理员、系统管理和维护人员共同参与资源库的建设和管理,这就是一种开放的资源建设观,体现了知识型社会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的思想。黎加厚教授认为,资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知识,要从传统的资源“库”的思路(存放已开发好的资源、课件、网上课程、试题、案例、论文、文献等产品),发展到动态的资源“流”观(黎加厚,2001)。即在教育资源网站建立动态的、有生命力的资源流动系统,通过各类用户的注意力和使用效果合理引导信息流、知识流和资源流的走向;不仅让每一个用户成为信息、知识和教育资源的使用者,而且更要使他们成为信息、知识和教育资源的建设者,使人力资源开发与信息资源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用户不仅要获取和共享资源,还要处理和创新资源,使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并得到增值。
4.规范性原则。教育资源的建设必须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对学科、年级、资源种类、文件格式等进行定义时要遵循或参考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并结合实际建立一个标准化的资源库体系,实现“车同轨”。可遵循和参考的标准有: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2000年5月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制定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持制定的《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征求意见稿)》,以及国外的有关标准(如IEEE的学习对象模型LOM、都柏林核心元素集DCMES)。
5.可扩展性原则。中小学教育资源库的建设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它的理论和实践都还不够成熟,因此对它的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教育部颁布的《教育技术资源建设规范》等标准还是征求意见稿即可看出,它必然要面临经常性地修改和扩展,系统设计时要尽可能地留有各种扩展接口,避免将某一功能僵化。同时,要做好文档资料的整理工作,为以后的扩展和修改做好铺垫。进行数据交换时采用XML语言描述资源元数据。
6.动态性原则。中小学教育资源库的建设绝非一劳永逸一步到位的事情,而是一个“缺失——供给——平衡——缺失——供给……”不断循环的动态过程,它和整个教育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中小学教育资源库的功能和内容应该不断地完善和更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特别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保持紧密联系,反映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
五、结语
中小学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作为一项涉及百年大计的教育活动,对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我国教育跨越式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按照一定的理念、方法和原则科学地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库,有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为之发奋努力。
中国远程教育京59~63G3中小学教育钟柏昌20032003当前中小学教育资源库建设存在资源泛滥、重复率高、检索困难、缺乏标准等诸多缺陷,成为制约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瓶颈。为改变这种现状,资源库的建设必须抓住资源有效和准确定位两个核心目标,从教学应用、资源库管理和资源库系统建设三个层面进行统畴和规划,并遵循方便性、分清角色、开放性、可展性、规范性和动态性等六个原则。中小学教育资源库/现状分析/目标/理论框架/原则钟柏昌 研究生,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育技术系(210097)。 作者:中国远程教育京59~63G3中小学教育钟柏昌20032003当前中小学教育资源库建设存在资源泛滥、重复率高、检索困难、缺乏标准等诸多缺陷,成为制约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瓶颈。为改变这种现状,资源库的建设必须抓住资源有效和准确定位两个核心目标,从教学应用、资源库管理和资源库系统建设三个层面进行统畴和规划,并遵循方便性、分清角色、开放性、可展性、规范性和动态性等六个原则。中小学教育资源库/现状分析/目标/理论框架/原则
网载 2013-09-10 21:3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