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二)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22X(2000)06-0026-05
  4.意象与认知语法
  兰盖克(Langacker)在《认知语法基础》中为认知语法勾画了一个蓝图。他认为语言是由词到句的大小不同的语言单位组成的象征系统。每个语言单位是由相互对应的两极(语音和语义)组成的象征单位。语义的形成是概念化的过程(conceptualization),是认知过程。概念的形成涉及到两个重要的概念,一是认知域,一是意象。认知域是描写某个语义涉及的概念域,它可以是一个简单的知觉或概念,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知识系统。认知域又有不可再简化的基本认知域,如颜色域、空间域、感情惑等。任何语义形成的过程都涉及一个或多个认知域,任何语义单位都是在这种百科知识体系中定义的。基于此,认知语言学不区分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认为它们都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概念与知识。
  兰盖克的意象与前面提到的意象图式稍有不同,它更强调语义形式时伴随的意象。从此意义上讲,每一个词义、句义都伴随着一定的意象,采用不同的意象去构思观察同一情景就可以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式。如同一情景,观察角度与突显点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意象和表达式:
  I gave a waller to Bill.
  I gave Bill a wallet.
  前者在“给予”的意象中突显了给予的过程,而后者突显了结果,其意义是不同的。不同意象的形成还取决于观察者观察事物的具体与详细程度(level of specificity),从而选择不同详细程度的语言进行描述:
  The animal moves.
  The snake creeps.
  The rattlesnake wriggles.
  认知语法对词类和语类从概念上进行了重新定义。首先,认知语法认为同类和语类是语言范畴,与其它概念范畴相同,它们是对具有相似功能的一组词抽象的概括,是对语言范畴化认知的结果。同一词类中的成员也有中心的、典型的和边缘的之分。此外,词类是用语言对事物从概念上进行勾画(to profile),如名词不是用来指事物,而是突显事物“名词”的一面,即从概念上将它看作名词。任何事物、动作、关系和过程都可以用名词来指称,这样,就冲破了过去对词类不能圆满其说的界定。同时,将名称与内容区分开来,也为词性之间的转化提供了认知基础。
  语类也是如此。按照传统的观点,语类名称和其实现的功能角色有很大的差别,如主语可以是施事、受事、工具等,但为什么如此,认知语言学认为这决定于人们观察事物的方式,对同一行为或情景,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注意焦点,从而选择不同的参与者(participants)为主语,当然也就表达了不同的意义。如:
  Floyd broke the glass (with a hammer).
  The hammer broke the glass.
  The glass broke.
  认知语法将两个以上语言单位组成的语法结构叫做结构式(construction)。认知语法不是用S→NP+VP等固定的规则来描述构件及其复合结构之间的关系,而是用构件之间的对应(correspondence)来描述,这种对应不是词语上的,而是概念上的。兰盖克以above thetable为例,说明了这种对应关系。述义[ABOVE]勾画的是两个抽象事物(射体与界定)之间的空间关系(这里抽象的含义即schematic),述义[TABLE]勾画的是一个具体事物,通过[ABOVE]的界标和[TABLE]的向上的面之间的对应实现了复合述义[ABOVE TABLE]。这不是词语简单相加,而是通过叠合的一种实现关系。above表现为一种图式,table使图式中的界标具体化(见图1)。我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组成更大的单位:the lamp above the table或the lamp is above the table(前者突显lamp,后者突显二者的空间关系)。这样又使射体具体化(见图2),使图式具有了更具体的意象,从而体现了语义。如此,可以构成更大的结构式。在结构式中,如果一个构件A使另一构件B的一部分由抽象实现具体,构件A就叫做概念自主的(conceptually autonomous),构件B就叫做概念依赖的(conceptually dependent),在这两个结构式中,[TABLE]、[LAMP]是概念自主的,而[ABOVE]是概念依赖的。在结构式中,概念依赖的述义依靠概念自主的述义实现其语义。动词、介词表示一种关系、过程,往往是概念依赖的,靠主、宾来实现其语义,如fall是一个抽象单位,与下列主语组合使其具体化:
  Leaves are falling.
  Prices are falling.
  His reputation is falling.
  附图h11c24.JPG
  5.象似性和语法化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对语言象似性(iconicity)的研究已受到国外语言学家的普遍重视。所谓象似性是说语言的结构和形式直接映照所表达的概念和经验结构。象似性最早是哲学家和符号学家感兴趣的问题,后来功能学派、语言类型学和语言共性研究在毫无亲缘关系的众多语言里发现共同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相匹配的关系,而认知语言学的产生进一步推动了象似性的研究。现分述如下:
  1.顺序象似性(sequencing iconicity),即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以及概念时间顺序与语言描述的线性顺序相对应,如:"He opened thebottle and poured himself a glass of wine;"再如:“他跳上马骑走了。”在并列复合句中,第一部分表示的动作往往先于后一部分的动作:"She closed the window and they left."这反映了客观世界,认知、语言的一致性。
  2.接近象似性(proximity iconicity),即认知上相近的概念在语言形式的时间和空间上也接近。这样,从信息处理的角度看,相临近的概念就容易快速被激活,从而缩短处理时间。多个形容词排列顺序的原则之一是:与中心词概念上越接近的修饰语置于与中心词越近的位置上,如the famous delicious Italian pepperoni pizza、the oldblack wooden desk。再如英语中与被修饰语关系更紧密的限制定语从句从形式上与名词挨得近,同在一个语调组内,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则与名词断开,形成自己的语调。
  3.数量象似性(quantitative iconicity),即在概念上信息量大,更重要、更难预测的信息,其语言表达就更长、更复杂。试比较下列句子:
  (1)a. This guy is getting of my nerves.
  b. This impertinent egghead is getting on my nerves.
  (2)a. On the Brighten train from Victoria,I net her.
  b. On the Brighten train from Victoria,I met this fairhaired,fragile and beautiful creature.
  在上例中,b组不仅信息量增大,而且也突出了主语(1b)和宾语(2b)在概念上的重要性和不可预测性。在词汇层面上,同样也存在数量象似性。一般来讲,基本范畴词汇、无标记词在形式上比非基本范畴词和有标记词更简单、短小。
  对语法化的研究最早始于中国传统语言学,中国学者称为“实词虚化”。“语法虚化”的提法源于法国语言学家米勒特(A. Meillet,1912)。他认为语法理研究“自主词向语法成分之功能的转化”。认知语言学对语法化研究非常重视,因为对语法化的研究是从语言历时变化来看语言共时现象,从语言演变的规律解释语法规则,寻找语言认知动因和语言变化对现人代语言形成的作用,对语言与认知的关系研究非常重要。目前语法化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实词虚化,即有实义的词单位逐渐演变为虚义的语法成分的过程,偏重于从人的认知规律来探索语法化的原因;二是词汇化,即短语或句法结构逐渐固化而形成单词的过程。
  第一种语法化的机制与实义词由本义向其它义引申的机制是一样的,即是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转移。根据认知语言学的“人类中心说”,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自身及自身的行为出发,引申到外界事物,再引申到空间、时间、性质等。海因(Heine)等人将人类认识世界的认知域排列成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等级,认为这是人们进行认知域之间投射的一般规律:
  人>物>事>空间>时间>性质
  这符合一词多义发展的规律,也符合实词虚化为语法成分的一般规律。实词虚化除了认知上的原因外,还可能与语篇的组织和交流的意图等语用因素有关。比如,汉语的研究认为汉语中所有介词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动词“在”(“他在家”)和介词“在”(“他在家学习”)实际意义是相同的,只是因为后句中出现了更重要的动词“学习”而使“在家”这一动词词组弱化(至今仍有人认为这是连动结构)而成为表地点的状语,动词“在”因此也弱化虚词罢了。
  实词虚化是一个渐宽的过程,所以有一个虚化程度问题,实词转变为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进而受为意义上更虚的虚词。如“在”从表地点到表时间、范围、性质、原因等的变化就是由虚变得更虚的过程。“醉翁之意不在酒”,“为之在人,成之在天”中的“在”用于表原因,就已变成更虚的虚词了。英语中也有由动词(或动词的分词形式)、名词虚化成介词或介词短语的例子,如given、provided、providing、granted、thanks to、in spite of等,恐怕也非偶然。实词虚化还研究语言中时、体、惰态三类语法标记是如何由实词演变来的。
  由此看来,语言的产生及形成来自两个方面的动因,一是语言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另一方面语言受约定俗成的(但不是任意的)语言规则的制约,语言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认知语言学的任务即是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来寻找语言形式的内在认知机制,并从语言形式上寻找系统的而不是孤立的证据,研究语言与认知的规律。语言认知观的解释为在于它能为语法化过程提供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
  除以上研究内容外,斯佩珀和威尔逊(Sperber & Wilson)的相关理论被称为认知语用学,已成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这部分已有不少论述,故不再赘述。
  总之,语言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认知对人的经验具有组织作用。人的认知是围绕两个基本层面建构的,无论是事物还是关系,都有原型和基本范畴,这两个基本层面都来自人与物质世界的互动,是可以直接被理解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基本词汇和原型意义。人的认知可以向两个平面进行扩展,一个是具体-抽象平面,构成了具体概念到抽象概念间的隐喻引申(extensions),产生了抽象的词语或抽象意义。另一个是特指-概括平面,构成了由基本范畴向上下延伸的不同详细程度的范畴等级,产生了不同详细平面(levels of specificity)的词语。
  在语义和句法上,认知语言学强调意象和意象图式。意象和意象图式是语言符号背后的意义代码。任何意义都不是抽象符号间的运算,而是有形依托的,这种有形体现在以不同认知域为认知环境对事物或关系形成的意象图式或突显不同部分的意象。语言的形式与人对事件或情景的认知方式相对应,因此形成了整个语言系统以及对它的利用。这样一来,认知语言学就将“字面”语言和隐喻语言、语言的内容和形式、词与句、语言和言语放在统一的理论框架下,为更深入、更系统地研究语言这个复杂的符号体系奠定了基础。
  四、认知语言学的性质及重要意义
  认知语言学是解释语言学。凡属语言研究,不论是历史还是共时研究,不外乎规范、描写、解释三种。这三种语言学的发展是与语言研究的历史相一致的。早期的传统语法属规范性的,因为它总结如何正确使用语言的规则。结构主义开始对语言结构进行描写,并用“发现程序”和分布分析法对句子进行层次切分和对语义进行成分分析。转换生成语法注重深层结构和语言能力,本意是想解释语的生成机制,但后来完全抛开语义研究,走到了形式主义的极端。但它的一个贡献是使人们又重新重视大脑认知机制在语言使用中的重要性。后来的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篇章语言学已具备了部分解释的性质,因为它们研究语言使用与其它因素(语境、社会、心理等)的制约关系,研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语言的使用。
  如果语言研究只满足于对语言结构的描写,而不注重对这些现象的解释,就像一个医生只描述病人的病症,而不对病症的原因做出解释和诊断一样,是远远不够的。可见,语言学从规范到解释是一种进步。20世纪末,语言学及认知科学研究的发展使认知语言学成为必然。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认知的一部分,受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规律的制约,要想做到描写的充分性,必须对语言现象做出解释,必须研究人的认知规律。所以,认知语言学不仅仅对语言事实进行描写,而且致力于朝理论解释的方向迈进,揭示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规律。所以,认知语言学力求用较少的规则解释较多的、表面上似乎不相关的现象,而且力求提出能独立论证的(independently motivated),而不是特设的解释。这有利于加深对语言的认识,揭示语言的本质。
  认知语言学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语义研究历来是语言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结构主义视语主为语义关系或义素的组合。转换生成语法认为语义只有解释性,语法是自主的,具有生成性,所以完全撤开语义因素而研究语法的转换规则。后来的生成语义学把语义提到重要的位置,认为语义才具有生成性。认知语言学继承了这一观点,认为词法、句法不是自主的,而是受功能、语义和语用因素支配和制约的。语义是概念化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识事物的反映,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认知语言学把客观真值条件的描写与对认知概念的建构统一起来,不区分语言意义和语用意义,而是探索意义在大脑中是怎样建构的,研究原型理论、范畴化、概念形成的过程及机制。在句法层面上,认知语言学是基于以下论点:对同一个真值事件的表达,因观察者的角度、注意焦点、详细程度不同而不同,这个不同在大脑中形成不同的意象,反映对事物不同的认知。相似的意象又抽象出图式,一个图式是一个完形,可以不断被隐喻引伸用于构造相似的概念。不同图式和意象表现了不同的句义。这样看来,过去认为是同义的主动句和被动句,同一深层结构的表层结构就有了不同的意义。总之,认知语言学将语义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语义是来自对事物的认识过程。这样,概念结构体现为语义结构,语义结构又促动词法和句法。这是语言研究的一大进步。
  认知语言学是共性语言学。语言的普遍性和共性是转换生成语法提出来并试图探索的,但从句法的生成与转换上并未找到各语言间任何共性的东西。泰籍华人郑齐文先生在《认知原理》一书中认为,大脑经刺激产生了一系列的原始知觉。这些原始知觉没有将本质与现象分化开来,处于杂乱状态,以后经过意象回忆或思考,消除了偶然的、特殊的形象,保留了必然的、普遍的形象,抽象到具有共性的图式,产生了具有共性的概念。“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认知心理不仅古今相通,而且中外相通。”(沈家煊,1998)人类具有相同的身体构造和感知器官,面对相同的物质世界,具备相同的感知、认知能力,一定能获得相似的概念结构。语言的共性不在语言形式上,而在于人的认知心理。认知语言学虽是以某一具体语言为对象,但它探索的是语言的共性,目的是寻找人的认知和语言的普遍规律,不同的语言只不过是在一定的文化制约下对共同的规律的选择和利用。认知语言学已经发现基本范畴与原型对概念形成的作用,隐喻和转喻是词义演变和语法化的重要机制,语言的象似性等等带有普遍意义的假设,并已被多种语言所验证。共性是研究个性的基础,知同方能求异。各种语方之间之所以能够交流、翻译,也是以共性为基础的。其研究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从以上可以看出,认知语言学是认知取向、解释取向、语义取向、共性取向,这是语言研究史上的重大发展,有利于揭示语言的本质和奥秘,向实现语言理论最终追求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这是对语言理论研究的意义。
  同时,认知语言学对汉语研究也有重要意义。对于认知语言学,我国语言学界只有零星介绍和研究,尚没有系统的引进和综合研究的着作。引进国外新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结合汉语实际,更好地描写、解释汉语现象,揭示汉语的规律是我国汉语学界的首要任务。过去引进的语言理论对汉语研究曾起过重要作用,但也有一些问题尚未解决,如汉语词类的界定,主、宾语及单、复句的划分等。汉语中对词义泛化及实词虚化虽早有研究,但尚未上升到总结其演化机制的高度。认知语言学的引进对汉语研究至少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利用其理论和方法解释汉语以前尚未解释的现象;二是将过去零散的解释研究上升到认知的高度,并使之理论化、系统化。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已经起步。张敏(1998)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解释汉语名词短语,赵艳芳对隐喻和对汉语多义现象的认知研究,王伟对汉语情态动词“能”的分析,都是借鉴和结合的结果。认知语言学理论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多分散在国外的单项介绍中,将这一理论系统地介绍给国内汉语学界,必将使汉语研究出现新的繁荣景象。
  此外,对语言教学也有指导意义。国外语言学研究的每一阶段都引起语言教学理论的更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的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目前国外已开始对认知教学进行研究,而我国还处于滞后的状态。认知语言学的引进和研究对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此外,以前的教学主要是授人以技,而非授人以道。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运用之道,使人们加深对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的认知过程和规律的了解,将新发现的语言现象和规律用于指导教学,利用对语言认知规律的研究提高学生的认知意识、共性意识,培养语感,特别是在语言理解方面,加强认知的和心智的培养,既教技,又授道,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续完)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洛阳26~30H1语言文字学赵艳芳20012001认知语言学是在新的哲学观和认知观基础上,以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新兴语言学科。从基本认知理论、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及范围等方面对认知语言学的内涵加以探讨,可以使人们进一步确信:认知语言学将是21世纪语言学的一个热点,而且必将推动我国对汉语语言学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语言研究/综述cognitive linguistics/linguistic study/surveyA Surve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Ⅱ)ZHAO Yan-fangDepartment Three,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Luoyang,Henan Prov.,471003,ChinaFounded on a new philosophical and cognitive view oflanguage, cognitive linguistics is a new approach to thestudy of language on the basis of our experience of the worldand the way we perceive and conceptualize it. This articleintroduces its basic theory, its nature and study scope. Theauthor believes that it will become a focus in the 21stcentury linguistic study and will promote cognitive study ofChinese in our country.赵艳芳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三系,河南洛阳471003 作者:《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洛阳26~30H1语言文字学赵艳芳20012001认知语言学是在新的哲学观和认知观基础上,以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新兴语言学科。从基本认知理论、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及范围等方面对认知语言学的内涵加以探讨,可以使人们进一步确信:认知语言学将是21世纪语言学的一个热点,而且必将推动我国对汉语语言学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语言研究/综述cognitive linguistics/linguistic study/survey

网载 2013-09-10 21:38:09

[新一篇] 認知語言學研究綜述(一)

[舊一篇] 認知語言學:研究范圍和研究方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