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学研究对象新探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B849: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00)03-0152-05
  回顾我国师范院校体育系40多年来的心理学教材编写工作,大致经历了这样的发展趋势:第一阶段,以普通心理学为主体,密切联系体育运动实际;第二阶段,体育运动心理内容大量增加,形成与普通心理内容并列且并重的框架;第三阶段,普通心理比例压缩到最低限度,形成以体育运动心理基础理论和基本规律为主体的新体系,并逐渐分化出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相对独立的两门学科。体育院系心理学的教学效果,在随着这三个阶段的推移尤其是学科新体系的形成而不断提高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即师范院校体育系所专用的体育心理学教材,应采用什么方法,研究什么问题,才能形成有别于运动心理学的独特体系,以便更直接、更有效地为体育事业服务呢?
  我国体育运动心理学的发展偏重对高水平运动员为中心的竞技运动心理的研究,而对学校体育中的心理学问题关注不够,使得该领域的发展几乎依附于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体育心理学成了运动心理学“派生的孩子”,而非独立的“成年伙伴”。应当看到,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都应有其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对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体育心理学来说,毫无例外也应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方法与内容。为此,本文试图从“体育”的角度,从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来探讨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并结合当代心理科学的发展趋势,提出对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及教材体系建构的一点设想,以期在充实、改革体育心理学教材方面,起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从“体育”看体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体育(physical education)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体育是指旨在强化体质的一切非生产性的人体活动(注:张洪潭:《体育概念及目的任务新探》,《体育科学》1990年第1期。)。“强化体质”是体育区别于其它一切活动的本质属性,而“非生产性”则把体育活动同能直接产生和创造实际效益的“生产劳动”区分开来。从这一定义出发,广义体育应包含以增强体质、保持健康为目的的“健身体育”,增强体质、求得身心欢快和消遣的“娱乐体育”,以诊治疾病、恢复健康为目的的“医疗体育”,以及以舞台表演为特征的“艺术体育”。而以发挥体能、争夺锦标为目的的“竞技运动”,固然是在强化体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身体潜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一种人体活动,但竞技的目的与体育的宗旨有着质的区别,竞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胜,而体育的宗旨是为了强身健体,凡不能实现或有害于强身健体目的的活动,都不能称之为体育运动。因此,体育从广义上说也是不包括竞技运动的。
  狭义体育是指学校领域中的体育,即学校体育。体育一旦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的目的就必须服从于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也应是培养人,这样,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有别于广义体育所揭示的强身健体的目的,其最终目的成了“育人”,而体育的强身宗旨及其它的特有属性都变成育人的手段,都必须为育人的目标服务。因此,学校体育只停留在技能教学和身体素质教育这种简单模式中,只看到它的生物价值,看不到它与教育、社会、心理、文化、竞技、娱乐、健康、现代生活等的联系的话,那它育人的功能将被削弱。可见,学校体育在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核心目标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体育的特点,有效地开发其在育德、启智、健心等多方面的潜能。而这正是体育心理学赖以产生的客观基础。
  体育心理学是以体育这个特殊领域所发生的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其研究结果必须为体育服务,因此,只有弄清体育是什么,才有可能确保其作为应用学科的基本立场。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体育心理学也有广义、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看,包括对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自我体育等方面的研究,对象涉及儿童、青少年、成人、老年人,内容有健身体育、娱乐体育、医疗体育、以及艺术体育等。而从狭义上看,体育心理学是以学校体育活动中的心理学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本文的观点是,体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学校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即从心理学的角度阐明体育现象,为学校制定体育目标、有效实施体育过程和适当运用体育原则和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
  概括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目标,有“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培养体育能力和习惯”,“以情感体验、意志培养为主,促进个性全面发展”,“发展体育才能,促进运动技术水平”等方面内容。这些目标所涉及的“知识、技能、能力、习惯、个性、才能”等都是心理学基本概念,体育心理学应研究这些概念的实质,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获得体育知识、技能与发展体能、培养终身体育能力、完善个性品质等的相互关系,从而为各级各类学校制定相应的具体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就体育过程而言,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身体运动为主要手段,配合自然力和医疗卫生措施,进行主动培育和完善身心的过程。这一过程又包括教学、教养和发展三个子过程。其中教学指体育原理、方法和技能的传授与掌握过程;教养是指体育观念、意识、情感、习惯、能力等教育与养成的过程;发展则是体质的锻炼、培育与养护的过程,体质具体包括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生理功能水平、运动素质与运动能力、心理发育水平以及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五个方面。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涉及这三个子过程的目标的确定与描述,还须涉及学生原有知识、技能、态度的测定,从学生原有状态到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学生锻炼目标及体育态度形成之间的教、学、练的任务分析,以及根据不同的体育目标设计教学步骤、提供练习指导与反馈,对运动能力与个性品质进行测量与评定等。
  为实现这些特殊的目标,体育应有其与一般教学原则和方法不同的特殊原则和方法。目前关于体育的原则,有郑俊武提出的主体性原则、健身性原则与教育性原则(注:杨文轩、林笑峰等:《体育学原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以及体育教学所广泛采用的全面发展原则、直观性原则、合理安排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巩固提高原则等。相应地,体育的特殊方法有技术教学法和身体锻炼法,其中技术教学法有示范、讲解、完整法与分解法等,身体锻炼法有负荷法、重复法、间歇法、巡回法等。除此之外,还有调整心理状态、完善心理品质的一些方法,如放松训练、表象训练、目标设置训练、注意集中训练、与自我暗示训练等方法。体育心理学应从教学心理、动机心理、个性心理与发展心理等角度来阐明贯穿于体育过程各环节所采用的原则、方法、步骤和技术的心理学原理。
  二、从相关学科看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直接为体育领域服务的心理学分支与学科不只体育心理学一门,与之并存并早已在此之前的至少有教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认知运动心理学等学科。体育心理学是一门位于这些学科之间的中间学科,为了明确它的研究对象,我们有必要了解它与主要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与教育心理学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的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常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的学生的学与教的科学”(注:美国教育百科全书70年版,转引自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教育心理学既要研究学习的心理学规律,又要研究学习的分类,探索不同类型的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条件,同时又要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课堂教学设计、教材呈现的方法、课堂管理以及教学结果的测量、评价等。研究内容可分为三大块:一是学习者的心理,包括差异心理与发展心理,二是学习心理及其应用,三是教学与课堂管理。作为教育组成部分之一的体育,是通过大肌肉活动而进行的人的教育,所以体育心理学也可认为同德育心理学与智育心理学一样,是教育心理学的特殊分支学科。日本国家的体育大学就是先修完教育心理,再修体育心理学的。体育心理学应把教育心理所阐明的原理或规律应用于体育方面,深入研究作为体育教材的大肌肉活动的心理学特性;研究作为体育对象的个体在体育活动影响下的身心发展变化;研究体育学习的心理学理论,如体育学习动机的形成、运动技术学习的获得、技能的迁移与干扰、体育学习的指导与评价等。但是,体育运动行为并不同于一般的学习行为,体育行为的学习需要具备特殊的设备与用具,需要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展开,需要在具体的集体活动中进行,具有其它学科所没有的特点。可见,体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之特殊,是不能照搬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或规律,体育心理学并不单纯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还有超越教育心理学的自己独特的领域要探索。
  (二)与学习心理学的关系
  学习是有机体适应外界变化的最重要手段,凡是以机体的这种适应性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均称为学习心理学。人由学习所获得的适应性行为包括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它们都是学习心理的研究对象。体育心理则以其中的一个领域——动作技能(主要是运动技能)的形成发展为研究对象的。这里需强调的是,体育的运动并非纯生理学水平上的运动,而是为了一定的目的进行的有意识的身体运动,可见体育动作的学习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联结,而是一种特殊的有意义学习,由内隐的智力操作和外显的身体操作共同完成的,除了强身健体的生理功能外,还具有发展心理、促进社会化的特殊功能。所以体育心理学有时也需涉及个体的认知与情感领域,但研究这两个领域更多是为了协助解决运动技能领域中培养人的问题。
  (三)与认知运动心理学的关系
  一般而言,认知心理学多指信息加工心理学,即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说明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主要探讨三个问题:一是认知活动的不同形式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推理、创造等的内在机制是什么?二是个体在环境中如何获得认知结果的“知”,知之后又如何用“知”?三是如何借助于观察和可测量的外部变量去探究“知”这些内部变量。而认知运动心理学则是信息加工心理学在体育运动领域中的特殊研究,即以信息加工的原理,对运动员技能表现的“软件”成分进行深入探讨,探讨动作的本质是什么?它在人脑中如何表征、贮存以及激活和提取?这是认知运动心理学中最核心的问题,也是长期困扰体育心理学界的难题。应该说,认知运动心理学为体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认知运动心理学作为体育心理学的一种探索方法,一种带有“元理论”性质的认识导向,推动了体育心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向更深更新的方向发展,但它并不能取代体育心理学。
  (四)与竞技运动心理学的关系
  体育运动与竞技运动都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也就是说,不论是简单的身体锻炼还是复杂的技术系统,都会产生一般的运动活动心理,因此两者都要研究在这些运动活动中所产生的一般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如运动中的肌肉本体感知觉、距离知觉、立体知觉、时间知觉,以及表象、记忆、思维、注意、特殊体验等心理活动,技能教学中的示范、观察、模仿及技能形成、迁移的心理过程,以及参与运动的动力系统、竞赛活动中的情绪体验等,这些是它们共同的理论基础。但是,体育不等于运动训练,也不等于竞技比赛,体育运动与竞技运动存在着质的区别:一个是以育人健体、健全个性为宗旨,面向全体;一个是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在竞赛中获胜为目的,面向的只是少数以掌握高超技艺为职业的运动员,目的不同,对象不同,手段、方法也不同。所以,体育心理与运动心理尽管有共同的原理,但各自的研究领域又是不相同的。运动心理学着重研究高水平运动技能与技巧的形成规律、运动员在竞赛条件下的心理状态及获胜所必须的心理品质,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发挥运动员(队)的体力、智力、心理方面潜力等内容。研究领域主要涉及运动员心理特征的评定、心理技能训练、心理选材及教练员心理、观众心理等方面。而体育心理学的中心任务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阐明动作学习中的健身与育德、启智、健心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转化的过程与条件,从而为体育育人提供科学基础。
  总之,体育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它不是普通心理学在体育运动中的简单应用,也不是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教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等几门与体育有关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的简单组合,而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与方法,并不断地与母系学科联系,接受它们的影响。
  三、对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建构的思考
  认知运动心理学的蓬勃发展及学习论与教学论的紧密结合,为我国体育心理学的发展更新提供了条件。90年代以来,体育心理学教材虽然在结构框架与内容体系方面突出了应用学科的特点,拓展了学科领域的范围,借鉴了当代心理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但是,体育心理学理论仍处于滞后状态,仍不能满足当前体育改革的需要。这种“滞后”主要表现在:1.体育心理学理论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和理论相对陈旧、落后,如动作技能的学习理论大多停留在行为主义学习论、早期认知理论的介绍上,对当前信息加工理论的发展成果阐述不够;2.体育心理学在研究内容与思路上大多照搬运动心理学的那一套,而未有自己领域内的独特的研究模式;3.体育心理学理论要么停留在抽象的概念阐述上,要么是具体的实验描述,既缺乏较深层次的理论概括,又缺乏可操作的应用技术;4.许多教材编制缺乏严密的逻辑体系。为此,笔者认为当前体育心理学的发展,应在明确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努力克服上述不足。
  对我国体育心理学教材的体系建构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在教授这门学科的过程中,深感到供全国师范体育院系学生专用的体育心理学教材的逻辑体系,有必要从下列几个内容来考虑。
  (一)关于身体运动中的一般心理分析。这是体系的基础部分,运用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原理分析大肌肉活动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及人的心理对大肌肉活动的控制调节作用,内容包括体育运动中的认知过程、反应、情感体验,及其与个性的关系,以为强身、健心、育德、启智提供心理学依据。
  (二)影响体育活动的内部因素。主要借鉴学习心理学、认知运动心理学等原理,从与个性相互作用的角度,探讨运动技能的学习与练习的条件与过程,包括:1.成熟,如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能力、社会性等的发展;2.经验背景,如认知——运动能力与个别差异,运动程序图式与迁移,心理状态的调整,即心理技能训练等;3.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系统;4.有关动作学习的认知理论。
  (三)影响体育活动的外部因素。运用教学心理学原理,从培养人的角度探讨:1.对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的任务设计、教学过程的分析,及对体育方法、模式的选择与应用;2.体育教师心理,尤其是体育教师的职业心理,普遍存在许多矛盾心态,这是个严峻的现实问题;3.体育活动中的集体与社会因素,这部分探讨可为大众健身领域提供理论基础。影响体育活动的内部、外部因素两部分内容为体系的主干部分。
  (四)体育结果的评定与指导。这是体系的提高部分,内容有:1.个体、团体的认知——运动能力的测量与评定,以为心理选材提供科学依据;2.个性品质,包括态度、性格、注意力等的评定与指导,为心理教育的实施提供方案;3.体育学习效果的评价。
  总之,体育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解决体育培养人的基本问题,体育心理学应借鉴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根据它已建立的理论,吸收它已取得的成果,深入研究体育活动中的特殊问题,这对体育心理学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益的。
  收稿日期:1999-12-14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福州152~156B4心理学王深20002000与运动心理学逐渐分离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体育心理学,应从什么领域,采用什么方法,研究什么问题,才能形成有别于运动心理学的独特体系,以便更有效、更直接地为我国的体育事业服务呢?本文力图从“体育”的角度、从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来探讨这个问题,并对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的建构提出自己的思考。体育心理学/研究对象/教材体系physical psychology/target of study subjectAgain Exploring the Target of study for Physical PsychologyWANG Shen(The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Fujian Teachers' University,Fuzhou 350007,China)Physical psychology is a unique subject which has developed and gradually separated from sport psychology,however,what field of study should it belongs and what method should it employ and what problems should it study to form itselfintoa unique system different from sport psychology,so as to serve the physical cause more directly and effectively.The thesis tries to adopt the "physical"angle to study its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 diciplines concerned,and puts forward some personal ideas on building up a system of teaching materials in the field of physical psychology.王深(1975- ),女,福建福安人,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系助教、教育学硕士。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系,福建福州,350007 作者: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福州152~156B4心理学王深20002000与运动心理学逐渐分离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体育心理学,应从什么领域,采用什么方法,研究什么问题,才能形成有别于运动心理学的独特体系,以便更有效、更直接地为我国的体育事业服务呢?本文力图从“体育”的角度、从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来探讨这个问题,并对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的建构提出自己的思考。体育心理学/研究对象/教材体系physical psychology/target of study subject

网载 2013-09-10 21:33:36

[新一篇] 伽達默爾的“傳統”理論

[舊一篇] 體育管理學研究回顧與展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