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补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领导人经常谈到我国经济与外国经济之间存在着“互补性”。在不同地区的经济关系中,大家也经常提到“经济互补性”问题。如何科学界定“经济互补性”的含意,将经济互补理论应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对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经济,深入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为此目的,就需要研究并且创立一门社会主义的“互补经济学”。
      一、社会化大生产与传统小生产的本质区别
  笔者认为,“互补经济学”应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经济理论。
  在小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例如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经济的互补性是很微弱的,或者说基本上没有互补性。小生产是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那时如果有“经济学”的话,也是“自给经济学”。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不论实行何种经济体制,原则上都要求实行“互补经济”,而摒弃“自给经济”,这正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小生产的本质区别。
  马克思对于生产的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要相互适应的讨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魁奈经济表表现出的特别兴趣,以及他们由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推论出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和必然灭亡的命运,这一切告诉我们: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在实质上提出了,社会化大生产的经济应是互补经济。
  马克思主义的后继者中,没有任何人反对或者不承认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实现经济互补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理论不断发生重大变化,却从来没有人反对经济互补。众多的意见分歧仅仅在于如何实现这种互补:有人说靠计划;有人说靠市场;有人说二者缺一不可;还有人说,计划和市场本是一回事:市场必须有计划性,计划必须依据市场来做。
  主张经济互补性是经济学界和各级政府领导人的共同要求,然而究竟什么是经济互补,它怎样会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要求,在这些问题上我们的观念是模糊的,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相当程度的盲目性,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互补经济和自给经济分别代表着社会化大生产和传统小生产的不同本质。
  魁奈经济表产生于资产阶级作为新兴革命阶级的1758年(见《反杜林论》注释149)该表显示, 农业资本家作为“生产阶级”的年预付20亿中,要有10亿交给“不生产阶级”,魁奈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工商业阶层。否则,对方就不能保证农业资本家的生产活动。地主、君主及其附庸的总收入20 个亿, 也要分别购买农产品和工业品(含服务费用)各10个亿。工商业者购农产品10个亿。这样就构成总的再生产费用50个亿。对该表作更加具体的理解是困难的,可以笼统地认为,这是一个简单再生产的价值循环图。它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作为生产条件的各个方面,在价值额上必须相互满足。也可以说,这张表是资本主义大发展时期,价值额的互补关系图。这也是马、恩对它感兴趣之处。
  社会化大生产三个半世纪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无论从经济全局或它的任何局部来看,社会化生产的主要条件都是别人、别部门为你创造的,不是自己创造的,而且这些条件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反之,任何经济部门、行业,都在为别的部门、行业创造生产的必要条件;不为别的部门、行业创造条件,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比如电厂、水厂都是突出的例子。相互为对方创造生产的必要条件,这就是经济互补的本质。所以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互相帮助。双方都能互相满足对方的要求,就是互补作用发挥得好,社会生产就会繁荣、发展、进步。如果互补作用发挥不好,双方都不能恰当满足对方的要求,社会生产就会衰落、混乱、倒退,这已经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经济体制国家中无数经济事实证明了的客观规律。讨论“互补经济学”的意义就在这里。
      二、经济互补性为什么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在生产中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强化,传统小生产逐步退缩,人类生产从局部社会化走向全局,或者说国家的、民族的社会化,现在又要发展到全球社会化的水平。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不同专业、不同部门之间的互补关系就越是强化,造成互补双方之间高度的相互依赖性。这种依赖性的破坏即意味着生产本身的破坏。
  现代生产是复杂的巨系统,现代产品是高度社会性产品,任何个人,任何企业,甚至不能独立完成最一般产品的生产。比如制造一辆轿车,几乎涉及现代工业、农业、科技、文化的各个方面。车子的色泽、外型是美学问题,还有力学问题;广告宣传涉及意识形态和社会调查;轮胎是橡胶种植业和加工业的产物;钢材、铜材和其他有色金属材料是冶金产品;汽油及其他油类是石化工业产品;玻璃、塑料……一部新型轿车的出生实际上动员了全社会的力量,这就是产品的高度社会性。
  现代生产的上述社会性、系统性特征,决定了一个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关系是互补的,一个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关系是互补的,社会局部和社会全局之间的关系也是互补的,一旦它们不再相互依赖,不再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就意味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崩溃与瓦解。例如石油工业和用油工业在总体关系上是互补的。电力工业和用电企业的关系也是互补的,如此等等。统而言之,买和卖的关系是互补的,买卖互补是现代经济活动中最普遍最一般的互补方式。现代经济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前提,以买和卖为最活跃的形式,一切生产为着别人,为着社会,不是为自己消费,这是“互补经济”区别于“自给经济”的根本特征。这就说明:实行“互补经济”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我国提出“对外开放”正是适应这一要求。
  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年代里,除了按照“作战命令”的方式去理解生产计划,而不是按照未来市场的需求去制订计划的错误之外,另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要求建立地区性的“不求人”式的工业体系,这是受传统小生产的影响,违背社会化生产“强化分工,优势互补”的要求。这就限制了生产的社会化水平,不利于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当指出,这个问题并没有因为我们实行改革开放而得到解决,不少地方的领导人热衷于产业结构的“门类齐全,配套成龙”,不善于集中力量搞好少数优势产业。例如,全国竟有几十家汽车厂,使每家汽车厂的年产车辆数都达不到“规模效益”的要求,汽车行业的经济效益又如何能提高呢?
  不同经济地区之间的互补,要求突出本地区的特色和优势,干脆放弃自己的劣势,并依靠交换活动来满足各种需求。我们常讲要发展外向型经济,如果用经济互补的理论来审视外向型经济,能够更恰当地选择项目和发展方向。有些同志认为,要把产品卖到外国去,卖得越远越好,这就叫“外向型经济”。这种想法是幼稚和片面的。互补双方是要相互依赖的,那外商对你的依赖程度如何呢?如果他把你看作“可有可无”的伙伴,我劝你最好不要去依赖他。只有真心依赖你的人你才能依赖他,比起远方的朋友来说,相邻地区之间的互补关系(包括邻国)有着比较大的透明度,相互了解对方对自己的需求,容易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值得着力下功夫。广东潮汕地区、江西赣南、抚州两地区和福建闽南地区,在1995年春,由各地“政研室”牵头建立了稳定的长期经济协作关系。他们深深懂得经济互补的奥妙。以汕头和赣南的关系为例,汕头有海运优势,对外开放早,侨胞台胞投资多,资金较充足,但缺少资源;赣南地区过去交通闭塞,对外开放不够,但矿产资源丰富,劳动力便宜。两地合理分工,各自发挥优势,实现经济互补,充分利用京九铁路和广梅汕铁路,那两地的经济都能较快发展起来。这正像古代寓言里所说的:瘸子行动不便,瞎子寸步难行,瞎子背着瘸子却获得了行动自由。
  互补不仅有定性的概念,而且有定量的要求。比如糖厂和蔗农的关系是互补的。两者的相互依赖性是不言而喻的。甘蔗产量高,糖厂利润也高。但是,甘蔗产量高到超过糖厂的加工能力,厂里无法接受,蔗农的种蔗积极性仍要受到打击,二者的互补关系就遭破坏。由此可知,糖厂的加工能力和蔗农生产甘蔗的产量之间,必须有一个恰当的数量关系。当然,这个数量有一定的灵活性,它受到食糖市场容量的制约,还要受人们消费水平的拉动,甚至受其他食品供应量及价格的影响,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但“需要定量化”这一点是肯定的。这就使互补经济学不仅仅成为一个“道理”,更要成长为一门科学,否则就不能用来规划和指导现实经济活动。
      三、互补经济学的数学基础
  互补的涵义,是指双方为对方提供其生存的必要条件,确立互补经济学的数学基础,就必须研究各项经济条件的分类和计量问题。笔者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1990年出版专着《条件分析引论》,书中详细讨论了互补经济理论的数学基础问题(41—43页、110 —111页),现在有必要对其作些说明。
  人类经济活动的特点是高度定量的,又是高度随机性的。对于每天发生的亿万次交换活动,谁也无法绝对精确地进行统计、计算,由此决定概率论必然成为经济理论的基础。互补经济学也不例外。
  在条件分析理论看来,传统文献使用“相关系数”或“回归系数”作为因子对目标的权值依据是不正确的,因为只有验后概率才是因果关系量化的依据。(见《软科学研究》1989年第3 期拙文:“验后概率——因果联系量化的依据”)验后概率代表条件对于目标成败的相关度,即决定目标可实现概率的权值。必要条件的验后概率是1, 它对目标成败拥有否决权。比如兴建一个新的项目,资金条件拥有否决权,科学技术上的可行性、先进性也拥有否决权,它们对项目成败的权值都是1,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书中将这一类条件称为“绝对性条件”,将验后概率小于1的条件称为“可变性条件”。依据验后概率划分两类条件,是条件分析理论能够采用数学方法的基础,也是互补经济学的数学基础。
  并非所有的互补问题都要用数学手段进行研究,只有“精确互补”才需要也才能够使用数学手段。研究互补需要两项数据:互补制和互补实现程度。互补所解决的是绝对性条件,与可变性条件无关,故定义:
  把发生互补关系的双方都看成是目标,那对方就是已方存在的绝对性条件。如果这种目标的全部绝对性条件都由对方构成,反过来也是一样,我们就说它们的互补度是1,称为“完全互补”; 如果对方只构成已方的一部分绝对性条件,那互补度就小于1,称为“不完全互补”。实际互补度与理论互补度之比称为“互补的实现程度”。(《条件分析引论》110页)
  与某个目标相关的所有条件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称为“条件群”。比如一个工厂的动力系统即是“动力群”,它又包括锅炉、煤炭、发电机、变压器、电工、锅炉工……等许多具体条件,这就表现为条件的不同层次。动力群是工厂的绝对性条件,又叫“绝对群”,它所包括的具体条件也可按照对“动力群”是否行使否决权而划分为两类。如果某项具体条件对“群”拥有否决权,而该群又属绝对群,那末它事实上就对总目标也拥有否决权。就像撞针对于步枪的击发系统拥有否决权,事实上也就对整支步枪的战斗力拥有否决权一样。这些都是企业决策最值得注意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完全互补极其罕见,常见的只是不完全互补。发生互补关系的双方的互补度决定于两个数据的乘积:其一,互补双方相互依赖的程度;其二,这种相互依赖的对等程度。由此可知,如果互补的两个企业不能“平起平坐”,或说你依赖我,我用不着依赖你,那它们之间的互补度就会很低,甚至不能互补。
  设甲目标包含四个绝对群(编号1,2,3,4)、两个可变群(编号5,6),乙目标包含四个绝对群(代号a、b、c、d)、一个可变群(代号e)。经调查了解,乙中的c是由甲中的1构成;甲中的2由乙中的a 构成;甲中的3构成乙中的d,其余条件群之间再无关系。那末,用B/A 表示甲的绝对群中含有乙的绝对群数,有B/A=1/4。用A/B表示乙的绝对群中含有甲的绝对群数,有A/B=2/4
  互补度=(B/A)·(A/B)=1/4*2/4=1/8
  下面讨论互补实现程度的算法。在上例中,如果乙中的a 完全不能适应甲中2群的需要,即B/A=0,总互补度为零, 就说互补的实现程度为零。
  如果甲中的1、3只能适应乙中的c、d的一半要求, (已实现程度S=0.5),那实测互补度就是
  1/4*(0.5/4+0.5/4)=1/16
  甲、乙双方互补的实现程度就是
  1/16:1/8=0.5。
  这里已包含了a完全适应2的需要之意。
  上述两项数据的概念不同,可举例说明如下:
  按合同,如果某齿轮厂所产齿轮全部销售给某拖拉机厂使用,拖拉机厂即构成齿轮厂的市场条件群,齿轮厂只构成拖拉机厂“另部件群”中的一项条件,二者相互依赖的程度不对等,互补度不太高。如果双方信守合同,齿轮厂按期保证质量向拖拉机厂供应齿轮,拖拉机厂及时如数支付货款,则它们之间的互补实现程度是1,是最大值。 由此可见这两项数据的含义完全不同。
  企业领导人如果以为互补度不高的互补关系可以忽略,就会犯致命错误,因为互补所解决的是绝对性条件问题,绝对性条件不论多少都对目标拥有否决权。用互补的实现还是破坏来判断经济行为的是非是科学的办法。
  本文的目的是倡议建立互补经济学,而不是正式建立互补经济学,所以更深更细致的数学手段研究要留待以后来完成。
      四、互补经济与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讲的是一个事物内部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如果两个目标体系(如企业)发生互补关系,它们就构成统一系统的两个子系统,也适用于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彼此以对方为存在的先决条件是矛盾统一性的一项重要内容,矛盾双方的互补是这种统一性的内在机制。因此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应当成为互补经济学的哲学指导思想。
  互补经济学认为,调节经济运行的两种方式,依靠自由市场进行自发调节,和依靠行政、金融等手段所进行的,有目的的、自觉的,有高度组织性和严格纪律性保证的调节(不是“计划调节”)活动(统称“宏观调控”)是互补的,缺一不可的。在真正实行市场经济的情况下,计划不起调节作用,它只是对未来市场的规范性认可,所以计划本身是灵活的,其控制方式是区间型的,不是机械的、死板的。上述两种调节方式是对立的,又是互补的,这是现代经济活动的一些重要参数无法精确预计,而计划生产时又需要十分准确的数据这样一种矛盾状况的反映。不承认现实经济活动处于这种尖锐矛盾中,就会弄得一无是处,左右为难;承认矛盾,利用矛盾互补来协调之,我们就会操作自如,游刃有余。
  不同所有制之间存在矛盾互补关系。用百分比来限定各种所有制形式应占的份额,用各种所有制所占份额的多少来判断一个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都属于形而上学。关键要看不同所有制之间能否充分发挥互补作用。如果各方互补得好,那就说明比例适当,机制也适当,否则就是不适当。中国1949—1955年的经济健康发展,和不同所有制之间充分发挥了互补作用有很大关系。一个大型企业集团,最好本身就具有多种所有制形式,它们发挥互补作用,为集团谋取更大利益。
  经济与非经济是矛盾互补的。非经济的各方面现在统称为“社会事业”,八十年代中期国家开始统计社会事业的发展,并作为对各省地县工作考核的依据。社会事业方面可举科技教育为例,现在大家都在谈论“科教兴国”问题,如果科教不投入经济主战场,不造成“经济离了科教就不行”的态势,科教本身兴不起来,科教兴国也就会落空。由于国家拨款减少,物价上涨,科教对经济的依赖性很强;反过来,经济对科教的依赖性不够,人们以为只要要到贷款,买到地皮,项目就可以开工。提出要把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本质上就是加强经济对科教的依赖性,解决依赖程度不对等问题,实现互补。
  总之,用对立统一哲学观点指导我们认识社会化大生产中的各种矛盾,是互补经济学的理论纲领。
   (作者:江西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郭树森)
  
  
  
江西社会科学南昌36-40F1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陈建国19961996 作者:江西社会科学南昌36-40F1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陈建国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1:33:06

[新一篇] 互聯網上的地理教學資源

[舊一篇] 亞太經合組織未來海運政策的導向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