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扬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伦理取向  ──读岩崎允胤主编《人的尊严、价值及自我实现》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人的尊严、价值及其实问题,是古今中外哲学的不衰主题之一,更是当今世界具有时代意义的突出课题。我国哲学界自70年代末以来开展的关于人及其价值的问题、主体性问题、道德主体性、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等问题的讨论,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也存在某些不足。如有些讨论过多地在抽象概念层面上徘徊,理论脱离实践;有些讨论则理论深度不够。由是,悉读日本马克思主义学者岩崎允胤主编《人的尊严、价值及自我实现》(刘奔译,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尊严》)一书,便确有耳目一新之感,其深沉的历史感、强烈的现实感和高度的责任感,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该书作为一部现代伦理学着作,其根本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在日本,从这个立场出发来研究伦理学的户坂润、柳田廉十郎、粟田廉三、藤野涉等学者都是有贡献的。岩崎先生认为,在日本,对这些学者的思想的系统发展是很不够的。但《尊严》一书的写作并非是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伦理作为概论来叙述,而是要将作者们的伦理思想作为和平与民主的伦理作系统的展开。全书虽仅16万余字,但涉及的内容和范畴都相当丰富,在关于人及其生活、生活和伦理、个人和社会、伦理价值、伦理自由、伦理行为结构、伦理人格及其形成等伦理学基本问题的系统阐述中,立足于和平与民主两大世界潮流,深刻反省日本和世界近代以来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不时泛起的历史和现状,严肃批判日本和国外伦理学研究中的各种错误倾向,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批判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具体说来,该书有以下显着特点和优点。
  1.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伦理研究中的指导地位。《尊严》的作者开宗明义,宣布自己的哲学立场和历史使命,这就是根据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根据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或实践的唯物主义的理解,根据当前的哲学的实践化的趋向,来建立以实践为目的的伦理学。作者的这一重要哲学立场不是凭空提出的,而是在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的对比分析中得出的。作者批判性地考察了摩尔、罗斯和维特根斯坦等的元伦理学派,实用主义伦理学派,现象学的伦理学派和存在主义伦理学派后指出,相比这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具有更大的解释力,“也具有发展地扬弃现代伦理学诸流派的立场的巨大可能性,这样,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自身就会变得更加丰富,而成为更有活力的东西”(第12页)。综观全书,作者确实是在非常自觉地一方面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和方法来分析和认识当今日本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根据当代实践的特点来阐发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书中有许多富有特色的具体阐述,对于我们重新学习和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可能具有某种借鉴和参考价值。这里仅举两例。
  一是关于伦理价值与现实的关系。从我国学界情况看,在这个问题上容易犯两种极端的毛病:一是强调伦理价值与现实的联系而导致刻板机械的反映论;二是强调伦理价值的能动的方面而割断与现实的联系。而《尊严》对这个问题的阐述则显得更为辩证:伦理价值是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矛盾中产生的,并能动地表现解决这种矛盾的要求。伦理价值的内容受社会结构的制约,但未必是社会结构的直接反映;它不是表现现实中直接现存的东西,而是表现与它对立的内容。伦理价值意识带有自己时代的印记,但它规定着时代变革的方向。(第79-80页)
  二是关于集团主义。一般认为,马、恩是坚持集团主义(或称集体主义)而反对个人主义的。而《尊严》则不论对个人主义还是对集团主义都持否定态度,并认为马、恩并没有采取个人从属于社会和集团的集团主义立场。他们始终把社会和集体看作是个人人格自我实现的条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重视社会和集体的意义。他们的目的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第68-69页)这启示我们,马、恩在这个问题上到底是什么立场,也许确是值得重新研究的问题。
  2.把人的尊严和价值设定为现代伦理学的终极基础。这是《尊严》一书的核心观点之一。作者认为,人及其生存的尊严是最高的善,是最高的价值,是一切人间价值的根基,因此,不仅应当把它作为现代伦理学的基础,而且应当将其确立为终极基础。就是说,它是诸多伦理价值和价值评价的原理,是为后者提供基础的基准(第22页)。人的尊严及其观念是在人的共同劳动和社会性关系中产生和形成的。书中还特别指出,现存的个人,无论如何都不是生来就具有尊严的,也不是任何个人在任何情况下总是有尊严的,当谈到个人的尊严时,不是指个人能够自我形成这种一般的抽象的可能性,个人作为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现实地不断地形成着自我的东西才具有尊严。而自我形成又是通过毕生努力而追求的无限过程。(第170-171 页)人的伦理价值,就是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意义,它可以分为社会的共同价值和个体的人格价值这两个基本方面,前者通过狭义的善、良心、义务、责任等而得到标示,后者则通过德性、思虑、正义(狭义)、爱(友爱、慈爱、仁、兼爱)、希望、勇气、信任、诚实、公平、协作性、亲切、节度等而得到表现。二者内在地统一和结合起来,形成人及其生存的尊严,造就最高的善,它成为所有伦理道德判断的最根本依据和基准,也成为现代伦理学研究的最重要基础。
  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忽视人的尊严和价值;有人认为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资产阶级观点。《尊严》一书有关这方面的大量论述对这两种偏见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教训。
  3.把和平与民主确立为现代伦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尊严》的作者认为,现代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最终应当服从于和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和根本趋势。按照马克思的思想,尤其是根据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和科学分析,今天的人类社会有两个重要的过渡性特征,其一是由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通过民主主义的完成而向共产主义过渡,其二是由战争转向持久和平。因此,和平与民主主义可以看作当代人类的两大目标和两大主题。相应地,它们也应当成为现代伦理学的中心课题。而这两大主题在日本的近现代史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有着惨重而深刻的历史教训。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独裁主义,残踏民主,挑起战争,曾经给世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无穷痛苦。而今,全球性的核军备竞赛仍然时时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民主进程,威胁着人的生存的尊严和价值实现。《尊严》的作者们旗帜鲜明地置身于日本人民彻底拥护和发展和平与民主主义,争取废除核武器的前进行列,表现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4.保持对日本官方意识形态的批判精神。伦理学研究不应是纯粹描述性的,而应是规范性的,它不能简单地记载和反映道德现状,而是要发扬人的伦理价值,树立社会的道德理想,以便为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形成和人格的自我实现定向。因此,现代伦理学研究既要立足于社会伦理道德的历史和现实,并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和制约,又要超越现实,并保持对现实的严肃批判态度和战斗的批判精神。《尊严》的作者认为,对和平与民主的伦理的研究和建设必须立足于对反和平和反民主的理论与实践的批判。为此,他们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性,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性、历史性、变革性、具体性观点,严肃剖析和尖刻批判日本现代伦理思想,对7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和财界的总体安全保障战略、当代日本道德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对形形色色的现代伦理虚无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人论等,进行了颇为系统、尖锐和激烈的抨击与批判。他们勇于直面日本官方道德意识,并保持其批判立场和战斗风格,是非常令人钦佩和称道的,这不能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固有的批判精神和生命力的重要表现和实现方式。
  5.探寻实现人的尊严和价值的现实途径。《尊严》的作者认为,人的尊严和价值是在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协调关系中通过个体的自主能动创造而得到实现的,因此,既要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又要反对用整体淹没个体的集团主义,建立一种以个体的自主性为根据并保证这种独自性的共同性,保证自由人格的有机结合。因此,道德不是对个体的消极约束,而是充分体现着人作为主体的能动精神,是人的尊严和价值的自主实现。人的生存尊严和道德价值的实现,也就是人格的形成,是人的各种本质力量的全面发挥,是人性的全面开花结果,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伦理人格的完善,是社会的和平和民主主义的进步与发展。在这种意义上,作者主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甚至宗教力量来反对核战争、争取和平、推进民主,并用相当的篇幅专门探讨佛教和基督教的和平伦理思想。然而,正如该书译者后记中所言,该书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固有的革命批判精神,从现实变革社会的实践出发研究和阐释当代伦理学迫切问题,积极地用哲学“干预”现实,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当今日本思想理论界的现状,而且对中国哲学界的研究工作也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和借鉴意义。在当今道德建设已成为关系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突出问题的情况下,《尊严》与我国广大读者见面,无疑还具有其特殊价值。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系)
  
  
  
哲学研究京72-74Z1出版工作、图书评介欧阳康19951995 作者:哲学研究京72-74Z1出版工作、图书评介欧阳康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1:32:17

[新一篇] 馬來西亞當前經濟發展中的熱點問題

[舊一篇] 高科技的生態價值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