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  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温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调查与思考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当前,温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随着农副产品长期短缺局面的结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就显得日益突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成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只有通过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创新,才能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才有物质保证。本文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就最近两年来温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实践情况和今后加快结构调整的建议谈些粗浅的看法,供领导和同志们参考。
  一、近两年温州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探索
  最近两年来,我市各地把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农村的一项中心工作,大胆实践,积极探索,重点围绕结构调优,效益调高,规模调大,市场竞争力调强的目标,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以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为契机,效益农业发展迈出了新步伐。市委、市政府自1999年作出以效益农业为突破口,加快我市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重大决策后,我市各地在农业发展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了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的转变,由增产战略向增效战略的转变。各地充分发挥区域经济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市场畅销的名特优新产品,兴建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基地,逐步形成区域性支柱产业,开始构建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新格局。全市重点发展水产、畜牧、蔬菜、果茶、花卉、食用菌、笋竹等优势产业,引进开发名特优新品种280个,注册农产品品牌230个,建成名优特产基地112万亩, 商品猪基地10万头,食草动物基地12万头,禽蛋基地500万羽,香菇4500万袋、蘑菇基地3000万平方尺,马蹄笋基地5万亩,16个海洋捕捞基地和五大围塘养殖基地,25万亩稻田养鱼,以及以乌牛早为主的四大特早名茶基地2.3万亩,以兴建十里花卉走廊为契机,全市花卉面积已发展到6000多亩。与此同时,“258”种子种苗工程开始启动,产后农业已有长足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有民营种子种苗科研机构20家,发展各类种子种苗繁育企业100余家,建立水稻制种基地4000亩,蔬菜种子繁育基地2000亩,水产育苗场60家。如龙湾的“龙牌”花椰菜研究所近几年培育出34个品种,其产品在全国花菜种子市场占有52%的市场份额。乐清市共有水产育苗场48家,产值1.7亿元。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我市以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实施了“百龙工程”,目前市级已分两批评定54家,其中列入省百龙工程的12家,有2家进入全国151家产业化龙头企业组织。全市已形成3万多名农产品购销大军,其中年购销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有256户,购销额近10亿元。
  2、以结构升级和制度、技术创新为动力, 乡镇企业发展形成新气象。近几年来,我市乡镇企业发展区域特色突出,产品质量明显改善,集团化趋势明显,现代企业制度逐步确定,其发展进一步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实现了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转变。据统计,目前全市已组建乡镇企业集团120家,其中无区域集团19家,有股份有限公司40家,有限责任公司1.69万家,股份合作制企业2.84万家。1999年全市乡镇企业7万多家,实现产值1086.7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目前全市已有420家企业通过国际质量认证体系ISO9000系列的质量认证,有中国驰名商标4个,省级着名商标33个。 区域特色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如皮鞋占20%,西服占10%,低压电器占35%,阀门占30%,磁力泵占70%,防风打火机占90%,眼镜占80%,民用灯具占30%,商标徽章占40%。2000年1-9月份,全市乡镇企业完成产值826.1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5%,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3、以城镇体系大纲编制为龙头,小城镇建设又有新变迁。 最近两年,我市在深入调查、多方论证的基础上,编制了温州城镇体系大纲,制定了加快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措施,农村城镇布局调整开始迈出实质性步伐,小城镇综合改革不断深化,中心镇建设和现代化示范镇建设取得了新进展。1999年底,我市143 个建制镇总人口占全市乡镇总人口的72%,预算内财政收入占乡镇的90%。其中人口超5万人的建制镇21个,乡镇企业总产值超20亿元的14个镇,预算内财政收入超亿元的6个镇。我市小城镇发展基本实现四个集聚效应,即工业集聚、人口集聚、市场集聚、资金集聚,并有中国第一农民城龙港、东方第一钮扣市场桥头、全国汽摩配件主要生产基地塘下、全国最大低压电器城柳市、国家级星火密集区鳌江镇和全国第一座商标城金乡等一大批知名城镇。针对城镇建设中建制镇过多过密的问题,为有效改变“镇镇象农村”的印象,近两年我市城镇规划有所调整,以永中、永兴、海滨、永昌四镇并合为新的永中镇为发端,平阳县的鳌江镇、昆阳镇进行调整,瑞安市调整后的安阳镇、塘下镇、飞云镇的中心镇作用也更加突出。同时,还加大了16个现代化示范镇的建设力度,小城镇综合改革步伐深入,城镇化进程中的现代化气氛更浓了,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4、以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标准、高投入为标志, 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近几年来,我市以建塘、治河、除险、改田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2000年,全市水利建设共投入资金10.9亿元,建设标准海塘122.98公里,1999年竣工42.54公里,26 条小流域治理迈出了大步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3.75km[2],改造中低产田6.77亩,新增灌溉面积7.1万亩,疏浚河道473.2公里,温瑞塘河综合治理已拉开大幕。全市春季绿化造林8.8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2.77万亩。目前, 全市共有已建和在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302个,面积25.51万亩,其中省级园区14个,面积1.1万亩。目前,全市已建成标准化农田22万亩,累计报批立项土地整理项目101个,整理面积46.41万亩,通过整理可新增耕地6.13万亩,至1999年底18个土地整理项目顺利完成,通过省国土资源厅验收,合计整理面积5.53万亩,增加有效耕地1.036万亩。2000年80万亩的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已分解落到8个县(市、区), 各地均已组织实施,有望在2002年全面完成102万亩标准农田的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将使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大增强。如瓯海区永兴片海塘建成后,堤内新增可围垦海涂2.9万亩,目前已围6700多亩, 每年可带来13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二、农业结构调整中值得重视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
  近两年,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践表明,我市各地农业经济运行状况正在向着好的方面演化,农村干部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转变,生产结构、品种结构、区域布局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观,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稳步增长。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96元,比上年增长6.8%。从各地的实践过程来看,有这么几点经验值得重视和推广:
  一是找准切入点,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农产品全面进入相对过剩时期,结构调整能否调出高效益,关键看能否满足市场多样化变化着的需求,“订单农业”因此应运而生。如平阳县的安达集团公司采用保护价收购的形式,与周边5个乡镇的1.5万户基地农户签订了1.8万亩的农产品产销合同,带动了周边农户围绕订单调结构,同时也使农户增收200多万元。瓯海区灵昆镇通过销售商与上海进出口公司签订出口合同,每年出口日本的文蛤就达1000余吨,成为全省最大的文蛤出口生产基地,2000年春节前后1200余吨文蛤出口日本,使全镇200多个养殖户户均收入8.4万元。瑞安绿都产业化经营服务公司与汀田、上望、莘塍等三个乡镇的500多户蔬菜大户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蔬菜面积达6000多亩,使每户平均增加收入3万元以上。在面向市场调整结构,发展订单农业中农业龙头企业和购销大户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
  二是狠抓着力点,调整结构必须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由于各地资源、经济、社会条件不同,结构调整就要从当地的特色出发,发挥比较优势,走一县一名品、一乡一优品、一村一特品之路,这样的调整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如平阳县1999年以来对马蹄笋这区域特色农产品进行专项扶持,目前全县形成3万亩的规模。泰顺县作为中国茶叶之乡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发展有机茶等绿色食品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目前全县茶园面积6万多亩,2000 年出口欧盟茶叶350吨,其中有机茶50吨。苍南马站的四季柚、 蘑菇生产已成当地的支柱产业。瑞安市农业结构调整中根据当地实际提出确立水产、蔬菜两大支柱产业。由于重视特色培育,我市已形成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基地,涌现出一大批特色培训,我市已形成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基地,涌现出一大批特色专业乡、专业村,并逐步形成块状农业经济格局,特色农业在不断做大做活做强。
  三是强化支撑点,结构调整必须以科技进步为依托。我市各地在调整结构中大都做到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品质,深化加工,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上来。2000年全市早稻播种面积调减20万亩,春粮播种面积调减3万亩,但优质米的比例却有了大幅度提高。苍南县规模经营大户经营的1.23万亩早稻中,优质米比例高达92%。乐清市聘请100多名大专院校农业科技专家对该市农业生产作技术指导,在水产苗种上有许多技术突破,缢蛏围塘定苗培育和泥蚶苗滩涂围塘中间培育技术,独步全国。瑞安市陶山镇农民郑世泽将温州瓯柑用美国和日本优质脐橙良种进行高位嫁接后,果质大为提高,1999年他的脐橙价格每公斤稳定在10元以上,亩纯收入超3万元。瓯海张卢兄的畜禽开发有限公司研究开发的“藤桥熏鸡”获省名特优新产品优秀奖,并与新加坡“多美丽”温州饮食有限公司的连锁店开展常年业务合作。在农产品加工方面1995-1999年间有43家农业龙头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总投资5.2亿元。农业名牌战略普遍得到重视,全市已涌现各类优质农产品名牌107个,其中有11个获得国家优质农产品称号,76个获省优质农产品称号(2个省名牌产品),20个市农业名牌产品。
  四是把握牵引点,结构调整必须要加大引导服务力度。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但并不表明我们可以对农业结构调整无所作为了。按照“有所不为有所作为”的要求,我市各地在引农民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中,加大了政策引导、典型示范、科技信息服务等方面工作力度, 并显现出明显的效果。2000年,市政府取消了以往硬性的早稻种植面积任务,减少了征购粮任务,为农民自主调整提供了空间,市和县(市、区)都出台了一系列加快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系列政策。在典型示范方面,我市确定实施八大精品农业项目,经一年多时间努力,各项目进展顺利,一些项目已成规模。与此同时,象瑞安市梅屿乡底三甲村发展大棚蕃茄实现亩收万元钱千斤粮的典型,平阳县鹤溪镇改革耕作制度轮种毛芋、席草等使农业经济效益比纯种粮提高5倍以上, 这些乡镇村结构调整的成功实践在我市广大农村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在服务方面,一方面是政府有关部门加强了信息,科技方面的服务,如开通农技服务热线,送科技下乡、绿证培训,及时解决农民农业生产技术难题,普遍建立农村经济信息网等。瑞安市农村信息中心将瑞安毛芋的品种、特性、价格、数量等在网上发布信息,使该市一度滞销的7000多吨芋被各地客商抢购一空,价格也由原来每公斤0.6元上升到1元。另一方面是引导农民成立专业协会,增强自我服务能力。瑞安市成立了购销大户协会,瓯海娄桥镇成立蔬菜协会,目前全市已形成各种农业专业性协会组织70多个,对我市结构调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是夯实保障点,调整结构必须要有多渠道的投入为保证。改变农业弱质形象,发展精品农业项目,建高科技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高投入、高产出,增强市场竞争力,赢得高效益,多渠道增加投入是保障。各级财政对农业规模经营、农业龙头企业、种子种苗的扶持力度有所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多,这些投入对农业发展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而近几年工商企业投资农业的热潮,却使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天地,也使结构调整有了新的推动力量。据统计,目前我市工商企业累计投资农业已超50亿元。象平阳的雨田集团、利得海涂开发有限公司、瓯海的美福高登公司、保利水产公司、文成的享哈山珍公司泰顺晨星食品公司、苍南的中亚饲料、熊猫乳品集团、瑞安的华盛水产品加工厂等都在进入农业领域后大获成功。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已成为农业投入的一个新增长点。
  但是,我市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限制性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一些地方对战略性结构调整还缺乏清醒的认识。以为这次次结构调整与过去的没什么不同,只做简单的加减文章,普遍地简单化理解为“减粮扩经”,造成新的结构性雷同,卖难问题再次凸现。一些地方农民在结构调整中由于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准,只能凭老经验,或采取“月亮走我也走”,亦步亦趋,跟着学样,结果是调了结构降了效益。如2000年文成县南田、二源、百丈@①等乡镇农民扩种秋茄1100多亩,茄子价格却由去年的0.5元/斤降为0.2元/斤,最低的一斤不到一毛钱。瑞安市部分农民今年大面积种植南瓜、早熟白菜,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滞销亏损。鲍田种粮大户冯协寿调减20亩早稻种白菜,但因销售不畅效益比种稻还低。
  二是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够强,质量、品种问题还较突出,加工转化能力有待提高。当前我市农产品的品种结构不尽合理,名特优品种少,生产规模小,大路货多,品质低,加工、储运、保鲜、包装等都有待改进和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尚未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还不能很好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如苍南马站四季柚质优价高,但规模不大,多数仅为赠送礼品,还没有形成批量产品规模,在市场还曾被假冒。马蹄笋、板栗、杨梅等产品的保鲜技术还没攻克。全市农产品通过加工转化增值的不到5%,且大多是初加工。这方面是劣势,但也很有潜力。
  三是种粮效益低和确保粮食安全问题的矛盾协调,给农业结构调整空间和广度带来一定程度的限制。出于粮食安全问题考虑,我市要保证30亿斤的生产能力,确保25亿斤的生产水平和2.16亿斤的储备粮,在粮食增产技术没有根本性突破的情况下,使得农地结构调整空间回旋余地有限。但最近几年粮食价格却呈下降之势,2000年每百斤早稻谷收购保护价仅有52元(含价外补贴)。使许多大户出现种粮不赢反亏的状况,严重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由于粮食收购渠道的限制性政策,使得农民不能对粮食进行收购加工增进效益。而土地用途管制和严格的农田保护,也使农民不可能进行象挖田养鱼等效益较高的产业。
  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由于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而城镇化进展不快,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的状况,使我市农村剩余和转移变得更加突出起来。据统计,自1995年-1999年间, 我市劳动力年均增加5万人左右,但农村工业吸纳劳动力的人数却由“八五”期间年均2.71万人,降为年均1.4万人。而我市建制镇数量虽多,但规模偏小,对人口和产业的集聚能力还不强。此外,我市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加之大量外地民工涌入我市城乡,更增加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度。
  五是农业投入总体不足,农业资金周转难度大。全市财政预算内支援农业支出的比例由1980年的20.13%,降为1990年的6.5%,1995年的5.12%,1998年为4.28%,1999年仅占4.12%。农业生产流通所需的资金因大多数农业生产经营者资金实力不雄厚所致的短缺,却较难得到信贷融资,普遍存在因担保、抵押物等原因无法得到信贷有力支持。
  六是政府部门职能转化跟不上农村经济发展对各种服务的需求。如信息网络不全、农技推广体制不适应、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不健全、政策法规不配套、难落实等。
  上述这些问题如解决不好,不但影响结构调整的顺利进展,也将影响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三、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对策措施
  从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我们要以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三中全会、十五届五中全会为指针,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既要扎实稳健,又要开拓创新,把农业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高潮。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应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生产力布局,完善产业化经营机制,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具体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解放思想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先导因素,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新农村。在结构调整中应积极鼓励基层干部群众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把解放思想同尊重农民的创造性相结合,及时发现新典型、新经验,认真总结,积极推广。要真正树立起市场农业的意识,自觉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增强结构调整的创新能力,只要农民有意愿,产品有市场,调整有效益,就要突破框框,放开调整。要在结构调整中引导农民由小而全、小而散转向大而专,大力发展一地一品、一地一业,提高市场知名度,实现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要注意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区域性支柱产业基地。要树立农产品的品牌意识,争创名牌,面向国内外市场,尽快形成拳头产品和支柱产业。要树立大农业、大食品的观念,真正使农业结构适应性调整转向战略性调整,使结构调整着力于农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产业的不断升级,增强结构调整的生命力。对于粮食生产的安全问题,不宥于一时一地,而应把眼光放大,可以把粮食生产基地建到市外、省外,通过优势互补,实现要素合理组合,在更大空间里确保我们的粮食生产安全。
  2、加快技术创新,全面提高产品质量。
  在确立适应市场需求,占领市场更多份额,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效益的情况下,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关键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技术创新。具体地说,一是要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二是要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三是要增加花色品种;四是形成优质产品的品牌。适应这一要求,我们必须抓好这几项工作:(1)抓好“258”种子种苗工程建设的落实工作,扩大优良品种, 提高农产品优质品率;(2)加快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 抓好“节本高效”工程;(3)加快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以科研、开发、生产、市场紧密结合的科技运行机制,产学研、农科教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改进科技推广服务体系;(4)抓好新世纪农民培训工程,加强先进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教育和绿色证书培训;(5 )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强质量监督管理。
  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经营机制。
  目前,我市农村各种新的组织正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应运而生,尤其是各种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的大批涌现,加上正在崛起的农民经纪人队伍和专业大户,以及实行以销定产的“订单农业”的兴起,正从根本上改变一家一户“提篮小卖”的状况,并最终解决农民种什么养什么的困惑。可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仅可以适应市场变化,抗御市场风险,维护自身利益,而且还将改变依靠行政力量直接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被动局面。这方面,我们关键是要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特别是加大“百龙工程”的实施力度;二是引导产业化组织注重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完善经营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三是加大对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改组、改造,建立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引导工商企业投资现代农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4、搞活农产品流通,拓展国内外市场。
  要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结构调整,加强产品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对结构调整的引导和带动作用。积极开拓培育市场,发展订单农业,做到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避免盲目调整,造成新的积压和卖难。要按照效益农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做好全市农产品市场建设的布局规划,有计划地发展综合性农产品市场和交易市场。要大力扶持农产品购销大户,各部门要为购销大户运销农产品提供优质服务,逐步提高购销大户的运销能力。鼓励购销大户生产农户相结合,发展农产品产销基地。进一步开通大宗农产品运销的“绿色通道”。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使之成为政府引导农民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要实施市场多元战略,抓住我国即将加入WTO的历史性机遇,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外向型创汇农业。
  5、加快乡镇企业改革和发展步伐,实现产业升级。
  要大力调整乡镇企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在大力发展名特优新产品、高新技术、环保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同时,注意发挥乡镇企业与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业。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要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机制创新,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加强引导,优化企业布局,加强乡镇企业的布局规划,引导企业集中连片发展。适应加入WTO的新变化,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引导企业参与西部大开发,促进互惠互利。
  6、积极实施“小城镇、大战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要积极组织实施《温州市加快城市化进程纲要》和《温州城镇体系规划大纲》,努力提高城镇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能力,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把小城市发展摆上突出位置,在瓯江流域、温州北部、飞云江流域、鳌江流域加快建设若干个小城市,使之成为辐射周边地区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提高现有区域重镇、经济强镇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同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继续对部分建制镇进行适当调整和合并。加强旧村改造,重视中心村建设,适度推进行政村撤迁、合并。继续深入小城镇综合改革,加快现代化示范镇建设步伐。
  7、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经济信息化步伐。
  信息化是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市产业优化升级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要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面向广大农民和农村,提供多方位的信息产品和网络服务。抓紧建立和完善我市农村信息网络,县一级的农村信息服务中心都应组建起来,并努力向乡镇延伸,扩大信息覆盖面。大力推进“电波入户工程”,通过多种方式向农民发布信息。
  要抓住国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良好机遇,多渠道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坚持群众性农田基本建设,以水利建设为重点,整体推进城镇防洪、土地整理、生态环境等设施建设,加强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市场条件和生态环境。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氵右加祭
  
  
  
温州农村探索1~7MF1体制改革金邦清20012001金邦清:中共温州市委副书记 作者:温州农村探索1~7MF1体制改革金邦清20012001

网载 2013-09-10 21:30:58

[新一篇] 經濟學研究領域的開拓之作  ——評李向民博士的新作《精神經濟》

[舊一篇] 繼承權問題不僅是退休問題——經濟學家張維迎教授訪談錄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